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义记

  琉璃白下第三设难。难有六句。初二难上一切有漏念念有生。前有何隐而须难乎。解言前说有漏法体念念有生。法外生相前犹未辨。故此难之令佛解释。后四难上不生生等四句之义。前何不尽而复重难。前就内外粗事以释。未将生相对法而辩。故此重难令佛辩之。
  前中初言有漏之法若有生者就前有漏牒举生相。此乃举彼法外生相非法体生欲就设难所以举之。为常无常进退审定。下就设难。五句分别。一定法体。色心及与非色非心是有漏法。二约前法辩四相义。四相有二。一法体四相。色心等法念念之间各有四相。初生次住终异后灭。二法外四相。色等法边同时别有生等四相。总相论四。细分有八。谓四大相及四随相。亦名小相。彼大生边有一小生。乃至灭边有一小灭。以前四种相法宽多故名为大。后之四种相用狭少名为小。此八相从说以为四。此之四相就能为名。所言生者能生他故名之为生。非是住前始起之生。乃至灭相能灭他故名之为灭。非是异后尽坏之灭。克论体性此八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四相如是。今此偏就法外四相以论生义。三就生相明常无常当知此生亦常无常。如下文说。于事分齐色等法边恒有此生故名为常。于法分齐此之生相运运起尽一谢往者更不重现故曰无常。四显难意。琉璃今者次使如来就生解释常无常有无之义。令彼新来菩萨解知故反难之。五随文解释。先难常义。生若是常举前所定。有漏之法则无有生约法难破。有漏无常。无常法边云何得有常住之生。有漏边有明知无常。下难无常。生若无常牒前所定。一起谢往更不重来故曰无常。则有漏是常约法难破。生若无常一起谢往更不重来。有漏法边便无有生。无生迁改为是应常。然有漏法性是无常恒有生相随而迁改。明知生相非是无常。
  后四难中。第一难上生生之义。第二难上生不生义。第三难上不生生义。第四难上不生不生义。此将生相对法为难。以何义故不依前次。良以初二自他相对。后二幼时有无相对。随此便故不依前次。
  就前二中初句偏就能生设难。后句约对所生设难。初难云何。若彼生相还能自生可名生生。生不自生云何得名为生生乎。难意如是。然彼生相但能生于色心等法不能自生故今反举。若生自生生无自性以理难破。若有自性可以生起故可白生。生无自性云何自生。问曰。前说色等法边别有非色非心生相。今云何言生无自性。解云此相判为能生。能生之外更无所生法之自性故日无也。第二云何。若彼生相能得生他非生之法。如来可说为生不生。不能生他非生之法。云何得名为生不生。难意如是。然彼生相但能生于自家共起可生之法。不能生他无为无漏不可生法。故今反举。若能生他以何因缘不生无漏以理难破。若能生他以何因缘不生无为无漏之法。不能生故非生不生。
  就后二中初句约就未生之时难破有生。后句约就未生之时难破无生。初句云何。若未生时已有其生。如来可就说不生生。未生之时不得有生。如来云何说不生生。难意如是。然色等法起时名生。未起之时不得名生。故今反举。未生有生云何于今乃名为生以理难破。未生之时已先有生。云何于今现起之时方名为生。后句云何。若未生时全无生性。如来可说不生不生。未生之时已有生性。云何佛说不生不生。难意如是。然有为法先未生时虽无生事已有生性。故今反举。未生无生何故不说虚空为生以理难破。若有为法本无生性后得生者。虚空本来亦无生性何故不生。虚空不生。可先无生有为可生明本有生。本有生故非不生不生。
  自下第四如来释通。善哉叹问。下正辩释。文别有四。一牒前六难明不可说遣人定执。二有因缘下明前可说令人求解。三从云何不生生下释前第一不可说义。四云何有因亦可说下释前第二可说之义。
