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 仁王经疏
仁王经疏
经。天定功德定味常乐神通。
释曰。第二别赞功德。言天定者。报得功德功德定者。修生功德。言味者。谓贪味定。相从而说。非正功德。一云。属上。谓功德定味。谓受功德定味。言常乐神通者。四种静虑。皆有五通。或可六通。
经。十八生处功德皆成就。
释曰。第三总结功德应知。
经。复有亿亿六欲诸天子。
释曰。第八六欲天众。文别有二。初标数辨类。后别赞功德。此即初也。六欲天者。如顺正理三十一云。四大王众天。谓彼有四大王。及所领众。或彼天众。事四大王。是四大王之所领故。二三十三天。谓彼天处。是三十三部诸天所居。三夜摩天。谓彼天处。时时多分称快乐哉。瑜伽云时分天。即与此同。四睹史多天。彼天处多于自所受。生喜足心。五乐化天。谓彼天处乐。数化欲境。于中受乐。六他化自在天。谓彼天处。于他所化欲境。自在受乐。智度论云。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天。夺他所化。而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天(前四天。列名不释)。
经。十善果报(至)皆成就。
释曰。第二别赞功德。谓胜处故。十善所感。通有二种。所谓报得。及修得也。今谓神通。是其报得。欲界诸天。不修定故。或可通二。义亦无伤。
经。复有十六(至)十万眷属。
释曰。第九明十六王众。于中有二。初标数辨类。后别赞功德。此即标也。
经。五戒十善(至)信行具足。
释曰。第二别赞功德。德有三种。一五戒德。二十善德。三三归德。后信行具足者。总结具德。
经。复有五道一切众生。
释曰。第十辨五道众。亦名杂类众。问地狱来不。若来者。瑜伽等说。如何会释。彼说。地狱一向纯苦。傍生。鬼界。一分亦尔。若不来者。如何此经有五道众。答有两释。一云。不来。瑜伽等说纯苦处故。而此经云。五道众者。从多分说。一云。亦来。此经说有五道众故。陀罗尼经中。有地狱众故。瑜伽等云一向苦者。从多分说。据自力说。大品云。佛光整照。苦得息故。
经。复有他方不可量众。
释曰。第十一他方众。问他方众中。唯是菩萨得神足者。亦兼余众未得通者。答准大品经及智度论。通七部众。并童男童女未得通者。问若尔如何能至。答准智度论。有神足者。自力能来。神足力薄。及无通者。彼国佛力。亦是相随大菩萨力。亦是释迦光明之力。一力尚来。何况三力。如转轮圣王飞上天时。四兵宫观。乃至畜兽。一切皆飞。转轮圣王。功力大故。能令一切随而飞从。此亦如是。虽无自力。他力得来。故无有失。广如智论第十三说。
经。复有变十方(至)须弥宝华。
释曰。第十二明变化众。文别有二。初明单化。后华上皆有下。明其重化。前中有二。一明所依。二明能依众。此明所依。有其三种。一者化土。二者化虚。三者化华。梵云须弥宝华。此云妙高华。
经。各各座前华上(至)坐宝莲华。
释曰。第二明能依众。有其四种。一无量佛。二无量菩萨。三无量比丘。四无量八部众。然八部众。略有三种。一天龙等八部。如诸经说。二者。相传说言。四天王各领二部(勘说处)又八部者。如长阿含经第三卷说。世有八部众。一刹利众。二婆罗门众。三居士众。四沙门众。五四天王众。六忉利天众。七魔众。八梵众。瑜伽释云。八众会来。所谓八众。大同阿含及智度论等。问人及天。各说四众。有何所以。答如瑜伽第十五说。七因缘故。建立八众。故彼论云。四因缘故。于人趣中。建立四众。三因缘故。于天趣中。建立四众。最增上故。世间共许。为福田故。受用资财不由他故。弃舍一切世资财故。由此四缘。于人趣中。建立四众。依地边际故。欲界边际故。诸行边际故。由此三缘。于天趣中。建立四众。若依智度论第十。别释所以。恐繁不述。
经。华上皆有(至)如今无异。
释曰。自下第二明其重化。文有两节。初明众集。后明众说经。此即初也。
经。一一国土(至)波罗蜜。
释曰。第二明众说经。
经。他方大众(至)皆来集会。
释曰。第五教所被机。文别有二。初别叙赞德。后他方下。总结集会。上来叙众已讫。自下第二。总结集会。文别有三。初明十二大众集会。次明坐处分齐。后明坐仪。此即初也。
