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大乘入楞伽经注
大乘入楞伽经注
大慧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即说咒曰。
怛侄他(一至)莎诃(十三)
大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一切文句悉已具足 夜叉此云捷疾鬼。亦云苦活。罗刹此云可畏。亦云食人鬼。此二部是北方毗沙门天王之所领者。
偈颂品第十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修多罗中诸广义故而说颂言诸法不坚固皆由分别生以分别即空所分别非有 言一切法皆非坚实者。谓从分别想念而生也。若能了悟分别识空。则知诸法本来寂灭。若生若灭俱是分别。分别若亡法非生灭。金刚三昧经亦云。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诸分别法。是法非生灭。
由虚妄分别是则有识生八九识种种如海众波浪 此又言九识者。即密严经以第九为纯净识也。诸经论中复指真如为第九识。皆名异体同。谓真一俗八二合说也。然此真如即识实性。非是依他别有体故。亦非体类别有九识。但是第八具分赖耶开。而为二。以有漏分为染。无漏分为净。通七转识。故言九识。如下偈云。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能取所取(离染分也)我说为真如(即净分也)此开之者。即偈颂五对义中长合偈离也。又此缘起诸识应以四句辨之。一以识实性(今名第九识亦名真如)唯不生灭。如水湿性。二七转识皆生灭。如众波浪三第八阿赖耶识亦生灭。亦不生灭。如海含动静。故前偈云。阿赖耶如海。转识同波浪。四无明倒执非生灭。非不生灭。如起浪猛风。非水非浪。故前偈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 今此品经凡六百六十有六偈。重颂经中诸广义也。如下偈云涅槃有六诸色有八。诸蕴及佛各二十四。此类名数颇多。前诸品内并无文者。即五对义中长无偈有也。其中要义未见经论及章疏解释者不敢臆说。并俟来哲。余四对中所未释者亦尔。
习气常增长盘根坚固依(至)转依即解脱 转依之义前已略释。识论又云。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障。复数修习无分别智。乃至舍彼二粗重故(二障种子名二粗重)便能证得广大转依。依谓依他。即依他起。与染净法为所依故。染谓虚妄遍计所执。净谓真实圆成实性。转谓二分转舍转得。由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能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 或依即是唯识真如。生死涅槃之所依故。愚夫颠倒迷此真如。故无始来受生死苦。圣人离倒悟。此真如。便得涅槃毕竟安乐。谓数修习无分别智。断本识中二障粗重。故能转灭依如生死。及能转。证依如涅槃。故云及离智所知转依即解脱。
得如幻三昧超过于十地(至)众圣之所行 问既唯一性无有二者。何故此经及诸修多罗说有三性。该摄一切。答应知三性。虽随相分(平音)各具二义。本末相收唯一性故。妄计二义者。一情有。二理无缘起二义者。一似有。二无性。圆成二义者。一不变。二随缘。由圆成中不变。缘起无性。妄计理无。由此三义故。三性一际无有异也。故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不复更灭。此则不坏末而常本也。由圆成中随缘。缘起似有。妄计情有。由此三义亦无异也。故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此则不动本而常末也。是故真该妄末。妄彻真源。性相融通。无有二也。故云我唯说一性。自性无有二。问既不坏三性而说一性。如何此经及诸修多罗。又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答应知如来密意说故。故唯识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则相无性(谓妄计性体相俱无)。次无自然性(依他缘起非自然故)。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是圆成性)此言三性三无性。不是依圆体亦无。但无计执之妄情。是故皆言无自性。是知究竟指归。唯一实性。故。次偈云此诸法性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故智论云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能了此三性三无性义。即于此经及余修多罗。说一切法性非性理如破竹焉)。
如四大不调变吐见萤光(至)不生亦不灭 愚夫所见随妄缘故。谓有生灭。故圆觉云。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如实观者。了妄即真故。不生不灭。故前经云。即说此妄名为真如也 然不生灭义。三性不同。谓妄计性。无体可生可灭依他起性。即生不生。即灭不灭。圆成实性。自体本有不待新生。尽未来际究竟常住。永不断灭。若以三性相对各约自相论者。即妄计之法妄生妄灭。圆成真心不生不灭。依他有二。谓相同妄计。似生似灭。性同圆成。不生不灭故华严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以依他缘起。无别自性。全同圆成。能悟此旨。诸大乘经说一切法不生不灭。究竟常住等。皆无余蕴也。
