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入楞伽经注

  大慧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燋种不能生芽 次引喻明。言如瓶已破。不作瓶用事。以譬无种则无法。不作阴界入因事。又如虽有燋种不作芽事。以譬虽有自在天等为种。不能作阴界入相续生因事。
  此亦如是若阴界处法(至)但是自心心虚妄所见 后言法合也。以上二因不成故。即无阴界入性可灭。今外道说有阴界入性。言三世中灭得涅槃者。是自心妄想也。彼阴界入无相续生。以有种无种不成因故故言但是自心虚妄所见。
  复次大慧若本无有识(至)而作事业悉空无益 言重复次于前文。破转计也。谓彼转计所生。与无种有种三缘和合而生者。龟应生毛。沙应出油。然龟本无毛。沙本无油。合亦不生。三缘体空。如何生果。汝宗则坏。违决定义者。喻斥不成。故言宗坏。以违汝决定能生之义。又于一相中妄计。三缘。违我大乘决定之义。所作事业悉空无益者。事即是果。业乃是因。言因果事业。并唯妄说都无实义。
  大慧三合为缘是因果性(至)熏习余气作如是说 此牒示其过也。谓彼外道以三合为缘。是因果性。可说为有成三世法。此即邪谬相承。及自恶见作是说耳。
  大慧愚痴凡夫恶见所噬(至)妄称一切智说 言凡夫外道。为恶见迷醉所噬。不能自知愚痴无智。妄称一切智说。外道指六师为一切智人。二乘执权智为实智也。
  大慧复有沙门婆罗门(至)如是思惟恒住不舍 自下言正见人。观一切法皆无自性。如幻梦等。不离自心。无能所取及生住灭。如是观察无有间断。是名正观。
  大慧此菩萨摩诃萨(至)转依次第成如来身 此菩萨摩诃萨者。即上正见沙门婆罗门也。行无相道者。谓万行齐修三轮体寂也。渐升诸地者。谓初登欢喜地。乃至第七远行地也。证无生法者。谓得无功用道登第八不动地也。入金刚喻三昧者。谓初地菩萨创得无分别智。断异生性障。二地至十地菩萨如实修行。渐断诸障增胜功德。第十一地等觉菩萨金刚喻定顿断俱生二障种子也。转依次第成如来身者。即等觉后念解脱道断二障习气。即得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果也。一谓转染得净。二谓转迷得悟。又菩提名生得。二障障不生。今断障得生。涅槃名显得。本性清净客尘翳故。今断而彼显。转依位别通有六种。故云转依次第成如来身也。余义如文可以意得。
  大慧菩萨摩诃萨(至)于自悉檀应善修学 言但住心量观察三有。又云令达唯心渐入诸地者。谓此一心法门。是凡圣之本。迷之堕世间生死。悟之证出世菩提。故先圣曰。世间不越三科。出世不过二果。二果者即如上释成如来身二转依果也。三科者。即此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诸妄心法也。故云欲得佛身。应当远离。乃至观察令达唯心。于自心宗劝善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藏识海浪法身境界 大慧于此。虽通请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意欲如来且成前问。是故结请但云。顺诸佛说藏识海浪法身境界也。言称真实义诸佛教心者。拣非虚妄心识也。凡言心者。略示名体通有四种。梵音各别翻译亦殊。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是色身中五藏心也。如此方黄庭经五藏论中说。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此八各有心数。亦云心所。于中或无记。或通善染之殊。诸经论中自心所。法总名心也。谓善心恶心等。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是根本第八识也。积集诸法种子起现行故。四干栗陀耶。此云贞实心。亦云坚实心。此是真实心也。然第八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以不觉故。与诸妄想而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义者能含染净目为藏识。不和合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即此离所行相称真实义诸佛教心也。虽然四种体同。迷悟真妄义别。如取真金。须明识瓦砾及以伪宝但尽除之纵不识金。金体自现。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至)诸色相故 佛言有四因缘眼识转。转生也。一谓不觉外尘是自心现而执取故。二谓无始已来取著于色妄想熏习不断故。三谓识本性。如是故。识以了别为自性故。四谓乐欲见诸色相故。
  大慧以此四缘(至)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言以此四缘。令心水流生转识浪。如眼识既尔。余诸识亦如是。于一切诸根微尘毛孔。眼等诸转识或顿生。譬如明镜现众色像。无有前后或渐生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前波起后波随。言微尘毛孔者。即色尘身根也。
