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释论

  若无依他性  成就性亦无
  则亦恒不有  染污及清净

  释曰。依他性如所显现不如是有。今为显一切种悉无不成故。说此依他若不有成就亦不有。何以故。由有染故则有净。是故若二种俱无即一切悉无。此义不成今当显示谤无染净。此是过失。何以故。现见有染有净故。此依他成就二法现见是有。若执言无则是实有染净而谤言无。
  论曰。于佛世尊大乘方广经中。彼经中说云何应知分别性。若说无所有门应知。云何应知依他性。若说幻焰梦像影响水月化等譬喻应知。云何应知成就性。若说四种清净法应知。四种清净法者。一本性清净。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第一义法界等。二离垢清净。谓即是离一切障垢。三至得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等。四道生境界清净。谓所说大乘正法此是清净因故。非分别性。最清净法界所流津液故非依他性。此等四法中摄得一切净法。此中有偈。
  幻等说于生  说无显分别
  四种清净法  此说成就性
  清净有本性  无垢道攀缘
  一切清净法  此四种所摄

  释曰。本性清净者是自体清净。此自体即是真如。一切众生皆有。以平等相故。由有此故说一切法为如来藏。离垢清净者。即此真如离烦恼障智障垢已。由此真如清净故得名为佛。至得道清净者。得彼之道亦是清净。即是菩提分。念处等波罗蜜故。道生境界清净者。是诸菩提分法胜得生缘。此生缘亦是清净故说道生境界清净。即是修多罗等十二部言教。此言教若是分别即成染污因。若是依他即成虚妄。最清净法界所流津液故非虚妄。由离此二性故得为成就。又此四种相于大乘中随说一种应知。即是说成就性。于中初二不变异成就故名成就。后二以不颠倒故名成就。于后偈中具明此义。幻等说于生者依他性说名为生。随于何处说一切法如幻。乃至如化等应知。此说依他性。说无显分别者若说无有色无所有乃至一切法无所有。应知此说分别性。
  论曰。复次何因缘故。如经所说。依他性譬幻事等。为除他人于依他性中虚妄疑故。又云何他人于依他性虚妄中生疑。他人作如是念。云何实无有义而成境界。为除此疑故说幻事譬。若实无有义。心及心法云何得生。为除此疑故说焰譬。若实无有义。云何爱非爱受用得成。为除此疑故说梦譬。若实无有义善不善业爱非爱果云何得生。为除此疑故说镜像譬。若实无有义种种识云何得生。为除此疑故说光影譬。若实无有义种种流布言说。云何得生。为除此疑故说向譬。若实无有义。取实三摩提中境界云何得成。为除此疑故说水月譬。若实无有义得自在菩萨以不颠倒心。为作众生利益事故生云何得成为除此疑故说变化譬。
  释曰。为显示依他性故。说幻等譬。于中虚妄疑者。于虚妄体中生疑故。于依他性中以幻等譬喻。显示如幻像实无有义而成境界。诸法亦尔。为除彼疑故作幻譬。若无义则无所攀缘。心及心法云何得生。为对治他人此疑故说焰譬。于中焰譬心及心法。水喻于义如焰动故。水义识生实无有水。如是心及心法亦尔。由动故实无有义而生于识。诸小凡夫又复有疑。若无有义。云何爱非爱受用得成。为除此疑故以梦譬。依他性如梦中。实无有义而爱非爱受用得成。此中亦尔受用得成。又复有疑若善不善业无义。云何爱不爱果义得成。为除此疑故以镜像譬喻。依他性如镜像。实无有义即于自面有像智生。实无有像义可得。此亦如是爱非爱果义实无所有。然亦可见应知。又复有疑若无有义。云何得有种种识生。为对治此故以光影譬。依他性如人弄影。随种种相貌则有多种影现。然无实影义可得。识亦如是实无种种义然有种种义可见。又复有疑若无有义云何无量种流布言说得生。为除此疑故以向譬。依他性如向实无有义而亦可闻。如是流布言说实无有义而亦可得。又复有疑若无有义云何得定者。心及心法得见于义。由经说得定心者如实知。如实见故。为对治此故说水月喻。如水月实无有义而亦可见。以水润滑澄清故。定心亦尔实无境界义而亦得见。