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三满多跛理秫弟
  唐云普遍清净也。解曰。普遍清净者。根本后得智。事理互缘自利利他。普皆清净。又解。真言三昧令心等持。心境两亡能所俱息。声闻执境。缘觉舍心。不了所缘即生二妄。若悟总持修瑜伽观。俱遣其执妄缘永断。所执不生了本还源。是法平等。菩提烦恼生死涅槃。无始已来体本清净。无缚无解由若虚空。持诵真言普皆清净也。
  萨嚩怛他誐多地瑟[女*它]曩地瑟耻多
  唐云一切如来神力所持也。解曰。演释同前不异。所以不再释也。
  摩诃母捺[口*(隸-木+士)]
  唐云即大印也。解曰。所谓大印。由入毗卢遮那曼荼罗受灌顶已。从师受得本尊瑜伽三摩地五智契印。相应身心。则同即大毗卢舍那佛身及大菩萨身。能现八相成道。名大印也。

  第十成就涅槃门

  娑嚩贺
  又密句不译。唐亦说云吉祥句也。
  佛顶尊胜大心真言曰。
  唵阿密哩多钵罗陛微布择蘖陛钵罗菩提摩诃蘖陛都鲁都鲁娑嚩贺
  尊胜小心真言曰。
  唵阿密里多谛惹缚底娑嚩贺
  尊胜心中心真言曰。
  唵萨婆悉底鸡输陀尼娑嚩贺
  兴善寺大广智三藏和尚以义解曰。娑嚩贺者是涅槃义。所谓四种涅槃。敌对显句。言四种涅槃。一者有余依涅槃。二者无余依涅槃。三者无住处涅槃。四者自性清净涅槃。是为四种涅槃也。标释令知少分。若字一字密句解释。皆实相胜义。般若波罗蜜义。无量三摩地门相应。仍总释一切世间一切佛法。具三身功德四智菩提故。所谓大圆镜智平等妙观成所作智等绻诵忆持。及尘影沾身皆得灭罪。延寿增福不堕恶趣。获得人天净妙佛刹。若依法则受持念诵。一切灾祸皆得消除。所求世间果报亦成就。证无上菩提。又解我。诵此一切如来心所持大印。印我身心。所有罪障皆得消灭。如是智印。由如智火一发之后草木俱焚。触斯光者。罪无不灭。如经所说。罪从心生。还从心灭。火从木生。还从木灭。持诵功力福智无边悉地皆成。名为娑嚩贺矣。地持论云。有四种陀罗尼者。一法二义三忍四咒也。言法者。文句中摄无量法。言义者教所诠义。于一义中摄无量义也。言忍者证忍真俗智也。以能证忍一切真俗也。言咒者述也。密语之言。大智度论云。如来有三种密。一身密。二口密。三意密。言身密者。或见如金。或见如银。或见如杂宝色。或见长三尺。或见长丈六。或见长一里。或见长十里。或见百里。或见千里。或见万亿。或见无边虚空身。或见百千契印。名为身密。言口密者。所出音声。或大或小。或一念广开。或多闻遍满虚空。尽法界四生六趣一时普闻。是名曰口密百千陀罗尼也。言意密者。唯佛与佛乃能知之百千三摩地。今此陀罗尼者。即是如来密意中说。为摄多功德故。所以除灾却障也。又解。陀罗尼略有三门分别。一名义。二体性。三问答。陀罗尼翻为总持。总持有其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忍。忍亦名闻。法者为名。义者为理。咒者为词。忍者为智。初三当体得名。由持法持义持咒故也。后一若当体得名。忍即是慧。为无生忍。般若为体。若云闻者方便得名。因闻故得。第二体性者。上古诸师三皆不同。一以定为体故。智度论云。由禅定力故得大智慧。二云以念为体故。智度论云。由念力故得命不失。三以慧为体故。智度论云。在菩萨心中名为般若。在妄人心中名陀罗尼。真谛三藏云。以慧为体。其取舍如理应思。第三问答者。问。此陀罗尼品类有几。答。