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庄严经论


  释曰。能说所说说具。此三事各有因缘。能说有四因缘。一教授智。二成熟智。三聚满智。四令觉智。所说有二因缘。一法二义。四智于此二有用故。说具有二因缘。一言二智。由此二得成说故。偈曰。
  举法及释法  令解与避难
  建立四无碍  以是义应知

  释曰。举法者以门故。释法者以相故。令解者以言故。避难者以智故。应知此中以所说法及义以说具言及智。次第建立四无碍解。问云何名无碍解。无碍解有何业。偈曰。
  内证及外觉  故称无碍解
  能断一切疑  此即是彼业

  释曰。此偈上半立名。下半显业。名者。由诸菩萨初以出世间智内证诸法得平等如解。后以后得世智外觉诸法法门差别。由此道理故名无碍解。业者。复由此解能断一切众生一切疑网。此名为业。已说菩萨四无碍解。次说菩萨二聚功德。偈曰。
  福智为二聚  胜报亦不污
  一切诸菩萨  胜相皆如此

  释曰。福智为二聚者。二聚谓福聚及智聚。胜报亦不污者。诸菩萨由福聚故。于生死中作胜报成就因。由智聚故。于彼胜报作不染污因。是故菩萨胜相无等。问二聚摄六度云何偈曰。
  初二为福体  第六即是智
  余三二聚因  五亦成智聚

  释曰。初二为福体者。应知施戒二波罗蜜为福聚体。第六即是智者。应知般若波罗蜜即为智聚体。余三二聚因者。应知忍辱精进禅定三波罗蜜。通为二聚因。由俱作故。五亦成智聚者。复由般若能回向故。一切诸波罗蜜皆成智聚。问云何名聚。云何聚业。偈曰。
  正修及数修  资善名为聚
  自利与他利  成就则名业

  释曰。此偈上半释名。下半显业。名者。三婆罗名为聚。三者正修义。婆罗者数修义。由正修及数修善法则得资长。由资长故名聚。业者。由此聚故则能成就自他二利。是名为业。问二聚种差别云何。偈曰。
  入地入无相  及入无功用
  受职并究竟  二聚次第因

  释曰。此中种差别者。彼信行地聚为入地因。六地中聚为入无相因。无相者。第七地所摄聚。彼相不起故。第七地聚为入无功用因。第八第九地聚为入受职因。第十地聚为入究竟因。究竟者佛地所摄故。已说菩萨二聚功德。次说菩萨修习四念处。偈曰。
  依止及对治  入谛与缘缘
  作意并至得  随顺亦随转
  觉境及受生  限极将最上
  长时与后证  胜修十四种

  释曰。此二偈明菩萨四念处有十四种胜修。一依止胜修。二对治胜修。三入谛胜修。四缘缘胜修。五作意胜修。六至得胜修。七随顺胜修。八随转胜修。九觉境胜修。十受生胜修。十一限极胜修。十二最上胜修。十三长时胜修。十四后证胜修。依止胜修者。谓依大乘经起闻思修慧为自体故。对治胜修者。谓能对治不净苦无常无我法想四倒。由入身等法无我故。入谛胜修者。谓如其次第次第入苦集灭道谛故。自入他入。如中边分别论说。缘缘胜修者。谓缘一切众生身等为境界故。作意胜修者。谓身等不可得故。至得胜修者。谓身等不离不合故。随顺胜修者。谓得诸障对治能对治彼障故。随转胜修者。谓凡夫二乘所修念处亦摄随转为教授故。觉境胜修者。谓知身如幻色相似故。知受如梦皆邪觉故。知心如空自性净故。知法如客。客谓缠垢。譬如虚空有烟云尘雾故。受生胜修者。谓故意受生成就转轮王等最胜。身受心法亦不染故。限极胜修者。谓修下品念处亦过余人修最上品。自性利故。最上胜修者。谓能不作功用总别修习四念处故。长时胜修者。谓修至无余涅槃亦无尽故。后证胜修者。谓十地及佛地中皆可得故。已说菩萨修习四念处。次说菩萨修习四正勤。偈曰。
  三舍及入地  住寂与得记
  成生亦受职  净土并圆满

  释曰。菩萨为对治四念处障故修习四正勤。若广说此对治则有十种差别。由对治十行障故。十行者。一舍著行。谓受有中胜报而不染著。二舍盖行。谓离一切障盖。三舍下行。谓离二乘作意。四入地行。谓入初六地。五住寂行。谓入第七地。六得记行。谓入第八地。七成生行。谓入第九地。八受职行。谓入第十地。九净土行。谓第八第九第十三地。十圆满行。谓入佛地。菩萨为对治此十行障故修习四正勤。是为广说差别。问此十差别修义云何。偈曰。
  依止于欲故  起勤起精进
  摄心与正持  十治修如是