  心海亦尔境界风吹起诸识浪相续不绝 言外尘风击如来藏心海。起诸识浪。造业感报生死不绝。亦如之。
  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异(至)差别境相有意识生 此明诸识展转互为因也。言因所作相非一非异者。因即第八如来藏识也。所作相谓七转识从第八所生也。非一者诸识行相不同也。非异者同皆缘起无自性也。言业与生相相系深缚者。谓第八识变起根身器界名为生相。六七二识无明覆故。由此执为实我实法第六意识引起前五造引满业。感诸异报生死不绝。故云业与生相。相系深缚。是皆不了色等诸尘自心妄现。故五识身转也。大慧。眼等五识与五尘俱时。或因了别色等差别境相而意识生也。是故当知根身尘境一切诸法。皆是众生自心妄识互为因果之所现也。故伽陀云。诸法于藏识。识于法亦尔。更互为因相。亦互为果相。
  然彼诸识不作是念(至)无差别相各了自境 彼诸识等各了自境者。此明八识俱能了别自分境故。不知唯是自心妄现也。谓色是眼识境。乃至赖耶见分是第七识境。根身种子器界是藏识境。然此八识。离如来藏无别自体。以众生不知故。执为八识之名。诸佛证得故。能成四智之用。若昧之则八识起执藏之号。七识。得染污之名。六识起遍计之情。五识徇根尘之相。若了之赖耶成圆镜之体。持功德之门。末那为平等之原。一自他之性第六起观察之妙。转正法之轮。五识兴所作之功。垂应化之迹斯则一心匪动。识智自分。不转其体但转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
  大慧诸修行者入于三昧(至)名为识灭 上明诸识展转为因。各了自境。妄想流注。欲转诸识。成智用者。以根本藏识微细难知。故举二乘修劣三昧。不知诸识习气种子。依藏识不灭。自谓我灭诸识入于三昧而实未也。但伏。六识不取尘境。彼将为灭。
  大慧如是藏识行相微细(至)定慧之力皆不能知 此显有能知者。谓如是诸识所依藏识行相微细。唯佛究竟知其边际。及住地菩萨方能分知。其余声闻独觉外道修行。而得三昧智慧。悉不能了。
  唯有修行如实行者(至)自心所见能知之耳 言能知难知之。所以也。以智慧力了诸地相善达句义者。有了因也。无边佛所广集善根者。有缘因也。本有正因由是现前。自然明见妄习流注。故云能知。
  大慧诸修行人宴处山林(至)如实修行大善知识 下中上修言随人分量也。分别流注即上二种生住灭也。余义如文。皆当亲。近善知识者。如马鸣曰。诸佛法者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辨。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不遇诸佛菩萨知识。示教利喜。慈悲摄护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
  尔时世尊重说颂言 泛论偈颂有四种不同。梵音亦异。仍具八意。不复备引。今此直明其大略。一但字满三十二即为一颂。二讽颂或名直颂。谓以偈说法不颂长行。三应颂。重颂长行也。或为钝根重说。或为后来之徒。或为增明前说。四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故。今此经内。于前四中二三所摄。然凡言长行偈讽相望。有五对之例。谓有无。广略。离合。先后。隐显。至文当审详之。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至)对现境说五 此颂明前现识之海性自常住为彼六尘境界之风所飘动故。此七种识现识之体以为内因。六尘境界以为外缘。兴盛六种粗重相故。故云譬如巨海浪。由斯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云何名为境界之风。其风形状当如何耶。谓青赤等种种显色。能起眼识。珂贝等珠出种种胜妙音声。能起耳识。檀乳等香熏布种种芬芬香气。能起鼻识。木罗石蜜等诸安触著和种种善美乐具。能起身识。咸淡等味随其所应出种种味。能起舌识现在之花。未来之果。种种法尘。随为彼识所缘境界。能起意识。今此文中。举尘取识应审观察。彼末那识即是意识微细分位。无别体耳。如是六尘。能动心体令使散乱。譬如猛风故名为风故云青赤等诸色。珂贝乳石蜜盐味众花果 如是七识。及与藏识。同耶异耶。非同非异。离二边故。譬如日与光明。水与波浪。非同非异。七识藏识。非同非异义。亦复如是故云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意等七种识应知亦如是。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生 如是七识。从何处所。来入藏识作七种数。流转起动无断绝时。如是七转识不从内来。不从外来。不从中间来。唯藏识体变作七识譬如海水。动作波浪故云譬如海水动。种种波浪转。藏识亦如是。种种诸识生。心意及意识。为诸相故说 如是现识。及七转识。八种心识。唯有生灭无常相耶。亦有实相常住相耶。如是八识。从无始来三际不动。四相不迁。真实常住。自性清净。功德满足。无有二相。故云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诸识本寂。妄尘无体。由不觉故前五识转。览现尘境。第六分别。起惑造业第七传送执我我所。能广积集。同为能熏第八藏识。受熏持种。积集不亡。展转为因。流转不息故云心能积集业。意能广积集。了别故名识对现境说五 是知离心之境。文理俱虚。即识之尘诠量有据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垢净心明。本来是佛。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以颂问曰 自下三重问答蹑前而起。总一十八偈。各有经家生起。此即初番问生起也。下准此。