依庄严论。有其三意。一报得。由先世业力得故。二习得。由现在闻持力故。三修得。由依定力故。问。此陀罗尼有何业因。答。持法为立闻。持义为释相。持咒为除障。持忍为入理。持法成法无碍。持义成义无碍。持咒成词无碍。持忍成乐说无碍。问。此陀罗尼具几因缘。答。地持论云。具四功德乃能得之。一不习爱欲。多欲心惛故不习爱欲。二不嫉彼胜。嫉有其二种。嫉贵则贱。嫉富则贫。嫉智则愚。愚则无智。三等施无悔。施食得辨。施法得智云云。四乐法深厚。地持论云。持法义之陀罗尼菩萨度初僧祇入净心地。得因此法义修习三昧。因发善愿得后辞忍二陀罗尼。诸余问答如玄枢述。
  尔时佛告帝释此咒名净除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能除一切罪业等障能破一切秽恶道苦者。
  述曰。第五重显神功也。此大节中有八段经文。第一显名示德。第二多佛受持。第三如来智印。第四能破三途。第五救生死难。第六转报受乐。第七灭恶业苦。第八标功总结。是即第一显名示德。文中有其三意。一标名。二除障。三坏苦。此即总显陀罗尼威也。
  天帝此陀罗尼八十八殑伽沙俱低百千诸佛同共宣说随喜受持者。
  述曰。第二多佛受持。言殑伽者是河神名。依俱舍说。略而论之。从赡部洲北度九重黑山北有大雪山。高二十五由旬。积雪所成故名雪山。雪山直北复有香醉山。山高五十由旬。众生闻香惛醉故名香醉山也。立世阿毗昙论云。有七种畜生王。于中止住。香山南雪山北有阿耨达池。纵广正等五十逾缮那。八功德水遍满其中。云何名八功德水。一者轻。二清。三濡。四冷。五香。六美。七饮时不损喉。八者腹不成病。其水有此八功德故。故名八功德水。亦云最胜也。自非得道之人余者不得到此池中。池中有大龙王。名曰阿那婆达多龙王。止住其中。此云无热恼池也。大智度论云。是七地菩萨也。俱舍论云。此池四面流出四种大河。一者殑伽河。二者信度河。三者博叉河。四者徙多河。初殑伽河者。从池东面有金象口流出。二者信度河者。从池南面有银牛口流出。三者博叉河。从池西面有吠琉璃马口流出。四者徙多河。从池北面有颇胝迦师子口流出。其四面水各右绕其池一匝。当面入海。真谛三藏云。此四大河初出口如肘方一由旬。满中细沙与水同流。凡夫二乘不知其数慧知其量。诸佛菩萨乃知其数。大唐三藏云。多举殑河谕者。有其五义。一者由砂多。二者由世人共为福水入中洗浴灭罪生天。三者虽经劫不坏名字常在。四者佛常近其侧宣说妙法。五者众人共委知。是故经中多引为谕。故言殑伽河也。言俱低者。是西方之数也。俱舍论云有六十大数是也。今略述之。论云始无初故名为一。从一至十为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十千为万。十万为洛叉。十洛叉为度洛叉。十度洛叉。为一俱低。此是西方大数名。无量诸佛同共宣说。随喜受持。
  如来大智印印之为破一切众生秽恶道义故者。
  述曰。第三如来智印。此彰决定之德。
  为破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众生得解脱故者。
  述曰。第四能破三途。文中有其三意。一破地狱。二破阎罗王界。三破畜生。阎摩路伽者。准楼炭经述。此阎浮提下有阎罗王大城。纵广正等二十四万里。有七重城壁七重行树。门户堂殿皆以七宝庄严。其阎罗王每日三度受苦。时于其中有大猛火柱赫奕自然化出。王即恐怖闷绝躄地。狱卒罗刹以钳开口。灌以洋铜。五脏燋烂。如是日夜三时受罪。余时依法治罚罪人。死至彼王前。五度勘问。问已讫方始受苦。言此陀罗尼悉能破故等皆解脱。