经。坐九劫莲花(至)佥然而坐。
释曰。第二座处分齐。第三座仪。如经可知。
经。尔时十方(至)释迦牟尼佛。
释曰。自下第二明发起序。文别有五。一如来现瑞。二大众生疑。三觉悟如来。四佛升华座。五大众欢喜。就现瑞中。文别有五。一赞如来德。二现瑞时节。三正住十地。四入大寂室。五思缘现瑞。此即初也。言尔时者。释迦如来坐十地时。言十号等者。人所成德。德有四种。一十号德。二三明德。三断德。四智德。然此通号。诸教不同。若依本业璎珞第二。世尊不入十号之数。彼云。诸佛道同。果法不异。所谓十号。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佛陀。若依涅槃梵行品。十号之外。别说婆伽婆十号。即同璎珞所说。若依瑜伽第三十八。成实论十号品。世尊即是第十名号。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数。以为第七。天人师第八。佛为第九。世尊第十。余六同前。故今且依瑜伽所说。故彼论云。又诸如来。略有十种功德名号随念功德。何等为十。谓薄伽梵。号为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师。天人师。佛。薄伽梵。言无虚妄。故名如来。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依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正等觉。明谓三明。行如经说。止观二品。极善圆满。是故说名明行圆满。上升最极。永不退还。故名善逝。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类。染净相故。名世间解。唯一丈夫。善知最胜调心方便。是故说名无上丈夫。调御师。为实眼故。为实智故。为实义故。为实法故。与显了义。为开导故。与一切义。为所依故。与不了义。为能了故。与所生疑。为能断故。与甚深处。为能显故。令明净故。与一切法。为根本故。为开导故。为所依故。能正教诫教授天人。令其出离一切众苦。是故说佛名天人师。于能引摄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非非义利法聚。于能引摄。非义利非不义利法聚。遍一切种。现前等觉。故名为佛。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若广分别。如瑜伽八十三。涅槃经第十八卷梵行品。成实论十号品。大智度论第二卷。具辨同异。义如别章。言三明者。所谓宿命。生死。漏尽。义如上说。言大灭谛金刚智者。智断二德门。断谓涅槃。真如为性。智即菩提。四智为性。言释迦牟尼佛者。德所成人。释迦是姓。牟尼是名。然如来种姓不同。种谓刹帝利婆罗门。姓谓乔答摩迦叶波等。如顺正理七十五等。今言释迦。此云能仁。如长阿含经说。昔者梵摩鼓王四子。有过。从向雪山直树林下。令自在活。四子至彼。能自存活。王叹四子。是直释子。能自存立。因此姓释法。佛第四祖已来。始姓释法也。又解。释是树名。四子治化在释树下。从树立名。故名为释。是故本姓名瞿昙。今改本性名释迦也。言瞿昙者讹也。正音名乔答摩。此翻甘[這-言+蔗]种。或云日天种。或云月天种。或云牛粪种。此是劫初。有旃陀罗王等。杀诸释种。并皆都尽。时在仙人。在深山中。修得天眼。见诛释种。被诛欲尽。意欲留释种。遂藏得一释子。拟绍王位。时彼旃陀罗王。遣瞻天文者瞻之。知有释种不尽。入山伺求仙人不在。提童子将去。以日炙治。临命终时。仙人既见不可教免。遂于空中为其说法。化作美女令生世心。遂有身分。遣之在地。仙人取置牛粪中。著甘[這-言+蔗]园内。满足数月。于牛粪内。有双童子化生。因续释种。今现释种。并从此生。若好心叹者。言是日天种。或云甘[這-言+蔗]种。若恶心毁者。言是泥土种。或云牛粪种。言牟尼者。即是名也。此云寂默。故婆沙论一百一十七云。三寂默者。谓身语意寂默也。乃至云。无学身中。烦恼意究竟灭。寂默圆满。故名寂默。具说如彼。广如俱舍。
经。初年月八日。
