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义记

  第三段中初先彰已实无诸病。所以下释。久离故无。是诸众生不知已下彰彼凡夫外道众生不知密语。谓佛实病。如言已下广显病言是密非实类以显之。先举其类。类有十一。前之十句就佛彰密。后一泛就余人显密。前十句中道如言者指斥之辞。如佛昔言故曰如言。非是汝言。若经本中有汝言者宜须治故。末后一句中云何为密。道理人死身心俱灭。而佛昔说修善之人死时心去。不尽道理。所以名密。于中先举昔时密言。而是心下辩实显密。上来举类。下约显病。我今言病亦复如是总约显病。如来密教顾命文殊别约显病。如来正觉实无病实等彰实无病。亦不毕竟入涅槃下举佛不灭成前无病。是大涅槃即佛深定辩大涅槃成前不灭。
  第四段中先牒问辞。虚空之性亦无起下明已如空故无病相。先喻后合。
  第五段中辩明如来德行穷满诸过已尽超过余人故无有病于中有二。第一泛举三种病人。二从迦叶有五人下就前三中广辩第二。对之以显如来无病。前三人者。凡夫为一。二乘为二。菩萨为三。先明凡夫。世有三人其病难治总以标举。谤等列名。如是三下显难治相。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次明声闻。先喻后合。下明菩萨。先喻次合。后辩具相。问曰。此是何处菩萨。下师子中宣说是其六住菩萨。如地持说。种性初住。解行第二。净心第三。行迹第四。决定第五。毕竟第六。此六是其定聚所摄。故值善友不值善友。若得闻法若不闻法。定得菩提。若复通论。善趣亦是。故为怖畏利养谀谄诳他等事书写是经。
  自下第二广就向前中品病人别为五门对之显佛。何故偏举中品显佛。以其中品是小乘人。小乘是其大乘家对。举小彰大明大义显。所以偏举。于中初先总举五人于大有病。非是如来据小罗汉辟支无病今对于大亦得有病。何等已下别显五人对之显佛。先征后辩。
  辩初人中句别有六。一明其人断结多少。谓断三结。所谓身见戒取及疑。问曰。经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如四十里水。其余在者如毛一渧。今以何故偏言断三。此义如后迦叶中释。二明所得。得须陀果义如下解。三明所离不堕三恶。四明其人得灭远近。人天七返得入涅槃。七返是其十四生死。若通中阴二十八生便得入于小乘涅槃。五是名下结。六明其人趣大远近。过八万劫得大菩提。所谓得于性地菩提。问曰。菩提应在极果云何性地已名菩提。释言。菩提有通有局。局在后际。通该始终。故大品中宣说菩提有五种别。所谓发心伏明出到及与无上。发心在于善趣位中。伏心在于种性已上。明在地上。出到在于七地已去。无上在佛。故种性上得名菩提。
  第二人中先总标举。下辩其相。句别有五。一明其人断结多少。断前三结加薄三毒。二明所得。得斯陀果。此名住薄。亦曰频来。三得灭远近。欲界人天一往一来便得涅槃。四是名下结。五趣大远近。
  第三人中先总标举。下辩其相。句亦有五。一断结多少。断五下结。三结如上。加断贪欲嗔恚为五。所断身见戒取及疑。准依成实。具有两义。名为下结。一是人下凡夫所起。二障下果故名为下。唯障初果。若依毗昙唯有一种。人下名下。彼说三结唯凡起故。非障下果名为下结。彼说三结或障初果或障第二或障第三。不唯障于须陀下果。是故不得说障下果名为下结。是义云何。若次第人所断三结障于初果。超越斯陀所断三结障第二果。超越那含所断三结障第三果。是故不唯障于下果名为下结。贪欲嗔恚以界下故名为下结。二明所得得那含果。义如上释。余三可知。
  第四人中先总标举。下辩其相。句别有五。一断结多少。永断三结。余处宣说断五上结。色无色染痴慢掉戏是其五也。二明所得。得阿罗汉是有为果。烦恼无余入涅槃者是无为果。三简异缘觉。假师得度。不同辟支独一之行。四是名下结。五趣大远近。问曰。须陀斯陀那含此之三人向无学果时无多校。何缘向大尔许阶降。释言。此等进至无学然后向大。所挍无多。若彼三人不求无学径向大者心有残结。障道力强。道行难成。故有如此。又须陀等傥生上界方至无学。时亦不少。故挍多劫。
  第五人中先总标举。辟支有因道同罗汉。故不别论。又此利根一入圣道至果方出。中无出理。故不别说。但明其果。下辩其相。句别有六。一断结多少。与罗汉同。二明所得。得辟支道是有为果。辟胡故语。此曰缘觉。断有二义。一就所观法门以释。此人观察十二缘法。从缘得觉。故名缘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藉现事缘而得觉悟。故名缘觉。烦恼无余入涅槃者得无为果。三真是下简别罗汉。辟支独成不假师度。如彼骐驎单有一角。故曰麒麟独一之行。四是名下结。五趣大远近。六是名下简异如来。名有病行非如来也。据终云非。类前皆尔。故略不论。

