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疏。一多无碍等虚室之千灯者。第五一多相容不同门。由一与多互为缘起。力用交彻故。得互相涉入。是曰相容。不坏其相故云不同。如一室内千灯并照。灯随盏异。一一不同。灯随光遍。光光涉入。常别常入。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此之灯喻亦可喻于相即。直就光看。不见别相唯一光故。
疏。隐显俱成似秋空之片月者。第六秘密隐显俱成门。如八九夜月半隐半显。正显即隐。正隐即显。不同晦月隐时无显。不同望月显时无隐。以一摄多。则一显多隐。以多摄一。则多显一隐。一毛摄法界。则余毛法界皆隐。余一一毛互相摄入。隐显亦然。然其半月。非但明与暗俱。而亦明下有暗。暗下有明。如东方入正定。为一半明。西方从定起。为一半暗。而东方入处。即于东起。如明下有暗。西方起处即于西入。如暗下有明。故称秘密隐显俱成门。
疏。重重交映若帝网之垂珠者。第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如天帝殿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像。俱现诸珠尽。然又互相现。影影复现。影重重无尽故。千光万色虽重重交映。而历历区分。亦如两镜互照。重重涉入。传曜相写。递出无穷。
疏。念念圆融类夕梦之经世者。第八十世隔法异成门。即离世间品。菩萨有十种说三世。谓过去说过去。过去说现在。过去说未来。现在说过去现在说平等。现在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三世说一念。前九为别。一念为总。故名十世。以三世相因互相摄故。一念具十。以显无尽故。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普贤行品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如一夕之梦经于数世。摄论云。处梦谓经年。觉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离世间品云。如人睡梦中。造作种种事。虽经亿千岁。一夜未终尽。故庄生梦蝴蝶假寐百年。事类广矣。
疏。法门重叠若云起长空者。第九托事显法生解门。言重叠者。意显一多不相碍故。随一一事有多法门。以随一事即是无尽法界。法界无尽故事亦无尽。回向品云。此华即从无生法忍之所生起等。意明一切因生一果。一果即具一切因故。非是托此别有所表也。
疏。万行纷披比华开锦上者。第十诸藏纯杂具德门。至相十玄中。有此名也。然有二意。故贤首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一者若以契理为纯。万行为杂即是事理无碍。非事事无碍。设如菩萨大悲为纯。尽未来际唯见行悲。余行如虚空。若约杂门即万行俱修者此二门异。亦不成事事无碍。二者。如一施门。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之行。故名为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障碍故名具德。则事事无碍义成。而复一中具诸度。诸度存即名相入门。若诸度泯。复似相即门。故不存之。改为广狭。今以至相但约行为小异。此段略无主伴故。复出之以成十义耳。言比华开锦上者。意取五彩之线。华色虽异一一之线。皆悉通过。通喻于纯。异喻于杂。故常通常异。名为无碍。不同绣画但异。不通上之十玄略陈大格。广如向下义分齐中。
疏。若夫高不可仰。则积行菩萨曝鳃鳞于龙门下。第七成益顿超。文有十义。初有二义。总显高深。明权小莫测。后八正明成益顿圆。又前二高深。反显成益。明权小不测。由昔无因反劝众生令信仰故。后八顺显成益。谓能顿能圆令必受故。今初即第一明高远。若泰华倚天岷峨拂汉。难仰其顶故。论语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积行菩萨者。出现品云。设有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修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已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等。如鱼登龙门。若得登者即化为龙。如入华严之机也。若登不过者。曝鳃鳞于龙门之下。如假名菩萨。即权教次第修者。
疏。深不可窥则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者。第二彰深妙也即法界品。初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彼叹德云。悉觉真谛皆证实际。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离结使缚。住无碍处。其心寂静犹如虚空。于诸佛所永断疑惑。于佛智海深信趣入。释曰即上德也。在逝多林如来嘉会而不见闻。名杜视听。杜犹塞也。在目曰视。在耳曰听。虽在会下如聋如盲。故云杜视听也。故经云。尔时上首诸大声闻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离波多。须菩提。阿[少/兔]楼驮。难陀。劫宾那。迦旃延。富楼那等。诸大声闻在逝多林。