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仁王经疏
仁王经疏
经。尔时诸大众(至)生疑。
释曰。第二众疑。文别有三。一显众者疑。二申众疑相。三问众不决。此即初也。谓放光时。众共生疑。
经。各相谓言(至)斯作何事。
释曰。第二申众疑相。文有三节。初赞佛德。次领前事。后正申疑。就赞德中。初明成人之德。且辨四种。一者。四无所畏。谓一切知无畏。二漏尽无畏。三尽苦道无畏。四说障道无畏。此四无畏。受持品中。依文当说。二者。十八不共法。自有二种。一者声闻藏中。十八不共法。谓十力。四无畏。三念处(应贪不贪嗔不叹常行舍心)及大悲。如俱舍论。今大乘十八不共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意无失。四无异相。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口业随智慧行。十五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无碍。十七知未来无碍。十八知现在无碍。不与二乘共。名不共法(出体如诸论说勘)三者。五眼德。四眼如前。更加佛眼。佛眼用四眼为体。在一佛身者。总名佛眼。法身者有其三种。一者。通名法身。总摄佛德。二者。五分法身。如上应知。三者。真如法身。用如为体。言大觉世尊者。德所成人也。五蕴假者也。言前已为我等者。领前事也。谓前已为我等大众。初成道后。二十九年。说四般若。一摩诃般若。二金刚。三天王问。四者光赞。解云。本记云。今准此经。应成五部。旧相传云。二种八部。一此地流行。八部者。一者。大品般若。二者。小品般若。三者。文殊般若。四者。金刚般若。五者。光赞般若。六者。道行般若。七者。胜天王般若。八者。仁王般若。二依菩提留支。金刚仙论等所说八部。一十万偈部。二二万五千偈部。上之二部。此方未有。三一万八千偈部。大品是。四八千偈部。即小品般若。五四千偈部。此方未有。六二千五百偈部。即天王问般若。七六百偈部。即文殊问。八三百偈部。即金刚般若。若依真谛金刚般若记中。所说八部般若。亦同留支。而差别者。第六部无云。此方未有。今问日照三藏。于阗三藏。皆作此说。彼处未闻八部之名。今依大般若。四处十六会。而不摄仁王般若。又慈恩三藏云。西方不限八部。问依大般若。十六会中。摩诃般若。是第一会。金刚般若。是第九会。天王问。是第六会。光赞亦是第二会。如何此经。不依彼十六会次第。解云。此经理应依彼次第。亦应通说余部。而翻译者。随其所闻。且说四部也。言四处者。一王舍城。鹫峰山。二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三者。在他化自在天宫。末尼宝藏殿。四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说慧度也。言十六会者。其如别记。然今科十六会。有其三节。初之五会。从广至略。皆说六度。文虽广略。义无宽狭。是故龙猛菩萨。依第二分。造智度论。次有五会。遂难决释。后有六会。如其次第。说其六广。然十六会。不摄此一部者。如来说教。随机异故。
经。今日如来(至)斯作何事。
释曰。第三正申疑情。谓前放光等。说四般若。今后放光。斯作何事。理应具说。雨华动地。就初而说。且申放光。
经。时十六(至)名曰月光。
释曰。第三问众不决。文别有二。初王问众。以明众不决。前中有三。初辨住处。次标别名。后赞其德。言舍卫国主。举国显人。依智度论。国名憍萨罗国。主名波斯匿王(不知以何为正)。今言舍卫国。或言舍婆提城。或言舍罗婆悉帝夜城。并讹也。正言室罗婆悉底城。此译云闻者城。法镜经云闻物国。十二游经云无物不有国。善见律云。舍卫者是人名。昔人居住此城。往古有王。见此地好。故乞立为国。以此人名。号舍卫国。一名多有国。诸国珍奇。皆归此国。又西方典语。名室罗筏。此云幼少不可害。由劫初有仙。兄弟二人。在此修道。弟云室罗。此云幼少。兄名阿罗筏。在此修道。因以名地。以地名国。以国名城。名室罗筏国。及室罗筏城。前译讹略。故云舍卫。国名为憍萨罗。城名舍卫城等。前翻译者。以其城名。持为国称。言波斯匿王。名曰月光者。标别名也。梵音波斯匿王。此云胜军。在俗之称。名曰月光者。本记云。国王姓月。闻法以后。更立光名。