释曰。第二现瑞时节。如来成道已后。第三十年。初正月八日。我即说时。有云。真谛三藏意。如来在世。四十五年。说三乘法轮。一转转法轮。说小乘故。然转有显密。密则始从得道夜。至涅槃夜。但具转三法轮。显即从初成道七年。但转转法轮。次七年。后三十一年中。兼转照法轮。从三十八年后。于七年中。转种法轮。从初照至于转治来。合有三十一年。前二十九年。已说余般若。今至三十年初月八日。方说仁王般若。故云初年月八日。故今本记云。言初年月八日者。即正月八日。如来成道七年。说般若。案此经文。已二十九年。至此时。应是成道后三十六年。此本记意。义如上记。
经。方坐十地。
释曰。第三正住十地。方者正也。谓诸如来。欲现瑞相。正住十地。然此十地。自在两释。一云。极喜等菩萨十地。一云。大乘同性经所说。四种十地中。如来十地。如上所引。证契经者。与同性经。同本异译。前三十地。文意大同。故不别叙。如来十地者。同性经云。一名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证契经云。毗富罗光明智作地)除一切微细习气。于一切法。得自在故。二名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转正法轮。显甚深义。三名善明因幢宝相(证契经云。宝炽海藏地)说声闻戒。显三乘故。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说八万四千法门。降伏四魔故。五名大轮威藏明德地。摧诸异论及其邪法。调伏一切行恶道者(证契经云。光明味场)六名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证契经云。空中胜净无垢持炬间敷作地)示六神通。现六大神通。故谓现无边清净佛刹功德庄严。显现无边菩萨大众围绕。显现无边广大佛刹。显现无边佛刹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刹中。从兜率天下托胎。乃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神通。七名广胜法界藏明界地(证契经云。光明起作)为诸菩萨。如实开显七菩提法。自性无有无所著故。八者最胜普觉智海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证契经云。最胜妙净佛智藏光明遍照清净诸障智遍地也)授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故(首楞严经说。一未发心记。二遍发心记。三密受记。四已得无生忍记。宝云经。亦同此说也)九名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证契经云。无边庄严俱那愿毗卢遮那光作地也)为诸菩萨。现善方便。十名毗卢遮那智海藏地(证契经云智海信卢遮那)为诸菩萨。说一切法无所有故。本来寂灭。大般涅槃。虽有两说。本记意存菩萨十地。故彼记云。今言十地。通入十地法门。若只入第十地。下九地则不解。化身故有出入。应身即常在定。法身非定非不定。
经。入大寂室三昧。
释曰。第四入大寂室。言三昧者讹者讹略。依正梵音。名三摩地。此云等持。离于沉掉。故名为等。持心令住一境性故。名之为持。此通定散。即别境中。定数为体。而有大寂室三昧。自有两释。一云。真如空性。止观所依。名大寂室。从境得名。故名大寂室三昧。依主释也。一云。定极寂静智慧所依。名大寂室三昧。即持业释也。此上二种。现瑞胜缘。然释此定。差别有三。一名三摩地。如前所说。二名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等义如前。至谓至极。谓彼寂静至极处故。三名三摩呬多地。此云等引。等义如前说。引有三义。一平等能引。二或引平等。三或是平等所引发故。然此三定。各有宽狭。三摩地名。自心数中。等持一法。通摄一切。有心位中。心一境性。通定散位。三摩钵底。通目一切有心无心诸定位中。所有定体。等引地名。通目一切有心无心定位功德。
经。思缘放大光明照三界众生(或有本云照三界中)。
