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瑜伽部
- 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
悲者以大悲 尽施及常施
应作如是施 慎勿求施果
释曰。此偈教行无间施应知。偈曰。
若我不乐施 施果不施时
施无一刹那 以无施爱故
释曰。此偈教行无厌施应知。偈曰。
不作不与果 与果与作者
是汝观恩过 与我不相似
释曰。此偈教行舍恩施。菩萨语施云。若人行汝者。汝方与果。是汝待报恩过失。我则不尔。是汝不与我相似。复次若人行汝者。汝但与此人果。汝则是待报恩者。我则不尔。所行施果与一切众生。是汝不与我相似。已说大悲教施。次说大悲行施。偈曰。
无障及净句 利彼亦自量
无求与无著 悲者如是施
释曰。无障者。谓不夺他物行施故。净句者。以如法财行施。谓不以毒物兵杖酒等施故。利彼者。以施摄他时置于善根故。自量者。不令自眷属有乏少故。无求者。谓前众生或无。心求或无口求。见彼乏少自然而施。及不简福田故。无著者。不求报恩及以果报故。偈曰。
尽广胜常喜 离著亦清净
回向于二处 菩提及善根
释曰。尽者。内外物施故。广者。多物施故。胜者。妙物施故。常者。恒施故。喜者。离嗔施故。谓乞求者作不饶益时忍而喜施。离著者。无希望故。如前无著说。清净者。以如法故。如前净句说。回向菩提者。回向大菩提故。回向善根者。回向随顺善根器故。已说大悲行施。次说大悲受用差别。偈曰。
有财而自用 及用施众生
得喜施喜胜 三乐养心故
释曰。菩萨自受用财生喜。及用财布施众生生喜。二喜相比施喜为胜。何以故。三乐养心故。三乐者。一布施喜。二摄他喜。三菩提聚满足喜。已说大悲受用差别。次说大悲增长诸度。偈曰。
悭恶嗔放逸 缘著及邪著
如是六蔽者 悲令六度增
释曰。悭者。少物不能舍故。恶者。破戒及恼他故。嗔者。于少不饶益起大嗔故。放逸者。于诸善法不勤行故。缘著者。五欲乱心故。邪著者。外道无慧故。如是住六蔽者。大悲怜愍为说过失。令六波罗蜜而得增长。说大悲增长诸度已。此大悲从四缘生。亦应显示。偈曰。
苦乐不苦乐 因力及善友
自体相续流 大悲四缘义
释曰。苦乐不苦乐者。显示缘缘具缘。三受三苦俱起悲故。问舍受云何苦。答由行苦故。因力者。显示因缘。善友者。显示增上缘。自体相续流者。显示次第缘。问大悲如是生已云何得平等。偈曰。
行相及思惟 随顺与离障
不得亦清净 六义悲平等
释曰。大悲平等有六种。一者行相平等。由三受位众生平等知是苦故。二者思惟平等。由平等怜愍故。三者随顺平等。由平等救济故。四者离障平等。由平等不恼故。五者不得平等。由自他及悲三轮平等不可得故。六者清净平等。由八地无生忍时平等得故。问如是别说大悲已。此四梵住云何修习得令无上。偈曰。
慈等令无上 自意修亦五
信心通方便 和合如前说
释曰。如前供养诸佛亲近善友皆由五种自意修习得令无上。梵住亦尔。由净信者。于大乘经说。梵住处生净信故。由深心者。以九种心修梵住故。由神通者。依虚空等定而修习故。由方便者。依无分别智所摄故。由和合者以一果入一切果故。梵住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九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
无著菩萨造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
觉分品第二十一之一
释曰。诸菩萨有羞相(羞兼惭愧)。此中应说。偈曰。
治障及合智 缘境亦成生
菩萨有羞相 如是四差别
释曰。此偈显示菩萨有羞有四种相。一自性。二伴类。三境界。四作业。治障者。谓离无羞。此即是羞自性。合智者。与无分别知相应。此智是羞伴类。缘境者。菩萨以小无障众生为可羞境。即是声闻缘觉。小者对大乘故。无障者。破烦恼障故。成生者。菩萨有羞以建立众生为业。此是有羞四种相。问诸菩萨有羞于何行中起。偈曰。
菩萨于六度 障增及治减
不勤亦勤行 于此有羞起
释曰。诸菩萨于四事中极生羞耻。一者于诸度障增时极生羞耻。二者于诸障治减时极生羞耻。三者修诸度懈怠时极生羞耻。四者随顺烦恼法勤行时极生羞耻。所谓诸根常开而不禁守。问菩萨有羞种差别云何。偈曰。
六品及二品 七地与二乘
亦似则为下 反此应知上
