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经疏

  经。小饭中食。亦复以时。
  释曰。第三饭食供养法主。或可通供大众。
  经。大王一日二时讲经(或有本云讲读此经)。
  释曰。第三讲经时分。讲必精力。故随二食。讲亦两时。
  经。汝国土中(至)护汝国土。
  释曰。第三明其能护。若依本记。百部神者。出金眼仙人义。此仙人领鬼神。根本有十处。开十为百。十者。一大神。能化诸神。二童子神。是摩醯首罗儿。夜入仙宝。仙法不杀小儿。仙人记其年十六。成大仙必死。言既不空。此不可免。摩醯首罗遂驻此儿。恒年十四。以小儿为部党。故害世间小儿。若年十五。此儿不复害也。三母神。即童子乳母。四梵神。摩醯首罗。面上三目。有一切智。若失物不得。主小儿。咒小儿面更生一目。直往取物。得竟还失目。五家头神。障一切愿。善恶事不成就。六龙神。多贪嗔。七修罗神。能缚杵人天等。又有二健儿。恶健儿。善健儿。八沙神。食肉薄福德。身如沙土。九夜叉神。有大神通。十罗刹神。翻为极难(勘)。
  经。大王国土(至)多有贼起。
  释曰。第四明所护难。文别有三。初明鬼等难。次明三灾难。后一切请难下。对难辨护。此即初也。略有八难。一者鬼乱。二万人乱。三贼来劫国。四百姓亡丧。五君臣是非。六天地怪异。七星宿失度。八日月失度。多有贼起。如是等难。不可具述。言二十八宿者。如大集经月藏分第十卷。星宿摄受品云。一方有七宿。四方合有二十八宿。东方七宿。谓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谓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谓奎胃昴毕觜参。北方七宿。谓斗牛女虚危室壁。又月藏分第十卷。与上稍异。恐繁不述。
  经。大王(至)一切诸难。
  释曰。第二火水风难。
  经。亦应讲此经。法用如上说(或有本云讲读此经)。
  释曰。第三准上护法。
  经。大王不但护国(至)法用如上说(或有本云讲读此经)。
  释曰。第二明其护法文别有三。初标。次释。后准上护法。如文可知。问富贵客安置讲。贫贱如何可成。准下诸难。应有此妨。若准此难。讲读此经。以为正也。
  经。大王不但护福亦护众难。
  释曰。第三明没诸难。大别有三。初标。次释。后准。此即标也。
  经。若疾病苦难(至)一切无量苦难。
  释曰。第二别释诸难。谓疾病等。及枷锁等果报难。或四重业。五逆因。八难六道业难。一切无量苦果难。言四重者。淫盗杀生及妄语罪。问讲读此经。能护四重业不。若能护者。应非失戒。若已失戒。如何能护。解云。诸宗不同。若依小乘。自有两说。如俱舍第十五。叙三师释。一萨婆多宗。别解脱戒。五缘舍故。彼颂云。舍别解调伏。由所舍命终。及二形俱生。断善根夜尽。犯根本罗时。不舍出家戒。所以然者。非犯一边。一切律仪。应遍舍故。然有二名。谓持犯戒。如有财者。负他债时。名为富人。及负债者。若于所犯。发露悔除。名具尸罗。不名犯戒。如还债已。但名富人。二经部师说。六缘舍勒策。及比丘别解脱戒。谓于前五。更加犯重。三法密部说。七缘舍别解脱戒。谓于前六。加正法灭。经部难萨婆多云。若尔何缘薄伽梵说。犯四重者。不名比丘。不名沙门。非释迦子。破比丘性。害沙门性。怀灭堕落。立他胜名。萨婆多答。依胜义比丘密意说。正法灭时不新得。非舍旧戒。广说如彼。今依大乘。诸教不同。若依瑜伽。犯重失戒。不说护法故。第四十云。略由二缘。舍诸菩萨净戒律仪。一者弃舍无上正等菩提大愿。二者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藏诸菩萨。