  就初段中言不生生不可说者牒前琉璃第五所难明不可说。道言生生不可说者牒前琉璃第三所难明不可说。言生不生不可说者牒前琉璃第四所难明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者牒上琉璃第六所难明不可说。生不可说者明前琉璃第一所难常有之生不可定说。言不生不可说者明前琉璃第二所难生相灭后有漏法边一向无生不可定说。此等皆悉不可定说名不可说非全不说。问曰。何故明此六句皆不可说。为显诸法义无偏定。不偏定故六义并具。是义云何。以不生生不可定故有生生义。是义云何。下以后生破初不生。明有为法未生之时有可生性。不可定说以为不生。非不生故将彼生相生如是等可生法时。即得名为生于可生。是故得有生生之义。以彼生生不可定故有生不生义。是义云何。下约初生破却后生。明有为法为他生相之所生故名之为生。体性非生体非生故将彼生相生此法时即得名为生于不生。是故得有生不生义。以生不生不可说故有生生义及不生不生义。是义云何。下以初生破后不生。明有为法与他生相之所生故体非不生。非不生故将彼生相生此法时即名生生。是故得有生生之义。下文复以后句不生破却初生。明初生相能生色等非生法故名之为生。体性非生。能生所生性皆非生即得名为不生不生。是故得有不生不生义。以不生不生不可说故有不生生义。是义云何。下说涅槃不生之法亦有生故。不生之法得有生义。涅槃既然余法类尔。是故得有不生生义。复以生义不偏定故有不生义。不生不定故有生义。问曰。何故立此六义。为明诸法义不偏定。以不定故一切可空。
  第二段中有因缘故亦可说者明从因缘六皆可说。是义云何。法外生相能生色等可生之法是故得有生生之义。即彼色等体非生相名为不生。法外生相生此色等非生之法名生不生。于未生时已有生性是故得有不生生义。于未生时未有生事故有不生不生之义。于事分齐色等法边恒有生相故有生义。于法分齐运运起尽一谢往者更无来理是故得有无生之义。
  第三段中依前六句次第释之。云何不生生不可说者牒问初句。下释其相。偏以后生破初不生成不可说。言不生者牒初不生。名为生者是后生也。不生之时有可生义。云何可得定说不生。下重显之。何故问也。以生故者以可生故不可一向定说不生。
  云何生生不可说者牒问第二。下释其相。以前生相破后法生成不可说。生生故生明前起后。初一生字牒举生相。次言生者明前生相能生诸法。言故生者彰彼诸法由相生故方始得生。生生故不生以前破后。有为诸法由彼相生方得生故无定生性故言不生。不可说者以不生故不可说生。亦可前后二生俱破。生生故生破前生也。前一相生。生诸法故说之为生。自体非生。非生故不生破后生也。后一法生。为他生故说之为生。自体非生。不可说者前后二生皆不可说。云何生不生不可说者牒问第三。生即名生以前破后。良以生者即名生故非定不生。生不自生以后破前。向前生相但能生他故名为生。自体非生。体非生故名为不生。以不生故不可定说以之为生。不可说者生与不生皆悉不定故不可说。
  云何不生不生不可说者牒问第四。言不生者名为涅槃。辩前不生涅槃常寂故曰不生。涅槃不生故不可说。释后不生不可说也。涅槃从缘有可生故不可定说为以不生。何以下释。从修证得义说为生。非是办无令有名生。是中不欲明涅槃生。举彼涅槃不生之法有可生义。类显世间不生之法有生义矣。生不可说牒问第五。以生无者生相无常。一灭去者更不重来故曰生无。是故不可定说为生。云何不生不可说者牒问第六。以有得者随事恒有。生相可得是故不可定说不生。
  第四段中云何有缘亦可说者牒问前门。下对释之。十因缘法为生作因。以是义故亦可得说是总释也。十二缘中前十因缘与第十一生支作因故得说生。亦可名彼持地论中所说十因以之为十。此能遍与诸法作因故得说生。下别释之。先教听仪莫入空定大众钝故。下正为解。前六难中但解初二及释第四。余略不论。解初二中因论生相剩辨余三。文中先别。后总显之。别中初先泛辨四相常无常义。然后释文。就事分齐四相名常。恒与色等诸法俱故。于法分齐四俱无常。四相相催无停住故。是义云何。如上所辨四相细分差别有八。此八同时互相催切。大生力故除其自体令余七相及所随法一时俱生。小生力故令大生生。大住力故除其自体令余七相及所随法一时俱住。小住力故令大住住。乃至第四大灭力故除其自体令余七相及所随法一时俱灭。小灭力故令大灭灭。是故诸相及彼法体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之义故是无常。次释其文。先解生相有为之法生亦常者法边恒有以住无常。生无常者住虽恒有为用暂尔名住无常。由此迁生故生无常。生之无常具由四相住用近生是故偏说。住亦常者法边恒有以生无常。住无常者生虽恒有用亦暂尔名生无常。由斯迁住故住无常。住之无常亦由诸相生用近住故偏说之。下异与坏义类可知。上来别解。下总释之。言以性故生住异坏皆是常者随事分齐各自守性恒有为常。念念灭故不说常者于法分齐运运迁灭故是无常。理实念念亦生住异。据终说灭。是大涅槃能断灭故名无常者治灭无常。