  临急苦难堕生死海中众生得解脱故者。
  述曰。第五救生死难。俱舍论云。生死者譬之于海。由彼众生沉溺于中。是故如海。
  短命薄福无救护众生者。
  述曰。第六转报受乐。言此陀罗尼能转现世之苦。
  乐造杂染恶业众生故说者。
  述曰。第七灭恶业苦也。
  又此陀罗尼于赡部洲任持力故能令地狱恶道众生种种流转生死薄福众生不信善恶业失正道众生等得解脱义故。
  述曰。第八标功总结。上来虽有八段不同。总是第五重显神功竟。
  佛告天帝我说此陀罗尼付嘱于汝汝当授与善住天子者。
  述曰。第六专念授与。此大节中有五段经文。第一付嘱传授。第二重诫令持。第三广传瞻部。第四宣示诸天。第五殷勤付嘱。此第一付嘱传授。文中有二意。初付嘱天帝。后付嘱善住。
  复当受持读诵思惟爱乐忆念供养者。
  述曰。此第二重诫令持。敕令修学。有其六意。一受持。二读诵。三思惟。四爱乐。五忆念。六供养。受是从他闻。持是自力读诵书写。齐一系心名为思惟。不舍恋著名之为爱乐。在心不忘名之为忆念。此五种能具五相应消息之。言供养者。依地持论说。有其三种。一者财供养。二者恭敬供养。三者行供养也。
  于瞻部洲一切众生广为宣说此陀罗尼者。
  述曰。第三广传瞻部。
  亦为一切诸天子故说此陀罗尼印付嘱于汝者。
  述曰。第四宣示诸天。
  天帝汝当善持守护勿令忘失者。
  述曰。第五殷勤付嘱。诫令不忘也。上来虽有五段不同。总是第六专令授与天帝竟。
  佛告天帝若人须臾得闻此陀罗尼千劫已来积造恶业重障者。
  述曰。第七广陈多福。此大节文中有其十七段经文。第一闻咒灭罪。第二不堕三途。第三舍鬼神身。第四转畜生身。第五得生胜处。第六倍胜前生。第七举后证果。第八重显胜名。第九摩尼赞德。第十净金为谕。第十一广显流通。第十二能破恶趣。第十三安置处所。第十四显能敬人。第十五尘影沾身。第十六广除多苦。第十七总结授记。此即第一闻咒灭罪。
  应受种种流转生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者。
  述曰。第二能破三途。文中有四意。一破生死。二破地狱。三破饿鬼。四破畜生。显陀罗尼神力能破此三途苦也。
  阿修罗身夜叉罗刹鬼神布单那羯吒布单那阿婆娑摩罗者。
  述曰。第三舍鬼神身。文有六意。一阿素洛。二夜叉。三罗刹。四布单那。五羯吒布单那。六阿跋娑摩罗。言阿素洛者。经文所说多有不同。瑜伽论及佛地论说。天趣所摄。正法念经有二种。一鬼二畜生。如罗睺师子种也。依婆娑论言。修罗者(此云不端正也)为男则丑。为女则端正。以就男为名也。故名阿修罗也。今依伽陀楼炭经述之。伽陀经云。有天有鬼有畜三种不同。其修罗有五处。一在其地上诸山于中势力最下。二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曰华鬘。华鬘向下过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曰毗摩质多罗。各各统领无量阿修罗也。言毗摩质多罗王者。母是二禅中光音天种。为劫初之时。与诸天女于大海中洗浴。水触其身遂失精气。入于海中成一肉卵。经八千岁乃生一女。有九百九十头。头有千眼。有九十九口口有四牙牙上出火犹如猛焰。