虽复转身遍十方界。在在生处。不舍菩萨净戒律仪。由是菩萨不舍无上菩提大愿。亦不现行上品缠。犯他胜处法。不五十三云。问有几因缘。苾刍律仪受已还舍。答或由舍所学处故。或由犯根本罪故。或由形没二形生故。或由善根断故。或由弃舍众同分故。苾刍律仪受已还舍。若正法毁坏。正法隐没。虽无新受苾刍律仪。先已受得。当知不舍。若依普贤观经云。若声闻毁破三归。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诸威仪。愚痴不善。恶邪心故。多犯诸戒。及诸威仪。若欲除灭。令无过患。还为比丘。具沙门法。当勤修集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此人。于念念顷。一切罪垢。永尽无余。是名具诸沙门法戒。具诸威仪。依方等经及此经文。亦得还生。故大方等陀罗尼经第一卷云。若菩萨二十四戒。沙弥十戒。式叉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如是诸戒。若犯一一诸戒。当一心忏悔。若不还生。无有是处。除不至心。若犯五逆罪。身有白癞。若不除差。无有是处。又第四云。若有比丘。毁四重禁至心忆念此陀罗尼经。诵千四百遍。诵千四百遍已乃忏悔。请一比丘。为作证人。自陈其罪。向形像前。如是次第。经八十七日。勤忏悔已。是诸戒根若不还生。终无是处。彼人能于八十七日勤忏悔已。若不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若依涅槃。亦舍不舍。失其受力故名为舍。不失受经故名不舍。犹如燋一种有体无力。故涅槃经三十一云。善男子我于经中。作如是说。若有比丘。犯四重已。不名比丘。名破比丘。已失比丘。不复能生善牙种子。譬如燋种不生果实。如多罗树头坏。则不生果。犯重比丘。亦复如是。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诸比丘犯重禁已。失比丘戒。善男子。我于经中。为能陀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到道。二者乐道。三受道。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即是污道。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比丘犯四重已。不失禁戒。如是诸宗。应作四句。一一向不舍。如萨婆多。二一向舍戒。如经部宗。及瑜伽等。三亦舍亦不舍。如涅槃经等。四非舍非不舍。如方等经。及普贤观经等。若忏不舍。不忏便舍。成第二句。及第四句。所以者何。泛论四句。有其二种。一者别体。如婆沙等。第三第四别法成句。二者问体。第三第四遮表一法。若表诠门。成第三句。若遮诠门。成第四句。由此涅槃方等。法同而别。今依方等及此经文。四重五逆。诸义得成。言五逆者。亦名无间业。谓杀父杀母。破和合僧。杀阿罗汉。及出佛身血。问此五逆业。能得护不。若能护在。应非定业。若不能护。此文相违。解云。诸宗不同。萨婆多宗决定受业。无有护法。具如诸论。依经部宗(勘)。今依大乘。诸教不同。若非胜缘。便生地狱。若胜缘自在两说。一依造像经。虽受而轻。故彼经云。由造像缘。三恶道果略受速出。而不受苦。如箭射林。不住而过。观无量寿云。有五逆者。亦生西方。两方两番。无量寿云。不许生彼。依涅槃经第二十卷梵行品。阿阇世王发菩提心。不入地狱。故彼经云。尔时世尊。