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五大众闻法不灭发心修学。文亦可解。
品初至此明其梵行。
自下第二寄就世王忏悔逆罪以显菩萨治病之行。问曰。若此显病行者何故文中不举不结。辨法有二。一当相直论。二寄事表法。当相论者须举须结。寄事表者举事便罢。今此文中寄事表法故无举结。文中虽不言是病行。治病之相快成显著。若此非者应有指斥。不应直尔。又问若此显病行者。何故与前章门不次。良以世王此处来故。又复此例上下非一。如前八种知见之中先开八门。后释不次。又复如下第二德中先列五门。后解不次。此亦似彼。未足可怪。文中有四。一明世王造作逆罪以为起病。二因害父下明王有信愧彰病可治。三尔时其母字韦提下明王病重余医异药不能救疗。四尔时大医名耆婆下明王重病唯佛法药之所能治。
初中世王举起病人。下彰其病。病中有二。一明世王先具三恶。其性弊恶喜行杀戮是身恶也。具口四过是口恶也。贪恚愚痴是意恶也。二明世王现造逆罪。先明逆因。因谓三毒。其心炽盛明其有嗔。唯见现在不见未来纯以恶人而为眷属彰其有痴。贪著现乐显其有贪。父王无事横加逆害正造逆罪。
第二段中句别有二。一明王有愧。因害心热身诸璎珞伎乐不御愧深失乐。遍体生创臭不可近悔增致苦。二明王有信。信有罪报故自念言我今此身已受华报狱苦不远。
第三段中文别有二。一明王病重余药不疗。二时有大臣名月称下彰王病重余医不治。前中初先母为抚疮。后王对之明其非治。此亦即明世王有解。疮从心生非四大起是识病也。众生能治无有是处是知治也。第二段中六臣详劝世王不从。六臣即是六师弟子。其六师者。一富兰那迦叶空见外道。二末伽离常见外道。三删阇那一因见外道。四阿耆多翅舍自然见外道。五伽罗鸠驮迦旃延自在天因见外道。六尼乾陀不须修道外道。是故六臣各随所习用以劝王。初中有四。第一月称问王安否。二王答不安并复伤已罪无灭处。三大臣闻已开解王心示王归处。四王审未从。初段可知。第二段中先明不安。又无医下伤无灭处。第三段中先对世王不安之言开解王心。于中初先直劝莫愁。如王言下以理开解。如王所言世无医下对王向前无医之言示王归处。先牒后示。示中有五。一列师名。二叹师德。三常为下明师所说。四示其师处。五劝王归从。乃至耆婆劝王归佛亦有此五。宜须记知。第四段中王熟知邪不能顿违。是故且言审能我归。一中既然。余皆同尔。第二臣中四分如上。
第三臣中四分同前。第三分中光安王心。后示归处。安王心中先以理开。后劝莫愁。以理开中两义开解。第一以其王法开解。先王若是修解脱人杀之有罪。为王治国杀之无过。二以先王宿业开解。先王宿世自有罪业故杀无罪。文中有四。一泛明一切无义不同。或有全无名之为无。或非或少或隐名无。二虽言少法名为无下就前无中明其少无实非无法。三愿王留下就人分别。明一切生皆有往业说言无罪少故名无。四若使下明其先王自有罪业故杀无罪。前中八句。初之两句以彼全无共非法无相对分别。次有五句。以彼全无共少法无相对分别。末后一句以彼全无共隐覆无相对分别。虽举多义为取少无。此初段竟。第二可知。第三段中愿王留神一切众生皆有余业正明有罪。以业缘下举果证有。举一切生为将类王。第四段中约对前义明王有罪杀之无过。余皆可知。
第四臣中恒河已南施生无福恒河已北害生无罪。盖且言耳。不劳异释。
自下第四明王重病唯佛能治。于中有五。第一耆婆试察王心问王安否。二答不安并复伤己罪无灭处。三耆婆叹王有愧可救并示灭处。四王耻未从众人共劝。五王因众劝诣佛忏悔。
