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瑜伽部
- 摄大乘论释
摄大乘论释
释曰。缘总法智对治一切障碍而住。如以细楔除去粗楔住本识中。诸杂染法熏习种子说名为粗。诸对治道。能除彼故是微细义。
论曰。堪能差别者。谓住静虑乐。随其所欲而受生故。
释曰。由有堪能住静虑乐。随有饶益诸有情处。即往彼生不退静虑。诸声闻等无如是事。
论曰。引发差别者。谓能引发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故。
释曰。由此静虑引发神通一切世界皆无障碍。
论曰。作业差别者。谓能振动炽然遍满显示转变往来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类。或显或隐。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辩念乐。放大光明。引发如是大神通故。
释曰。作业差别。谓发神通所作事业。此中能动一切世界故名振动。即彼炽然故名炽然。言遍满者。应知即是光明普照。言显示者。由此威力。令无所能余有情类。欻然能见无量世界。及见其余佛菩萨等。言转变者。应知转变一切地等令成水等。言往来者。谓一刹那普能往还无量世界。言卷舒者。谓卷十方无量世界入一极微。极微不增。舒一极微包于十方无量世界。世界不减。一切色像皆入身中者。谓身中现无量种种一切事业。所往同类者。谓如往诣三十三天。色像言音与彼同类。为化彼故往一切处亦复如是。显谓显现。隐谓隐藏。所作自在者。如变魔王作佛身等。伏地神通者。谓能映蔽一切神通。于请问者施以辩才故名施辩。于听闻者施念施乐。令得定故名施念乐。放大光明者。为欲召集远住他方世界菩萨。引发如是大神通者。引前所说大神通故。如是一切声闻所无。是故殊胜。
论曰。又能引发摄诸难行。十难行故。十难行者。一自誓难行。誓受无上菩提愿故。二不退难行。生死众苦不能退故。三不背难行。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四现前难行。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五不染难行。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六胜解难行。于大乘中虽未能了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达难行。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八随觉难行。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九不离不染难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难行。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穷生死际。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
释曰。如说菩萨修诸难行。此中何等名为难行。一切难行十种所显。于中不离不染难行者。不弃舍故名为不离。谓于生死不全舍离。亦不染污。此甚为难。余九难行其义易了。
论曰。复次随觉难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谓如经言。
释曰。为显秘密言词意趣故为此问。如经言者。总答前问。后当别释。
论曰。云何菩萨能行惠施。若诸菩萨无少所施。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云何菩萨乐行惠施。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云何菩萨于施策励。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云何菩萨于施耽乐。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云何菩萨其施广大。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云何菩萨其施清净。若诸菩萨殟波陀悭。云何菩萨其施究竟。若诸菩萨不住究竟。云何菩萨其施自在。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若诸菩萨不住无尽。如于布施。于戒为初。于慧为后。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释曰。云何菩萨能行惠施等者。谓诸菩萨一切有情摄为自体。是故彼施即是己施。是此意趣。云何菩萨乐行惠施等者。谓诸菩萨不乐修行味著等施。但乐修行菩萨净施。言味著者。意说贪染。或有余处名来求施。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等者。