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义记

  自下第二问答重显。德王先难。佛说涅槃不可得闻云何复言常乐我净而可得闻略征前言。何以故下广显不应。先自征责。我以何故呵佛不应。下对显非。难意有三。一明涅槃体是无常不应宣说有常可闻。二明涅槃有名可闻即是无常。三明是常无名可闻。难意如是。
  难辞有七。一明涅槃断烦恼得本无今有故是无常。二因庄严得故是无常。三有故无常。四以可见故是无常。五不平等故所以无常。六因恭敬得是以无常。七有名故当知无常。七中初六显初难意。末后一番显后二意。
  就初难中断烦恼者名得涅槃若未断者名为不得辩涅槃相。以是义下明此涅槃本无今有。若世间下彰其无常类以显之。初先泛举。譬如瓶下即事以显。涅槃若下约之征法。第二难中。初先泛明一切世法因庄严得悉名无常。次约显法。涅槃若尔应是无常。何等已下辨庄严相。
  第三难中。初先泛明一切有法悉皆无常。若涅槃下约之显法。如佛昔下引佛昔言明涅槃有。以是义下结成无常。
  第四难中。初先泛明可见之法悉是无常。如佛已下约之显法。
  第五难中句别有四。一立等喻。譬如虚空等无障碍故名为常。二约喻征法。若涅槃等何故众生有得不得责其不等。若不等下以其不等结成无常。三重立等喻。四约喻征法。若涅槃等一人得时多人应得一人断结多人亦断征令齐等。若不如是云何名常以其不等征破常义。
  第六难中。初先泛明因恭敬得悉是无常。次约显法。涅槃亦尔不名为常。何以故下广明涅槃因恭敬得。以是义下结成无常。第七难中。初先辩列有名无常。如其无下明常无名故不可说。云何已下结破可闻。
  下佛答之。前七难中但答五问。第五第七略而不答。答初难中答意如何。明诸众生因断烦恼始见涅槃。而彼涅槃本有非今故得为常。文中初法次喻后合。法中有四。一明涅槃本有非今。二明众生不见谓无。三明菩萨修道始见。四明虽始见法非今有。初中有二。一明涅槃体非本无。文有反顺。涅槃体非本无今有是其顺也。若涅槃体本无今有则非无漏常住之法是其反也。问曰。方便断结涅槃。本无今有岂非无漏。释言。此等实是方便断结无漏。但非自体本净无漏故云非也。二有佛下明其常有约佛显之。随相论之。有佛成道证会始有。无佛证会涅槃则无。实则涅槃古今不变故曰常住。此初段竟。后三可知。问曰。下说涅槃是其了因之果。能了之因既非本有。所了涅槃何容非始。解有三义。一就一人始终分别。涅槃既是了因之果。明在显时。果虽显时性是本有。今据果德反谈本性故言本有。二就凡佛二人分别。凡佛虽殊实性无二。以无二故众生佛性即是诸佛大涅槃果。何故如是。彼大涅槃众生迷覆未得显了。是故不得名涅槃果。然所迷法与后显时净德为本故名佛性。故下文言涅槃因者所谓佛性。即此佛性据佛望之由来清净无障无染。是故即名大涅槃果。故经说言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良以于佛本来常净是涅槃故。今说非是本无今有。于凡未得是涅槃故。下文宣说了因所得。第三约缘就实分别。缘有染净。实则常湛。实从染缘说之为因。因在凡时。实从净缘说之为果。果在显时。废缘论实。实外无缘。知复约何说因说果。良以就实非因果故。今说涅槃本有非今随缘当显。故下宣说了因所得。上来法说。次以喻况。于中还四。先喻初段明大涅槃本有非今。闇室喻于众生之身。井及七宝喻涅槃法。人亦知者寄知显有。闇故不见喻前第二恼覆不见。有智人下喻上第三。是人于此终不念下喻上第四。合中亦四。涅槃亦尔本有非今合上初段。烦恼闇故众生不见合前第二。大智已下合上第三。是故已下合前第四。
