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文义纲目

  第九光加不同者。先辨放光亦作五门。一有无。二出处。三光意。四光体。五光用。初中八会之内。唯第七会不显放光。以所依行法不异前故。但纯熟为异。二出处者初会二处。一从面门牙齿放光。表教道遐舒。二从眉间毫相放光。表证道圆洁。第二会从足下相轮放光。表信行最卑故居足下。又表众行依信而进。如身依足而有所趣。第三第四二会之中。皆从足指放大光明过前位故。增至足指。指有二义。一能距地有立住义。二能申展有进趣义。前表第三十住之法。后表第四十行之法。是故二会同此放光。第五会从两膝放光。表行位过前渐增至膝。大愿回向屈申进诣以膝表示。第六会眉间豪放光。表十地正证。第八会亦眉间放光者。亦表法界法门普该证入故。三光意者。此诸放光略有四意。一为现相表法。二惊起信心。三照触救苦。四集众远召。四光体者亦有四种。一是事光如流星霞云等。二是法光谓显示法门故。三是理光谓非青黄赤白。不生灭故。四无碍光。前三无碍融现前故。五光业用者。八业二身如十地论说。第二明诸佛同加作四门。一有无。二加相。三加意。四能加之佛。初有无者于八会中第二及七八此三并无加。第二位未成故不入定。故第七行法。依解不异前故。第八如来自入三昧不待加故。余会非此。是故皆有二。加相者谓彼诸佛皆以三业同作加。故口加语业资其辨才。意加与智增其慧悟。身加与力令威过众表同于如来三轮摄化。又口加与辨令能说。意加冥被以增威。身加摩顶而令觉。三加意者有六。一地论云。卢舍那佛本愿力故加。二是彼菩萨善根愿力故。三得彼三昧法如是故。四为说此法故加。谓十地等诸位法也。五者十方诸佛各以三业加彼菩萨令说此法。即表诸佛同所宣说。六令彼大众知佛加说。于彼所说生净信故。四能加之佛名数者。初会之中有十方世界海诸佛。第三会十方各过千佛世界尘数刹。外有千佛世界尘数诸佛。同名法慧。第四会十方各过万佛世界尘数刹。外有万佛世界尘数诸佛。同名功德林。第五会十方各过百万佛刹尘数刹。外有百万佛刹尘数诸佛。同名金刚幢。第六会十方各过十亿佛土尘数刹。外有十亿佛土尘数诸佛。同名金刚藏。解云欲表三贤十圣位相渐增故。令佛数从小至多。皆同所加菩萨名者。地论释云。令彼菩萨闻诸如来同己。名己增踊悦故。又彼诸位各说如佛名之法故不异名加。
  第十所说法者略作四门。一约品。二约会。三约文。四约义。
  初约品者。第一会中有二品。一世间净眼品。二卢舍那佛品。
  第二会有六品。一如来名号品。二四谛品。三光明觉品。四菩萨明难品。五净行品。六贤首菩萨品。
  第三会有六品。一佛升须弥顶品。二菩萨云集说偈品。三菩萨十住品。四梵行品。五初发心菩萨功德品。六明法品。
  第四会有四品。一佛升夜摩天宫品。二菩萨云集赞佛品。三功德花聚菩萨十行品。四菩萨十无尽品。
  第五会有三品。一佛升兜率天宫品。二菩萨说偈品。三金刚幢菩萨回向品。
  第六会有十一品。一十地品。二十明品。三十忍品。四阿僧祇品。五寿命品。六菩萨住处品。七佛不思议法品。八如来相海品。九佛小相光明品。十普贤菩萨行品。十一宝王如来性起品。
  第七会有一品。谓离世间品。
  第八会有一品。谓入法界品。颂曰。
  二六六四三  十一各一一  是故于八会
  品有三十四