初中大医名曰耆婆标举劝人。耆婆胡语此云长命。初生之日弃之巷首而得不死故号长命。其人善医故称大医。往至王所白言安否试察王心。无愧则安。有愧不安。不安可救故须试问。为成世王治病之行故医问之。
第二段中世王初先彰已不安。今我又无。无上医下伤无灭处。前中初先泛举一切。二不安人。偈后长行明已未同安眠之人同不安者。初中偈答总以标举。下列答辞。有十七行半。初十一行半明安眠人。后之六偈明不安者。
前十一行半相从为四。初有四偈明佛安眠。次五偈半菩萨安眠。次有一偈出初段中安眠之人。所谓诸佛。末后一偈出第二中安眠之人。所谓菩萨。初四偈中前二明佛断烦恼障故得安眠。于中前偈明断烦恼。后偈明由断烦恼故证大涅槃。若得涅槃是其自德。演说深义明利他德。名婆罗门总以结叹。自净净他故得称为真婆罗门。第三一偈离业故安。远离三耶身口意净。第四一偈除苦故安。身心无烦正明离苦。安住静等明其得乐。
菩萨安中初之四偈自行安眠。后一偈半外化安眠。前四偈中初三离业。后一明离烦恼及苦。前中初偈明离口恶。心无取著不爱自身。远离怨仇不憎他人。此二明离恶口之因。常和无净正离口过。第二一偈明离意恶。若不造恶明其离过。心常惭愧信恶有报明其摄治。第三一偈明离身恶。敬养父母不害生命明其离杀。不盗他物明其离盗。略无离淫。第四偈中调伏诸根亲近知识明其摄治。破坏四魔明其离障。破烦恼魔明离烦恼。破阴破死彰其离苦。破坏天魔明离烦恼及苦因缘。下利他中初先明其自心离相。吉与不吉是善恶因。苦乐是果。证实离相故皆不见。次明为生转轮生死。若能下结。
第三段中谁得安眠对初四偈而为征问。谓佛指出。深观已下明安所以。观空三昧是初段中前之三偈离烦恼业。身心不动是初段中第四一偈身心无恼安住静等。
第四段中谁得安眠对第二段而为征问。谓慈悲是就人指斥。菩萨常行益物。是故就德说为慈悲。常修已下明安所以。慈悲常不放逸是第二中初之四偈自利之德。视众如子是第二中后一偈半化他之德。
就后六偈明不安中初之三偈有恶不安。后之三偈有苦不安。前中初偈由痴造恶。第二一偈由贪造恶。第三由近恶友造恶。后三偈中明有七苦不得安眠。初偈明有病苦不安。于王有怨死苦不安。余五明有求不得苦所以不安。上来泛举安不安人。
自下正明已之不安。于中有四。一明已病重。先举后辨。二一切良下彰已难治。先辨后释。三如鱼下举喻类已显已不安。六喻显之。四我曾问下引说验已成已不安。上来第一明已不安。今我无下伤无灭处。
自下第三耆婆叹王示王灭处。于中初先对王不安赞叹于王。迦毗罗下对王向前无医之语示王灭处。叹中有二。一对王向前喻已不安叹王有愧。即约此愧彰病非重明非叵治。二善哉大王能信已下对王向前引说验已叹王有信。即约此信彰病非重明非叵治。于此二中彰病非重翻上初段。明非叵治翻上第二。初中有四。一叹王有愧。二智有二下明忏能灭罪劝王忏悔。三富有二下明善能破恶劝王修善。四如佛说覆藏漏下明发露灭罪劝王发露。初中五句。一乘王前言劝王惭愧。二诸佛世尊常说已下引佛昔言明惭与愧能救众生故非叵治。先举后列。三从惭者自不作下辩惭愧相。三番辩之。四无惭愧下举失显得。五善哉明王非重下结叹世王能具惭愧。
第二段中句别有三。一引佛昔言明智与愚并皆有二。举此合王舍愚同智。二虽先下明其智者忏能灭罪。于中初法次喻后合。三王若下劝王忏悔。
第三段中文别有三。一明善胜恶。先喻后合。二臣闻下明善破恶。初先法说。次举三喻。后合显法。三虽名小下叹胜令修。先叹后释。
