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瑜伽部
- 摄大乘论释论
摄大乘论释论
释曰。显示其分者。如所应解释。今显示此义。或功德所摄或义所摄。于功德所摄中。最清净觉者此为初句。所余诸句显示其义。于中无二行者。二行不可得是名无二行。非如声闻辟支佛智。亦有障碍亦无障碍。有无无二相。第一清净者。谓清净真如。即是无相法。此真如非有相。由一切法无所有故。亦非无相。由有自体相故。此真如于无相法中为第一清净。入处故言令入功德。最胜故名为道。道者入处义。故名为道。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佛住功德者。谓于所有佛事常行不住故。修对治一切障功德者。以一切时恒修觉故。能对治一切障碍。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者。凡生在世间必行世境界。然虽生世间不为世间利等八法所染。成立法功德者。修多罗等诸法无量不可思议。以凡夫不能入故名最清净觉。即此最清净觉句一一句中皆相应。未来法生智功德者。谓于未来世法如是生。皆能知故。无量身为教化众生相应功德者。谓无量诸菩萨身。若作教化众生事。诸佛得自他平等智故。彼智即为佛智所摄故。即是佛教化事。平等法身波罗蜜成就功德者。谓法身无二故名平等。以此无二法身故名得最清净波罗蜜。至究竟无差别解脱智者。谓于如来无差别智中。解脱究竟故。此中解脱者。即是增上解故。三种佛身无方所限分功德者谓法身于若干方处。不能分限。如是受用身化身于诸世界亦尔。法界第一者。最清净法界第一故。名法界第一。尽虚空界者。佛智如虚空无尽故。是故名为最清净觉。
论曰。复次义依止者如经说。菩萨具足三十二法者说名菩萨。于一切众生起利乐意故。令入一切智智故。知我何价故。舍憍慢故。牢固意故。非有所为作怜愍故。于亲非亲平等心故。究竟亲友乃至涅槃际故。应量而语故。微笑先言故。无限大悲故。荷负重担无退屈故。无疲惓意故。闻义无厌故。自所作罪能见其过故。于他罪失不嫌而诲故。一切威仪中修菩提心故。不求果报而行施故。不依止一切有趣生。而持戒故。于一切众生无碍行忍故。摄取一切善法而行精进故。舍离无色界而修禅故。方便相应智慧故。以四摄事为摄方便故。持戒破戒慈爱无二故。恭敬听闻正法故。恭敬住阿兰若处故。于世间杂事不乐著故。于下乘中无悕欲故。于大乘中见功德故。远离恶友故。亲近善友故。净修四梵行故。游戏五通故。随智行故。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诸众生不弃舍故。一向语故重真实故。菩提心为首故。如是诸句皆初句差别应知。于一切众生中利乐意者。此利乐意句。有十六业差别应知。于中十六业者。谓展转起行业。不颠倒业。他不请作亦自行业。不动坏业。无所求业。此有三句不求返报故。于违顺众生无憎爱故。生生随逐故。即此类中身口业有二句。于苦于乐及非二中平等业。不卑劣业。不退转业。摄取方便业。厌恶障碍业。此有二句。无间思惟业。进胜业。此有七句正修行六波罗蜜。及修行四摄事修行成就方便业。此有六句亲近善丈夫故。听闻正法故。住阿兰若处故。远离恶觉故。正思惟功德有二种。共事功德有二种。成就业有三种。无量清净故。得大威德故。得胜功德故。安立彼业。此有四句。摄众功德故。决定教授故。法财二摄为一故。无染污心故。如是句皆句差别。应知如经偈说。
初句所摄故 由功德句别
初句所摄故 由义别句别
释曰。义依止者。谓一切众生中利乐意。此句义有十六业。及余句显示。此中利乐意。作何等业。令入一切智智者。若令诸众生入一切智智。此是展转行。譬如一灯传然千灯。即是显示利乐意。如是等诸句皆与利乐意相应。自知我为何价者。自有利乐意。仍是颠倒。如有人意欲利乐而以饮酒与之。若如实自知称己分量教示众生。不以憍慢故自无所知。起心利益反成无利。舍憍慢者以舍憍慢心故。不待劝请自为说法。牢固意者。不以众生颠倒行故。牢固利乐心动坏。非有所为作怜愍意者。以不为利养作利益众生故。此利乐愍意云何可知。以顺行身口业故。于中应量而语及先言等是口业。微笑及无限大悲等是身业。此中应量语者谓唯作法语故。无限悲者愍三苦故。苦者苦苦故。乐者坏苦故。不苦不乐者行苦故。非二者不苦不乐故。不卑劣业者不自卑劣。云我不能成佛。如此等类。无厌惓意者。若不疲惓则能修佛道。闻义无厌者。若不多闻则无教化众生方便智。一切威仪中者。