常行无分别远离心心法(至)是则名为识 梵阿赖耶。此云藏识。谓第八根本识。而能含藏积集世出世间诸法种故。故云藏识说名心。然此识具能藏所藏。执藏义故。谓与杂染互为缘故。有情执为自内我故。由是三义得藏识名若是菩萨至第八地。及二乘无学人但有能所二藏。无执藏故。故此本识通有三位。及七种名。如别章说 焚音末那。此云染污意。谓第七传送识与四惑俱。名为染污。恒审思量。名之为意。故云思量以为意。又标意名。为简心(第八)识(前六)积集了别劣余识故。标心识名应知亦尔 前六转识。随六根境。种类异故。谓名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或名色识。乃至法识(随境立名)谓于六境了别名识。然此随境立大识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说。若得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了一切境。但可随根立名。而无相滥 亦云心积集义意思量义。识了别义。各分二种积集二者。一集行相。二集种子。初通诸识。后唯第八。思量二者。一无间意。二现思量。初通诸识。后唯第七。了别二者。一细。二粗。细通诸识。粗唯前六。故华严云。诸业虚妄积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识分别。眼等五识了境不同。愚痴凡夫不能知觉 若依小乘教。但说有六识。义分心意识。于阿赖耶唯得其名。若大乘权教。于阿赖耶但得一分生灭之义。而于真性未能融通。即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此经如实说故。谓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槃。论云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恒常不变。是谓真妄和合。非异非同。能成一心二谛之门。不堕断常有无之见。
心常为无说意具二种行(至)迷惑见毛轮 此言恶习熏于心。所现种种相。又云无明熏于心。所现诸众生。则知有情众生。无情器界。皆由无明熏习而有。故智觉云。于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四大为身。分外四大为境。若离熏习之缘。决定无法可得。言熏习者。通有二种。一习熏。谓熏心体成染净识等二资熏。谓现行心境及诸惑相资等。故起信论云。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所谓六尘。熏习义者。如世衣服。初非香臭。随以物熏则有彼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起念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心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乃至广说。
愚夫亦如是妄取诸境界(至)无境但是心 问既无境但是心。邪见外境者。应一切时一切处皆见有色。或皆不见。何故于有色时处。眼则见色。余无色时处。则不见耶。答如人梦中。所见境界诸物。虽一切是无。从于虚妄梦想心起。然亦不如见有物处。见无物处。或先见后不见。或初不见后见。非处处皆见。亦非一期长见。故识论云。于有色处。眼则见色。余无色处。不见色者。此义不然。何以故。以彼梦中。于无色处。则见有色。于有色处。不见有色。心识变起一切诸法。无而见有。亦复如是。问若尔。何故多人同处同时。皆同于有处见有。无处见无。有时见有无时见无耶。答譬如百千饿鬼。同依业力。皆于无脓血猛火等处。同时而见。岂清河流水实有猛火耶。故云无境但是心识。
如理正观察能所取皆灭(至)常住于无念 圣人内证常住无念者。谓真心无念佛教所宗。故起信云。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是故学者。虽明悟修行期圆种智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销除。功行自然精进于解则见诸相非相于行则名无修。而修障习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
迷惑因相应执世间为实(至)众生眼识生 此段末一偈。如来顺小乘机说。众生眼识具根境等五种缘时。从藏识生。然八识皆藉缘方生。举一例诸故。但言眼识。若约大乘义。于八识中眼识一种藉九缘生。谓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七染净。八分别。九种子。耳识唯藉八缘而起。九中除明。鼻舌身三。各藉七缘识方得转。八中除空。第六意识依五缘生。七中除染净及分别。第七识四缘生。五中除根本。或三缘生。以根与境并属第八。第八识四缘生。五中除根本。以第七识即所依根故若加等无间缘。即如次十九八六四五诸缘而生。如有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加等无间。于前各增一。故唯识偈云依止根本识诸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