  释曰。修义者。谓依欲起勤。依勤起精进摄心正持。是名修义。此中有平等修。有有相修。有精进修。平等修者。由正勤能令止观平等故。有相修者。由止举舍三相合修故。精进修者。为断止观中没掉二障起精进故。问云何起精进。答谓摄心及正持。摄心者。谓奢摩他。正持者。若心平等则如是住如是正持。以此三修修前十行。是名修正勤。已说菩萨修习四正勤。次说菩萨修习四神足。偈曰。
  分别四神足  略以三事解
  依止及方便  亦成就应知

  释曰。此中略以三事分别四神足。一依止。二方便。三成就。问云何依止。偈曰。
  禅定所依止  差别有四足
  一欲二精进  三心四思惟

  释曰。应知禅波罗蜜所依止有此四足差别。问云何方便。偈曰。
  起作及随摄  系缚并对治
  随次八断行  三一二二成

  释曰。起作及随摄系缚并对治者。方便亦有四种。一起作方便。二随摄方便。三系缚方便。四对治方便。问此四种方便。各以何等行成。答随次八断行三一二二成。八断行者。一信二欲三勤四猗五念六智七思八舍。此中随其次第以信欲勤三行成立起作方便。由信起欲。由欲起勤。如是次第故。以猗一行成立随摄方便。由猗息已定得生故。以念智二行成立系缚方便。由正念故心于定中不离所缘。由正智故心离所缘觉已随摄。以思舍二行成立对治方便。由思故对治没缠。由舍故对治掉缠。此二是诸烦恼对治故。问云何成就。偈曰。
  能见及能授  游戏亦游愿
  自在并得法  成就此六种

  释曰。六成就者。一能见成就。二能授成就。三游戏成就。四游愿成就。五自在成就。六得法成就。能见成就者。谓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此成就故。能授成就者。谓六通。依此能教授故。如其次第。身通往彼所。天耳通闻其音而为说法。他心通知障有无为之除断。宿住通知过去行借力令知使其生信。天眼通知死此生彼令其生厌。漏尽通为之说法令得解脱。游戏成就者。此有多种。谓变化等诸定。游愿成就者。谓入愿力游诸愿果。谓放光发声等。此不可数。广如十地经说。自在成就者。谓十自在。亦如十地经说。得法成就者。谓得力无所畏及不共法。已说菩萨修习四神足。次说菩萨修习五根。偈曰。
  觉行闻止观  信等根所缘
  增上是根义  成就利益故

  释曰。信根以菩提为所缘。进根以菩萨行为所缘。念根以闻大乘法为所缘。定根以奢摩他为所缘。慧根以如实智为所缘。问云何是根义。答此信等于所缘增上。故名为根。能成就利益故。已说菩萨修习五根。次说菩萨修习五力。偈曰。
  应知信等根  垂入于初地
  如前五根障  能羸故名力

  释曰。此中五根临入初地时。能令不信懈怠失念乱心无知羸劣。故名为力。已说菩萨修习五力。次说菩萨修习七觉分。偈曰。
  菩萨入初地  建立于觉分
  诸法及众生  于此得平等

  释曰。诸菩萨入初地时。觉彼法故建立觉分。问云何觉。答于一切法及自他身得平等解。如此名觉。如其次第。法无我及人无我故。偈曰。
  譬如轮王行  七宝为先导
  菩萨趣正觉  七分常圆满

  释曰。此明诸菩萨七觉分与转轮圣王七宝相似。问何分与何宝相似。偈曰。
  念伏于诸境  择法破分别
  进速无余觉  明增喜遍身
  障尽猗而乐  诸作从定生
  随时所欲住  弃取皆由舍

  释曰。第一念觉分与轮宝相似。未降国土轮能降故。未伏境界念能伏故。第二择法觉分与象宝相似。诸国勍敌象能摧故。分别胜怨择能破故。第三精进觉分与马宝相似。大地阔边马速穷故。真如极际进速觉故。第四喜觉分与珠宝相似。珠光烛幽王欢极故。法明破暗心喜满故。第五猗觉分与女宝相似。王受快乐女摩触故。智脱障恼猗息恶故。第六定觉分与藏臣宝相似。王有所须从臣出故。智有所用从定生故。第七舍觉分与兵宝相似。主兵阅众弃弱取强随转轮圣王所住不疲倦故。菩萨修行弃恶取善随无分别智所住无功用故。成立七觉分与七宝相似。其义如此。偈曰。
  依止及自性  出离与功德
  第五说不染  此分有三种

  释曰。七觉分如其次第。念是依止分。一切菩提分依此而行故。择是自性分。一切菩提以此为自体故。进是出离分。以此能令菩萨至究竟故。喜是功德分。以此能令心乐满故。猗定舍三是不染分。猗是不染因故。定是不染依止故。舍是不染自性故。已说菩萨修习七觉分。次说菩萨修习八正道分。偈曰。
  一转如前觉  立分二亦然
  次三三业净  后三三障断

