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义记

  下明文殊先已解知不劳更说。文殊将问我知为说即得解者。道前三乘同性中说彼得解也。以此验求。明知文殊前有问意。但默不彰。为此语者彰前偈义文殊解意不劳更释。欲使迦叶更为余人启请起发上来略辩。
  次广论。迦叶先请。如文殊等讵有几人简胜异劣。唯愿更说为下启请。下佛初先敕听许说。后为辩释。文别有二。一正解前偈明佛有得。二如来普为诸众生下就佛化他明他有得。前中八番。今先对上十无得法辩其同异。然后释文。言同异者。此八番中五番同上。第一番中涅槃波若同前十中第二智慧第三涅槃。第三番中常乐我净同前第七。第六番中毕竟空定同前第六。第七一乘同前第四。第八方等同前第五。余皆不同。何故不同。法门无量趣举皆得。
  今初番中约就波若及大涅槃宣说有得。文别有三。一释偈中本有今无。本有烦恼今无涅槃。即说本昔有烦恼时以之为今。无涅槃者望方便净无体故无。望性净果未显故无。二解偈中本无今有。本无波若今有烦恼。三若沙门下解释三世无有是处。本有烦恼三世恒有无是处故佛今断尽。此明有断。即显本昔所无涅槃及与波若三世恒无无是处故今已证会。此明有得。
  第二约就如来法身宣说有得。句亦有三。一解偈中本有今无本。时但有父母生身无佛法身。此乃如来法报两身通名法身。望佛报身无体故无。望佛法身未显故无。二释偈中本无今有。三若沙门下释三世有无是处义。本时所有生死之身三世恒有无是处故佛今断除。此明有断。即显本昔所无法身三世常无无是处故佛今得之。此明有得。第三约就常乐我净宣说有得。三句同前。第四约就六度明得。第五约就三十七品无边之身以明有得。第六约就空定说得。第七约就一乘辩得。第八约就方等经典宣说有得。文皆三句。类上可知。
  自下次明化他有得。文别有二。一略明有得。二迦叶言第一义谛亦名道下广明有得。又前略中就第一义明其有得。广中就通菩提涅槃以明有得。略中有三。一明如来随化众生种种异说。二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第一下明佛化意。为使众生得第一义故说世谛。三是故汝先不应难下明诸众生因化有得非无现得。前中五句。一明如来随化众生种种异说。二何以下释。三明如来所说不虚。四何以下释。五明众生因妄得益。佛亦说之。初中如来普为众生虽知诸法说不知者。随顺世谛说知诸法。于第二义无法可知故云不知。虽见诸法说不见者类同前释。此义如上八知见中具广分别。有相之法说无相者。世谛有相于第一义宣说无相。无相之法说有相者翻前可知。实有无常说有当者。生死无常宣说其中有常法性。常说无常翻前可知。又如佛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此亦是其无常说常。如来实常随化示灭。此亦是其常说无常。乐我净等类皆同尔。三乘说一一说三者随化三乘。就实论一真实一乘随化分三。略相说广广说略者如上文说。十二因缘总名有为名广说略。一有为中开分十二名略说广。如是一切。
  此前就经。下就律辩。四重之法说偷兰者如僧祇律。盗人四钱三角已上名波罗夷。四分律等说为偷兰。是事云何。彼说十九摩沙迦成一吉利沙。一吉利沙分为四分。盗得一分即名犯重。是故说为四钱三角。摩沙应是古大铜钱。偷兰遮法说四重者翻前即是。犯说非犯非犯说犯者。如八不净俭畜非犯丰则成犯。如是一切。轻罪说重重说轻者。如四分中于他财物烧埋坏色犯波罗夷。十诵律中犯越毗尼突吉罗罪。又四分中著白色衣犯波逸提。不点而畜犯突吉罗。僧祇律中著白色衣犯突吉罗。不点而畜犯波逸提。又四分中说有女人父母夫主不听强度。其和上尼犯波逸提。僧祇律中说犯僧残。诸如是等名重说轻轻说重也。何以下释。明见根异故说不同。余句可解。
  自下第二明佛化意。为使众生得第一义说前世谛。于中四句。一明向前所说世谛若于如来即第一义。二何以下释。如来为显第一义谛宣说世谛故即第一。三亦今下明为第一说世谛意。为使众生得第一义故为第一宣说世谛。先顺后反。四如来有时演说世下辩明如来化意难测。如来说世众生谓佛说第一者。如佛昔说苦集灭道。小乘众生取为真谛。有说第一众生谓佛说世谛者。如说佛性为阴界入十二缘等。众生便谓同已所解取为世谛。下结难解。此唯佛境非二乘知。为此语者欲使众生于向异说不应定执取为世谛。佛意皆为显第一义。