有二十四手。有九百九十脚。号为劣天。此游于浮水精入腹生肉卵。经八千岁生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有九头。头有千眼。口中出火。有九百九十九手。唯有六脚。其形四倍大须弥山。纯食淤泥及以藕根。多共诸天斗诤。华严经云。如其不如。即入藕丝孔中以避其难。若据此说。即在大海之下。若依楼炭经云。在须弥山北海深四万里。有阿修罗王。名沙多尸利。其城纵广三百三十万里。城有四门。一一门边有三百阿修罗国。一一国亦有四门。一一门边复有三十阿修罗小国。一切城壁七宝所成。有四种风持之。一者不可坏风。二者坚风。三者树风。四者上风。此四种风持于城壁寄于水上。由如浮囊。此小不同。可更释之。言夜叉者。此云轻捷。亦名勇健。言罗刹者。此云可畏。亦云暴恶。若是男名罗刹婆。若是女名罗刹你。布单那者。此云臭恶。亦云热病鬼。羯吒布单那者。此云奇臭。言阿跋娑摩罗者。此云颠病鬼。亦名形影。亦云转筋。鬼神等身者总结其类也。言此陀罗尼者。有如是业皆悉消灭。
  蚊虻龟狗蟒蛇一切诸鸟及诸猛兽一切蠢动含灵乃至蚁子之身更不重受者。
  述曰。第四转畜生报也。
  即得转生诸佛如来一生补处菩萨同会处生或得大姓婆罗门家生或得大姓刹利种家生或得豪贵最胜家生者。
  述曰。第五得生胜处。文中有三意。一明同受生。二明胜族生。三显生因力。日照三藏翻云。恒与诸佛俱。或生菩萨胜族。或生婆罗门大姓刹利大姓。刹利婆罗门称为上族。刹利贵姓。婆罗门净行姓也。不食辛秽。旃陀罗不得亲近。
  天帝此人身得如上贵处生者皆由闻此陀罗尼故转所生处皆得清净者。
  述曰。第六倍胜前生。十方净妙佛国土也。
  天帝乃至得到菩提道场之处皆由赞美此陀罗尼功德如是者。
  述曰。第七举后证果。言菩提道场者。即摩竭提国寂灭道场。俱舍论云。于此洲中有金刚座。上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皆于此座起金刚定。
  天帝此陀罗尼名为吉祥能净一切恶道者。
  述曰。第八重显胜名。美其德也。
  此佛顶尊胜陀罗尼犹如日藏摩尼之宝净无瑕秽净等虚空光焰照彻无不周遍若诸众生持此陀罗尼亦复如是者。
  述曰。第九摩尼赞德也言日藏摩尼之宝者。亦云摩尼珠。亦云无价神珠。真谛三藏云。宝珠有其三种。一者如意珠。二者水精珠。三者吐金珠。一言如意珠者。所求皆得谕于佛宝。二水精珠者。谕于法宝。三吐金珠者。谕于僧宝。就此吐金谕又有三品。上中下也。下者投一两得千倍。中者投一两得万倍。上者投一两金得无量倍。谕声闻缘觉菩萨僧也。言日藏摩尼之珠者。有其三品。复下中上。下者能雨宝满半阎浮提。中者能雨宝满一阎浮提。上者能雨宝满一四天下。今用日藏摩尼之宝以为谕。为更无过上也。言宝者有六义。一难得。二清净。三威德。四庄严。五最胜。六不变。又大智度论云。宝又有三种。一者人宝。二者天宝。三者菩萨宝。言人宝者。得清净光。得除毒除病除渴除饥除寒除热除种种之苦。言天宝者。常逐天身轻而不重。与身不舍离。常与法语。言菩萨宝者。胜于天宝。今所说是菩萨之宝也。能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由如明镜见其面像。故以此宝为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