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义记

  若行下别。别中初先开列章门。第二总结。第三广辨。第四总结。前开门中结应有八门。然今文中少一若说故但有七。就八门中初一知非。后七知是。前知非中若行缘者。知缘是不得出离解脱故曰行缘。后知是中。初二知其因果道理。后五知其修行之法。就前二中若性若相此之一门知其二谛法相道理了知佛性名之为性。知其苦乐常无常等法相差别目之为相。若因若缘此之一门知因果事。知恶因缘堕于恶道善业因缘生于善趣及得解脱故曰因缘。就后五中。初一知其修心次第。次一知其所依之人。次二知其所修行业。后一知其所依之法。就初修心次第之中。心是众生信乐之心。根是众生大小乘根。依此所生世俗善法名为禅定。依此所生出世圣道说以为乘。此四知人修心次第始终相成故合为一。其次一门所依人中若知识者知佛菩萨为善知识。其次两门所修行中初若持戒知其戒行。下说有身戒心慧。今略举戒。言若施者知其施行。末后所少若说一门知依法。上来别竟如是等法一切知见总以结之。
  下次广辩。与前不次。先广初门。若行若缘住是地中知而不见总以标举。下辩其相。先广明知。后显不见。文相可解。
  下次超广第三因缘。复次菩萨亦见亦知总以标举。下别显之。行邪堕恶粗显易了。观瞩分明故说为见。修善得脱微隐难识观照难明。故不名见说以为知。
  下次却广第二门中若性若相。复次菩萨亦见亦知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常无常等是其世谛。法相粗显易可辨了。知之分明故名为见。无常苦等是生死法。常乐我等是佛方便涅槃之法。如来法身众生佛性深细难测。知之难明。故不名见但说为知。于中先明知佛法身。后明知性。
  次广第四心根禅乘。复次菩萨亦见亦知总以标举。下别显之。于此门中智知名知。眼见名见。初知众生心根禅乘正广前门。后见众生生死出没对以论之。前中初问次辩后结。辩中知生信心成者解前若心。求于大乘前若根。依根趣法故说为求。乘根别。所趣各异。今举求大。小略不论。是人顺等解于向前若禅若乘。顺流是禅。逆流正住及与到岸是前乘也。修世八禅是凡夫法。随顺生死故名顺流。修习圣道出离生死故名逆流乃至到岸。下辩可知。见中初问次辩后结。辩中初言菩萨修梵明见所依。以净天眼举其能见。下明所见。初见众生造恶下坠。次见众生修善上升。后见众生转轮出没。从三涂出还入三涂名闇入闇。从三涂出上生人天名闇入明。舍人天身坠落三涂名明入闇。善趣相入名明入明。
  自下超广第六若戒。前直举戒。今此具明身戒心慧。复次菩萨亦知亦见总以标举。下别显之。初知众生修身戒等正广前门后。见不修行身戒心等对以论之。就前知中先辩后结。辩中有二。一见修吾身戒心慧清净行故转重令轻。身戒心慧广如下辩。二云何下见修忏悔灭罪行故转重令轻。先问后辩。忏悔发露是灭罪行。后更不作惭愧成就是防过行。供养三宝是归善行。常自呵责是悔过行。以是业缘转重令轻。见中初问次辩后结。辩中有二。一见不修身戒心慧清净行故转轻令重。二是人少思不能忏下见其不修忏悔发露灭罪行故转轻令重。
  下次却广第五门中若善知识彼善知识有其三品。一下品知识。知而不见谓从种性乃至九地诸菩萨等知一切生皆有佛性。虽复知之而为烦恼覆蔽己心不能得见。二中品知识。所谓十住诸菩萨等知诸众生皆有佛性见不明了。如夜所见喻以显之。三上品知识。谓佛如来见一切生皆有佛性见之了了。
  下次超广第八若说。复有见知不见不知总以标举。下别显之。随世语言。有其男女瓶瓫车乘舍宅等事可以知见。名见名知。依于圣人破相密语无男女等可见可知。名不知见。
  下次广辩第七若施。有知不见总以标举。下辩其相。依教世谛有施可解故名为知。知所舍财名知所施。知供三宝名知供处。知受施人名受知者。知施为因后受果报名知因果。知如是等名为知施。于第一义无施可见故名不见。翻前可见。上来广辩下总结之。知有八种牒上所知。上亦有见且举其知。即是如来五眼所知结会余德。前随世语见男女等是其肉眼。前以天眼见造善恶受苦乐等是其天眼。前随圣言不见男女舍宅车乘及所施等是其慧眼。前见行缘及常无常苦乐等相辨知众生心根禅乘。如是一切是其法眼。前知如来法身佛性是其佛眼。