  次答第二。先牒总非。何以下释。先征后解。解意如何。明诸众生因于庄严往见涅槃。非大涅槃假于庄严故得为常。文中有三。一明涅槃体绝众相。二以是义下结成常义。三见以无量阿僧祇下明诸众生因严乃见。初中涅槃非生出者涅槃无有始生终出。又非因生亦非缘出。非实虚者妙出情妄故曰非虚。虚既不有知复对何以说其实故曰非实。是以经言。其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又涅槃体不同妄情所取定实故曰非实。不同世俗虚假之相故曰非虚。非作生者如下文说。非作因起非生因生。非是有漏有为法者体性常净故非有漏。体无生灭名非有为。不同色声故非见闻。不可退散。故曰非堕。体无终尽所以非死。万义同体故非别异。义别千殊故曰非同。体无动转故非往还。体无流变非三世摄是故名为非去来今。义别尘算所以非一。体如一味所以非多。不同质像故非长短方圆尖斜。不同所取故言非相。不同能取故曰非想。不同四阴故曰非名。不同色阴故名非色。不作生因生于他法故曰非因。不从他生是以非果。以非神生故言非我。非我所有名非我所。后二可知譬如盲下答第四难。明虽始见见于本有故非无常。于中两喻二合可知。
  汝言因下答第六难。先牒总非。何以下释。先征后解。解意如何。明大涅槃非五因成。从了因显所以是常。于中初明非五因成。先举五因。次列后释。下明涅槃非作因生是了因显。先举二因。次列。后释。下持涅槃对因辩之。于中先明涅槃之法非作因生唯了因显。次出了因所谓三十七道品法六波罗蜜。下复约对涅槃大小明因不同。布施持戒乃至波若是涅槃因。不得名为大涅槃因。六波罗蜜乃得名为大涅槃因。道品亦尔。三十七品是涅槃因。无量僧祇助菩提法方得名为大涅槃因。此等差别下文自释。问曰。向前第五句难何故不答。如来解前第一难中明诸众生闇故不见修故始见。众生虽有见与不见涅槃恒有故得名常。彼难即遣所以不释。又问向前第七句难何故不解。下文宣说涅槃无名强与立名。此难即遣为是不释。
  自下第三重辩向前布施等行是波罗蜜非波罗蜜。并复显其涅槃大小。德王先问。佛答有二。一教修正解令其自知。二云何施下随问为释。前中有三。一教舍著心。于施等法不见不闻。二教修生解心。解知二谛。三由前二自知檀等。初段可知。第二段中解法唯二一知世谛。二知真谛。文别有三。一略开二门。知见法界是第一门明知真谛。界名为性。悟解法性名知法界。解了实相是第二门明知世谛知法虚幻是其世谛。诸法之实名解实相。二广辩释。先解初门。句别有二。一明所知。知二无我空无所有是法无我。无有和合觉知之相是人无我。二明所离。得无漏相无所作相。不著檀等名无漏相。不见檀等可以作起名无作相。如幻已下解释后门。句别有二。一明所知。知法如幻乃至空虚。先别后结。二明所离。无贪嗔痴不闻不见。解法虚妄灭诸法故无贪嗔痴。于彼檀等心无分别名不见闻。上来释竟。三双结之。是名真实结前真谛。安住实相结后世谛。顺观名安。上来第二教生解心。自下第三明由前二便能自知是波罗蜜非波罗蜜。乃至能知涅槃大小。
  上来第一教修正解。自下第二随问为解。于中但释施等差别。涅槃大小在后别论此须记知。就所释中广解檀行。余指杂华。就解檀中先广后结。广中约就四修辩之。言四修者如地持说。一决定修正意不动。二专心修不杂余想。三者常修恒作不息。四无罪修行时离过。文中初言见乞乃与非波罗蜜无乞自与是波罗蜜。就专心修以别是非。若时时修非波罗蜜若修常施是波罗蜜。此就常修以别是非。若施已悔非波罗蜜施已无悔是波罗蜜。就决定修以别是非。菩萨于财生四怖心欢喜施者显前菩萨不悔所以。以于己财常怖王贼水火侵。夺于舍不悔。下有二对。就无罪修以别是非。一望报有罪非波罗蜜。不望无罪是波罗蜜。二若为恐下杂过有罪非波罗蜜。离过无罪是波罗蜜。就辩非中为恐怖者或畏前人舍财与之。或畏世间种种衰恼施求脆脱问曰。前说生怖行施是波罗蜜。此亦生怖何故非也。解言前者于财生怖喜施无悔。是故得名檀波罗蜜。此无舍意为脱衰恼而行布施是故非也。为名闻者施求称誉。为利养者以利求利。家法施者承袭父祖自无诚意。为天欲者求报心施。为憍慢者为令乞人于己敬畏。为胜他者为欲胜过其余施主。为来报者为得未来人中乐果并期他人交来报已。如市易下喻以显过。若人修下结以显非。下明是中先法后喻。法中初明离有为心。为方等下求无为心为利已下念众生心。喻中有五。文皆可知。上来广辩大涅槃中。如是义下总以结之。余戒忍等具释难尽故指杂华。涅槃大小此应具辩。经文言广故留在后。此略不论。上来第一偏就涅槃一法之中明闻不闻。自下第二更就余法明不闻闻。于中有二。一正就佛等明不闻闻。二德王白下问答重显前中云何牒问起发。下对辩之。文别有四。一总标举。十二部中深邃之义昔所不闻今具闻之。二对昔辩异。昔唯闻名今得闻义。三约人分异。二乘之人唯闻十二部经名字不闻其义今得闻之。四就法正辩。法别有四。第一如来常乐我净。第二如来不毕竟灭。第三三宝佛性无差。第四犯重乃至阐提悉有佛性。于此文中。先明二乘昔所不闻。后明今闻。
