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疏。是知三皆虚指以为方便者。三结成上义也。由上三段展转相成。以证三乘皆是方便无有实体。故古人云。虚指三车而群子竞驰。火难既夷。乃无有二。岂合有三实以为一。又非殊途而异获哉。故经云。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与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畏等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明。三皆虚指也。由皆虚指即无体故。后得大车。并非本望。若昔大是实。今得牛车何非望耶。
疏。此则前三是三乘下。辩顺违。于中有四。一总辩顺理。二明其有违。三会通教旨。显违顺之由。四结成昔义。四乘无失。今初可知。
疏。若唯说法华下。第二明其有违。所以违者。以抑昔大乘了义之经皆成权故。
疏。是知下。会通教旨。于中又三。一明会不会之意。二明会二会三之意。三明取昔废昔之意。上三段展转通难。谓初有难云。既许昔三皆权。何言抑诸圣教。故今释云。非不许其四乘但昔大不分权实故。成抑诸实教耳。
疏。若约会权下。第二会二会三之意。谓有问言。若尔为是会三。为是会二。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会三归一。昔应无实。若会二归一。昔应无权。无权则四乘之义不成。无实乃不抑昔时圣教。此是光宅之意。若作北宗难者。应云昔既有实。会二归一义则明矣。故为释云。会二会三。二俱有理。昔之权实二义亦存。故云尔耶。
疏。若开权显实下。第三明取昔废昔之意。谓有问言。若会三归一者。为会昔三而为一耶。为会昔三归今一耶。故今释云。明俱上二义。先明会三为一。则会取昔三。后明会于昔三归今之一。以废昔三立今之一故。约会取则昔小亦取。况昔大耶。以其理不可分行是佛因故。若约废昔。则昔大亦废。况于小耶。以其约教虚设。果亦虚指。故并废也。然开废等言。有通有局。若约局者。约教则废三立一。三教虚设故。约理则开三显一。言有三理覆于一极。开元无三理一极自彰。约行则会三为一。三乘之行皆佛因故。约果则会三归一。三乘之因同归一果故。三乘之果非究竟故。若约通者。唯废一种。则约于教。开会等言并通四种。今疏。从此言约开三显一。则三即是一者。若约理者。昔说三理谓各别证。今会法身是同更无异味。昔言有三是方便门。则闭于一实。今云无三。则一理自显。故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若约行者。昔说三乘之行。行各不同。谛缘度等随修各异。今并得为佛因。谓三行别。则方便之门闭于一实。今会为一。则方便门开。一实显矣。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若约果者。昔说三果不同。是方便门闭于一实。今云三果虚设。唯有极果无上菩提。心生欢喜自知作佛。则实相显矣。今疏。先明会三为一。于中二。先正明。后故彼经云下。引证。引二文证。一引药草喻品。证小行即是佛因。二引信解品。证大行是其所有。良以小乘昔有二种下劣之心。一谓自行不成佛。故法华云。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又云。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皆名小行不得佛也。故今引药草以会之。二谓大行非己分故。故净名云。一切菩萨闻此法者应大欣庆。一切声闻皆应号泣声振三千。又云。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皆明大行非己分也。故今引信解以示之。今初。引药草喻中文云。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方便。诸佛亦然。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释曰。诸声闻等皆非灭度者。是废小果。渐渐修学悉当成佛。是归实义。今但引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会行之言者。欲明三即是一之义。若约果者。三果皆成佛因。而非佛果。不得云三即是一。又皆非灭度。是下废权之意耳。
