大般涅槃经义记

  具四精进名精进者谓四正勤。四念可知。言具四禅名四定者谓四如意。亦可是其色界四禅。此四力强故偏举之。见四实故名正慧者见四谛也。余皆可知第三番中先辩后结。文显可解。
  第四番中先辩后结。辩中修习十三头陀名为少欲。十二头陀经说多种。然今且依一相论之。处中有六。一住空处。余经论中名兰若处。去村五百弓名为空处。二端坐不卧。三在树下。四在冢间。五在露地。六随有草处而坐其上。食中有三。一者乞食。二随得为足。余经论中名一揣食。亦名节量食。三名一坐食。亦名一食。衣中有三。一畜三衣。二粪扫衣。他所弃衣名为粪扫。三著毳衣。余经论中说为纳衣。鸟兽细毛名之为毳。此之十二如别章中具广分别。修此十二名为少欲。行此不悔说为知足。次五可解。言离七漏名解脱者广如上说。见漏修漏根恶亲近受念七也。赞解脱中所列十相少异余处。上下多说。远离五尘生住灭法并男女相以之为十。此中说离生老病死五尘无常以为十也。无常犹是生住灭耳。
  第五番中先辩后结。辩中初先破离恶欲名为少欲。行如来行名为知足。由前二种得近涅槃及五种乐名为寂静。但云五果不列其名。如上文中涅槃四乐加以受乐得是五乐。不知是非又地持中说有五乐。一名因乐谓情尘触及爱果业。二名受乐谓身心受。三苦对治众苦息已有乐知生。四断受乐谓灭尽定。五无罪乐所谓出家远离寂灭及菩提乐。不知此说当彼以不。余皆可知。以具几法是中应答。文中略无。
  如汝言下答后二问。先牒问辞。下释有六。一正对前问就眼分别。十住菩萨慧眼见故不得明了。慧眼见空不见实故。佛眼见性故得明了。证实之智是其佛眼。二就行分别。为菩提行见性不了。不为行者见性了了。证实之时不见已外更有菩提可为行故。三约位分别。住十住地见性不了。无住无去见性了了。证实之时不见十地可以住中名为不住。亦无佛果可以趣向称曰不去。四对因分别。十住菩萨智慧因故见性不了。佛断因果故得了了。证实之时实外无缘。知复约何说因说果。故断因果方得了了。五约境分别。十住不能觉一切法见性不了。佛觉一切故得了了。良以十住缘观未尽。缘未尽故心有所在。是故不能觉一切法至佛息缘真心平等无处不在。无不在故无有一法在于心外。亦无一心在于法外。心与法界同体照明故觉一切。六就眼见闻见分别。先举二数。次列两名。下就人论两阶辩异一佛与十住相对分别。诸佛眼见故得了了。十住闻见故不了了。下明十住不了之相。唯能自知定得菩提。不知众生悉有佛性。二十住已上共九地下相对分别。佛与十地同为眼见故得了了十住菩萨眼见自身得菩提故。九地已还是其闻见。初言一切乃至九地闻见佛性正明闻见。若闻一切众生有下辩闻分齐。闻生有性不信之者不名闻见。能信已后方是闻见。何处众生闻能生信。若论成就种性已上少分生信。十信亦能。从初答问讫来至此四段之中。第一大段略明证法。
  自下第二约对前法劝修趣入略明证行。文别有三。一依向前能证行法教见如来。二复有二种一为利养二为法下依于向前所证理法教见佛性三师子言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及见佛性义云何下双显前二。问曰佛性是所证法可须教见。如来非理何须教见。释言见性必由相入。佛是性相故须教见。今此文中教见如来趣入佛性。下第四段广证行中教见涅槃趣入佛性。义之左右。就初教见如来之中文别有三。一教寻经知见佛身。二师子吼言众生不知如来心下教其寻相知见佛心。三如佛说庵罗果下教以四亲知见佛行。盖乃教入之次第也。初中若有男子女人欲见如来标示所求。应当修下正教见法。寻教受持读诵解说知佛身相名见如来。如上金刚身品中说。亦如维摩阿閦品说。自下第二教见佛心。师子先问。一切众生不知佛心云何得知。下佛教之。一切众生实不能知略述其言。次正教示。后总结之。就正教中教依二见以测佛心。先举次列。若见以下六门广辩。一观佛身业名为眼见。观佛口业名为闻见。二见佛妙色名为眼见。闻佛妙声名为闻见。三观如来神通现化但为众生不为利养名为眼见观佛以其他心智通观察众生为说法时但为众生不为利养名为闻见。四观如来受身所为名为眼见。说法所为名为闻见。云何受者慈悲故受不以结。何故受者为益众生不为利己。为谁受者等为一切。云何说者慈悲心说不为利养。何故说者为益众生不为利己。为谁说者等为一切。五观如来他人以身加毁不嗔名为眼见。他人以口骂辱不恼是名闻见。