赞阿阇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庄严佛大众。大王。汝昔已于毗婆尸佛。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从是以来。至我出世。于其中间。未曾堕于地狱受苦。大王当知。菩提之心。乃至有如是无量果报。大王。从今已往。常当勤修菩提之心。又复前文云。阿阇世王发大心故。所有重罪。别得微薄。复云。阿阇世王语耆婆言。我今未死。已得天身。舍于短命。而得长命。广说如彼。言八难者。依大般若五百六十八云。天王当知。菩萨终不生于无暇之处。是诸菩萨。无有恶业。堕地狱趣。无有破戒。堕傍生趣。无有嫉妒。堕饿鬼趣。不生邪见。常值善友。不缺诸根。成佛法器。不生边地。根钝愚痴。不知善恶。不生长寿天。不能利他。不见佛故。不生无佛世界。菩萨生处。必具三宝。具如彼说。旧胜天王般若。亦同此说。又增一阿含经八难品云。比丘当知。有八不闻之节。何等为八。一地狱。二畜生。三饿鬼。四长寿天。五生在边地。诽谤贤圣。造诸恶业。六生中国。六情不具。不别善恶。七虽生中国六情具足。心识邪见。八生中国。六情具。佛不出世。亦不说法。具说如彼。依此阿含。寻大般若。八数应知。问何等名长寿天。答依智度论三十二。长寿天者。非想非无想寿。八万大劫。或有人云。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天。以无形不可化故。不堪得道。常是凡夫处故。或从初禅至四禅。除净居天。皆名长寿天。以著味邪见。不能受道。乃至彼问著味。善心难生故。又彼下文云。无色界中。无形不得说法故。不在中生。色界中虽有色身。可为说法。而深著禅味。不能大利益众生故。是故不在中生。有云。北郁单越。以为一数。除其边地(勘)。行六道事者。造六道业。一切无量苦难者。总结诸难。
  经。若讲此经。法用如上说(有本云讲读此经)。
  释曰。第三准释也。
  经。大王昔(至)欲灭其国。
  释曰。自下第二引古例今。文别有二。初引帝释。证上诸国。二大王昔有下。引普明王。证上诸身。前中有三。初明难事。次明护法。后示说处。此即初也。依贤愚经顶生王品云。尔时世尊。见诸比丘。贪于饰好。著于名利。多畜盈长。积聚无厌。说往过去。有大国王。名瞿萨离围斯(涅槃云善住王也)时王顶生欻生一胞。其形如茧。净洁请彻。亦不疼痛。后转转大。乃至如瓠。便劈看之。得一童子。甚为端正。头发绀青。身紫金色。即召相师。占知有德。必为圣王。统领四域。因为立字。名文陀竭(晋云顶生)。年遂长大。英德遂著。王既薨背。诸附庸王。共诣顶生。而咸启白。大王已崩。愿嗣国位。顶生答言。若五福应为王者。要今四天及尊帝释来相迎授。尔乃登位。立誓已竟。四天即下。各各捉宝瓶。盛满香汤灌其顶。时天帝释。复持宝冠。来为著之。于阎浮提。五欲自娱。经八万四千岁。夜叉诵出。请游东弗婆提。经八亿岁。复请至西瞿尼耶。十四亿岁。北郁单越。十八亿岁。四天王处。经十四亿岁。意中复念欲升忉利天。五百仙人扶车御一象。共至天上。未到之次。遥睹天城。名曰快见城。有千二百门。诸天怖畏。悉闭诸门。著三重铁关。顶生兵众。直趣不碍。王即吹贝张弓扣弹。千二百门。一时自开。帝释寻出。与共相见。因请入宫。与共分座。王于天上。受五欲乐。尽三十六帝。末后帝释。是迦叶菩萨。时阿修罗王。与军上天。与帝释斗。帝释不如。退军入城。顶生复出。吹贝扣弓。修罗即去。顶生自念。我如是无有等者。今与帝释共坐何为。不如害之独霸为快。恶心既发。因寻堕落。顶生王者。统领四域。四十亿岁而无厌足。由贪而死。是故比丘。夫利养者。实为大患。广说如彼。涅槃经第十二说。尔时帝释。受持读诵大乘经典。为他演说。因缘力故。有大威德。顶生于是帝释。生恶其心故。即便堕落。还阎浮提。与所受念人天离别。生大苦恼。复过恶病。即便命终。尔时帝释迦叶佛是。转轮王我身是。广说如彼说。与贤愚经。所有同异。恐繁不述。
