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疏。但以下。第二辩违。既不判屈曲之浅深。便令多法浑同无别。不能令人善识权实故不依之。
  疏。四齐朝隐士等者。于正立中。约于化仪及时。以立渐说顿说。即是化仪顿。在始成。渐有五时即约时说。
  疏。然此经下。二辩顺违。先顺后违。顺中由依化仪故成顺理。便引当经为其证成。所引二喻并出现品文。前来已引。疏。然渐约下。辩违也。以约时局教有诸妨难故成违理。指在后破。第三立三种教中先总标。后一南中下。别说三师。初即诸师同立。于叙昔中二。先总明。后别明渐义。前中分三。初正立。次由渐中先小下。立三之意。后谓别有下。出不定相。言偏方者。谓大体而言。渐中先小后大。而不妨说小之时亦有说大。如人十年弘律不妨私房时说大乘。故曰偏方不定。指经云如胜鬘金光明者。胜鬘经初云。波斯匿王末利夫人。信法未久。既言未久明是初说。金光明经既非第一顿教。又非第二渐教。末后而明常住。明是不定。言佛性常住者。胜鬘经说二种如来藏。即佛性也。又叹佛三身。即今梵音之文云。一切法常住。是故我归依。即常住义也。金光明经三身品中。广说法身常住故。
  疏。渐中开合下。第二别明渐义。开渐成别自有四种。从二至五。于分三中。初自有三师。初有师正立。后二师指同。即唐三藏及真谛三藏。初云武丘。即苏州山寺。于第三师中二先指同初师。后而时节下。指异别立。疏文稍略。彼云。谓佛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日于波罗柰国鹿野苑中。为声闻众转四谛法轮。后于成道第七年中在舍卫国。去祇园五里智慧河边。为诸菩萨及二乘众说般若等经。此时具二。谓转照法轮。又于成道三十年后。未涅槃前。在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中。为真常菩萨说解节等经。此时具有转照及持三种法轮也。
  疏。即宋朝岌法师下。第三分四于中文二。初双标。后双显。疏家不欲繁文故。但于前师之外。加其异名应具列之。
  疏。道场慧观者。即上元道场寺僧。言五教者。一有相教。二无相教。三抑扬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言抑扬者。谓抑挫声闻褒扬菩萨故。刘公五者。一人天教。二有相教。三无相教。四同归教。五常住教。
  疏。上来诸师下。第二辩顺违。于中三。第一总明顺违。第二别破违理。第三结成违顺。初中以上来诸师从二至五。皆先小后大故。不加不定。招初有大乘之难。虽加不定犹有妨者。加不定免初有大乘之难。而于所立名义之中。皆有难也。言略显五时之妨者。从后破之。既破五时。四三二时皆已破竟。故云余可例知。
  疏。初明十二年等者。第二别破。别破二家五时。即为二别。今初破道场五时。即分为五。疏。成实论云。我今正明三藏中实义。实义即空者。破第一时。引其三文。此即第一引小乘论。以成实论意云我今成立小乘中实义。故云成实。以三藏即小乘教故。既言实义即空。明小乘已说空竟。何言见有得道。不可不见实义而得道也。
  疏。又阿含中云下。第二引小乘经。然经文相续云无是老死无谁老死。此即明十二因缘人法空义。是老死者。指老死法体。谁者即人也。故无是老死。即老死法空。无谁老死。即我人空也。然诸经论多明小乘。但有人空未明法空者。有二义故。一从少分说小乘。多分但明人空。二从显了不显了说。虽说法空未全显了。故言不说法空耳。若从不显了说及少分说。则亦明法空。今从此义。
  疏。三藏中明法空为大空者。第三引大乘论。彼释十八空。拣二宗大空之异。今但取三藏明法空之言。三藏亦即小乘教耳。皆显已下。四结上三文。
  疏。若云第二时中下。破第二时。于中三。一破说空。二破不相常住。三结立正义。初中又二。第一引制戒。明十二年后说有。故戒经云。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此是释迦如来于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是已后广分别说。明知十二年后。始制广戒。广戒即是明有。
  疏。又智论云。从得道夜下。第二引论通说般若。明十二年前已说于空。非局十二年后。般若明性空之智故。
  疏。若云第二时中未显常住者下。第二破不明常住。于中四。初反质破。实相即常住故。
  疏。涅槃亦说佛性亦名般若者。第二显正破。上即现量。此即圣言量。般若既即佛性。佛性是常。般若常矣。
  疏。是知实相般若下。第三会义破。谓会释二经。使第二时同第五时。以义同故。谓二种般若。即二佛性。在名则异。在义不殊。言实相为正因者。即第一义空。名为佛性。第一义空。即实相异名。观照为了因。如灯了物。
  疏。又般若离四句下。第四纵夺破。先夺则拂迹入玄理绝百非。言亡四句。若但以空为般若者。非真般若也。故经云。般若非有相非无相。亦非有无相。亦非非有无相。离一切诸相何得存空。故智论云。诸佛说空法。为离于有见。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疏。般若不坏四句岂无妙有者。此即纵也。纵其是空。亦须是有空。尚是四句。何况有耶。故般若经云。般若不坏色。不坏受想行识。即不坏有也。余文可知。故智论云。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则四句皆实。又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有遮有表。即下二句。是知失意则四句便成四谤。得旨则四句便成四德。下说正义。蹑此而起。
