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瑜伽部
- 摄大乘论释
摄大乘论释
论曰。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何故二地说名离垢。由极远离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说名发光。由无退转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说名焰慧。由诸菩提分法焚灭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何故六地说名现前。由缘起智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罗蜜多现在前故。何故七地说名远行。至功用行最后边故。何故八地说名不动。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动故。何故九地说名善慧。由得最胜无碍智故。何故十地说名法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圆满故。
释曰。何故初地名为极喜。由于此时初得能办自他俱利胜堪能故。诸声闻等真现观时。唯得能办自利堪能。不得他利故。彼不生如是欢喜同诸菩萨。何故二地名为离垢。由此地中性戒成就。非如初地思择护戒。性戒成故诸犯戒垢已极远离。何故三地名为发光。由此地中与三摩地三摩钵底。常不相离无退转故。于大乘法能作光明。何故四地名为焰慧。由此地中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由住此故能烧一切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皆为灰烬。何故五地名极难胜。由此地中知真谛智是无分别。知诸世间工论等智是有分别。此二相违应修令合。能合难合令相应故名极难胜。何故六地名为现前。谓此地中住缘起智。由此智力无分别住最胜般若波罗蜜多而得现前。悟一切法无染无净。于第七地当成有行。第八地中当成无行。何故七地名为远行。谓此地中于功用行得至究竟。虽一切相不能动摇。而于无相。犹名有行。何故八地名为不动。由此地中所有诸相。及一切行皆不能动。无分别智任运流行。何故九地名为善慧。由此地中无碍解智说名为慧。此慧妙善故名善慧。何故十地名为法云。由此地中所有总缘一切法智。譬如大云。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犹如净水。此智所藏如云含水。又如大云能覆虚空。如是总缘一切法智。普能覆灭诸广大障。又于法身能圆满者。如大云起周遍虚空。如是此智于诸菩萨所依法身。悉能周遍。此中圆满意说周遍。
论曰。得此诸地云何可见。由四种相。一得胜解。谓得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谓得诸地相应十种正法行故。三得通达。谓于初地达法界时。遍能通达一切地故。四得成满。谓修诸地到究竟故。
释曰。得成满者。应知尔时修习诸地已至究竟。
论曰。修此诸地云何可见。谓诸菩萨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五种相修。何等为五。谓集总修无相修无功用修炽盛修无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诸菩萨成办五果。谓念念中消融一切粗重依止。离种种想得法苑乐。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释曰。如一一地有五相修。今当显示。修奢摩他毗钵舍那。皆由五相并得修习。诸念念中消融一切粗重依止者。谓烦恼障及所知障。无始时来熏习种子。说名粗重。此二障聚由缘总法。止观智力念念消融。此中意取障聚破坏故名消融。或令羸损故名消融。离种种想得法苑乐者。契经等法住种种性。远离如是种种性想。即是证得法苑之乐。于中可居故名为苑。复有余义。于随所受寻伺法中。不起粗显领纳观察。但由止观忆念光明。而起微细领纳观察。能正了知周遍无量无分限相大法光明者。谓正了达十方无边无分限相。如善习诵文字光明名法光明。顺清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者。谓事成办诸相应法。名顺净分无所分别无相现行。此中意取所得佛果。名事成办。为令法身圆满成办能正摄受后后胜因者。谓第十地法身说名圆满第十一佛地法身说名成办。一切因中生佛地者最为殊胜。是故说言能正摄受后后胜因。
论曰。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故。三力波罗蜜多。谓由思择修习二力。令前六种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故。四智波罗蜜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种波罗蜜多。应知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后得智摄。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习一切波罗蜜多。如是法门是波罗蜜多藏之所摄。
释曰。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者。谓十地中作如是说。初地布施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其余一切波罗蜜多非不修习。随力随分。乃至第十地智波罗蜜多最为增胜。其余一切波罗蜜多非不修习。随力随分。是故说言。由增胜故说十地中别修十种波罗蜜多。若总相说。一切地中皆修一切波罗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种波罗蜜多如先已说者。显示次第别修十种波罗蜜多。如次前经。先说布施波罗蜜多。最后说智波罗蜜多。今此论中如先所说少不具足。谓后四地所修四种波罗蜜多。先所未说。若于是处。唯说六种波罗蜜多。即于此处。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多摄在其中。若于是处宣说十种波罗蜜多。此中唯说无分别智。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其余方便善巧等四波罗蜜多。后得智摄。是故于后四种地中。修余四种波罗蜜多。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者。谓后四中先说第一。共诸有情者。谓以此善共诸有情。如所共有。今当显示。谓以此善愿求无上正等菩提。作诸有情一切义利。要证菩提。此意方遂。是故若有如是思惟。所有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作诸有情一切义利。如是名为共诸有情。方便善巧显示般若及以大悲。谓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此由大悲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不求帝释等富乐果。由了知故不起烦恼。此即般若。又由具足方便善巧。不舍生死而无染污。是故说名方便善巧波罗蜜多。谓发种种微妙大愿引摄当来波罗蜜多殊胜众缘者。此显示愿波罗蜜多所作事业。此愿即是波罗蜜多。是故名愿波罗蜜多。言当来者。谓为当来此是所为。第七转声。为当来故发种种愿。余契经说有二种力。谓思择力及修习力。若虽未有修习力者。由思择力精进修习波罗蜜多故。说由此波罗蜜多无间现行。此显示力波罗蜜多所作事业。谓由前六波罗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乐成熟有情者。谓由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自性等故。成立如是后得妙智。复由此智成立前六波罗蜜多。由此自为与同法者。受用法乐。及为成熟一切有情。如是法门是到彼岸藏所摄者。此中一切大乘教法。皆通说名到彼岸藏。如是所引十地法门。是彼藏摄。非声闻藏。由彼摄故。一切地中皆修一切波罗蜜多。如是诸地遍于一切诸佛国土。一切诸佛同所宣说。是故最胜。由此法门是最胜故。于最初时最胜处说。此处高广殊妙坚牢。故名最胜。