释曰。第五思缘现瑞。文别有五。一思缘放大光。二顶上出华。三诸天雨华。四佛华自生。五大地六动此即初也。谓今世尊。思缘放光。照三界中。又解。思缘属上段也。问二界有色。应是所照。无色界中。都无有色。如何说言照于三界。答诸宗不同。萨婆多宗。及经部等。唯有四蕴。故无能照及所照法。摩诃僧祇部。具十八界。故有所照。及能照法。今依大乘。中阴经说。如来至无色界。无色众生。礼拜世尊。又本业经云。如来说法会中。无色诸天。来入会中。故知无色。具能所照。又下经云。宝华上于非想非非想天时。无色界雨无量香华。如云而下。若依瑜伽无色界中。唯有法处定所生色。解云。依瑜伽者。依如是说。如上所引诸经。皆依法处说。更会勘。
经。复于顶上(至)诸佛国土。
释曰。第二顶上出华。文别有三。一明顶上出现。二明华至非想。三明至诸佛国土。问上明放光。后明出华。此有何意。依本记云。放光意显断众生愚。出华意显修因得果。如华显果。
经。时无色界(至)如云而下。
释曰。第三明诸天雨华。文别有三。初明无色雨华。次明色界华。后明欲界华。此即初也。
经。十八梵天(至)异色华。
释曰。第三明欲界华。
经。其佛(至)非非想天。
释曰。第四自然生华。佛威力故(劫是层劫)。
经。是时(至)六种震动。
释曰。第五明六种震动。略有四义。一明动相。二显动因。三辨动境。四释动意。言动相者。依旧华严第二。明起动等三六十八动相。谓动。遍动。等遍动。起。觉。震。吼。涌。皆具三相。准动意应知。相传释曰。摇飏不安为动。自下升高为起。令生觉悟为觉。行隐隐有声为震。砰磕发声为吼。鳞陇凹凸为涌。若依华严第三十六如来性起品。具有二种六相。一动起等六。同第二卷。二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解云。此后六相。如智度第十卷说。何故有六动。答曰。起动有上中下。下者二种。或东涌西没。或南涌北没。或边涌中没。中者有四。或东西南北。或东西边中。或南北边中。上者六种动。若依新翻华严。与前不同。彼云。尔时佛威力故。普遍一切华积藏土世海六种震动。谓震。遍震。普遍震。动。遍动。普遍动。涌。遍涌。普遍涌。运。遍运。普遍运。吼遍吼。普遍吼。击。遍击。普遍击。解云。初渐动为震。渐大动为动。上下踏涌为涌。隐隐出声为运。渐大出声为吼。互相鼓击。其声转大为击。大般若第一卷。亦说二种六动。初六稍异。故彼云。现神通力。令此世界六种震动。谓动极动等极动。涌极涌等极涌。震极震等极震。击极击等极击。吼极吼等极吼。爆极爆等极爆。如此六种。各有三相。准上应思。若依佛地论第十二云。动。涌。觉。起。震。吼。各有三相。彼论释云。六种动者。一动。二涌。三上去。四起。五下去。六吼。广释如彼。言动因者。长阿含说。动有八因缘。一大水动时动。二尊神试力时。三如来入胎时。四出胎时。五成道时。六转法轮时。七息教时。八入涅槃时。增一阿含。说八因者。一阎浮提风轮。从上向下。有地水火风。从下向上。次第动。二菩萨入胎。三出胎。四出家学道成正觉。五入涅槃。六神通比丘。心得自在。七诸天命终。还生胜处。八众生命终。福尽相耻代等。而无转法轮。言动境者。依法华经。此有二义。一名少动。故彼经云。而此世界六种震动。二者大动。文殊偈云。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依大智度论第十卷云。地动因缘。有少有大有动。一阎浮提有动。四天下有动。小千国土。三千大千国土。少动以少因缘故。若福德人。若生若死。一国土地动。是为少动。大动以大因缘故。如佛初生时。成佛时。将灭度时。三千大千世界皆为震动。是时为大动。具说如彼。言动意者。自有两说。一依十地论。动地治四种烦恼。一信生天众生。信现天报。震动天宫。便生厌舍。起求法心。二造恶众生。不识无常。纵心荡识。令因动地舍恶从善。三我慢众生。或因咒力。能少动地。四起慢高心。使依大动。知其已劣。二依胜思惟梵天经论。动意有七。一令诸魔生惊怖故。二令说法时大众不起散乱心故。三令放逸者生觉知故。四令众生念法相故。五令众生令观说处故。六令成就者得解脱故。七令随顺问正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