  疏。是知小大各有四门下。第三结立正义也。此则纵而夺之。纵其初有次空。则各得一门之意。夺其不识四门之意。则初有次空之旨全乖。言四门者。小乘以阿毗昙为有门。毗昙即今俱舍。遵一切有部故。成实即是空门。实义是空故。以昆勒论即亦有亦空门。其非有非空门。未见论文。即是恶性车匿见此入道。有云。犊子部亦计我非有非无。恐未指定。大乘四门者。如涅槃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乳有酪性等。斯即有门也。又云。石无金性。乳无酪性。众生佛性犹若虚空。迦毗罗城空。大涅槃空。即空门也。又云。众生佛性亦有亦无。何以为有。一切众生悉同有故。何以为无。为从善方便而得见故。即亦有亦无门。又云。众生佛性即是中道。非有如虚空。非无如兔角。百非斯遣。此即非有非无门也。若取经论。唯识多明有门。掌珍多辩空门。辩中边论多辩亦有亦空门。中百论多辩非有非空门。
  疏。若云第三时中但名抑扬等者。破第三时。文二。先双标。后净名云下双破。先破第三时中不明常义可知。后般若亦云下。破独得抑扬之名。以第二时中亦抑扬故。二乘萤光抑也。菩萨如日扬也。
  疏。若云第四时下。第四时但破不明常住。不破同归之义。
  疏。五以涅槃为常下。破第五时。许其涅槃是常住义。责其涅槃无有小乘。以至涅槃皆有大小故。阿含说如来涅槃之相者。彼说如来于纯陀家乞食。因食栴檀木耳羹。得患背痛。于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逆顺出入。超越三昧。于第四禅中入火光三昧。烧身灭度。唯留舍利为人天福田。身智俱灭。入无余涅槃是也。
  疏。若以人天为初下破第二家。即刘公之义。言提胃虽说戒善等者。彼说如来在树王下成道。于七日中。无人知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提胃波利此二居士。明究阴阳知佛成道。名为树神。提胃献麨。四天王奉钵。如来受已。始为提胃说世间因果。此约小乘相不妨为大。谓彼经又云。五百贾人得受五戒。先自忏悔五逆十恶谤法等罪。得四大本净。五蕴本净。六尘本净。五根本净。提胃长者得不起法忍。三百贾人得柔顺忍。二百贾人得须陀洹果。四天王得柔顺忍。三百龙王得不起法忍。自余天等无量众生。发无上菩提心。又普曜经云。第二七日。提胃等五百贾人。施佛麨蜜。佛与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皆同一字名曰齐成。明非独人天也。然提胃塔现在土火罗国。上所引经。皆明初时已说大也。疏又违密迹经中第二七日说三乘故者。既第二七日。已说三乘。那言最初唯人天之教。此经即大宝积密迹力士。第三会卷当第八。是初竺法护译。
  疏。然上五时等。皆以约时克定。则有所乖等者。第三结成违顺也。上结前违而言等者。等取四三二时。疏。拣去不定从多分说。亦有理在者。结成顺也。有二义故。故得顺理。一拣去不定。则无克定之失。不违密迹等经。二从多分说。不违自所立义。故有理在。
  疏。二后魏光统等者。第二师先正立中二。先明所承。后显立义。今初。言承习佛陀三藏者。佛陀是西域人。同学五人。四人皆得道。其欲亡身求之。友曰。道须缘会。不可强也。汝与东土有缘。彼有二弟子。汝若度得必当得道。佛陀初至于此。当后魏孝文。始在云州投之见重。初至一康家供养。夜见火光满室。及孝文移都洛阳。佛陀亦随之。彼为立少林寺。知后为则天所取。遂指水令西山透陇而流。其二弟子。一是稠禅师得道。二是光统。故云。稠公解虎于东谷。佛陀指水而西流。
  疏。亦立三教下。显立义也。于中渐约不具。顿约具说。不同远公大小相望成渐顿也。言具说者。即如涅槃说。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所谓大涅槃等。又云。若空不空若常无常等。皆令广闻。即时顿也。三圆教者即是华严。
  疏。此亦约化仪说有前后下。辩顺违。此师所立义。多顺理故不辩违。于中先出立义。后解妨难。今初。是约化仪说。有前后者。顿中化法无异渐中。别说空不空。即名为渐。同时说空不空。即名为顿。故是化仪。其第三亦约化法。拣异前二。从多分说。故云此亦约化仪。