疏。先所出内是子所知者。即第二引信解品文。文云。复于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释曰。此上即委付家业。当说法华经也。一切财物。即万行万德。先所出内者。指于前文。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此即是喻慧命须菩提说般若。取与即是出内。以法外化。名之为出。化功归己故称为内。即自利利他之行。皆如般若等中。今法华中。但示如来知见是其所有不广诸行。今疏。欲会三因同为一因。故引二文皆明会行。余略不引。
疏。若废权立实义说为四下。第二明会于昔三归今之一。于中二。先会昔成今。二彰今异昔。前中有法喻合。法云。义说为四者。以但废昔三教。言三是权。一实便显。三外无别一实之法。云义说为四。但三为别。一为总耳。如揽三点下喻。斯借涅槃第二三点成伊。彼喻三德。以成涅槃。阙一不可故。彼经云摩诃般若亦非涅槃。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法身亦非涅槃。三法若异亦非涅槃。如世伊字。此喻至出现品。当广分别。今借其喻不取其法。谓以三点喻于三乘。以成一伊喻为一乘。别说三乘三皆是权。合三为一故得称实。非三点外更有一点。合云。昔三既别。实不兼权。此合上点别非伊。纵昔日有实实亦不兼于权。今一全兼者。合上伊具三点。成四无爽者结成正义。三别有三。总合为一。故成四也。岂差通途三虚既废故成一实。故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明昔皆方便也。
疏。若依昔未显说下。第二彰今异昔。前但合三为一。一无别法。已成四乘。今辩一乘别有法门。则四义昭著。是为昔所未说。而今说之。闻所未闻未曾有法也。谓昔日虽有大乘亦说如来藏性涅槃法身真常之理。未曾显说一切众生皆悉具有如来知见。唯为一事出现于世不为于余。则一乘三乘。昔权今实。于理昭著。故睿公云。至如般若诸经。深无不极。故道者以之而归。大无不包。故乘者以之而运。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本。应劝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权之为化悟物虽弘。于实体不足。皆属法华固其宜矣。疏。根败之种今并说成者。引净名经证。大迦叶自责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斯则二乘自知不成佛也。岂非不兼权耶。又云。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此显烦恼已断不能生也。佛名经云。我等今者犹如败种。虽逢春阳无希秋实。并是声闻不作佛义。今法华三根声闻。皆与受记。一切声闻不在此会。令转宣说。一切众生皆是吾子。则唯实非权。故言今并说成。明今昔有异。上云根败之种。乃有二意。一即根败两字。收净名根败之士。二即败种二字。双收净名及佛名二经败种之义。
疏。于文有据下。第四结归昔义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二陈隋下。天台四教中二。先叙昔。后顺违。前中亦二。先师宗。后立教。师宗言陈隋者。故天台传云。陈隋二代。三帝门师。谓陈朝一帝。即是后主。隋有二帝。即文帝炀帝。炀帝为晋王时。即请为菩萨戒师。终于炀帝之时。故云陈隋二代。天台山名。举处辩人。僧名智顗。而言智者。帝为立号。美其德也。承南岳者。故韦虚舟传云。自佛教东流。秘密斯阐。思大师之所证。智者大师之所弘。故思大师一见。便云。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又入道场澄心云。非汝不证。非我不知。师资传芳。故并序耳。
疏。立四教云下。正立中二。先正立四教。后通相料拣。前中四教。即为四别。每教皆有三节。一立名。二所证。三所被。其四教所诠。即四种四谛。一生灭四谛。二无生四谛。三无量四谛。四无作四谛。广如四谛品。今初。一三藏教者立名。至下当释。
疏。此教明因缘下。辩所诠理。其因缘之言。通于四教。因缘故生灭。因缘故即空。因缘故假名。因缘故中道。因缘为主故。四教皆带之。言生灭四真谛理者。苦以逼迫为义。集以增长生死为事。道以除患为功。灭以累尽为名。有苦可知。有集可断。有灭可证。有道可修。迷则苦集生。而真道灭。悟则苦集灭。而正道生。有可生灭。故云生灭四谛。苦定是苦等。故得名真。
疏。正教下明所被。鹿苑初转法轮。俱邻五人见谛成道等。但有小乘得道。未有大乘得道。故言傍化为菩萨。智度论云。佛于阿含中虽为弥勒授记。亦不说种种菩萨行。故菩萨为傍也。