皆悉不见如来神力。如来严好。如来境界。如来游戏。如来神变。如来尊胜。如来妙行。如来威德。如来住持。如来净刹。亦复不见不可思议菩萨境界。菩萨大会。菩萨普入。菩萨普至。菩萨普诣。菩萨神变。菩萨游戏。菩萨眷属。菩萨方所。菩萨庄严师子之座。菩萨宫殿。菩萨住处。菩萨所入三昧自在。菩萨观察。菩萨频申。菩萨勇猛。菩萨供养。菩萨受记。菩萨成熟。菩萨勇健。菩萨法身清净。菩萨智身圆满。菩萨愿身示现。菩萨色身成就。菩萨诸相具足清净。菩萨常光众色庄严。菩萨放大光明宝网。菩萨起变化云。菩萨身遍十方。菩萨诸行圆满。如是等事悉皆不见。何以故善根不同故。本不修习见佛自在诸善根故。本不赞说十方世界一切佛刹清净功德故。本不称叹诸佛世尊种种神变故。本不于生死流转之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本不令他住菩提心故。本不能令如来种性不断绝故等。上来先列人。即是上德声闻。次明不见等。即杜视听也。何以故下。释不见因劣者。不见犹未为深。上德不知方为玄妙。
疏。见闻为种八难超十地之阶下。文有八段。正显成益圆遍之相。此第一段明见闻益。亦名为种益。即随好品。地狱天子三重顿圆及初地云。虽住海水劫火中。堪受此法必得闻。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不信不闻翻显信。闻则成利益。海水是龙。畜生趣摄。劫火是天。火灾及初禅生在二禅光音等天。长寿天难。于此得闻。兼上地狱天子。已有三难。佛会神鬼亦闻三涂足矣。火灾之时兼佛前佛后。人天道异已兼办聪。亦不拣北州聋者目视。盲者耳闻故。八难具矣。皆容闻经为种之义。超十地之阶。正在地狱天子。举重摄轻。阿鼻地狱尚得顿圆。忝在人伦岂不留听。故随好光明功德品。佛告宝手菩萨言。佛子。菩萨足下有千辐轮相。名光明普照王。此有随好。名圆满王。常放四十种光明。中有一光。名清净功德。能照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随诸众生种种业行欲乐皆令成熟。阿鼻地狱极苦众生遇斯光者。皆悉命终生兜率天。既生天已天鼓发声。广为说法。乃至云。尔时诸天子闻说普贤广大回向得十地故。获诸力庄严三昧故。以众生数等清净三业。悔除一切诸重障故。即见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七宝莲华。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放大光明等。乃至以华散菩萨上。又云。其诸香云普雨无量佛刹微尘数世界。若有众生身蒙香者。其身安乐乃至云灭八万四千诸烦恼。结云。如是知已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释曰。此即一重得十地。次云。若有众生见其盖者。种清净金辋转轮王一恒河沙善根。释曰。此即第二重得十地也。后文云。是菩萨摩诃萨住清净金辋转轮王位。放摩尼髻清净光明。若有众生遇斯光者。皆得菩萨第十地位。成就无量智慧光明。得十种清净眼乃至十种清净意。具足无量甚深三昧。释曰。此即第三重得十地也。
疏。解行在躬一生圆旷劫之果者。第二解行益。七十八经。慈氏赞善财云。余诸菩萨于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乃能亲近诸佛菩萨。此长者子。于一生内则能净佛刹。则能化众生。则能以智慧深入法界。则能成就诸波罗蜜。则能增广一切诸行。则能圆满一切大愿。则能超出一切魔业。则能承事一切善友。则能清净诸菩萨道。则能具足普贤诸行。及大威光太子。亦是一生圆多劫之果。上二皆明证速。又此经宗。明三生圆满。一见闻生。二解行生。即上二句。三证入生。即下二句。
疏。师子奋迅众海顿证于林中者。第三顿证益也。第六十经初云。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大悲为身。大悲为门。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充遍虚空。入师子频申三昧。旧经云奋迅。奋迅之义。就师子说。其义便故。至第六十一经。初普贤开发后。如来眉间放光照故。时逝多林菩萨大众。悉见一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佛刹。一一微尘中各有一切佛刹微尘数诸佛国土。种种名。种种色。种种清净。种种住处。种种形相。如是一切诸国土中。皆有大菩萨。坐于道场师子座上成等正觉。菩萨大众前后围绕。诸世间主而为供养等。乃至云。是故皆得入于如来不可思议甚深三昧。尽法界虚空界大神通力。或入法身。或入色身。或入往昔所成就行。或入圆满诸波罗蜜。或入庄严清净行轮。或入菩萨诸地。或入成正觉力。或入佛所住三昧无差别大神变。或入如来力无畏智。或入佛无碍辩才海。即顿证林中。广说以十能入入此所入。