  自下第二明无碍智。于中有二。一明菩萨具八知见得四无碍。二迦叶白如佛光说梵行品下就四无碍明得不得。前中迦叶初问起发。能如是知得何等利。下佛答之文别有四一明所得。得四无碍。二列四名。三广辩相。四声闻缘觉若得是四无是处下就人辩足。菩萨知见得四无碍是初段也法义辞乐第二列名。义如别章。此应具论。
  第三广中五义分别。依如地经。说四无碍有十一种。二总就二谛观入论四。二就自相。三就同相。四就行相。五就说相。六就智相。七无我慢相。八大乘小乘相。九菩萨地相。十如来地相。十一作住持相。广释如彼。地持论中别有一门通前十二。彼地持中说知教法名法无碍。知诸法相名义无碍。此名二谛。为诸法相知法名字为辞无碍。随音异说名乐说无碍。今此且以五义辩之。于中初番不与地持十地说同。后四粗同地经所说。其五是何。一约教义以别四种。知一切教及法名字名法无碍。知二谛义名义无碍。知诸世论名辞无碍。随字论者广辩字相。正音论者辩定语音。阐陀论者巧妙言辞。如似此方诗颂之流。世辩论者广辩世事。依前三种起说自在随人心欲名乐说无碍。凡所演说无障碍者言辞流滑无有忽滞。不可动转言辞楷正。无所畏省所说决定。不畏他人有已得失名无畏省难可催伏。是名下结。
  二约大乘小乘辩四。依如地经。了知一乘名法无碍。知三乘别名义无碍。今此经中知三乘别名法无碍。了知一乘名义无碍。有斯左右。于一法中作种种名说不可尽名辞无碍。依前名义种种异说多劫不尽称人心欲名乐说无碍。
  第三约就无我慢相以辩四种。初先正辩。依如地经。于第二义心无取著名法无碍。了知世谛心无取著名义无碍。今此经中于世谛法而不取著名法无碍。于第一义心无取著名义无碍。有此左右。于法名字知而不著名辞无碍。于说不著名乐说无碍。何以下辩。若取著者不名菩萨返以释之。道言取著不名菩萨即显菩萨法不取著。
  迦叶白下问答重显。迦叶先难。若不取著则不知法以不取著难破有知。若知法者则是取著以有所知难破不著。若知不著则无所知双牒以征。虽言有知以不著故还无所知。云何如来说知不著结非上言。下佛答之。初先正明菩萨无著。以是缘下引说证成。前中初言夫取著者不名无碍以为一门举失显得。无所取著乃名无碍复为一门辩得异失。是故以下广上初门明著有失。于中初言有取著者心无无碍。人非菩萨但名凡夫。何故取著名凡下辨。句别有四。一明凡夫取著于色乃至著识。二著故生贪。三贪故系缚故不得免生老病死及诸烦恼。是故下结。是故取著名为凡夫结成向前人非菩萨。是取著者有前过故名为凡夫。以是义下结成向前心无无碍。以取著者贪缚义故无四无碍。
  菩萨已于无量劫下广上后门明不取得。句别有六。一明菩萨无量劫来知法知义。二知法义故于色不著乃至于识。三不著故不生贪心。四不贪故不为色等之所系缚。五不缚故脱生老死一切烦恼。六以是下结。上来正明菩萨无著。以是缘下引说证成。于中初法次喻后合。以是下结。
  第四约就修多罗说相辩四无碍。知字不忘名法无碍。于中初法。次举六喻。下合显法。知彼字义名义无碍。虽知名字而不知义举劣显胜。得义无碍则知于义辩胜过劣。云何知下正辩其相。于中先问。谓地下辨。先解向前法中六喻。后约显法。自以言辞宣说前义名辞无碍。于中初明以种种辞演说一义亦无有义名辞无碍。犹如已下即事以显。此等世法假有实无故曰无义。何故已下释无所以。初先征问。失义已下举有显无。真实之义佛菩萨境。辞是凡境。所以无义以是义故得辞无碍总以结之。说前辞义不可穷尽名为乐说。
  第五约就二谛观入以别四种。与地经中初总同矣。于此门中了知世谛名法无碍。知第二义名义无碍。习毗伽罗生智之论名辞无碍。修余世论名乐说无碍。所谓习前随字论等。以此门中摄法宽多久字乃穷。是故皆言无量劫修。
  上来广辩。自下第四就人辩定。亦得名为简大异小。于中初明声闻缘觉无四无碍。迦叶白下问答会通。前中初先总明二乘无四无碍。何以故下别明二乘无四无碍。声闻缘觉不能毕竟知辞义下复总明其声闻缘觉无四无碍。就初总中声闻缘觉得四无碍无有是处正明不得。九部经下拂权显实明其不得。先举昔权。后拂显实。
  就下别中先问起发。昔时言得。今以何义道其不得。下对释之。于中先明缘觉不得。后辩声闻。就缘觉中初总明其无四无碍。何故默下别明不得。是故缘觉一切无下总以结之。就初总中菩萨度生修四无碍举大显小。缘觉修寂。若化众生但现神通默无所说。云何当有辩小异大。别中先明无辞无乐。何故默然征前起后。下对释之。于中先明缘觉之人不能说法令人得燸。乃至不能令人发于三菩提心。何以下释。以无经故。是故下结。不能说故无辞无乐。次明无法。句别有四。一明其人。虽知于法无法无碍。二何以下释无所以。缘觉知字无字无碍。为是无之。三何以下辨。前无字无碍所以。不知常住二字故无。四是故下结。下明无义。虽知于义无义无碍正明其无。真知义下举大显小成其无义。以是下结。上来别解。是故缘觉无四无碍总以结之。
