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般涅槃经义记
大般涅槃经义记
戒中初问次辩后结。辩中初先明戒体相。若住是戒得须陀下明持所为。前中初言不破不漏不坏不杂辩其戒相。不犯四重名为不破。不作四重前后方便故曰不漏。不犯余戒名为不坏。离余方便故称不杂。虽无形等辩其戒体。虽无形色而可护持不同眼根所对之色。虽无触对善修可具不同耳等所对之色。依如毗昙。是法尘中无作之色此经下文数处但说五根五尘十种之色。不说有其无作之色。良以受戒但是色法而无色事故不说之。此义至下诤论之中更别论之。此前明受。无过咎者明其持戒。诸佛菩萨之所叹下明其戒能。先法后喻。
持所为中初不求小。何以下释。若我住戒得菩提下明其求大。何以下释。
施中初问。次辩其相。后指杂叶。辩中有四。一略辩施能。能为阿耨三菩提因。二佛菩萨亲近修下起意修习。三若不施下广辩施能。四佛菩萨修集已下起意修集。第三能中有其四种。一能严四众。以财摄故四众敬从故曰能严。二能伏烦恼。三为十方众生称赞。四能得果。谓得常乐我净四义辩力无碍。
就念天中初问。次辩。后总结之。辩中初明不求生天。何以下释。后求义天。何以下释。是名菩萨非世间下总结异世。
品初至此广论梵行。下叹经胜令人修学。于中初先叹经殊胜令人修学。无上佛法住当久下辩经兴废令人护持。前中有二。一当法正叹。二以何义故复名菩萨不思议下寄人显胜。前中如来初以此经对余小经比校显胜。迦叶后领。前中初言若我弟子受十二部及以受持大涅槃经无差不然正比显胜。何以下释。以是下结。自下迦叶领解述叹。涅槃不思领叹前经。佛法众僧不思议者述叹所说。菩萨不思述叹修人。菩提涅槃不思议者叹人所得。
就下寄人显胜之中迦叶先问。如来次辨。迦叶后领。辩中初明世间菩萨依经起行不可思议。菩提不可以喻比下明出世间菩萨依经成德不思。世间菩萨有三种心是故不思。一求菩提心。二又菩萨见生死过非是声闻缘觉及下念众生心。三无量众生发菩提心见生死过即便退下厌有为心。出世菩萨亦有此三。至时当辩求菩提中初辩后结。辩中有四。一读此经故虽无人教自能发心。二既发心下明依此经能起精进。三正使下明依此经发心不退。于中初先过重自要不舍念心。何以下释。释中先举无益之苦用以自诫。若我为于菩提已下明有益苦理必须忍。四我为菩提正使碎身如微尘下明依此经精进不退。于中初先过重自要不舍精进。何以下释。释中初明精进能为菩提之因故不应退。如是菩萨未见以下举始况终。上来广辩。是故已下结成不思。
念生心中初先法说。次喻后合。法中有二。一见生死过二乘不及而能为生受苦不厌故名不思。二为众生地狱受苦如三禅乐甘处不厌故名不思。喻合可知。
厌有心中有六复次。一于生死勇猛不退故不可思。二若有人言我能浮下能度生死。三有人藕根。悬须弥下称量生死。四已于无量阿僧祇下正见生死。五从如人入水已下处苦不害。六人有三下受生不惑。具斯六事故不可思。
初中无量众生发心见生死过即便退没举劣显胜。菩萨不下辩胜过劣。虽未阶下牒以叹胜。名欢喜地为初不动。
第三段中文别有四。一如来立喻反问迦叶。有人说言我能渡海可思议不。迦叶答佛明其不定。若阿修罗渡则可思。人渡不思。或思不思略以答之。何以下释。此明修罗能渡可思喻佛如来能渡可思。第二如来就人重问迦叶答佛明其不定。圣渡可思凡渡不思。此明圣人能渡可思喻明地上菩萨能渡是可思议。
第三如来就凡重问。彼答不思。第四如来约后所答辩明地前始行菩萨能度生死不可思议。于中先明凡不能渡。后显菩萨能渡不思。
第三段中如来初先立喻反问。有人藕丝悬须弥山可思议不。迦叶正答明不可思。下佛约之明此菩萨一念能量一切生死不可思议第四段中辩明菩萨常观生死无常苦等。而于其中为诸众生分别佛性常乐我净。虽说常等而于生死不起倒见是故不思。
第五段中辩明菩萨行业清净在生死中不为其害是故不思。先喻后合。
第六段中辩明菩萨于受生时正知入胎不同世人是故不思。于中初先举凡显圣。先举。次列。后辩其相。下明菩萨不同彼凡为是不思。