  自下第三明诸众生因化有得。于中有二。一呵前显后。如来说法为令众生得第一故不应难言菩萨无得。二菩萨常下举彼菩萨得第一义成前不应。
  自下第二广明有得。向前宣说得第一义。未说得道菩提涅槃。故下辩之。迦叶先难。有得乖上所以难之。于中先牒向前所得第一义谛。共道菩提涅槃相即。即显此三皆有得义。下就设难难破有得。前中初言第一义谛牒上所得。第一义谛下即道。道者外国名曰末伽。如四谛中所说道谛。菩提胡语。此亦名道。此二何别。通则是一。别则末伽是其因道。菩提果道。外国名多。因果二道别立名字。此方名少。显法含通。故因与果通名为道。涅槃是灭。此三通于性净方便。今此所论即于性净。云何第一亦名为道。解有三义。一体义虚通即名为道。二约人分别。凡时实义据圣望之。体无壅障即名为道。三约修分别。凡时实义从缘显了说之为道。亦名菩提及与涅槃义皆同尔。下就设难。难辞有二。一明此三常故无得。二夫道者非色已下明此三法无相无得。前中四句。一明此三得则无常。二何以下明此三法常故无得。先征后解。解中初法。后以喻显。三如世物下成向初句明得无常。先喻后合。四法若常下成向后句明常无得。先法后喻。第二无相无得难中先明道法无相无得。后类菩提及与涅槃。
  下佛答中如是如是印前第一名道菩提及与涅槃。道有二下释名后难明其有得。文还有二。一对前难明常而有得。二道之性相实不生下对上后难明无相有得。前中三番。一就道等各分二种常与无常。二就人以辩。言外道道名无常者。八禅等智是其凡夫外道所修名外道道。是无常也。内道常者。三乘圣道同名为常。以不退故。内中更分小乘无常大乘是常。今略不论。菩提之中小名无常。大名为常。小乘菩提性是生灭故说无常。外道法中令无菩提故不就论。就涅槃中外脱无常内脱常者。外道凡夫六行断结所得无为名外解脱。退转不定故曰无常。三乘圣人所得涅槃名内解脱。不退故常。内中细分。小乘无常。故下文言声闻涅槃但有乐净而无我常。大乘是常今略不辩。三牒取前常就明有得。偏牒大乘道等三事。不小乘。于中先牒。一切生下及明众生惑障不得。而众生下顺明众生修道能得。先辩后结。
  就明无相有得之中先明道等无相而有。如其无下就有明得。前中初法次喻后合。合中具三。法说文中但明其道。余略不论。道之性相实不生灭不可捉持明道无相。虽无色下明其有用。道实有体。体相难彰举用显之故言有用。喻中先明众生心识无相而有。以类道等真法是有。此文良验宜审记知。
  以是义下举说证成。于中初明心如城主。次明须护。先反后顺。以不护下明护有益。先反后顺。下双结之。得名真实结明前益。护者得彼人天涅槃名为真实不护不得名不真实结明前损。上来喻显。道下合之。明此三法亦有亦常是以可见。
  自下第二就有明得。文别有四。一略明有得。二见有二下广明有得。三以是因缘我于往昔告舍利下引说证得。四迦叶言下释经显得。略中初言如其无者云何能断一切烦恼难破无义成有可得。以其有故了了知见正明有得。
  广中初先泛举二见。先举。次列。后辩其相。如人眼根清净已下约此二见明其有得。先立见喻。次约显法。下明菩萨虽见不取。文皆可知。
  就引证中文有四句。一明世间不知见觉诸佛菩萨能知见觉。二明世间所知见觉诸佛菩萨亦知见觉。三约前二明凡异圣。四约前义辩圣异凡。前中初言以是缘者。以佛菩萨见道菩提涅槃因缘。昔告舍利一切世间不知见觉诸佛菩萨悉知见觉。此三何别。通释是一。于中分别义有多含今此且以两门分别。一就行分别。二约位别。言就行者闻慧为知。思求称觉。修证名见。又闻及思通名为知。修观明白说之为见。证会名觉。又闻思修通名为知。证照名见。于前二后重观名觉。言约位者地前名知。初地名见。二地已上重观名觉。亦得地前名之为知。十地名见。佛地名觉。第二可知。第三段中约对前二明凡异圣。世间众生不知见觉亦不自知不知见觉。对上初段明痴异圣。世间众生所知见觉便自说言我知见觉。对向后段明慢异圣。第四段中辩圣异凡。如来一切悉知见觉亦不自言。顺明如来异于凡夫。于中先明有慧异凡。亦不自言我知见觉无慢异凡。次类菩萨。何以故下反明如来异于凡夫。后类菩萨。