  下次别明声闻无四。先问后解。于中先明声闻之人无三善巧。次别。后结。上来别明二乘无竟。
  下复总显。声闻缘觉不能毕竟知辞知义略以摽举。辞为乐本。义为法原。故偏举之。下别解释。于中七句。前三解释无义所以。无自在智。知于境界无无碍智。无有十力四无所畏无一切智。不能度于十二缘河无清净智。后四解释无辞所以。一不知根。二未能下不能知于应根之法。三不知欲。四不能善下不能知于应欲之法。是故下结。
  上来广辩二乘无竟。
  下次会通。今言异昔故须会之。迦叶先问。若声闻等一切无者牒佛今语。云何已下以今征昔。虽举舍利及大目连为取拘絺。如其无下重复结征。下佛为会。文别有三。一对胜彰劣。明二乘人四无碍智劣于菩萨故今说无。二我为凡下对劣显胜。胜过凡夫故昔言有。三声闻人或得一下以理辩释。前中初先举其喻事。如是已下明实不等。下约显法。第二句中初明为凡说拘絺罗无碍第一汝问如是总以结会。第三句中或得一者四无碍中趣得一种。二亦如是。成前为凡说其第一。具四无碍成前不及菩萨之义。
  上来正辩四无碍竟。
  下就无碍明得不得。初说无得今人舍著。如来先为纯陀说下宣说有得使人证入。明无得中迦叶初先难破有得成其无得。次佛述成广明无得。迦叶下复显已问意。就初难中如佛先说梵行品中菩萨知见得四无碍牒佛上言。菩萨知见则无所得亦无有心言无所得辩正道理。菩萨得正知见之时不取有相故无所得。不取无相故亦无心。言无所得是菩萨下以实无得破佛有得。于中先牒向前无得。若使已下征破有得。云何已下结非佛语。下佛先叹。后述其言广明无得。有十复次。前九复次以言遣相明其无得。后一复次以言遣言明其无得。就前九中初一正就四无碍智以明无得。后八傍就余义说之。余义是其无碍眷属。所以通辩。初复次中无所得者名四无碍当相正辩。菩萨无碍证实方成。证实离相故名无得。何以故下破遣有得成前无得。何故征问。下对显之。得名为碍。碍名四倒。反举有得。情取名得。得妨实慧故名为碍。碍是常乐我净四倒故复指之。菩萨无倒故得无碍破得显无。是故下结。后八番中初就解惑相对分别。第二生死涅槃相对。第三大乘小乘相对。第四方等十一部相对。第五空定有心相对。第六常乐我净之法与彼无常苦无我等八法相对。第七一门情理相对。第八大小菩提相对。下还就此宣说有得。宜审记知。
  就初对中句别有二。一当相正辩。无所得者名为智慧。菩萨得慧故无所得。二破遣有得成前无得。先举有得。次明菩萨断故无得。是故下结。余对例尔。文皆可知。上来九番以言遣相明其无得。
  第十番中汝问无得我说无得以言遣言明无所得。咽咳舌齿和合出声。为问为说实则不有故无所得。若说有得是魔眷属非我弟子举过劝舍。
  自下迦叶显已问意。于中先明如来宣说无得之益。令多众生断有相心。以是事下明已问意。
  自下第二次明有得。于中初先略明有得。如文殊等讵有几下广明有得。前中迦叶先举上偈请问如来。以此偈中备含得义故举请佛。下佛答之。先明此偈普为一切。彰一切人悉有所得。时文殊下彰彼文殊先已解知不须更说。前中约对四人辩之。一明为化凡夫众生而说是偈。彰彼凡夫有所得义。凡夫之人现有生死染污之法名为本有。现无出世涅槃净法说为今无。现无出世涅槃净法故名本无。现有生死染污之法说为今有。凡夫本有生死之法三世常有无是处故当必除舍。本无净法三世常无无是处故当必得之。故非无得。二亦为下明为声闻辟支佛说。即显二乘有所得义。义同前解。二乘现有无常苦等名为本有。现无诸佛常乐净等说为今无。现无诸佛常乐净等名为本无。现有无常苦无我等说为今有。二乘本有无常苦等三世常有无是处故当必除舍。本时所无常乐净等三世常无无是处故当必得之。故非无得。三明此偈为文殊说。言对文殊即是通为诸菩萨说。即显菩萨有所得义。义如前释。四明此偈为纯陀说彰佛有得。纯陀向前疑佛不得常住之法。故对其人明佛有得。义如上解。以此会通不但说佛。是以说言不但正为纯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