六观如来八相成道名为眼见。闻八相时一切言说以为闻见。于中先闻未成道前所有言说。既成道下闻成道后所有言说。梵王先请。如来次违。梵王下复举利重请。下佛因请为之宣说。于中初先敕听许说。下明所说。宣说中道总明所说。次别显之。别有五句。初三约就化行辩中。次一约就化人说中。后一约就化益论中。就前三中初句化人断结行中明其中道。不破诸结明其非有。此如上说。无慧能破无惑可破名不破结。非不能破彰其非无随相论治有惑可断故非不破。又复圣人证实之时无惑可生亦名为破。非破不破是名中道牒以结之。第二化人度苦行中明其中道。不度众生明其非有。于理无人可化度苦名为不度。非不度生彰其非无。随世度人令出诸苦名非不度。是名结之。此二离障。第三化人成善行中明其中道。非一切成明其非有。于理无人可化成善故言非成。亦非不成彰其非无。随世化人成三乘善故非不成。是名结之。上来约就化行辩中。次一就其化人说中。不自言师明不自高。不言第子彰其不下。是名结之。下一就其化益论中。说不为利明无所得。非不得果明非无得。是名结之。上来别显。下总叹之。正实时真叹其语净。软言合法名为正语。离妄不虚说为实语。言无乖离应时乖合故曰时语。言无绮异称当法理说为真语。言不虚发语能益人微妙第一语能合法。上来广辩。如来心实不可见下总以结之。
  自下第三教见佛行。师子先问。如先所说庵罗果喻四种人等牒佛上言。有人行细心不实等辩前四人。是初二种云何可知就之为问。如佛所说虽依是二不可得知重牒征问。如佛所说四种人中虽依是二不可知也。
  下佛先叹。次述其言。所喻二人实难可知。下教捡验。于中先教能验之行。或有二下教示所验。前中先举四亲近行。初二验身。后二验心。广如上释。具足四下结叹四能。教所验中戒有二种举其所受。持者亦二举其持戒。究竟不竟双列二名。下辩其相令人识知。有人以缘受持禁戒明不究竟。为其世事因缘受持名有因缘。智者观下教其捡验。如来戒下明其究竟。于中有四。一明如来不为世事因缘受持故名究竟。二以是义下举因况果明佛究竟。毕竟究竟正是一义。重言显胜。亦可毕竟胜过菩萨。究竟过前不究竟戒。三我昔下即事以显。四不究竟戒尚不能下举劣显胜成佛究竟。不究竟戒尚不能得二乘道果况大菩提。佛戒能得无上菩提明究竟戒。
  自下第二教见佛性于中有三。一教见性。二持戒比丘虽不愿下明所修行能相起发。三师子言若因持戒得不悔下问答料简。初中行别有十四阶。始从持戒乃至见性。戒中得失相形显之。凡有五对。一所为分别。先举次列下显得失。为利持戒不见佛性及与如来。为法能见。二浅深分别。先举次列下辩其相。三就为自为他分别。先举次列下显得失。四自持他教相对分别。先举次列下辩其相。五大小分别。先举次列下辩其相。后显得失。受声闻戒不见佛性及与如来。受菩萨戒则能见之。
  下明不悔乃至见性。师子先问。下佛辩之。先辩后结。
  第二段中明前诸行能相起发。得初后随。
  第三段中师子先难。若因持戒得不悔果因于解脱得涅槃果牒佛前言。戒则无因涅槃无果以理征定。下就设难。戒若无因则名为常就前设难。不从因生故名为常。涅槃有因则无常下就后设难。然此不难涅槃无果。唯难向前从解脱因得涅槃义。先以有因难破常义。后难乐等。前难常中有因无常是略语也。若尔已下是广难也。若彼涅槃实尔有因。本无今有便是无常。如灯喻真。下难乐等。涅槃若尔云何得名我乐及净。下佛先叹。善哉总叹。汝曾下别。无量佛所种善能问叹问所因。不失本等叹能不忘。次敕许说。下为解释。先解初难明戒有因彰戒非常。文有五句。一明戒行因于听法。二明听法因于近友。三明近友因于信心。四明信心因于闻法及思惟义。五明信心与彼听法互相因起。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信心因于听法听法因信正明相起。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双牒重显。信心是彼听法家因故名亦因。听法彼因作因名亦因因。听法望信义亦同尔。信心是其听法家果故名亦果。听法是彼果家之果故名果果。听法望信义亦同尔。喻中尼干立拒举瓶色法为喻。如无明等心法为喻。问曰无明缘行可尔。云何行支能缘无明。解有两义。一前后分别。从前无明生于其行。行后还复生于无明。谓生[雨/復]业受生无明。