  下重显中德王先难。如来次答。德王白佛诚如圣下德王领解。就初难中难辞有二。一难破向前罪人有性。二犯四重禁名不定下难破向前佛有常乐我净之义。显成如来不毕竟灭。就难性中句别有三。一约堕地狱难破有性。若犯重等有佛性者性是善法应遮地狱。此等云何复堕地狱。以堕地狱明知无性。二约无常等难破有性。若使此等有佛性者性是常乐我净之法。云何此等无常无乐无我不净。以无常等明知无性。三约断善难破有性。于中三句。一约相征性。若使此等有佛性者性是善法。一阐提人断善根人所有佛性云何不断。二从相征性。佛性若断云何复言常乐我净。三约性征相。若性不断即是有善云何得名一阐提耶。此之三句下文别答。宜审记知。此初难竟。
  第二难中论其难辞。将下类上明佛不定。难意有三。一明佛不定破前佛有常乐我净。二明佛不定欲使如来述已所问。显成如来不毕竟灭。故下文中德王领解。如是如是诚如圣教一切诸法悉皆不定以不定故如来亦不毕竟涅槃。三明佛不定彰阐提等当无所得成现无性。故下文言若无常等云何说言一阐提等当得涅槃。
  文中有二。一以下类上明佛不定。二云何不定下就佛不定。难破常等。前中有四。一明凡不定。先明不定若。决定下难破定。义二明须陀至辟支佛一切不定。先明不定。若须陀下难破定义。三若犯四重不决定下牒前凡夫二乘不定类佛不定。四若佛不定涅槃体性亦不定下以佛不定类佛所得一切诸法明皆不定。
  上来一段明佛不定。自下第二就前不定难破常等。云何不定。征前起后。下对辩之。句前有五。一重明前阐提不定。若一阐提除谤法心则成佛道故知不定。前所辩中阐提最下故偏举之。余类可知。二以阐提不定类佛不定。如来亦应入涅槃已还出不入。三以佛不定类涅槃不定。若佛如是入已还出涅槃之性则为不定。四以涅槃不定难破常等涅槃不定。当知无有常乐我净。五云何下结以显过。涅槃若无常乐我净云何佛说一阐提等当得涅槃。佛答有三。一叹其能问。二敕听许说。三正答之。叹中初言善哉总叹。为欲下别。别中有三。一叹问所为。二汝已亲下叹问所因。三我不见下叹问殊胜。问所为中为益众生怜念世间明其为益。凡夫二乘为欲利益令得乐也。怜愍慈念使出苦也。为欲增长偏益菩萨故问总结。问所因中因福因智。汝已亲近是因福也。久已通等是因智也。福中初先明其自利。汝已亲近无量诸佛自利始也。于佛种善自利次也。成就菩提自利终也。准法华论。初地已上名得菩提。德王今已住第十地故说久成。降伏已下明其利他。降魔邪耶令得菩提化令入正。智中久通诸佛秘藏明具证智。已问过佛明具教智。叹问胜中言我不见若天人等能问是义举劣显胜。此初段竟。敕听可知。
  下正答中对问唯二。文别有三。一述成向前第二难中阐提不定。二如汝言下正答初难。三犯四重下答其后难。问曰。阐提不定之义依问未至何故先述。解言先明阐提不定能得菩提。显后所释一阐提人佛性不断。义便故尔。
  就初段中一阐提者亦不决定略述前问。若定不得反显不定。不定故得顺显不定。
  第二段中释难不尽。前难有三。一举堕地狱难破有性。二举无常等难破有性。三约断善难破有性。今答第三。初二不答。初难与下第九德中难辞相似。释不异彼故此不答。其第二难如后师子品中解释故此不答。答第三中先举难辞。难辞之中备有三句。就后以举。下正辩释。难中三句备如上辩。一约相征性。若犯重等有佛性辩。一阐提人断善根时所有佛性云何不断。二从相征性。佛性若断云何复言常乐我净。三约性征相。佛性不断何故名为一阐提耶。此文之中先答初句。答意如何。明其佛性不入一切方便善中为是不断。于中约对三种二善明性不同。第一约对内外二善明性不同。先举次列。如下文说意善名内身口名外此二可断。下明佛性不同此二所以不断。第二约对漏无漏善明性不同。先举次列。三有善法名为有漏。三乘圣道名为无漏此二可断。问曰。无漏云何可断。应生不生故名为断。非断已生。下明佛性不同此二是故不断。第三约对常无常善明性不同。先举次列。妄善无常真善是常此二可断。问曰。常善如何可断。义同无漏不生名断。非断已生。下明佛性不同此二是以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