  自下第四释经显得。释前所斥证中之义。人即就此别更建立知见觉义以为梵行。诸是辩行佛皆标举。若知见觉别是梵行。佛何不举斯应别举。复有梵行谓知见觉重解向前所斤昔经中义。何得别立断经意势。于此文中有两问答。前一问答解前经中世间不知不见觉法。并辩世人知见觉法以显菩萨能知见觉。后一问答解前经中世间不知菩萨能知异世间义。前中迦叶先问起发。如来次辩。迦叶下复荷恩赞叹。如来辩中文别有四。一辩出世间不知见法。初就佛性明世不知。先顺后反。次就十二部经等法明世不知。先顺。后反。是名下结。二辩出世间知见觉法。先问。次辩。后总结之。三明菩萨能知见觉。四举谤者得罪成前是实。菩萨如是知见觉已若言不知为虚妄等。对向后段能知见人明谤得罪。若男女下对向初段所知见法明谤得罪。此过深重。惧人为之。故佛广辩今人舍远。自下迦叶闻前所说荷恩赞叹。经家先举。下列叹辞。辞有四偈。前二对上谤者得罪叹佛能救。后二对上如来辩说知见觉法令菩萨知叹佛能益。前两偈中初之半偈叹佛有慈。后一偈半叹佛有悲。善拔众毒故称大医明未治者如来能治。后之一偈明已治者佛令不起。于中前半举劣显胜。后之半偈辩胜过劣。后两偈中初之一偈约喻显法。后之一偈当法正叹。
  自下第二解前经中世间不知菩萨能知异世间义。迦叶先问。如佛所说一切世间不知见觉菩萨能者牒佛昔言。下就此言进退两征。初问菩萨若是世间不应说言世间不知菩萨能知。后问菩萨若非世间有何等异。
  佛答有二。一明菩萨是世非世。二汝言已下辩明与世同异之义。前中菩萨亦世非世略以标举。下辩其相。善趣菩萨未知见觉名为世间。种性已上能知见觉说为非世。
  后中汝言有何异者牒前问辞。次许宣说。下广辩之。先就同前世间菩萨以明不异。初闻是经信敬发心是则名为世间菩萨举不异人。一切世间不知见觉如是菩萨亦同不知显不异相。信敬发心非不异世。今此偏就未知见觉说为同矣。菩萨闻是涅槃经下就上所辩非世菩萨以明其异。闻是经已知有世间不知见觉应是菩萨所知见觉闻慧异世。知已即思我当云何方便修习得知见觉思慧异世。
  覆复念下修慧异世。于中初明自分之行异于世间。六念已下胜进之心异于世间。
  前中初明自利行异。若我弟子受持读诵大涅槃经有破戒下外化行异。自中有三。一明菩萨始修三学修在地前。二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已下约就三学明其行修次第成义。成在地上。三菩萨净戒五法佐下辩明菩萨能成所以。
  初中先戒次定后慧。戒中四句。一因前思惟便得正知。知由净戒。二因知正修故于未来戒常清净。三明修利。以戒净故常无憍慢邪见疑网。终不言佛毕竟涅槃。四是名下结。
  定中三句。一结前生后。戒即净已次修净定。二明修益。益有二种。一得正念不忘之益。次修定故正念不忘总以标举。所谓下别。一切有性是其理法。十二部经是其教法。诸佛世尊常乐我净是其果法。安住方等悉见佛性是其行法。于此四法忆而不忘。二得净慧证空之益。以修定故得十一空。此二合为第二修益。三是名下结。
  慧中亦三。一结前生后。戒定已。备次修净慧。二明修益。以修慧故破四身见趣入出世。且约色说。初不计著身中有我即是不计色中我也。我中有身即是不计我中色也。是身是我即是不计色为我也。非身非我即是不计色为我所。就色既然。乃至就识类亦同尔。今此文中总就五阴故但说四。若就五阴历别论之便有二十。分别起处便有六十五种计我。相状如何。于五阴中先就色说。色阴望余有其十三。有人宣说色体是我即以为一。有人宣说色体非我但是我所。此我所中即有四种。有人宣说受阴为我。色阴与彼受我为所。乃至有人说识为我。色阴与彼识我为所故有四种。通前为五。有人宣说色者是其我之窟宅。我居其中。于此门中即有四种。有人宣说受阴为我来住色中。乃至有人说识为我来住色中。故有四种。通前为九。有人宣说我者是其色之窟宅。色住其中。于此门中亦有四种。有人宣说受阴是我色来入中。乃至有人说识是我色来住中故有四种。通前十三。最初我见。后之十二是我所见。色望余阴辩之既然。余阴相望辩之类尔。五阴之中各有十三。是故通说有六十五。此等诸见修慧悉断。三是名下结。此地前行唯得说三。不得分十。未见性故。
  自下第二次明行修次第成义。初先略辩。迦叶言下问答广显。略中十阶。始从持戒乃至见性。准下少一得大涅槃。通彼合有十一阶矣。此十一中前十是因。后一是果。就前十中初四是其戒学差别。次二是定。后四是慧。然今文中先明持戒。次即就戒结异世间。后明不悔乃至见性。下复就之结异世间。前明戒中初先法说。以修慧故戒牢不动。次喻。后合。尔时下结。是名已下结异世间。下明不悔乃至见性及后结异。文显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