二同时分别。前无明时亦有业思。后行支时亦有无明。互相因起。余亦如是。生能生下举其非色非心之法以为譬喻。大小八相广如上辩。今明此八互相因起。于中且就大小二生明相因起。余类可知。生能生法不自生者彼大生相但能生于色心等法不能自生。其犹世间眼不自见指不自触。不自生故由生生生明其大生由小生生小。生偏能生于大生故名生生大生。为此生生所生名生生生。生生不自生赖生生者明其小生由大生生。小生虽复能生大生不能自生。不自生故赖大生生。如是二生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双牒重显。解不异前。下合可知。
  次答后难。辩明涅槃无因生故得名为常。于中有三。一正明涅槃是果无因。二是因非果名佛性下举彼佛性是因非果。对显涅槃是果无因。三因有二下简彼菩提异于涅槃。是中宣说性净之果以为涅槃。方便之果说为菩提。是故涅槃不从因生菩提得为生因所生。前中复三。一明涅槃是果非因。二明涅槃无因是果。三以是义下总以结之。就初段中是果非因谓大涅槃总以标举。涅槃为彼了因所显故名为果。而不生他是以非因。又不同彼佛性唯因故曰非因。虽言非因宗显是果。何以下释。先问后解。但解是果。句别有六。初之一句对劣显果。涅槃一切果德中上故云上果。是上果故名为果矣。次有两句对因显果。谓沙门果婆罗门果。沙门名息。八圣道分能息烦恼故名沙门。涅槃由彼显了而得名沙门果。婆罗门者此名净行。三十七品能治烦恼故云净行。涅槃为彼显了而得名婆罗门果。后之三句对障显果。断生死者断除分段变易生死方始证得故名为果。破烦恼者破五住结方始证得故名为果。为诸烦恼所呵责者体违惑染故名为果。一切烦恼违反涅槃故名呵责。言烦恼者名为过过显前呵责。烦恼体是过患之法而呵涅槃。与彼涅槃而为过失故名过过。
  自下第二辩明涅槃无因是果。初先正辩。师子言下问答重显。前中初言涅槃无因而体是果总以标举。涅槃不为生因所生是以无因。是果如上。虽举是果意显无因。何以下释。先顺次反后释名义以显无因。顺中七句。无生灭者常故无因。无所作者不从作生所以无因。非有为者不藉缘造是以无因。此三是本。下重显之。是无为者显非有为。常不变显非生灭。下无处所及无始终显无所作。若有处所则可造作。无处所故不可造作。又若始微终著之法则有造作。无如是义故无造作。上来顺解。言若有因则不得称为涅槃者反释无因。槃言因下释名显无。上来正辩。
  下重问答显无因义。师子先问。如佛所说涅槃无因是义不然非破令无。下牒佛说推为六中。有时无因非一向无。若言无者则合六无牒以总推。次辩六无。皆初列名后辩可知。涅槃亦下别明涅槃合彼六中有时无因。
  下佛答之。先取其义明同毕竟。世法涅槃终不对下简有异无明全不同。良以无因似彼世法毕竟不我故说为同。彼毕竟无乃无于我涅槃有我故说不同。初中汝说如是六义何故不引毕竟无者以喻涅槃乃取牒以教呵。涅槃之体毕竟无因。如无我等释同毕竟。第二辩明不同义中世法涅槃终不相对是故六事不得为喻略显不同。名前六无以为世法。就世以求唯空无我无有涅槃真我可得。知复将何对于。以无涅槃真我为对。故说世法毕竟无我。若有真我以为对者无我我所不名毕竟。若当就彼涅槃以求唯是真我无有世法无我可得。知复将何对于涅槃。以无对故不得宣说涅槃同彼世间之法毕竟无我。为是六事不得为喻。下重释之。一切诸法悉无有我彰毕竟无不同涅槃。而此涅槃真实有我释其涅槃不同毕竟。以是义下第三总结。以是前说六义是果七义无同。故涅槃法无因是果。上来第一正明涅槃是果无因。
  自下第二举彼佛性是因非果对显涅槃是果非因。于中初言是因非果名为佛性略以标举。下释其相。先非因生故是因非果明性非是生因家果。非沙门果故名非果明性非是了因家果。何故名因以了因故释是因也。因有二种。一法佛性。二报佛性。如来藏体是法佛性。于此体上有可出生报佛之义名报佛性。其法佛性望彼涅槃性净之果。但是了因而非生因。故下文言涅槃因者所谓佛性。佛性之性不生涅槃云何为了。彼如来藏性是真法研之则明。从本已来有可显了成涅槃义故名了因。如瓶中灯有可见义瓶破则见。其报佛性望彼菩提方便之果是其生因。从本已来有可出生菩提之义故名生因。今从初义。是故说言以了因故佛性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