  经。时帝释天(至)顶生即退。
  释曰。第二依经明护法。如文可知。
  经。如灭罪经中说。
  释曰。第三示其说处(此经即是涅槃经也或可未翻)。
  经。大王昔有(至)斑足太子。
  释曰。第二引普明王。证上护身。文别有二。初明难事。后其普明下。辨能护难。此之初也。于中有三。初明斑足因缘。次受邪师教。后正作难事。此即初也。言斑足者。释有三义。一如贤愚经说。故名迦摩沙波陀王。汉言驳足。亦云斑足。波罗达王。将四种兵。入山游猎。逢[牛*孚]师子。淫心猛盛。逼王行欲。王怖从之。师子得胎。日自满足。生一男儿。遍身似人。唯足斑驳。似于师子。衔来归王。王取为儿。立名斑足。二解。斑足飞行。食人因缘。亦如贤愚经。然斑足王。日日常供一个仙人。恒奉净食。不杂鱼肉。遇值仙人一日不来。即有天神。化作仙形。诈入王室。索鱼肉食。旧仙后日依时还来。王奉肉食。仙人嗔怪。何因相试。令王今后十二年中。恒食人肉。仙人语竟。飞还山中。是后厨监忘不办。临时无计。出外觅肉。见死小儿。肥白在地。念且应急。即去头足。作食奉王。食之甚美。即问由来。厨人实答。王言自今常用此肉。厨人惧王。专捕小儿。杀以为食。日日供王。国人失儿。处处趣觅。乃见厨人抴他小儿提缚。国人告王。王言我教。国人闻之。咸言是王是我大怨。伺王池洗。伏兵提王。王既被提。即告国人。愿见一恕。后更不杀。国人不许。王即起愿。愿我比来所修诸善。回令今日变成罗刹。飞行食人。语已即飞。空中唱言。自今已后。次当食汝所爱妻儿。人闻藏走。多有罗刹。附为翼从。徒众渐多。所害转广。后诸罗刹。白斑足言。我为王从。王今应当为我等辈搏取千王。设一大食。斑足言好。一一往取。已得九百九十九王。唯少一王。不得作食。诸王各言。我等今日。无所归告。若当捕得须陀素王。有大方便。能救我命。作是计已。白斑足言。王欲作会。须陀素王。有高名德。若得彼来。王会圆满。时罗刹王。即飞取之。值须陀王出城向园。入池欲洗。路见乞人。从王告乞。王言待洗。还当施道士。王始入池。罗刹王从空飞下。搏须陀王。著本山中。须陀王愁忧悲泣。斑足王言。闻汝名德第一。丈夫云何悲啼。如世小儿。须陀素言。我不爱身命。贪惜寿命。朝出见乞许施。值王将来。惧违诚信。是以悲耳。愿王放我七日。布施道士。斑足即许。须陀寻还。七日布施道士。时婆罗门。见须陀素欲还就死。恐其恋国。为王说偈。偈同此经。八行相似。唯有一句。天龙人鬼于中雕丧。异此经也。须陀闻偈。思义欢喜。即立太子。自代为王。辞别就死。斑足至日。遥望候之。见须陀来。形有喜色。斑足怪问。汝今就死。何故欢喜。须陀答曰。大王恩宽。施我七日。布施道士。又闻妙法。心自开解。我愿既满。虽来就死。心喜无忧。斑足问言。汝闻何法。试为吾说。须陀即为宣说所闻八偈妙法。并更为说杀生罪报。斑足闻之。即放诸王。各还本国。须陀素王。即令兵众。还将斑足。安置本国。复先王位。须陀王者。释迦佛足。斑足王者。鸯掘摩是。三明诸经说斑足不同。如智论中说。斑足王名鹿足王。似定斑鹿。名鹿足也。亦名两翅王。但说鹿足。欲食百王。如普明王经中说。斑足王名河群王。入山见大树神。许贡百王。普明王为河群王。宣说四偈。河群王闻偈。放普明及九百九十九王。此仁王经。及贤愚经。宜说千王。然此诸经。本是应一。但以对人。见闻不同。故致别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