此句义如净行修多罗中说。进胜业者是利乐意。趣向增长因体故。修成就方便业有六句者。若人亲近此行即得成就。恭敬住阿兰若处者。由住彼处故能离恶。觉世间杂事者歌舞杂戏等。成就业者谓表彼成就相故。威德者谓六神通。随智慧行者。谓随智不随识自智慧生故。由此智慧正证相应。住诸法中安立彼业者。由有利乐意故。能以利乐安立众生。于中摄众者。于破戒者不舍安立亦不驱傧。令离不善令与善合。决定教授者。由一向与立教诫。不自说已后复言我前所说不善故。闻者授教。财法摄者由诚实告彼等言。以法及衣服等财利摄故。如言具摄。无染污心者由摄行菩提心作众生利益事。非为自求供养。但念云何以此善令众生正觉无上菩提。如此摄受故。偈中义亦尔释应知相竟。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五
摄大乘论释论卷第六
世亲菩萨造
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译
入应知胜相胜语第三
论曰。如此已说应知相。入应知相云何可见。多闻所熏习依止。非阿梨耶所摄。如阿梨耶成种子。正思惟所摄似法似义所生。似所取物有见意言。
释曰。如此等应知相如应得入。显示此故入应知相。多闻熏习为依止者。谓大乘法所熏身故。非阿梨耶所摄者。谓对治阿梨耶识故。如阿梨耶识成种子者。如阿梨耶识为染法因。此为净法因亦尔。故正思惟所摄者。谓正思惟自性故。似法似义所生者。谓为法义相而生故。似所取物者。谓如色等体故。有见者亦似见体故。即是成立相及见二识。
论曰。于中何人能入应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故。得亲近无量出世诸佛故。一向信解善集善根故。善满足福智资粮诸菩萨。
释曰。何人能入应知相者。如此相类中。若入所有方便。今当显示。大乘多闻所熏者。为离声闻乘等多闻故。得亲近无量出世诸佛者。过数量诸佛出世皆得现前亲近故。一向信解者。于大乘中决定信解。不为恶知识之所动坏故。即此次前所说三因缘中。善集善根故。名为善集福智资粮菩萨。复次福智资粮云何得次第满足。由因力善友力思惟力依持力故。于中前二句为二力。如其数应知彼正思惟力即是一向信解。此以大乘熏习为因。此一向信解即是修行正行。由修行正行故则得聚集善根。由此正思惟力故得善具足福智资粮。有此次第由此善具足福智资粮故。得入菩萨初地。此是依持力。
论曰。于何处入即于彼有见似法及义意言。大乘法相所生中故。
释曰。入如是相此入行相。今当显示。意地分别名意言。此意言种类以大乘法为因生故。大乘法相所生者。攀缘所说法故。
论曰。信解行地中。见道中。修道中。究竟道中。一切法唯识随闻信解故。如理通达故。对治一切障故。无障碍故。
释曰。何处得入于信解地中得入。由但闻一切法唯有识。即起增上信解名为得入故。于见道中得入。今当显示。如理通达者于意言分别中。如理通达故。云何如理通达。非法非义无能取无所取。若如此名通达意言分别故。于修道中得入。今当显示。对治一切障故者。观此意言非法非义无能取无所取时。能对治一切障。此名修道中得入。究竟道中得入。今当显示。无障碍故者。住最清净智处故。最微细障灭故。名究竟道中得入故。
论曰。何缘得入善根力持故。三种练治心故。灭除四处故。法义为所缘故。奢摩他毗钵舍那常修正修无放逸等故。无量世界中无量人道众生。刹那刹那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第一练治心。
释曰。何缘得入。如所说善根力持等有八处相应。于中若常修者一切时作故。善修者恭敬作故。若作如此相类即是不放逸。于中对治三种退屈心故。有三种练治心。菩萨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第一甚深宽大难可证得心则退屈。为对治此故。有第一练治心云云。又云云故有第二练治心。
论曰。由专心故能行施等诸波罗蜜。我已得此专心。由此故我修诸波罗蜜当得圆满。不足为难。是为第二练治心。
释曰。由此意故施等波罗蜜即得现行者。于中意者谓信及欲。菩萨于波罗蜜中。信知实有故功德故。可得故。此是菩萨信。由信故喜乐修行名欲。菩萨得此信欲意故。修行六波罗蜜。进趣圆满不以为难。
论曰。虽彼有碍善者善法具足已。即于死时随所念欲一切具足身。彼时得生。况我此最胜善无碍善。于彼时一切具足何为不得。是名第三练治心。此中有偈。