三摩提如水体润滑故。又复有疑若无实众生。云何得如实智诸菩萨等。先以智慧观察为彼等众生。于诸趣受身。为对治此疑故。以变化譬喻依他性。如变化实无有义。随化者心一切事成。非无化事可见。如是虽无受身实义。然为一切众生故受身。此义可见应知。复次为何意故世尊说幻等八喻。今当显示于中说幻喻者。为对治眼等六内入。由眼等犹如幻像实无所有而亦可见应知。以此显示。焰譬喻者喻器世间以体宽大。是故如焰由动摇故。实无有水而见有水。为对治受用色等故说梦喻。如梦中色等实无所有。然以此为因爱憎等受用得成。以此显示。为对治身业故说镜像喻。由善不善身业为因缘故。有余色像生。为对治口业故说向譬。由口业为因故得口业果。犹如向以此显示。意业有三种。一欲界二静地三闻等。生于中为对治欲界意业故说光影譬。由意业果报犹如光影故。以此显示。为对治静地意业故。说水月譬。由静地意业果如水中月。实无所有然于静心中有种种果显现。为对治闻等意业故说变化譬。于中闻等者谓闻思熏习。显示此闻等意生如化。
  论曰。世尊依何义故于梵天问经中。说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槃。于依他性中约分别性成就性故。生死涅槃体无差别义。彼中即此依他性。分别分成生死。成就分成涅槃。
  释曰。此等三性法相如修多罗所说随顺相应。今当显示。依何义故梵天问经中说。如来不见生死及涅槃。依生死涅槃无差别义故。依他性非是生死由成就分即是涅槃故。亦非涅槃由即彼分别分成生死故。是故不可偏说一分。世尊见依他中无偏一性。由此意故于彼经中。说不见生死不见涅槃。
  论曰。如世尊于阿毗达磨经中。说三种法。染污分清净分彼二分。依何义故作如此说。依他性中。分别性是染污分。成就性是清净分。即此依他性是彼二分。由此义故作如此说。此义以何譬显示。以金土藏为譬。如金土藏有三种可见。谓一地界二土三金于地界中。土非有而可见。金实有而不可见。若以火烧土则不现。金则显现。复次于地界中土相现时。是虚妄体现。金体现时是真实体现。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是如是此识性未为无分别智火所烧时。于识性中虚妄分别性显现。成就性不显现。此识性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于识性中实有成就性显现。虚妄分别性不显现。是故此虚妄分别识体。依他性有二分。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
  释曰。如是阿毗达磨修多罗中说。分别者染污性。成就者清净性。依他者彼二分体。由此义故说三种法谓染污分。清净分。彼二分以此金藏土譬喻显示。于中金藏者是金种子。地界者是坚性。土者是所造色。于土颜色中则有三种可得。彼地界中所有金。但土相显现。彼金体以后时可得故知。何以故。若以火烧金则得现。是故知金本来是有。
  论曰。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或说无常。或说非常非无常。为何义故说常。于依他性中约成就性分故说常。约分别性分故说无常。约彼二分故说非常非无常。为此义故说如常无常不二。苦乐亦不二善不善亦不二。空非空不二我无我不二。寂静非寂静不二有自性无自性不二。生无生不二灭无灭不二。本寂非本寂不二。本性涅槃非本性涅槃不二。生死涅槃无二。如是等差别诸佛世尊一切密语。皆随顺三性如常无常门说。此中有偈。
  如法无所有  而现无量种
  非法非非法  故说无二义
  依一分显示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说言  非有非非有
  如显现非有  是故说为无
  由如是显现  是故说为有
  自显无所有  自体不住故
  如取既不有  故成无自性
  由无性故成  前为后依止
  无生灭寂静  及本性涅槃