疏。二者通教等者。文分为三。初正立。二引证三解妨。初中亦有三段。初名即以同释通。故法华云。我等同入法性。肇公云。三乘同观性空而得道也。即三兽度河。一水无二耳。
疏。此教下。辩所诠。从缘生法。无性即空。非色败空。不要析破。故云即空。若约中论偈明四句。初教即因缘所生法。此教即我说即是空。第三亦名为假名。第四亦是中道义。故此云因缘即空。言无生四真谛者。第二种四谛也。谓解苦无苦。名为苦谛。解集无和合。名为集谛。解灭无灭。解道无道。四谛性空本无生灭。不同初教有可生灭。疏。是摩诃衍初门者。拣非深极。言初门者。以空遣有。未彰妙有中道义故。
疏。正为菩萨下。所被机。双明二空。故云正为菩萨。言傍为二乘者。初以空门遣荡小乘执心。令渐通泰。故云傍通。疏大品下。二引证。此双正名及所被机。既三乘当学故。是通教三同禀也。二乘既学即傍为也。云何欲得三乘。当学般若。如云了法无生名般若者。当声闻学无生。便云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便于严土利他不生喜乐。但欲趣寂故成声闻乘。若闻无生。知从缘生故无生。从缘灭故无灭。无生无灭因缘之理。如是学者成缘觉乘。若闻无生。便知一切诸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即生灭而无生灭故。不碍于生灭。灭恶生善。悲智兼济。成菩萨乘。同学一无生而成三乘故。若欲成自乘。当学无生般若。又如无所得是般若。罗汉得之。实无有法名阿罗汉。缘觉得之不得缘相。菩萨得之心无挂碍。以无所得能得菩提。故言三乘同禀般若。以此义推。则二乘人同学二空也。而云等者。具云欲得缘觉乘。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菩萨乘。当学般若波罗蜜。此明般若能成一切道果也。
疏。然教理智断下。解妨难。谓有难云。此通别教名。皆智论中。共般若不共般若。以立。何不二名共教。三名不共教。而云通别耶。故今释云。通则上通别圆。下通二乘。远近俱通。共但共小。得近无远。故名通耳。别有二义。不名不共。次下当释。又言皆通者。上之八字。字各一义。一教通。二理通等。一教通者。三乘同禀因缘即空之教。二理通者。同见偏真之理。三智通者。同得巧度一切智。四断通者。菩萨界内惑断见思同也。五行通者见修无漏行同也。六位通者。从干慧地乃至辟支佛地。位法同也。七因通者。九无间同也。八果通者。九解脱二种涅槃界同也。通义虽八。因教方知。故名通教。余教例知。疏三别教者下。文中分二。先正释。后不名下。通妨难。初中亦三。立名可知。此教下。二明所诠。因缘假名当中论第三句。无量四真谛理。即第三四谛。言无量者。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集灭道各有无量相等。
疏。的化菩萨下。三明所被机。即华严法界品意。
疏。不名不共下。二通妨难。初牒疑情。谓有难言。既言别即不共。便是智论不共般若。何不名为不共教耶。疏。兼欲下。解释以别有二义。一不共二乘义。如上说。二历别不融。故名为别。若云不共不兼后义。故云兼欲拣非圆故。疏。以一因下。出非圆之相。一因迥出者。对他显别。不同通教。三乘通修。今一道出离。迥超二乘。亦离二边。以显中道故。一果不融下。当法明别。一果不融者。果别谓三德。三身各不融故。不能一德一切德等故。历别而修者。当体以明因别。修布施时。非戒等故。初地不知二地功德等故。疏。不德因果圆融者。因果互望不融。不能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故。
疏。四圆教下。文中亦二。先正立。后对前结成。前中又二。先释义。后引证。前中亦三节。释名可知。
疏。此教下辩所诠。略无无作四谛之言。言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者。即论第四句。亦是中道义。而言不思议者。佛性中道故。又因缘即空故。不可作因缘思。即假故不可作空思即中道故不可作二思。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为不思议。因缘二谛。即真俗二谛。中道即第一义谛。三谛义也。又融二谛即是中道。不似通教多约真谛。别教多约俗谛。言事理具足者。通多约理。别多约事。圆中举事乃是即理之事。举理乃是即事之理。无理不明无事不具。言不偏不别者。不偏。谓非偏真。不滞一边故。不别者。谓不历别。必须融摄故。余如大意合离中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