经。德行十地(至)摩诃衍化。
释曰。第三赞德。谓位登极喜等十地。行施等六度。及念住等三十七法。如上已说。四不坏净者。依萨婆多。信三宝及信戒不坏。为四。依成实论。信三宝及戒。四信为体。今大乘宗。同成实论。义亦无违。行摩诃衍化者。梵音摩诃衍。此云大乘。行自利利他两行平等。故名摩诃衍化。
经。次第问(至)无能答者。
释曰。第二明众不决。文别有二。初问居士。次问二乘。后问菩萨。宝谓宝积。盖谓月盖。法谓法财。净名即维摩诘。此等皆在家。故称居士。有云。宝盖者宝盖长者。法者护法长者。净名者维摩诘。有云。宝谓宝积长者。以盖献佛。故名宝盖。法净名者是维摩诘。法者轨则。即所解之法。净谓无垢。名即名称。谓以居士广解诸法。无烦恼垢。名闻十方也。须菩提者。此云空生。或善吉。及善现等。舍利弗者。梵云奢利局多罗。或云舍利弗多罗。舍利母名。眼之青精名舍利。又母眼似鸜鹆眼。以名焉。经中或言鹙鹭子者。一翻也。此明如来放光。意趣难知。故智度论第十一云。佛智慧力方便神通。舍利弗等大阿罗汉。大菩萨弥勒等。尚不能知。何况凡夫。
经。尔时(至)有缘斯现。
释曰。第三觉悟如来。文别有三。初明此方设乐觉悟如来。次他方设乐。后明共设乐觉悟如来。此即初也。文别有二。初明三类设乐。谓一月光王。次十八梵天。后六欲诸天。二声动三千等者。显声势力。如经可知。
经。彼他身(至)入此大会。
释曰。自下第二明他方设乐。文别有二。初明来集。后显设乐。就来集中。文别有二。初别释四方。后类释六方。此释四方。如经可知。
经。六方亦复如是。
释曰。第二类释六方。
经。作乐亦然。
释曰。第二类释作乐。
经。亦复共作(至)觉悟如来。
释曰。第三共设音乐。觉悟如来。然觉悟如来。言通两段。
经。佛即知时(至)如金刚山王。
释曰。第四佛升华座。谓知根熟。坐师子座。
经。大众欢喜(至)大众而住。
释曰。第五大众欢喜。现通而住。为显众多。及神通力。依空及地。仰待佛说。问何等众生。依空依地而住。答他方依空。此方依地。或可实众依地。化众依空。或圣依空。凡众依地。或可他力接凡亦在空。随乐随通。故分两处。
观空品第二
将释此品。有其二义。一释品名。二正释文。言观空者。旧来诸说不同。无分别智。内证生法二空。能除二障。名观空品。慈恩三藏泛论空者。略四种。一者。说无为空。是故瑜伽菩萨地。说有为无为。名为有。无我我所。名为无。二者。别空无我。谓有漏五蕴上。无我我所。即说五蕴为空。故成唯识云。别空非我。属苦谛故。三者。通空为我。如世尊说。一切法皆空。空无我体。通一切法。四者。生法二空所显真如。说之为空。此即空之性故。说名为空。若依梵音。空有二义。一者舜若。此翻为空。四中第一。能显无义。二舜若多。此云空性。即是第四所显真性。今论此中舜若多处说舜若声。非如旧说。空即是理。观谓观察。即钝观智。空者空性。是所观境。无分别智。观空真如。境智合说。名观空品。
经。尔时佛告(至)国王因缘。
释曰。第二依文正释。自下五品。明正说分。总分为三。初有三品。正明内护。次护国品。辨其外护。后散华品。荷恩供养。或可受持品。亦为正宗。荷恩散华。及受持故。虽有两说。且依前释。就内护中。复分为二。初略开二护。后尔时大王下。问答广释。略中有四。一者知王请意。二略开二护。三劝发三慧。四欢喜供养。此即第一知王意也。
经。吾今先为(至)十地行因缘。
释曰。第二略开二护。一护佛果因缘。二护十地行因缘。此中佛果为所护。以十地般若。为能护因缘。生佛果故。又十地菩萨为所护。以地前般若。为能护因缘。能生十地菩萨行故。或可护行。亦通十地。始从初地生第二地故。诸地展转。前生后故。问王诸护国。佛说二护。是不相违。答护国土力。要依二护。是故如来。先说二护。
经。谛听谛听(至)如法修行。
释曰。第三劝发三慧。言谛听者。发生闻慧。因闻生故。善恩念之者。发生思慧。因思生故。如法修行者。显其修慧。因修禅定所生慧故。
经。时波斯(至)盖诸大众。
释曰。第四欢喜供养。言大事因缘者。如智度论第九卷云。佛说般若。无央数众生。当续佛种。是为大事因缘。又七十四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为大事故起。龙树释云。能破众生诸大烦恼。能与诸佛无上大法。名为大事。言即散百亿众色华者。表能护行成。引生胜果。言变成百亿宝帐盖诸大众者。表所护果满。覆育群生。