疏。象王回旋六千道成于言下。即第四超权益。即六十一经。末会之初。六千比丘会。身子令六千比丘观文殊十德。六千请往欲见文殊。身子令见。尔时文殊师利童子。无量自在菩萨围绕。并其大众。如象王回观诸比丘。故云象王回旋。言六千道成于言下者。比丘兴愿。文殊令发十种无疲厌心。时诸比丘闻此法已。则得三昧。名无碍眼见一切佛境界。得此三昧故。悉见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及其所有道场众会。皆悉见彼十方世界一切诸趣所有众生。亦悉见彼十方世界种种差别。亦悉见彼一切世界所有微尘。亦悉见彼诸世界中一切众生。所住宫殿以种种宝而为庄严。及亦闻彼诸佛如来种种言音演说诸法。文词训释悉皆解了。亦能观察彼世界中一切众生诸根心欲。亦能忆念彼世界中一切众生前后十生。亦能忆念彼世界中过去未来各十劫事。亦悉见彼诸佛如来十本生事。十成正觉。十转法轮。十种神通。十种说法。十种教诫。十种辩才。又即成就十千菩提心。十千三昧。十千波罗蜜。悉皆清净。得大智慧圆满光明。得菩萨十种神通柔软微妙。住菩提心坚固不动。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住普贤行。住普贤行已入大愿海。入大愿海。已成就大愿海。以成就大愿海。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身清净故身轻利。身轻利故得大神通无有退转。得此神通故不离文殊足下。普于十方一切佛所悉现其身。具足成就一切佛法。释曰。此即道成也。一三昧中有十通用。皆圆益也。
疏。启明东庙智满不异于初心者。第五成智益。启明东庙者。即第六十二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渐次南行经历人间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往昔诸佛教化众生大塔庙处。释曰。此即东庙。时福城人闻文殊师利童子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无量大众从其城出来诣其所。下别列中。有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善财是一。下文殊师利独观善财。既观察已安慰开喻。而为演说一切佛法。乃至云说此法已。殷勤劝喻增长势力。令其欢喜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令忆念过去善根。作是事已。复于其处为诸众生随宜说法。然后而去。尔时善财童子。从文殊师利所闻佛如是种种功德。一心勤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文殊师利而说偈言等。即启明东庙也。言智满不异于初心者。即第八十经初。智照无二相。经云。是时文殊师利。遥申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离信根心劣忧悔。功行不具退失精勤。于一善根心生住著。于少功德便已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为善知识之所摄护。不为如来之所忆念。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遍知。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说。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皆悉不能。释曰。了知法性下。即是智满。若离信心则不能得。反显前义由信心故。则得不离初发之心。则信智无二。若约不动智为初。即前后二智无二也。
疏。寄位南求因圆不逾于毛孔者。第六成位益。谓其善财初见文殊。寄十信位。德云至瞿波寄三贤十圣位。摩耶已下并寄等觉。后见普贤便得因圆不逾毛孔。文云。时善财童子。又见自身在普贤身内。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教化众生。又云。是善财童子。从初发心乃至得见普贤菩萨。于其中间所入一切诸佛刹海。今于普贤一毛孔中一念所入诸佛刹海。过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倍。如一毛孔一切毛孔悉亦如是。又云。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或于一刹经于一劫。如是而行。乃至或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如是而行。亦不于此刹殁于彼刹现。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教化众生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是之时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刹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法轮等。言辞等。音声等。力无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释曰。此即毛孔中因圆也。
疏。剖微尘之经卷则念念果成者。第七显因成果益。即出现品大经潜尘喻。经偈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尘内。一切尘亦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普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又经云。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念念相应则念念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