  有漏法下释上文中第四难也。向前难言若能生他以何因缘不生无漏。故今释之。有漏之法未生之时已有生性故生能生。无为无漏本无生性是故生相不能得生。文中初法。后举三喻类以显之。问曰。何故不释余难解此难竟即知生相生有漏法非是自生。故第三难不劳更释。又此文中说有漏法未生之时已有生性。第五第六未生之时有生无生。其难已遣故更不论。
  上来第五问答辩法。自下第六琉璃领解。先踊在空七多罗树。下正领解。我蒙教诲因大涅槃解闻不闻自身领解。领佛向前教已听仪名蒙如来殷勤教诲。领佛向前解闻不闻名因涅槃解闻不闻。亦令八万四千菩萨解生不生代众领解。准此定知闻与不闻为已故问。生与不生为他故问。此二是前知密藏中两种义也。
  自下第三无畏请问生净土义如来为辩。文别有四。一琉璃菩萨结前举后以为起发。我今已解是结前也。无畏欲咨唯垂听许是举后也。二如来听许。三无畏正问。先起后问。问有四句。初造何业生不动界问其下人所修福因。二其土菩萨云何而得智慧成等问下品人所修智因。此往生者即名以为其土菩萨。三人中下问上品人所修福因。此文略少。若具应言此造何业生彼得为人中象王有大威德具修诸行。四利智下问其上人所修智因。此文亦略。若具应言此造何业生彼国土利智捷疾闻则能解。上来第三无畏正问。
  四如来为辩。于中文有二十一偈。初十二偈答上初问明下品人所修福因。次有两偈答上第二问明下品人所修智因。次有五偈答前第三明上品人所修福因。末后两偈答前第四明上品人所修智因。就初段中前之十偈明离恶行。谓离十恶。偈别论一。文显可知。问曰此十应是上业何故名下。为世修习故不名上。回求净土故得往生。后之两偈明作善行。第二段中初偈明为悕利世福书写是经以为智因。后偈明为悕利世福读诵是经以为智因。为世修习所以非上。回之求去故得往生。第三段中初之两偈明修戒行以为福因。于中前偈自身无犯。后偈明其能治他过。后之三偈明修施行以为福因。第四段中初偈明其供养说者以为智因。后偈明其自身书写受持读诵以为智因。
  自下第四远答德王最初所问。无畏初先领前举上请佛酬答。我今已知造业得生是领前也。光明遍照普为怜等是举上也。如来若等是请答也。下佛答之。先赞德王敕听许说。有因缘下正为宣说。于中先举到不到等类答前问。闻所不闻亦如是下当问正答。问曰。何不望直正答在先类乎。释言如来兼欲使人解知向前到不到义故先类之。于中初先开列四门。四中前二对彼涅槃不到之法明凡未到圣人已到。后二约对生死恶法明圣不到凡夫人到。下广释之。何因缘故未到不到牒问初门。夫不到者是大涅槃解不到。凡夫未下释未到。凡夫未到总以标举。以有贪下别以显之。以有贪等有惑不到。身业已下恶业不到。以是下结。何因缘故不到到者牒问第二。言不到者名大涅槃解初不到。何义到下解释后到。永断贪等无惑故到。永断身等离业故到。以是下结。须陀洹下就人辨之。何因缘故名到不到牒问第三。到者名为二十五有释初到义。次别显之。是名下结。声闻已下解后不到。于中先明自行不到。为化度下明诸菩萨下化众生示现处中亦名为到。何因缘故名到到者牒问第四。到者即是二十五有解初到义。一切凡下解释后到也。
  下正答之。闻所不闻亦复如是者总举类前。次列四名。义如上解。问曰。此四云何答上德王六难。释言德王难别三对。一一对中义皆有四。两立两破。一立闻闻。二即约此难破如来闻不闻义。三立不闻不闻。四即约此难破如来不闻闻义。佛今随其所立所破并为存之。故列四门以答上难。云何下释。但释初门。余三类上到不到等其义可知。故略不论。于中有三。一就涅槃解不闻闻。二云何菩萨不闻闻下就彼三宝佛性等义解不闻闻。三如佛先说修大涅槃闻不闻中有涅槃下于前义中有难解者问答重明。初中复三。一正就涅槃解不闻闻。二德王白下问答重论。三德王白佛云何布施不得名为波罗蜜下于前第二重显义中有难解者问答重释。
  初中先问。次对释之。先解不闻名大涅槃出不闻体。何故已下释不闻义。先征后解。非有为者不同生死有为之法可以言论故不可闻。非音声者不同能诠音声性故不可得闻。不可说者不同名字可宣说故不可得闻。下释闻义。先征后解。以是下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