经。尔时大王(至)十地行因缘。
释曰。第二问答广释。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即月光乘前起问。问有二意。一问护佛果因缘。二问护十地行因缘。
经。佛言菩萨化四生。
释曰。自下第二如来正说。文别有三。初观空品。明自利行。答前问。次教化品。明利他行。答第二问。后二谛品。明二护所依理。就答初问。文别有二。初正释观空。后佛说法时下。时众得益。前中有二。初正释观空。后大王菩萨下。释已总结。前中有二。初标宗正释。后白佛言下。问答重释。此即标宗正释。然释此文。自有二说。若依本记。文别有三。一所化之境。二能化之智。三是为下结成化体。言菩萨化四生者。所化境也。四生有三义。一形色四生。谓胎卵湿化。二小乘心神四生。一一阐提。二我见。三怖畏生死声闻。四自利行缘觉。三大乘心神四生。谓乐三有有二人。一乐大乘阐提。二执著我见。是大乘外道。不乐三有有二人。一人即是二乘。不乐生死。不乐涅槃。一人即是菩萨。此三四生。即所化之境。故言菩萨化四生也。言不观色如至二谛者。自下第二能化之智。见诸法如如。同一无相。文别有三。一约法。二解释。三结成。第一约法。略举五条。一五阴。二众生。三佛果。四菩萨。五真妄。五阴是生死假人所依。众生我人是能依。四德佛果。是出世依处。解云。佛果四德。即是能化菩萨所依止处。是故经云。菩萨化生。不论于佛知见寿者。菩萨是能依。就菩萨有三。一位。二人。三法。位者即有三种。一未知欲知。是十信。名为知。二十解十行。名为见。三护知即寿者。从十回向。至金刚。所言寿者。能护智慧寿命。使不断失也。人者。文言菩萨。法者。文云六度等。举人欲法也。五真妄者。文言二谛。如生死为俗。出世为真也。解释有二。一总。二列。总者。文言是故一切法性真实空。分为五义。一者立名。谓真实空。真如实际等(大般若十二名等)。二相不定。有无等三义。能知可知。更无别体。解云。本觉反照自体第九识。即智度论第一义悉檀。四略分拆。道前不净。道后净。有垢无垢。五广分拆。谓十六空。十八空等。别者有五。一文言不来不去。是生死空。二文言无生无灭。是涅槃空。生死是来。涅槃是灭。无去即无来。所以是生死空。无生故无灭。所以涅槃空。三文言同真际。道前如。四文言等法性。道后如。实际无穷。法性无断。无穷故无前。不断故无后。五者。结有三。一者。标无人法二我。文言无二无别。无二是人无我。无别是法无我。我对我所。故成二。万法不同。故成别。二总结。文言如虚空。总结二无我也。三别结。文言无我我所。别结人空。文言无所有相。别结法空也。
第三结成。如上观解。即是十地般若。故金刚经云。无为法而有差别。即用无为。为菩萨体。今解不尔。菩萨化生。文别有四。一总标能化所化。二不观色下。别释能所化空。三是故一切下。结成空义。四是为菩萨下。结成护体。此即初也。言四生者。如瑜伽第二卷云。云何卵生。谓诸有情。破[穀-禾+卵]而生。如鹅雁等。云何胎生。谓诸有情。胎所缠裹剖胎而生。如象马等。云何湿生。谓诸有情。随因一种湿气而生。如蛾蝎等。云何化生。谓诸有情。业增上故。具足六处而生。或复不具。如天那落迦全。及人鬼傍生一分。
经。不观色如受想行识如。
释曰。自下第二别释能所化空。文别有二。初明所化生法二空。后菩萨如下。明能化生法二空。前中有二。初明所化法空。后明所化生空。此即初也。言不观色如者。不观之言。通下诸句。然不观色如。诸说不同。一依本记云。若化不观如。观如即不化。今说化生。故言不观如也。下不观言。皆应准此。一云。不观色如者。不观色如。以所执如无所观故。是依主释。一云。不观色及如。皆是所执。无所观故(是相违释)。余皆准此。一云。见色之如。如即是空。空无所有。故说不观如。清辨等宗。一云。理实菩萨化有情时。见彼五阴及真如。而不分别是色是如。故言不观。是故瑜伽菩萨地云。菩萨观行。随事所。随如所。不作是事。是事是如。下皆准此。是故菩萨。用而常寂。寂而常用。受等四蕴。准色应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