  涅槃义记卷第四

  应永三年五月二日加修复拭老眼书补阙字了。
       法师权大僧都贤宝(生年六十四)


  涅槃义记卷第五

    隋净影寺沙门释慧远述
  圣行品者。上来第一显行由序。下正辩行。行别有三。初尽十德明其随缘造修之行。二师子一品明其舍相入证之行。三后迦叶品明其证实成果之行。亦名证实起用之行。随缘造修外国名为准法修成分。舍相入证外国名为离诸放逸入证分。证实成宗外国名为慈光善巧住持分。名虽别异。其义不殊。问曰。何故前学法中菩提涅槃二因别说。学行不尔。互从皆得。但是明法理须委具故前别论。依法成行行成不异故不别分。随缘行中五行地前。十德地上。此云何知下说五行所成之果并在地上。判知五行在于地前。下说十德云非世法。世间所无明是地上。前明五行答上云何近无上道。名后十德为无上道。云何得近。下辨五行能成彼德故得近之。于五行中先辨圣行。因以摽品名圣行品。此五行中文别有五。一总劝修习。二别教五行。三总结劝。四迦叶领解。五明此五行利益弘广多人同得。前中初先劝学五行。复有一行谓如来下辨行所依依佛行法。就劝学中先总劝思。思由教起。故言于是大涅槃经专思五行。次列五名。言圣行者就人彰名。诸佛菩萨会正名圣。圣人所行故名圣行。言梵行者随义立称。梵名为净。清净之行名为梵行。言天行者亦随义名。天有多义。具如下说今取净义。净天之行故名天行。外国多名自净名净净他名梵。此方名少。通说为净。犹如菩提末伽外国别名。此通名道。亦如涅槃及与毗尼此通名灭。言病行者约对彰名。行能治病故病行。婴儿行者就喻立称。行离诸过如彼婴儿。无所辨了名婴儿行。名义如是。体相云何。具论圣行门有无量。今此但说戒定智惠以为圣行。地持宣说空无相愿灭尽正受以为圣住。圣住犹是圣行义矣。空无相愿犹是惠行。灭尽正受犹是定行。具论梵行门亦无量。今此经中说七善法四无量心以为梵行。地持唯说四无量心以为梵住。彼中梵住犹此梵行。天行一种此中不说。指杂华经。地持论中宣说八禅以为天住。彼中天住犹此天行。忏悔前罪是其病行。不起后过是婴儿行。五中前三明摄善法。后二离过。一一广释备如后文。当修是五结劝修习。上来五种正明行体。复有一行谓如来行辨行所依。谓依如来先成之德修习趣入。亦可五行是其教行显性成行是如来行。显如来性以成行故。所修五行依彼以成。故须辨之。准下惠中叹经似尔。谓涅槃经就诠指实。实德难彰故寄诠显。如下文中诸行之后叹经胜者。当知显此如来行也。此初段竟。
  第二别教五行之中尽此品来教修圣行。梵行一品教修梵行。婴儿一品教婴儿行。天行一种玄指杂华。病行一种一向不论。何者是乎。有人释言。前品所论五种之人有病行处是其病行。彼是声闻缘觉病行。何关菩萨。又前所论杂病之行今此所教治病之行与前大别。何得指前。又前品中未标五行。以何义故豫说病行。判无斯理。若前非是。何者是乎。梵行品末阇王忏罪治病之法应是病行。故下文中世王杀父即是心病。身疮增剧是其身病。佛放慈光治其身病。为说妙法除其心病。治此两病故名病行。若彼忏罪非是病行应有所指。不应直尔。问曰。若彼是病行者。何故在于梵行品说。释言。一品备论多法。诸经同有。不足可怪。又问。若彼兼论病行。何故偏名梵行品乎。此例亦多。如上如来性品中具明多法。题章偏名如来性品。此亦似彼。但经立品差别种种。或有从初。或复就后。或有据中。或复当相。非可一定。问曰。若彼是病行者。何故文中不标不结。释言。辨义大例有二。一当法直论须标须结。第二寄人寄事表法。直尔举人举事便罢。诸经多尔。然下文中寄人表法。寄彼世王忏悔灭除害父之逆。以显菩萨忏悔灭除一切罪障以为病行。不唯将彼世王忏悔害父之逆以为菩萨一切病行。故无标结。亦可彼文义有两兼忏悔灭罪是王病行。为救一切逆罪众生兼令多人发菩提心是王梵行。以有两兼。是故不得偏就一义标举以结。就圣行中初戒。次定。后明智惠。义次第故。
  戒圣行中初问。次辨。后结下释。云何菩萨所修圣行是初问也。若彼下辨。辨中有二。第一明其因分所修。即得住于初不动下果分所成。因在地前。果在地上。诸行齐尔。