  释曰。如法无所有而现无量种者。此上半偈如其次第即是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以无所有故名非法。以非无显现法故名非非法。以非法非非法故。说即是无二义。一分者一边故。或有或非有者。或于有边或非有边。显示者说故。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者由依他性具二体。取此义故说为非有非非有。如显现非有者如所见法彼是非有。以如是故说名为无。是故说为有者即以此义故说名为有。今当显示说无自性意。自不有者由一切法无有离因缘能自有者。此是一种无自性意。体不有者又是一种无自性意。若法灭已。彼体不复更生。是故无自性。自体不住故者。诸法即于生时无力能过一刹那住。此亦是无自性。此等无自性法与声闻共有。如取既不有者。此不与声闻共。如凡夫所取分别性不如是有故。此意名为大乘中无自性法。又即以此无自性故。无生等一切皆得成就。何以故。由无自性故无生。由无生故无灭。由无生无灭故本来寂静。由本来寂静故自性涅槃。前为后依止者即是前为后因故。

  四意四合义章第四

  论曰。复有四种意。四种合义。一切佛语应随顺入。一平等意。如言我于昔时名毗婆尸正遍知。二别时意。如言诵持多宝如来名。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经说唯发愿得生极乐世界。三别义意如经说亲近恒伽河沙等诸佛。得解大乘法义。四随人心意。所谓或为此人赞叹布施。后复为此人毁訾布施。如布施戒及余修亦如是。是名四种意。
  释曰。如有人取同法故。言彼即是我。世尊亦尔。心在平等法身故。说我于彼时名毗婆尸等。非毗婆尸即是释迦牟尼佛。此中以平等为意故。别时意者。此意非唯称佛名决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言以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一日得耶。此意在别时得故。以彼一金钱得千金钱因故。如是如是。唯发愿得生极乐世界意亦如是。应知别义意中得解大乘法者。谓于三性道理自觉其相。若世尊意但以如文词为解义者。凡夫亦应正解。彼解义者。必由亲近无量诸佛方乃得故。此是佛意。随人心意者。或于此人赞叹布施。又于此人毁呰布施。如是意者随彼得成。若人悭吝于彼赞施。若此人于施已得胜欲。即于彼所毁呰布施。若无此意。于一施中或赞或毁。即是相违。由有此意故。若赞若毁皆悉相应。戒等亦尔。应知一分修者。谓世间修故。意与义异相者。若世尊心有所在而说者为意。由所说决定令入佛教中者名义。
  论曰。四种合义者。一令入义。所谓如于声闻乘中。若大乘中。依世谛道理。说人法二种自性及差别。二相义谓随所说法相中。皆以三性显示。三对治义。所谓说八万四千诸对治行门故。
  释曰。于中令入义者于人法二种。约世谛道理。或说自性或说差别。为令众生入佛法故。是名令入义。相义者。于中应以相义说其相。由说三性故。对治义者。谓说众生行对治。即是说诸众生烦恼对治。为安立众生对治烦恼处故。
  论曰。四翻义如别义语字。显示别义故。此中有偈。
  阿娑犁娑 罗末多耶 毗钵唎耶 斯柘素悉[肆-聿+頁](他弃)多者吉犁絁捺柘 素僧吉 利瑟吒 罗槃低菩提没答摩
  释曰。于中阿娑犁者。显了义名不实。隐密义名不动。即是定以不动故名阿娑犁。娑罗末多耶者。翻名于定起尊重意。毗钵唎耶斯柘者。若显了义名颠倒。隐密义名翻倒。素悉[肆-聿+頁]多者。谓善住于翻倒中。善住故无常谓常。此为颠倒。翻彼无常谓常倒中善住故。吉犁絁捺柘者。若显了义名烦恼。隐密义名勤苦。素僧吉利瑟吒者。谓善染。是故经说于生死中久染勤苦。罗槃低菩提没答摩者。翻云当得胜菩提。此句可解。
  论曰。若欲解释大乘法。略说应以三种相解释。一解说缘生。二解说因缘所生法。三解说言教中义。于中解说缘生者如偈说。
  言熏所生法  此于彼亦尔

  此显果报识及生起识更互为缘生故。彼因缘所生法者。生起识为相有相及见识体性。彼以住持相分别相法尔相。即此得显三性相。如偈说。
  有相及有见  是应知三相

  复次云何解释彼相。谓分别相于依他相中无体。成就相于依他中是有。由此二故不有及有不可得。可得不见真实见真实此二同时。又于依他性中分别无所有。成就是有故。得彼不得此。不得彼得此。如偈说。
  依他无分别  唯成就是有
  不得及可得  于中二平等

  释曰。言熏所生法者。谓外分别熏习阿梨耶识。即于识中住。以此熏习为因生一切法。即是生起识自性。此于彼亦尔者。此分别熏习即以彼诸法为因。此显示阿梨耶识与生起识更互为因。又彼生起识性所有诸法。有相有见识体为性者。谓若识体有相及有见即是彼体。此诸法有三相所谓住持相者。即是依他相。由此等所说故。三性所有相即得显现。如是等义以偈义显现有相有见。是应知三相者此等三相如论本解释中显示。不有及有不可得可得不见真实见真实此二同时等者。以显示之。此中二者。谓分别及成就。于此二分一不有一是有故。说名有不有。若得分别则不得成就。由不见真实故。即于彼时不得分别而得成就。由见真实故。如是等义又以偈显示。偈中言平等者。谓一刹那故。于中者谓依他性中故。二者谓见真实不见真实故。故者有因缘故。由依他性中分别是无。成就是有故。彼诸凡夫颠倒取故见。诸圣人正见故见。
  论曰。解释言教中义者。如说初句为本以余句显示其分。或功德依止或义依止。功德依止者。如说佛功德。最清净觉无二法。行无相法为胜道。住于佛住得一切佛平等。至无障碍处不退转法。无碍境界不可思议成立。入三世平等。遍行一切世界身。一切法无碍智。一切行具足知。于法智无疑。无分别身一切菩萨所受智。到无二佛住。第一波罗蜜至究竟。无差别如来解脱智。入无边无中佛地平等法界。第一尽虚空界等。最清净觉为本。其余诸句是此句差别。应知如是等名为善解释。诸法体最清净觉者。此佛世尊最清净觉。应知摄余二十一佛功德。谓于应知中一向无障碍转功德。令入有无无二相。真如最清净功德。无功用佛事不休息佛住功德。法身为依止。心业无差别功德。修对治一切障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碍功德。成立法功德。授记功德。一切世界中示现受用身化身功德。断疑功德。令入种种行功德。未来法生智功德。如所乐欲为显示功德。无量身为教化众生事功德。平等法身波罗蜜成就功德。佛刹无差别随所信乐显示功德。三种佛身无方所限分功德。穷生死际恒为利乐一切众生功德。无尽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