第四段中文别有四。一引佛昔言明覆者漏不覆无漏。二发露下偏释不覆无漏之义。三若覆下明覆罪增不覆罪灭。四是故下结明智者不覆藏罪令王周之。初段可知。第二段中初总明其发露忏悔故得无漏。若作已下别明发露故得无漏。已下别明忏悔故得无漏。初先法说。次喻。后合。后二可解。
就下叹王有信之中耆婆初先叹王有信劝王莫愁。世王前者引说验已身口意恶必堕地狱名信因果。若有已下明有信故王罪非重非不可治。不同阐提所以非重。有信可救故非叵治。于中初先举重显轻。大王今者非一阐下明轻异重。前中有四。一明阐提造罪不悔彰其重病。二如是人下明不可治。于中初法次喻后合。三云何下对向初段辨出其人。四诸佛世尊所不能下对第二重显叵治。先举后释。上来叹竟。
自下第二示王灭处。如王所言无能治者牒王上语。下正示之。文亦有五。一列佛名。二无师下赞叹佛德。三今者下示其佛处。四而为下明佛所说。五王今听下劝王归从。初中言字悉达多者此云成利。
第二叹中初叹自德。大慈悲下叹其利他。自中初言无师自得是总叹也。下别显之。相好严身叹佛福德。具力无畏叹佛智惠。叹利他中大慈大悲叹利他心。随善生下叹利他行。行分三业。随善生等叹佛身业。知时说等叹佛口业。佛口业中知时而说非时不说语能应机。实语至一语体清净。实语净语明不妄语。当事名实。称相曰净。妙语一种明不恶口。义语法语明不绮语。语能益人名为义语。语能称法故曰法语。一语明其不两舌也。令生离恼语能益物。知生根等叹佛意业。知生根性晓物心器下知法药。随宜方便无不通达是方便智。其智高等是佛实智。位极名高。智能穷法名深名广。智能灭障故如金刚破一切恶。今下示处。
明所说中。为无量僧说种种法总以标举。次别显之。王若闻下明佛所说于王有宜。别中初言若有无者。世谛名有。真谛曰无。亦得宣说真谛名有有实性故。世谛名无无真实故。有为生死。无为涅槃。有漏是集。无漏是道。若烦恼果是其苦谛。若善法果是其灭谛。若色色阴。非色余阴。真谛异彼故言非色及非非色。若我涅槃。无我生死。真谛异彼故言非我及非非我。乃至非世非非世等类亦同然。三乘是乘。世间非乘。真谛异彼故言非乘及非非乘。自身作业还自受果名自作自受。现世造业他世受果名自作他受。就现无因亦无果报名无作无受。真谛离相能除罪障故言王闻无作无受重罪即灭。
自下第五劝王归从。文别有三。一举十三种人得益成事类劝于王。二大悲普下明佛慈普去王疑心。三假使一月常以衣下明佛一切诸缘中胜生王去心。前中先举。后总结劝。举中初有五复次文明佛能益。次一复次举彼目连能益显佛。次四复次复明佛益。次一复次举舍利弗能益显佛。后二复次复明佛益。结劝可知。第二段中初先略明如来悲普正法弘广。怨亲等下十三复次广显悲普。第三段中有五复次比挍度量以显佛胜令王必去。
上来第三耆婆叹王示王归处。
自下第四因王愧耻不敢见佛众人共劝。文有三对。一王对耆婆明佛尊高念已罪重不敢往见父王来劝。二王闻父劝悔愧情深闷绝躄地佛光照触而为接劝。亦名引劝。三王犹战恐不敢见佛耆婆重劝。
初中先明世王不去父王后劝。王不去中先叹如来佛众清高。吾今已下自耻不往。初中五句。一明如来佛众俱调。调柔心也。二佛众俱净。清净身也。三佛众俱寂。寂静口也。此叹有善。四明无贪。贪爱断也。五明无恼。嗔痴灭也。此明无恶。后中初先念己罪重不敢见佛。吾设往下惧往无宜。卿虽劝下结已不去。