  因中有四。一从师闻法。二因闻生信。三因信起思。四即至下因思起修。有人依下近友闻法思惟修行。四义科分。观其文势似若不然。如前所科。别更是其一行次第。菩萨若从声闻如来得闻是经是初段也。此乃菩萨传佛教法名曰声闻。非小乘人。如法华说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此应似彼。闻已生信是第二段。信已应下是第三段。于中有三。一思准正法弃舍家业。二复作念下观行求出。三作是下定意降魔。
  初中有二。一思正法。二我今下为求彼法舍世所有。前中诸佛有无上道是其果法。有大正法是其理法。果依理成故须辨之。大众正行是其因行。亦名行法。复有方等是其教法。因由教起所以须辨。亦可诸佛有无上道是其佛宝。有大正法是其法宝。大众正行是其僧宝。此三所诠。复有方等是其能诠。第二段中我今爱乐贪求大乘明已所求。舍所爱下彰已所弃。
  第二段中句别有四。一观在家多过。道言迫迮犹如牢狱明其有苦。烦恼由生彰其有恶。二观出家多益。宽广如空翻前初句明其有乐。善法因增翻向后句明其有善。三明在家于已无利。不得尽寿净修梵行。四我今应下正意求出。
  第三段中初明菩萨定意出家。我今定当出家修道。次明降魔波旬生苦。菩萨复当与我兴诤。后明菩萨无心战诤。
  下起修中初修自行。悉已施下明利他行。菩萨所行无出此故。前自行中先修戒行。作是愿下大誓自要。前即是其自分之行。后即是其胜进之愿。前中有四。一明受戒。二既出家下明其持戒。三戒有二种一受世下重辨前受。四戒有二种一性重下重显前持。
  初受戒中直明出家受戒方便。略不彰受。具论受相如律中说。即至僧坊是出家处。见如来等出家所依。若见如来及佛弟子正举其人。威仪具足诸根寂静明身可敬。心和灭障明心可重。即至已下正明出家。第二持中初略。次广。后总结之。下明持益具五支戒。略中先明持戒之行。既出家已奉持禁支慎重不为。威仪不缺护轻不作。进止安详显前威仪。无所触犯显前奉戒。乃至小下明护戒心。先法后喻。此前略也。广中先举浮囊之譬。人喻菩萨。浮囊喻戒。海喻生死。罗刹喻于诸烦恼心欲得破戒。怪而不与喻持戒心。所乞多少文中自合。下约显法。菩萨护戒亦复如是总合前喻。如彼渡人总以喻帖。菩萨如是护戒时下别合前喻。向前喻中阶别有五。合中有六。不取其数。正取轻重等护为义。道言破戒令汝安隐得涅槃者假设为言。亦可名彼之犯戒乐为涅槃也。上来广竟。持四重禁及突吉罗等无别者总以结之。下明持益具五支戒。先总标举。支谓支别。下列其名。具足根本业清净者离其根本不善业道。前后眷属余清净者离其业道前后方便。非诸恶觉觉清净者离八恶觉。护持正念念清净者修六念心助成戒行。回向阿耨三菩提者用戒求佛。此等分别如杂心论。
  自下第三重辨前受。先举二数。次列两名。随世言教要期纳法名受世戒。证理离恶名得正戒。下辨其相。得正法戒。证理戒故。终不为恶。
  自下第四重辩前持。先举二数。次列。后辨。下明菩萨持轻等重。就辨相中性重可知。息世讥中先牒次辨。辨中有四。一不非法取。二破坏成下不非法费。三田宅下不非法畜。四不观象斗马斗已下不非法行。初二可知。第三段中句别有八。一不畜田宅种植等事。二不畜象下不畜畜生。三童男子下不畜奴婢。四金银下明其不畜诸宝贵物。五一切谷下不畜食具。六所受衣下不畜长衣。第七不畜根子已下明其不畜五生种。八不畜宝下不畜种种憍奢之具。余皆可知。是名下结。
  持戒愿中有十二句。初一对境起愿自制。其次六句对彼施主衣般服食卧具汤药房舍礼拜起愿自诫。后五就已眼等五根起愿自防。
  上来自利。下明利他。于中初以戒善施之。以是因下愿其得戒。句别有十。初之一句愿今护戒。后之九句愿令得戒。止戒名净。作戒称善。不缺不析显前净戒。不犯性戒名不缺戒。远离遮过名不折戒。亦可离轻名不缺戒。不犯重过名不折戒。折犹破也。大乘戒等显前善戒。种性已上名大乘戒。初地已上名不退戒。二地已上名随顺戒。八地已上名毕竟戒。佛地名具波罗蜜戒。以果度故随义论之。地地皆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