下明出世菩萨不思。亦有三种。一证菩提行。二益众生行。三离有为行。初中菩提不可喻比所证深也。菩提真性离相无为故不可比。如维摩说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无比是菩提不可喻故。如是等也。心亦不可以喻比者证心寂灭无相无缘故不可比。而可说者菩提及心虽不可比而得宣说。心证菩提故不可思。良以是心本从缘染。后息妄染。内照实性所以可说。行证之时法从心现。不从外来。故无师咨而能自得阿耨菩提。
得是法下是其第二益众生行不可思也。
有身离下是其第三离有为行不可思也。于中初先随相说离。不见一下就实明离。前中初先标列三业。身离非口是其身业。口离非身是其口业。非身非口而亦远离是其意业。三业相异故皆言非。下辩可知。就实离中初就身说。菩萨不见一法是身不取身相。不见是业不取杀盗邪淫业相。及离主者不取离行及离者相。而有离者离前相故诸业永无毕竟不起故云离矣。是故不思总以结叹。次就口说。类身可知。下就意说。从身离身从口离口简前异后。从慧远离非身非口简后异前。下正辩释。先明无离。而自说下后明有离。是故不思总以结叹。前中初先明慧无离。次菩萨终不生已下明无离想。慧无离中初先正辩。慧不能破火不烧下类显余法。前中初言实有此慧然不能令菩萨远离略以标举。得此慧时见法平等。以平等故不见智慧以为能离。亦无烦恼以为所离。故不能令菩萨离矣。何以下释。初先征问。问意可知。无一下释。无有一法能坏能作明无能离。智慧空故无法能坏。我人空故无人修慧故无能作。有为法性异生异灭明无所离。此名三毒为有为法。此有为法念念生灭无自性故便无所离。是故下结。
类余法中先明无能。以有为下明其无所。前中初言慧不能破牒前类后。火不烧下明后同前。于中初先类显色法。生不能下类显非色非心之法。此乃类显法外四相。义如下释。贪不能下类显心法。此等皆空故不能矣。就无所中以有为法生灭无性故无所烧乃至无痴。上来就慧广明无离。下明无想。以法无故菩萨不念我慧破恼。
前明无离。而自说下就前无离以明有离。得此解时一切烦恼终不起故以有此德是故不思。
自下迦叶领解述叹。我今始知菩萨不思领叹前人。佛法众僧大涅槃经不可思议叹其所学。及受持者叹持经人。菩提涅槃不可思者叹所持法。亦可叹其所得法矣。
上来叹胜。自下第二辩经兴废令人护持。文别有五。一明涅槃经兴废所由令人护持。二我亲从佛闻是义下明涅槃经常在不灭令人敬。三若佛初出来有弟子解深义下泛明余经兴废所由令人护持。四我法灭时声闻弟子或说有神或说神空下泛明余经常在不灭令人敬学。五尔时大众闻是语已啼即止下明诸大众闻法不灭发心修学。初中迦叶先请起发。无上佛法几时而住请问兴时。几时而灭请问废时。下佛为辩。先明兴时。若大涅槃有是五行圣梵天等修行故兴。有能受等传教故兴。先自读诵。后令他敬。尔时下结。下明其废。我诸弟子犯戒造恶无行故废。万能敬等轻教故废。先自不敬。后令他轻。当知下结。
自下第二辩明此经常存不灭令人敬学。于中初就迦叶佛时辩明此经常在不灭。若有众生我见无我下就余佛时辩明此经常存不灭。何故先就迦叶佛时说不灭乎。迦叶佛法住世七日即便灭尽似无此经。故先就之明有不灭。迦叶先问。问由何生。因前而起。如来上言大涅槃经有行不灭。迦叶佛时众生有行。何故彼法七日便灭。故为斯问。问有四句。一举昔所闻。我亲从佛受如是义。迦叶佛法七日灭尽。二审定如来。迦叶如来有是经不。三就有设难。若其有者云何言灭。四就无设难。若其无者云何说言大涅槃经诸佛秘藏。
下佛答之。先对初句明已昔说。迦叶佛法七日灭者小乘法灭大乘不灭。汝向所问迦叶如来有是经不下对前第二明迦叶佛实有不无。迦叶佛时所有众生贪欲薄下对上第三明迦叶佛虽有此经众生纯善不假为说是故言灭。四迦叶佛法实不灭下对前第四明虽言灭常存不变。故得名为诸佛秘藏。而中有二。一正明法体有灭不灭。二若我弟子受时已下劝人受持令使此经于人不灭。就明法体灭不灭中。如我上说唯有文殊乃解是义今当重说至心听者。牒举向前有得中义。今欲就之明灭不灭。是故重牒敕听许说。下广辩之。就前之中三世恒有无有是处明其有灭。就上文中三世恒无无有是处明其不灭。文有九句。此九犹前有得之中八种义矣。但就向前方等经中开为两句故有九耳。第一就前取著之心中道实义明灭不灭。取著之心此名世谛。中道实义此名第一。先举次列后辩可知。余句皆尔。第二就前常乐我净无常苦等明灭不灭。第三就前大小乘法明灭不灭。二乘所持是小乘法。菩萨所持是大乘法。第四就前苦行之心六波罗蜜明灭不灭。苦行之心此名为外。六波罗蜜此名为内。第五就前烦恼涅槃明灭不灭。烦恼有为。涅槃无为。第六就前父母和身金刚法身明灭不灭。父母和合名为可得。金刚法身名不可得。第七就前杂食之身无边之身明灭不灭。杂食之身世俗同有名为共法。无边之身世俗所无名不共法。第八第九就前方等十一部经明灭不灭。于中初番就处分别。人中有灭。天中无灭。后之一番当相分别。十一有灭。方等无灭。虽举九番意取第九以答前问。