取者能所取名事俱无有(至)我说是唯心 问十二有支因缘。是一切众生流转三世因果法。何得言无。唯是一心耶。答本来无故。只由一念无明风。鼓动真如海。遂成十二缘起。作流转之根由若了之为佛智海之波澜昧之作生死河之漩洑。故华严云不了第一义。号曰为无明。因不了之所盲。成惑业之众苦。了无明之实性。成涅槃之妙心。若迷为惑业。则成三道。一无明爱聚三支。是烦恼道。二行有二支是业道。三识名色六入触受生死七支。是苦道。若悟为三因佛性。一识名色六入触受生死是正因佛性。二无明爱取。是了因佛性三行有是缘因佛性。如是等义。唯是一心。随迷悟缘。派成多种。虽成多种。不离一心(如华严第六地有十种逆顺观十二因缘皆不离唯心故)故大集经云。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但随一境一念起处。无不具足。(非独如常以三世论)且如眼见色不了名无明生爱恶名行。是中心意名识。色共识行即名色。六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作对名触。领纳名受。于色缠绵名爱。想色相名取。念色心起名有。心生名生。心灭名死。乃至耳闻声。意知法。于一念中一一如是。一日一夜凡起几念。几念织几十二因缘。成六趣无穷之生死。是知生死无体。全是如来藏第一义心。迷悟升沉了不可得。故起信云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岂非唯一心乎。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九
注大乘入楞伽经卷第十
烦恼业与身及业所得果(至)修行者不食 上云财谷与金银。田宅及僮仆已下至此。凡一十四偈。佛诫弟子无故误犯摄律仪戒。方能成就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生定发慧。具一切佛法。是知戒为定慧之基。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古德以譬数层之阁。下固而上存者宜矣。
行者观世间能相与所相(至)岂能断二执 觉智者。谓二无我智也。二执者。谓我法二执也。二无我智。是对所治我法二执。起能治道。如前二无我章已说。然将施二智。妙药应尽识二执。病源如成唯识论云。外道余乘(即二乘也)所执我法各有二种一曰俱生。二曰分别 俱生二执者。谓无始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恒与身俱(与身俱生与心同事)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故名俱生。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法。及实我故。二有间断。在第六识。缘识(第八)所变。蕴界处相。或总或别。起自心相。执为实法。及实我故 分别二执者。谓亦由现在外缘力故。非与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别。然后方起。故名分别。唯在第六意识中有。此亦二种。一缘邪教。说蕴界处。种种相故。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及实我故。二缘邪教。说于诸法自性等相。及我相故。起自心相。分别计度执为实法及实我故(此二执文。论中离说。今此合引)。如是二执。分别起者。即见所断。若俱生者。即修所断。皆由无明因缘生故。是如幻有。所执我。法妄计度故。决定非有。故世尊言。诸识所缘。唯心所现。依他起性。如幻事等。若了二空。二执随断。彼能了者。即二觉智也。故云若无觉智生。岂能断二执。
以觉自心故能断二所执(至)皆是唯心作 问三界初因。四生元始。莫穷本末。罔辨端由。庄老指之为自然。周孔詺之为浑混。佛于此说。从无色界乃至地狱。依正皆是唯心所作。最初起处。如何指南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实端由无先我心。如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故云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身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楞严亦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至于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是知光未发处。尚无其名。念欲生时。便分其影。若有知有觉。则众生界起。若无想无虑。则国土缘生。因染法而六趣轮回。随净心而四圣阶降。可谓凡圣之本。身土之由。故指虚空世界也。悉我自心焉。非止言其太极生两仪。玄牝为天地根而已矣。考善恶报应也。悉我自业焉。非止言其上帝无常天网恢恢而已矣。岂虚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