谓诸菩萨自得施心而行惠施。不藉他缘。云何菩萨于施策励等者。谓诸菩萨性自能施。悭吝断故。不待他策亦不自策。任运能施。是此意趣。云何菩萨于施耽乐等者。谓诸菩萨常行施故无暂时施。一切施故无少所施。云何菩萨其施广大等者。谓诸菩萨依定行施。即是离欲而行施义。言娑洛者。显目坚实。密诠流散。今取密义。离流散想。依定行施故成广大。云何菩萨其施清净等者。谓诸菩萨拔除悭足而行惠施。殟波陀者。显目生起。密诠拔足。波陀名足。殟名为拔。今取密义。拔除悭足令面倾覆而行惠施。是故说名殟波陀悭。云何菩萨其施究竟等者。谓诸菩萨不住究竟。无余涅槃如声闻等。是故究竟常能行施。云何菩萨其施自在等者。谓诸菩萨令施等障不得自在而行惠施。令所治障不自在故施得自在。云何菩萨其施无尽。谓诸菩萨不住涅槃。常行惠施。此中无尽。意取涅槃。不同声闻住涅槃故。其施无尽。
论曰。云何能杀生。若断众生生死流转。云何不与取。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云何欲邪行。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云何能妄语。若于妄中能说为妄。云何贝戍尼。若能常居最胜空住。云何波鲁师。若善安住所知彼岸。云何绮间语。若正说法品类差别。云何能贪欲。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云何能嗔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云何能邪见。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
释曰。如经中说。苾刍。我是能杀生等者。此中显彼所说意趣。云何欲邪行者。谓知诸欲皆是其邪而修正行。云何贝戍尼者。此贝戍尼。显目离间语。密诠常胜空。贝者表胜。戍者表空。尼者表常。今取密义与答相应。是故答言。若能常居最胜空住。云何波鲁师者。此波鲁师。显目粗恶语。密诠住彼岸。波表彼岸。鲁师表住。今取密义与答相应。是故答言。善安住所知彼岸。是到所知彼岸住义。云何能邪见等者。谓色等中如实观见遍行邪性。即是于彼依他起中。如实观见遍计所执。是邪性义。于十不善业道文中。余义易了。
论曰。甚深佛法者。云何名为甚深佛法。此中应释。谓常住法是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断灭法是诸佛法。以一切障永断灭故。又生起法是诸佛法。以变化身现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诸佛法。八万四千诸有情行。及彼对治皆可得故。又有贪法是诸佛法。自誓摄受有贪有情为己体故。又有嗔法是诸佛法。又有痴法是诸佛法。又异生法是诸佛法。应知亦尔。又无染法是诸佛法。成满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无污法是诸佛法。生在世间。诸世间法不能污故。是故说名甚深佛法。
释曰。复有余处契经说言。谓常住法是诸佛法。广说乃至又无污法是诸佛法。此中意趣今当显示。谓佛法身体是常住故。说此法为常住法。断灭法者。所有障垢悉皆断灭。由此义故即说此法为断灭法。有所得法是佛法者。有情诸行八万四千。及彼对治皆有可得。故说此法名有所得。无染法者。清净真如。一切障垢所不能染。故说此法名无染法。余义易了无烦重释。
论曰。又能引发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净佛国土。诸佛法故。应知亦是菩萨等持作业差别。
释曰。前所未说作业差别。今于此中。复显菩萨等持作业。谓诸菩萨依三摩地。能修一切波罗蜜多。又依此定能善成熟一切有情。发神通等种种方便。引诸有情入正法故。又由此力能善清净一切佛土。心得自在。随欲能成金银等宝诸佛土故。又由此力能正修集一切佛法。是三摩地作业差别。
摄大乘论释增上慧学分第九之一
论曰。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谓无分别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缘若所缘。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异熟若等流。若出离若至究竟。若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若差别若无分别后得譬喻。若无功用作事若甚深。应知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殊胜。
释曰。今正至说增上慧时。此中意说。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此复三种。一加行无分别智。谓寻思慧。二根本无分别智。谓正证慧。三后得无分别智。谓起用慧。此中悕求慧。是第一增上慧。内证慧是第二增上慧。摄持慧是第三增上慧。今且成立无分别智。由唯此智通因果故。其寻思智是此智因。其后得智是此智果。所以成此兼成余二。