  青赤诸色像众生识显现如浪种种法云何愿佛说 上云青赤等尘发生。诸识。如海波浪皆非一异。又云心积集等。行相有殊。故致斯问。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 青赤诸色像浪中不可得言心起众相开悟诸凡夫 上二句明色即是空。故不可得。次一句空即是色。故起众相。下一句释第三句。
  而彼本无起自心所取离能取及所取与彼波浪同 此一偈法合重明青赤诸色像。浪中不可得二句也。
  身资财安住众生识所现是故见此起与浪无差别 色身正报也。资生财物及安住处依报也。此一偈法合重明言心起众相。造业感报依正不同。皆是众生自心妄现。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识如是起何故不觉知 此约法喻而难。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为凡夫无智譬喻广开演 依彼大海譬喻演说使愚夫通晓。
  尔时大慧复说颂言譬如日光出上下等皆照世间灯亦然应为愚说实 大慧因上言心起众相。开悟诸凡夫。即是如来方便不说实法。故问如日光出时。等照于万物。如来既出世。应为诸愚夫。平等说真实。
  已能开示法何不显真实 言如来已为众生开示诸法。何故不为愚夫说真实法。
  尔时世尊以颂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至)心境界亦然 此一颂半上二句法说。谓非器不堪闻。实非不平等。次三句举三喻况彼心无实。第三一句以法合喻。故云亦然。
  境界不具故次等而转生(至)无有定次第 次一颂半言外境缘若不具足内识即次第转生。故成唯识云。依止根本识。诸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谓缘若同时具足即俱现。如镜现像无有前后。此偈明缘不同具即次第而转生也。以第六识分别诸法尘。故云识以能了知。意缘阿赖耶。起我我所执。故云意复意谓然。五识随现尘。何有定次第。
  譬如工画师及画师弟子(至)绮焕成众像 是二颂言画色本无形。随形即画像。以况如来本无法。随机即说法。岂得止说一种法也。
  言说则变异真实离文字(至)于彼为非说 此三颂半正明如来应机说异也。上二句总标说意。次五句谓对利根说一乘真实法。次五句谓对余钝根说种种如幻法。一一如文。下二句谓所说法不应机者翻为妄语。故云非说。
  譬如众病人良医随授药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是一颂又以良医随病授药不同。况如来应量说法有异。故不得如日平等照物。以结前问。
  世间依怙者证智所行处外道非境界声闻亦复然 依怙者即如来也。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二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三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通达自心分别之相 能取所取者。亦云能缘所缘。谓即心识见相二分也。故华严经云能缘所缘力种种法出生。余文意谓欲了知者。应离浮沉诸恶觉观。真实修行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当勤修学 住智慧心所住相者。即上云通达自心分别之相也。
  何等为三所谓无影像相(至)于此三相修行不舍 言跛驴者。谓未得无功用慧故以况之。
  大慧无影像相者(至)趣佛地故而得生起 无影像相者。谓无分别智离二取也。然二乘外道所习浅陋。如来常种种诃叱。于此反取之者。欲其回心舍邪途入正辙也。诸佛愿持。相者。谓如诸佛皆发弘誓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也。自证圣智所趣相者。谓如来法身自觉圣智相也。余文可知。
  大慧是名上圣智三种相(至)应勤修学 言以是三相能到如来地。故劝令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至)圣智事自性法门 诸菩萨众心念谓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皆是圣人度众生法门事。如来上既说八识竟。亦应为我说百八句差别所依。五法圣智事三自性法门众有此念。故大慧承诸佛神力而兴是问。言圣智事者即五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