在于人道中 无量诸众生
念念得菩提 故除退屈心
善心人专意 能行布施等
胜人得此意 亦能行施等
善人于死时 随心得果报
既有灭位善 果报云何无
释曰。复次菩萨于诸佛甚深宽大言教中。起推寻时作思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可证得。一刹那心断已乃得即生退屈。为对治此故修第三练治心。况我此最胜善者。况我于一切十地中。善具足福智资粮故。无障碍善者。谓心烦恼微细难破。如金刚三摩提能破此障。此三摩提后出离一切障碍。依止转已。于此云何不得。此显出离障碍。与死无异故。一切具足者。谓得一切种智故。善根力持故。三种练治心者。善根不薄少故。菩萨由有此力。则能三种练治心令不退屈。于中第二练治心如所练治今当显示。由此念故离诸障碍。悭等波罗蜜障无故。满足波罗蜜不以为难。由此满足故得成菩提。第三练治心。今当显示。于中有碍善者谓世间善故。名为有碍善。我此无碍善。此善不得成佛无有是处。此义以偈显示。偈言故除退屈心者。谓不令下劣心得住。云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心者。谓非恶无记心故。由有无记施故。如有人散漫心行施。外道等以不善心行施。又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此善最胜胜人得此意。亦能行施等者。于中得专心时。有如是相。能修施等六波罗蜜。谓得灭悭等障碍心。胜人者最上故。谓诸菩萨。施等者。谓摄取戒及智波罗蜜等。随心得果报者。乃至得非想非非想处果报故。灭善者灭障碍故。果报云何无者。谓得佛身故。
论曰。远离声闻辟支佛思惟故。思惟则灭。于大乘中一切疑无疑故。邪意及疑则灭。于闻思法中离我我所执故。法执则灭。现前住安立一切相。思惟不分别故。则灭分别。此中有偈。
安立及自住 所有现前相
一切不分别 智人得胜觉
释曰。此中论本为显四处灭故。于中灭思惟者谓灭声闻等思惟故。邪意及疑灭者。谓于大乘甚深宽大法中。邪意及疑应灭除故。邪意者诽嫌意及心动摇。惑者疑心故。一切疑无疑故者。于此大乘中为安立法相故。说有三性。所谓一切法无性无生无灭。本来静寂自性涅槃。如是等一切法无所有门。此就分别性故。若说幻焰梦光影像响水月变化。此就依他性故。若说真如实际无相第一义法界空等门。此依成就性故。于此诸法中一切邪意及惑不生故。于闻思法离我我所执故者。此中为显除灭法执故。灭除法执者。谓于法中若闻若思。乃至不令我我所得入故。现前住安立一切相思惟不分别故者。谓行者修无分别智时。在正思惟位。灭此等一切寂静心分别也。于现前住色等及静心所有安立骨锁等。于此一切所缘相中。不念不分别时。名入无分别方便。若分别则不得入。此现前安立偈者。为显最后灭义故。
论曰。因何入云何入。闻熏习所生正思惟所摄故。似法及义。显现有见意言。
释曰。此中显示以此入如此入故。于中闻熏习所生者。闻熏习为因故。即此入道理。如前所说即是大乘闻熏习所生。应知成就性所摄故。
论曰。有四种求谓名义自性差别。假说相求。
释曰。此中为显示如此入故。四种求者如论本说。谓名义自性差别等所说。
论曰。复有四种如实知。谓名事自性差别。假相说中如实知。彼自性差别不可得故。菩萨如是如实为入意言唯识故修行。于彼似字义意言中。知彼名字。唯是意言。知彼名所依义。亦唯意言。即知彼名自性及差别唯是假相说。是时证得唯有意言。则于名及义自性差别假相说中。不见有性差别义相。故由四种求及四种如实知。于彼似名及义意言中。得入唯识。
释曰。四如实知者。如论说名事自性差别假说中。如实知。其自性及差别故者。谓各有自性差别。作如是假说故。名自性差别假说者。义不可得故。即是知彼名自性及差别唯是假说者。以彼名字无有自性及差别故。即能于彼名字自性及差别唯是假说中。忍受故。若如是知是谓求。若知不可得名为如实知。
论曰。此唯识观入何法。似何法入谓入唯量故。相及见为二故。种种相故。名义自性差别但假立。自性差别六种事无事故。为能取及所取体而住故。一时似种种相事生故。如闇中绳似蛇。譬如绳中蛇。是妄以不有故。若见实义则无有妄。蛇智则灭唯绳智在。若细分析绳亦不实。以色香味触相故。于中依止色等智故。绳智亦得。除灭如是如是。彼似字及义六种相意言。如蛇智以知彼六种相无实义。此唯识智亦须除灭。由成就性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