父王劝中初举法灭催令速去。后举狱苦怖令定去。前中初有十一句文明法将灭。大怖已下六句之文明恶将至。佛日已下明佛灭后王罪无治。后中七句。初句明王身有重罪定入阿鼻。中间五句辨阿鼻相。唯愿已下一句结劝。辨中初句释名显过。泛解无间有四种义。一趣报无间。人中舍寿即入阿鼻间无住处。二身形无间。阿鼻大城八万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满。一切人入身亦如是间无空处。三寿命无间。一生其中寿命一劫间无断绝。四受苦无间。一生其中苦苦相续无乐暂间故曰无间。今此且依后义释之。二假使下辨其身相。此即是其身形无间。三寒地狱下举轻显重。四四方下辨其苦相五作一逆下辨因定果。依如毗昙。随罪多少各别一劫。今此所说共在一劫。轻重为异。阿含经中所说同此。
第二对中世王初先闻劝闷躄。下佛见之慈光照触而为接劝。前中世王初闻惶怖仰问是谁。父王次答并重诫劝。世王后闻悔愧闷躄。世王三义所以闷躄。一恐佛交灭已罪无治。故下如来见阿阇世闷绝躄地许为住世。二惧狱苦交至。三愧父情深是以闷躄。
佛光照中初许为王久住于世。后以光照。前中有二。一佛见世王闷绝躄地许为住世至无量劫。二问答辩释。前中言住无量劫者解有两义。一就真论。世王不知如来常住所以闷绝。佛今为显令知佛常是故名住至无量劫。二就应辨。应中有二。一对世王假设为言。若使世王重罪不灭佛则为住至无量劫。彼罪若灭不须佛住。二对世王流类以释。世王流类广多无尽。如来为之常在世间。不入涅槃。是故名住至无量劫。问答辨中迦叶先问如来当为无量众故何故独言为阿阇世。佛答有二。第一偏对世王释之。今此众中无人谓我定入涅槃世王谓入故偏为之。二对世王流类辨释。我言为于阿阇世者盖乃为于世王流类非独世王。于中初先总牒前语彰彼未解。何以下释。如来密语不可思下结叹显深。释中先征。何故言密。下对释之。于中六番。前四对人。后二就法。就前四中明其为者泛为一切。阿阇世者偏论阿阇世王般类。四番何别。初言为者泛为一切凡夫众生。言阿阇者举阿阇世般取一切五逆众生。第二番中明其为者为于一切有为众生。凡夫二乘通名有为。先举后释。阿阇世者举阿阇世般取具足烦恼众生。第三番中明其为者为于未见佛性众生。解行已前通名不见。亦可九地已还菩萨未眼见故通名不见。先举后释。见佛性者不名众生故不为之。阿阇世者举阿阇世般取未发菩提心者。第四番中明其为者为于阿难迦叶二众。阿阇世者举阿阇世般取世王后宫妃姤及王舍城一切妇女。后之两番虽复就法约人辨之。前番约就所化辩释。后番约就能化辩释。此两番中为与阿阇辨其世字。三义别解。就前番中初先辨定三字之义。所言为者为于佛性。为令众生见于佛性是以言为。言阿阇者此名不生。世是梵语。此翻名怨。次约人论。人有迷悟。若就迷者。将不生义与性相属迷。惑之人不生性故。若就悟者。牵不生义与怨相属。悟解之人不生怨故。文中初先就迷辨释。不生性故烦恼怨生彰彼迷人无治有障。烦恼怨生不见佛性彰彼迷人有障无治。下次就其悟者辨释。不生烦恼故则见佛性彰彼悟者无障有治。以见性故则住涅槃是名不生彰彼悟者有治无障。由见佛性不生烦恼故住涅槃名曰不生是故名为为阿阇世总以结之。下次就其能化人释。于中先定三字之义。言阿阇者名曰不生。其不生者是其涅槃。世名世法。为名不污。为有何义得名不污。若佛在世自有爱著即名为污。为他处之故名不污。次将此义就佛辨释。若佛在世为世八法之所染污则须舍世疾入涅槃。以佛有世世间八法不能污故。于无量劫常在世间不入涅槃。八法如上。是故下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