  疏。意明今时下。二解妨难。中谓刊定记主。有其二难。一合难渐顿。二别难于圆。第一难云。若渐根生熟俱渐。顿根生熟俱顿。则渐顿可分。既云未熟名渐。已熟名顿。此则于一渐根。但生熟为异。无别顿义。或应彼一有渐顿二根。生必至熟。熟必从生故。或应一切时皆是渐根。无有不从生至熟故。释曰。此第一难其渐顿自有三难。第一渐顿不分难。第二一根具二难。第三无有顿根难。初一是总。后二是别。今初。为此一通。三难皆遣。如第一难。刊定以根定于渐。顿则有此难。今不以根定于渐顿。何有此难。谓为其根生。渐说法门。名之为渐。为于根熟。顿说法门。则以为顿耳。何得以生熟俱顿难耶。则第一难遣矣。既不约根。何得以生必至熟熟必从生等难耶。则第二第三难遣矣。又为此难遣下自所立教。彼立四教云。第三教当初心菩萨。第四教义当终心识如来藏者。又自通云。初心者约机胜劣。名其初终。非约修行初终时位。汝既以根胜劣为初终。何妨此师亦以根胜劣为生熟耶。故为此难。失古意也。疏。上达之言义兼地前等者。通彼第二难于圆教。彼难云。既云分阶佛境。则地前无有堪闻此经。则违出现品佛刹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释曰。彼以上达分阶佛境。合为一义故为此难。今为此通。则上达为地前。分阶佛境为地上。故不违出现品文。亦不失于大理。况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岂非分阶佛境之人。疏。隋末唐初下。第三师先正立中。皆依法华经第五。即从地涌出品。以彼中涌出菩萨问讯云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故佛答云。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供养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今疏引经。便以义隔成于三轮。此师以根本法轮。是华严经。始成正觉顿宣说故。其枝末法轮。是以根本化之不得。便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为枝末者。即指华严已后法华已前。并为枝末。三即法华。以为摄末。
  疏。此判全约化仪等者。第二辩顺违。于中此句。出彼立教所依。依化仪立。非是约法及约根等。而言全者。对前光统。光统三教。一约化仪。二约化法。三约对根。今此师立唯约化仪。疏。据法但有大小下。正辩顺违。唯有大小则无殊半满。亦摄义不周。疏。然法华为于一类开显本末者。此段通经意。以释妨难。恐有难言。依于法华立义。乃是一极之说。如何不依。故今释云。自是立教之人。不得法华之意。法华别为一类滞小之人。故为此说。谓执三疑一。执小疑大故。为开方便门显真实相。真实相者。唯是佛慧。执小乘者。是方便门。非欲会通一代圣教。若以法华之前。皆为枝末法轮。则般若净名胜鬘等经。皆在法华之前。前为枝末则抑诸大乘。又经但云除先修习学小乘者。明知经意。不指般若等为枝末也。
  疏。又无量义下。上引法华破之。今引他经破之。既云一切时中皆有大小。则先后非独大乘。中间非独小乘也。此皆直破。而不收之者下。开宗立教之中收于此义。故此略无。又前出经意。已是收竟。第四立四教有四。第一光宅中二。先叙昔。后顺违。前中三。初正立。二出所以。三结成。初中四衢即四谛。余可知。
  疏。以临门牛车下。二出所以。有三所以。故三乘是权。而义势连环。一亦同。羊鹿俱不得故者。羊鹿是虚指。出门不上车。牛车若是实。出门合上车。又并羊鹿是虚指。出门不上车。牛车亦虚指。同彼羊鹿。不上车。上明三皆虚指。约法说者。昔指三乘三界门外。二乘出三界。无有真实证。菩萨出三界。岂有真实证。俱无实证。名不上车。明知三乘皆是权设。二并无体者。既不得车。明皆无体。以无可得故。长者虚指。三车实无。界外三乘。明是方便尽无生智是二乘车体。丈六浅智。是牛车体。二乘之智既非真实。丈六浅智岂有实耶。然上不得约人就法。今明无体直就法明。三诸子皆索故者。复成上义。向若有体。即不合索。诸子皆索。明皆无体。不见羊鹿故索羊鹿。今索牛车。明无牛可见。故彼经云。尔时诸子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大牛之车。愿时赐与。既索牛车。明同无体。故牒索耳。索车是喻。约法云何。古有多释。略要有二。一者机索。二者口索。言机索者。三乘之人。以佛教门出三界苦。谓为究竟不解索三乘。已被淘练。一乘机熟。冥机叩圣。义言索耳。佛知机熟。灵山集会。为说法华一极之旨。即是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二口索者。已集灵山。三乘三根皆悉启言。求法求记。即是索车。为说与记令其修证。即是等赐。弥勒序品陈四众疑。征佛定因。已是索义。文殊云。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无有余。已许等赐。方便品初云。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已是开权。又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是显实。开权显实。已是等赐。亦是许与。身子三请法说。索车。譬喻品初腾疑白佛。说诸喻车。踊出品中弥勒陈疑。请说果车。开示知见。说佛寿量等。即是等赐。三根求记即是索车。佛皆与记即是等赐。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即时大欢喜。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皆是赐义。故合喻云。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是宝乘直至道场。由是故知。三乘皆索。三乘皆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