  第二约会者有二。初摄因从果会别有八。二分因果有六十二会。
  初第一会中普贤定内观五海说十智。言五海者初一切世界海。二一切众生海。三法界业海。四欲乐诸根海。五三世诸佛海。言十智者一一切世界海成败智。二众生界赴智。三法界智。四如来自在智。五转法轮智。六力无畏不共法智。七光明赞叹音声智。八三种教化众生智。九无量三昧法门不坏智。十如来种种自在智。
  第二会中初品说佛身名普遍。次品说佛谛语遐周。次品明佛身意舒光广拟开觉。上三显佛果三轮差别摄用。次品说信位正解十种甚深。次品说信位净行百四十愿。末后一品说信位德成广摄诸位 乃至成佛。
  第三会中所说十住者。一发心住。二持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第四会中说十行法。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恚恨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
  第五会中说十回向法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随顺平等观回向。八如相回向。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
  第六会中说十地法。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明地。四炎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惠地。十法云地。
  第七会中普慧菩萨起二百句问。普贤菩萨句别答十故成二千法门。
  第八会中大众起于六十句问。如来现于法界身云。令诸菩萨皆入法界。舍利弗等五百声闻虽在会中如盲如聋无所闻见。后显善财随位修行证入法界。上来摄助归正。故以八会统收皆尽。
  第二分助异正散说。诸佛及诸菩萨赴机。显法会别通有六十二者。初之八会如前所显。次约菩萨赴机摄化有五十四会。总相科勒以为五分。初有四十一位名寄位修行相。于中初觉城东文殊一会。令善财入法界信位。次于可乐国和合山功德云比丘令善财得普门光明三昧观察正念诸佛法门。乃至第十师子奋迅城中弥多罗女令善财得般若波罗蜜普庄严法门。已上十位令善财各得一种法门满足十住之位。次从救度国善现比丘令善财得随顺菩萨灯明法门。乃至第十知足城中出家外道名随顺一切众生。令善财得至一切处法门。已上十位各令善财得一法门满足十行之位。次甘露味国青莲华长者令善财得入香法门。乃至第十摩竭提国道场地神名曰安住。令善财得菩萨不可坏藏法门。已上十住各令善财得一法门满足菩萨十回向位。次从迦毗罗城婆娑陀夜天令善财得光明普照诸法坏散众生愚痴法门。乃至第十迦毗罗城释迦女名瞿夷。令善财得分别观察一切菩萨三昧海法门。已上十位各令善财得一法门满足菩萨十地之位。上来四十一总明寄位修行相竟。
  自下初从摩耶夫人令善财得大愿智幻法门。乃至第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令善财得菩萨幻住法门。已上十位各令善财得一法门满足菩萨第二会缘入。实法门。
  自下海涧国大庄严林中严净藏楼观内。弥勒菩萨令善财得三世智正念思惟庄严法门。已上一位令善财入第三摄德成因相法。
  自下普门城边文殊师利遥申右手摩善财顶。得见三千大千世界尘数知识。不违其教。乃立善财于自所住处普贤道场法门。此一位令入智照无二相法。
  自下于如来前金刚藏道场上。普贤菩萨令善财得十不可坏智慧法门。此一位令入显因广大相法。又此上所求诸善知识种类有五。一约位有五十四如前辨。二约主伴有一百一十也。三约同教见大千世界尘数知识。四约别教见十佛世界尘数知识。五约称法约通十方无尽世界。则见虚空法界等不可说不可说诸善知识。
  第三显文分齐者有六重。一约三分。初品是序分。二卢舍那品下是正宗。经不尽故无流通。又释此经总无流通。以前七会各无流通故。大般若经十六会末各别流通。此不同彼。故知此经总无流通。表显法门无终尽故。二依正法师等作四分。初品是序分。二卢舍那品下至光明觉。四品经文名举果劝乐分。三从明难品下至性起。二十七品经文明修因契果分。四七八二会明依人入证分。三正说有五分。初一品教起因缘分。二卢舍那品中一周问答是举果劝乐生信分。三从第二会尽第六会有三十品。亦一周问答是修因契果生解分。四第七会中一周问答是托法进修成行分。五第八会中一周问答是依人入证成德分。以此经中唯有如此四翻问答。是故兼序。但得科为五分不得异说。又四问答中。初生信。二起解。三成行。四证真故义圆足不增减也。四或为五周因果。第一会中果广而因略。是所信因果。第二会至小相品是修生因果。普贤性起是修显因果。第七会中成行因果。第八会中入证因果。五或八会各一法。初一所信之境。二依境起信。三依信生解。四依解起行。五随行起愿。六行愿证实。七练行纯熟。八该摄法界。亦是义理圆满故无增减也。六或分为十。谓前五周因果之内初后二位先果后因。余三皆先因后果。各分因果二位故为十也。
  第四约义显者。总标此经大意义理略作十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法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诸藏纯杂具德门。六十世隔法异成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此上十门中各有十义。一人法。二教义。三因果。四理事。五解行。六分齐境位。七师弟法智。八主伴依正。九逆顺体用。十随生根欲示现。此等十义皆同时相应成一缘起。随别义门入前十门。皆准思之。又更重释前十门。初是诸缘契合义。是总也。约缘起全有力全无力义故有相容门也。约缘起空有义故有相即门也。缘起力用重重摄故有帝网门也。缘起有无各不并。故有隐显门也。约缘起同体门摄法故有微细门也。约所起法分前后际故有十世门也。约缘起诸门所收诸法各有纯杂故有纯杂门也。约缘起自性故有唯心门也。约缘起相用理观如事故有说托事显法门也。此十义通一部经思之。

  花严八会刚目一卷

  天治二年十月二十三日于池上房之僧宽有之本也。
  未来领知人人可令后世访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