上来第二正就法体明灭不灭。若我弟子受持已下劝人受持读诵解说令使此经于人不灭。
下次对前第二句问明迦叶佛有经不无。先举问辞。下为辩释。释有五段。一正答前问明涅槃经诸佛秘藏一切皆有。二何以下因前言故乘解藏义。三是人所以藏积已下因前解藏乘明诸佛藏积所以。四若是经典灭不现下就藏显灭。五大涅槃常不变下就其初句结呵问辞。初段可知。
第二段中初先征问。何故名藏。下对释之。诸佛虽有十一部经不说性等正解藏义。十一部经所不说下重牒前法将喻类显。
第三段中先喻后合。喻中是人所以藏积征前起后为未来事对问总释。何等未来重问起后。下广释之。迦叶佛时名今释迦出世之时以为未来。为后出用故藏积之。于中五句。前四明其为未来世须出所以。一谓谷贵。未来比丘畜八不净。净财难得故名谷贵。二贼来侵国。有恶比丘宣说邪法坏乱四众名贼侵国。三值遇恶王为欲赎命。诸恶比丘说佛无常究竟灭尽如似杀佛。名值恶三。佛说此经言已常在如似赎命。四道路涩难财难得时。有诸比丘读诵世典不敬佛经。佛经难闻名财难得。末后一句乃当出用结明应出。合中诸佛秘藏如是合前财物。为未来世合为未来。诸恶比丘畜不净物合前谷贵。为四众说合贼侵国。如来毕竟入于涅槃合为赎命。读诵世典不敬佛经合财难得。如是等恶现于世时如来为灭则为演说合乃出用。
第四段中就藏显灭。秘藏不现名为灭矣。
第五段中约就初段明大涅槃常在不变。反呵问辞。云何难言有是经不。
下次对上第三句难明迦叶佛虽有此经以不说故得言其灭。于中有二。第一正明迦叶佛时无四所为有经不说是故言灭。二今世下举今显昔。前中初言迦叶佛时众生贪薄翻前第一明谷不贵。以贪薄故不畜人种不净之物。智慧滋多乃至如象翻前第四明财易得。以有信慧持法不忘故非难得。智慧滋多明有解也。调柔易化有大威德明有信也。总持不忘如大象王明有念也。念持多法故如象王多有胜持。世界清净翻前第二彰彼佛时无贼侵国无恶比丘宣说邪法坏乱四众所以清净。一切悉知如来终不毕竟涅槃翻前第三明无恶王不须赎命。虽有是典不须演说翻前出用。
第二举今显昔之中。今世众生多诸烦恼翻前第一多烦恼故畜人不净。愚痴已下翻前第二。愚痴喜忘翻前总持不忘之言。愚痴覆心所以喜忘。无有智慧翻前慧多。多诸疑网信根不立翻前调柔易化之言。世界不净翻前第三。一切咸谓如来无常翻前第四。是故演说翻前虽有不须演说。
下次对上第四句难明迦叶佛不说名灭。法实不灭故得名为诸佛秘藏。先辩后释。
上来偏就迦叶如来明涅槃经常有不灭。自下泛就余佛如来明涅槃经常存不灭。于中有二。一明众生异见生时诸佛乃说是涅槃经。二宁说故嘴尽大海下就不说时明实不灭。有六复次。皆先举其假设之言。后显不灭。
自下第三泛明余经兴废所由令人护持。文有六对。一有解义不解义对。无解则灭。有解则住。二者有无檀越相对。无则法灭。有则法住。第三贪利不贪利对。贪利说经佛法则灭。无贪则住。四起诤讼不诤讼对。诤则法灭。不诤则住。五畜不畜对。畜不净物自称得圣佛法则灭。不畜不净不自称圣佛法则住。六种种异说不异说对。各执所见异说则灭。不执己见不作异说佛法则住。
我法灭时有声闻下大段第四泛明余经常在不灭令人敬学。于中有六。一明法灭相。二尔时凡夫各共说下大众闻灭咸皆伤叹。三而我正法实不灭下因众伤叹明法不灭。此前一重。四当于尔时阎浮内下重显灭相。五尔时拘尸无量众下明众伤叹。六迦叶告下因众伤叹重明不灭。此复一重。初中有二。第一通论始终灭相。由诸弟子或说有神或说神空或说中阴或复言无如是种种故令法灭。二从尔时拘睒弥下偏就最终以显灭相。于中先举邪正二师。次列邪正二种徒众。下明邪正二师所说。后明邪正二众所作。事如经说。余皆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