论曰。复次凡经几时。修行诸地可得圆满。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谓胜解行补特伽罗。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及有相行无相行补特伽罗。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即此无功用行补特伽罗。从此已上至第十地。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此中有颂。
清净增上力 坚固心升进
名菩萨初修 无数三大劫
释曰。有五补特伽罗经三无数大劫者。谓胜解行补特伽罗。于解行地中经初无数大劫修行圆满。既圆满已通达真如故。成清净增上意乐行补特伽罗。此清净增上意乐行遍十地中。此在六地名有相行补特伽罗。在第七地名无相有功用行补特伽罗。此经第二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入第八地名无功用行补特伽罗。此无功用行犹未成满。若至第九第十地中。无功用行方得成满。此经第三无数大劫修行圆满。如是唯一补特伽罗。位差别故建立五种。譬如预流一来不还。如说经三无数大劫得佛菩提。无始生死数修施等。数值诸佛。齐于何时名最初修三无数劫。故以伽他显释此问。清净增上力者。谓善根力及大愿力。由善根力。应知所治不能降伏。由大愿力。应知常值诸善知识。坚固心升进者。谓发牢固心。起增进行。牢固心者。应知所发大菩提心。诸恶友力不能令舍。增进行者。应知现在及生生中。善法常增终无退减。余义易了无烦重释。
摄大乘论释卷第七
摄大乘论释卷第八
世亲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增上戒学分第七
论曰。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一由差别殊胜。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三由广大殊胜。四由甚深殊胜。
释曰。此中问答。辩诸菩萨所学尸罗。于声闻等有大差别故名殊胜。又此增上戒等三学。即前所说波罗蜜多自性所摄。何故别立。于先所说波罗蜜多。别义建立。今当显示。为显展转相因性故别立三学。谓依尸罗发生静虑。复依静虑发生般若。
论曰。差别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别。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
释曰。差别殊胜。谓声闻等唯有一种律仪戒。无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菩萨具三。是故殊胜。
论曰。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如是应知。说名为共不共殊胜。
释曰。共不共中。一切性罪。谓杀生等说名为共。相似遮罪。为掘生地断生草等说名不共。于此学处者。谓后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者。如两安居观益有情辄行经宿。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者。谓观有益而故不行。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者。谓唯内起欲等寻思。菩萨成犯。非声闻等。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者。谓能饶益而无有罪。如是三业。菩萨应修。或虽饶益。而非无罪。如以女等非法之物授与他人。为遮此事故说无罪。
论曰。广大殊胜者。复由四种广大故。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三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四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
释曰。种种无量学处广大者。谓诸菩萨所修学处。亦是种种亦是无量。由此于彼一切有情。作成熟事及摄受事故。摄受无量福德广大者。谓诸菩萨摄受无量福德资粮。非声闻故。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者。谓于诸有情劝令修善。名利益意乐。若即于此补特伽罗。愿由彼善当得胜果。名安乐意乐。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者。谓诸菩萨由此尸罗。建立无上正等菩提。非声闻故。
论曰。甚深殊胜者。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应知亦是甚深尸罗。由此因缘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又现种种诸本生事。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净信。后转成熟。是名菩萨所学尸罗甚深殊胜。
释曰。甚深殊胜中。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者。此中显示如是菩萨如是方便善巧功能。谓诸菩萨若如是知。如是品类补特伽罗。于此不善无间等事将起加行。以他心智了知彼心。无余方便能转彼业。如实了知彼由此业定退善趣定往恶趣。如是知已生如是心。我作此业当堕恶趣。我宁自往必当脱彼。于彼现在虽加少苦。令彼未来多受安乐。是故菩萨譬如良医。以饶益心虽复杀之而无少罪。多生其福。由多福故疾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等戒最为甚深。又诸菩萨现起变化身语二业。当知亦是甚深尸罗。由此道理。或作国王现作种种恼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变化自体名为变化。此中应说无厌足王化导善财童子等事。又现种种诸本生事者。如毗湿婆安呾罗等诸本生事。此中菩萨以其男女施婆罗门。皆是变化。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者。谓诸菩萨终不逼恼余实有情。摄受其余实有情故。如是亦名甚深殊胜。
论曰。由此略说四种殊胜。应知菩萨尸罗律仪最为殊胜。如是差别菩萨学处。应知复有无量差别。如毗奈耶瞿沙方广契经中说。
释曰。如是四种略说差别。于毗奈耶瞿沙经中。广说复有百千差别。
摄大乘论释增上心学分第八
论曰。如是已说增上戒殊胜。增上心殊胜云何可见。略由六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故。二由种种差别故。三由对治差别故。四由堪能差别故。五由引发差别故。六由作业差别故。
释曰。为显增上心学殊胜。作此问答。
论曰。所缘差别者。谓大乘法为所缘故。
释曰。谓大乘法为所缘者。诸菩萨定缘于大乘。非声闻定。
论曰。种种差别者。谓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贤守健行等三摩地。种种无量故。
释曰。大乘光明集福定王等者。显如是等诸三摩地种种差别唯大乘有。声闻乘等一种亦无。
论曰。对治差别者。谓一切法总相缘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赖耶识中一切障粗重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