论曰。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一离无作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
释曰。且应先说无分别智所有自性。此中体相。说名自性。谓诸菩萨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离五相者。若无作意是无分别智。睡醉闷等应成无分别智。若过有寻有伺地是无分别智。第二静虑已上诸地应成。无分别智。若如是者。世间应得无分别智。若想受灭等位中。心心法不转是无分别智。灭定等位无有心故。智应不成。若如色自性是无分别智。如彼诸色顽钝无思。此智应成顽钝无思。复有余义。若如色性智不应成。若于真义异计度转。无分别智应有分别。谓分别言此是真义。若智远离如是五相。于真义转于真义中不异计度。此是真义无分别智。有如是相缘真义时。譬如眼识不异计度。此是其义。
论曰。于如所说。无分别智成立相中。复说多颂。
释曰。于上所说无分别智略成立中。广说多颂。
论曰。
诸菩萨自性 远离五种相
是无分别智 不异计于真
释曰。由此初颂显上所说无分别智。初自性义如是已说。此智自性依彼而转。次颂当说。
论曰。
诸菩萨所依 非心而是心
是无分别智 非思义种类
释曰。如是所说无分别智。当言依心为依非心。若言依心能思量故。说名为心依心而转。是无分别不应道理。若依非心则不成智。为避如是二种过失故说此颂。此智所依不名为心。不思义故。亦非非心。心所引故。此生所依是心种类。亦名为心因彼而生。次颂当显。
论曰。
诸菩萨因缘 有言闻熏习
是无分别智 及如理作意
释曰。诸菩萨因缘者。谓此智因。有言闻熏习者。谓由他音正闻熏习。及如理作意者。谓此熏习为因意。言如理作意。无分别智因此而生。复何所缘。次颂当显。
论曰。
诸菩萨所缘 不可言法性
是无分别智 无我性真如
释曰。不可言法性者。谓由遍计所执自性。一切诸法皆不可言。何等名为不可言性。谓无我性所显真如。遍计所执补特伽罗。及一切法皆无自性。名无我性。即此无性所显有性。说名真如。勿取断灭故说此言。又于所缘所作行相。次颂当显。
论曰。
诸菩萨行相 复于所缘中
是无分别智 彼所知无相
释曰。菩萨行相于所缘中所现无相。谓即此智于真如中平等。平等生起无异无相之相。以为行相。如眼取色见青等相。非此青等与色有异。此亦如是。智与真如无异行相。即于此中为释疑难。复说二颂。
论曰。
相应自性义 所分别非余
字展转相应 是谓相应义
非离彼能诠 智于所诠转
非诠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释曰。若一切法皆不可言。复以何等为所分别。为释此故说如是言。相应自性义所分别非余。谓即相应为自性义。是所分别非离于此。故言非余。此云何成。为重成立复说是言。字展转相应是谓相应义。谓别别字相续宣传。以成其义。是相应义如言斫刍。二字不断说成眼义。是相应义为所分别。又一切法皆不可言。因何成立。故复说言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由若不了能诠之名。于所诠义觉知不起。故一切法皆不可言。若言要待能诠之名。于所诠义有觉知起。为遮此故复说是言。非诠不同故。以能诠名与所诠义互不相称。各异相故。能诠所诠皆不可说。由此因故说一切法皆不可言。无分别智何所任持。
论曰。
诸菩萨任持 是无分别智
后所得诸行 为进趣增长
释曰。由无分别后所得智。得菩萨行。此行即依无分别智。为进趣增长者。为令如是诸菩萨行得增长故。无分别智是彼任持。此智复以何为助伴。
论曰。
诸菩萨助伴 说为二种道
是无分别智 五到彼岸性
释曰。二种道者。一资粮道。二依止道。资粮道者。谓施戒忍及与精进波罗蜜多。依止道者。即是静虑波罗蜜多。由前所说波罗蜜多所生诸善。及依静虑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即得生长。此智名慧波罗蜜多。乃至未得佛果已来。无分别智于何处所感异熟果。
论曰。
诸菩萨异熟 于佛二会中
是无分别智 由加行证得
释曰。于佛二会中者。谓受用身会中。及变化身会中。若无分别加行转时。于变化身会中受生。受异熟果。若已证得无分别智。于受用身会中受生。受异熟果。为显此义故。复说由加行证得。无分别智谁为等流。
论曰。
诸菩萨等流 于后后生中
是无分别智 自体转增胜
释曰。诸菩萨等流于后后生中者。于次前说二身大会后后生中。是无分别智自体转增胜者。即彼所修无分别智展转增胜。应知即是彼等流果。无分别智出离云何。
论曰。
诸菩萨出离 得成办相应
是无分别智 应知于十地
释曰。诸菩萨出离者。进趣究竟故名出离。即是进趣大涅槃义。得成办相应是无分别智者。初护此智名得相应。次后无量百千大劫成办相应。应知于十地者。谓从初地乃至第十。如是次第。此智初地唯名为得。尔后多时乃名成办。是故菩萨经无数劫乃证涅槃。由尔所时方到究竟。无分别智谁为究竟。而次前说次第获得。
论曰。
诸菩萨究竟 得清净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