  释曰。一转如前觉者。第一分。如前位中如实觉后时随转。说名正见。立分二亦然者。第二分。如前位中自所立分而解。入佛经中如佛所立为他分别。名正思惟。次三三业净者。次三谓正语正业正命。三业谓语业身业俱业。如其次第。以次三正摄此三业故。后三三障断者。后三谓正勤正念正定。三障谓智障定障自在障。如其次第。以后三正治此三障。由修正勤长时不退屈故智障断。由修正念掉没无体故定障断。由修正定胜德成就故自在障断。如是建立八正道分应知。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一

    无著菩萨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觉分品第二十一之二

  释曰。已说菩萨修习道分。次说菩萨修习止观。偈言。
  安心于正定  此即名为止
  正住法分别  是名为观相

  释曰。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者。谓心依正定而不见。心非无正定而立止故。是名止相。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者。谓依正住分别法体。是名观相。问此二行云何修。偈曰。
  普欲诸功德  是二悉应修
  一分非一分  修有单双故

  释曰。普欲诸功德是二悉应修者。若人遍欲求诸功德。是人于止观二行悉应修习。如经中说。佛告诸比丘。若有所求云何令得。诸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乃至广说。诸比丘。有二法应须修习。所谓止观。一分非一分者。一分谓或止或观。非一分谓止观合。问何故。答修有单双故。单修者一分。或止修或观修。双修者非一分。谓止观合修。问此二行云何种差别。复云何业。偈曰。
  能通及能出  无相亦无为
  净土及净果  是二即为业

  释曰。此偈上半明种差别。下半明业。此二法在信行地名依止修。若入大地复有四种差别。一能通修。谓入初地。二能出修。谓入乃至六地。于彼六地出有相方便故。三无相修。谓入第七地。四无为修。谓入后三地。作功用修名有为。后三地不作功用故名无为。此五是种差别。净土者。依后三地修净土行。净果者。作转依行。此二净。即是彼业。已说菩萨止观。次说菩萨修习五种巧方便。偈曰。
  自熟与成生  速果并作业
  生死道不绝  说此为五巧

  释曰。五种巧方便者。一自熟佛法。以无分别智为巧方便。二成熟众生。以四摄法为巧方便。三速得菩提。以忏悔随喜请转法轮生起胜愿为巧方便。四作业成就。以二门为巧方便。二门者。谓陀罗尼门及三昧门以此二门能成就利益众生业故。五生死道不绝。以无住处涅槃为巧方便。问云何巧差别。云何巧业。偈曰。
  菩萨巧无等  差别依诸地
  能成自他利  说是名为业

  释曰。此偈上半明巧差别。下半明巧业。差别者。此五方便于诸菩萨最上无等。何以故。于诸地中不与二乘共故。是故差别。业者。能成就自身他身一切利益。是名为业。已说菩萨巧方便。次说菩萨陀罗尼。偈曰。
  业报及闻习  亦以定为因
  依止此三行  持类有三种

  释曰。陀罗尼品类有三种。一报得。由先世业力得故。二习得。由现在闻持力而得故。三修得。由依定力得故。问云何种差别。偈曰。
  二小一为大  一大复三种
  地前与地上  不净及净故

  释曰。二小一为大者。于彼三种品类中。报得及习得。应知此二为小。修得者。应知此一为大。一大复三种者。于彼大种类中。应知复有三种。谓软中上。未入地菩萨所有为软。以入不净地菩萨所有为中。谓初七地。入清净地菩萨所有为上。谓后三地。问云何业。偈曰。
  应知诸菩萨  恒依陀罗尼
  闻法及持法  作业皆如是

  释曰。此中应知。诸菩萨依止陀罗尼恒开示妙法及常受持。以此为业。已说菩萨陀罗尼。次说菩萨起诸愿。偈曰。
  思欲共为体  智独是彼因  诸地即为地  二果亦为果
  应知差别三  种种大清净
  此业有二种  自利与利他

  释曰。此二偈以六义分别诸愿。一自性二因三地四果五差别六业。彼思欲相应共为自性。以智为因。诸地为地。二果为果。谓即果及未来果。以诸愿为因。心得遂故。心遂者。如心所欲皆成就故。又以愿力游诸愿果。所谓身放光明口发音响乃至广说。差别有三种。一种种。谓信行地愿如是如是欲得故。二广大。谓入地菩萨十大愿故。三清净。谓后后诸地转转清净。乃至佛地极清净故。是名差别。彼业二种。一自利成就。二利他成就。是名为业。已说菩萨诸愿。次说菩萨修习三三昧。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