释曰。六品者。不定地中前六品有羞为下。二品者。诸定地中前二品有羞为下。七地者。菩萨十地中前七地有羞为下。二乘者。谓下心众生有羞为下。由有增上慢故。亦似者。谓未得无生忍菩萨彼有羞亦为下。翻此诸下有羞。应知即是诸上有羞。问何法是有羞障。及彼障有几过失。偈曰。
无羞惑不断 三害及六呵
堕难退苦三 如前十二失
释曰。无羞者。是菩萨有羞障。若有此障则烦恼不断。烦恼不断则先生三害。一自害。谓不正思惟。由自恼故。二他害。谓嗔及舍。由恼他故。问嗔者恼众生可尔。舍者云何恼众生。答菩萨应化众生。舍而不化。是谓为恼。俱害者。谓破尸罗。由恼自他故。起三害已即于现法得六呵责。由疑悔失利失护弃舍治罚恶名故。随其次第得六种呵责。所谓自呵责乃至十方人呵责。如是已后复有三种过失生。一退堕诸难处。二退失已得未得善法。三从彼生大苦受。是谓无羞生十二种过失。问已知障及过失。何者是有羞功德。偈曰。
此等一切恶 菩萨若有羞
当知一切尽 起彼对治故
天人聪慧生 速满于二聚
成生不退转 离不离为果
释曰。初偈显示有羞离过功德。如前过失。菩萨有羞一切不有故。后偈显示有羞集得功德。具足聚集五胜果故。天人聪慧生者。是得果报果。谓常生天上及以人中恒得聪慧故。速满于二聚者。是得增上果。谓得大菩提二聚故。成生不退转者。是得丈夫果。丈夫所作故。离者。是得相离果。离彼障故。不离者。是得依果。一切生处不离彼障对治故。问有羞功用譬喻云何。偈曰。
有衣翻有垢 凡夫无惭故
天衣更无垢 菩萨有惭尔
菩萨惭具足 如空不可污
欲胜诸菩萨 亦以惭庄严
譬如慈母爱 惭护众生然
观生及化生 此事由惭起
释曰。此中第一偈显示惭如衣服。何以故。有惭者过垢不能污故。第二偈上半显示惭如虚空。何以故。有惭者虽值世间八法不被染故。第二偈下半显示惭如庄严。何以故。有惭者端正胜余菩萨故。第三偈显示惭如慈母。何以故有惭者拥护生死一切过失如象马军观生化生由此起故。衣服譬显惭能对治住诸烦恼。虚空譬显惭能对治染著八法。庄严譬显惭能随顺同行。慈母譬显惭能成熟众生。问菩萨行惭有何相。偈曰。
不忍及不行 亦忍及亦行
当知此四种 是说行惭相
释曰。此偈显示四种行惭相。一不忍。二不行。三忍。四行。何以故。有惭者于一切过恶有前二相。不忍故。不行故。于一切功德有后二相。忍故。行故。问云何惭羞得无上。偈曰。
教习于惭羞 亦起五自意
信法等别故 无上如前知
释曰。如前知者于大乘经说。惭羞处生净信故。以九种深心修习故。依虚空等定修习故。由无分别智摄故。以一果入一切果故。已说菩萨有羞。次说菩萨无畏。偈曰。
诸菩萨无畏 体相及差别
坚固与殊胜 今当次第解
释曰。菩萨无畏有四义解释。一体相。二差别。三坚固。四殊胜。问体相云何。偈曰。
进定慧三起 勇健勤猛作
是说无畏相 亦显于众名
释曰。精进禅定般若。此三若起是无畏体相。勇健勤猛。此四显无畏众名。问此三于何行中无畏。偈曰。
诸有所作中 下动愚则畏
离三三决定 是名无畏安
释曰。菩萨于诸所作中其心若下若动若愚则生怖畏。何以故。下心者。于彼无勤修故。动心者。于彼心不住故。愚心者。于彼无方便故。彼三对治随其次第。即是精进禅定般若。是故精进等三。若得决定则名无畏。问云何决定。答此三对治任运现前。是名决定。问已说体相。云何差别。偈曰。
自性及大愿 不顾及不退
闻深亦能化 置彼于佛身
亦行诸苦行 不舍于生死
生死不能染 此十是差别
释曰。此二偈随其次第说无畏有十种差别。一者自性。谓性成就得无畏故。二者大愿。谓发菩提心得无畏故。三者不顾。谓勤自利时不顾身命得无畏故。四者不退。谓勤利他时有违逆者得无畏故。五者闻深。谓听实义时得无畏故。六者能化。谓难化众生以通力化得无畏故。七者置彼于佛身。谓建立众生于大菩提得无畏故。八者亦行诸苦行。谓行种种难行苦行得无畏故。九者不舍生死。谓故意受生得无畏故。十者生死不能染。谓处染不染得无畏故。问已说差别。云何坚固。偈曰。
恶朋及重苦 闻深不能退
譬如螽翅风 不动须弥海
释曰。菩萨无畏于三缘得不动。一遇恶朋。二遭重苦。三闻深法。譬如螽蟖振羽不能荡海摇山。彼之三缘不能动菩萨心亦复如是。是故菩萨无畏得坚固。问已说坚固。云何殊胜。偈曰。
诸说无畏中 菩萨无畏上
相异坚殊胜 与彼不相似
释曰。由前三义胜故。菩萨无畏于诸说无畏中最为殊胜。已说菩萨无畏。次说菩萨不退。偈曰。
不退诸菩萨 品类有三事
于闻进苦故 惭勇为依止
欲乐大菩提 是说不退性
未成成极成 差别诸地显
释曰。此二偈显示不退品类依止自性差别。彼品类有三种。一闻法无厌不退。二恒大精进不退。三生死苦恼不退。依止有二种。一惭二勇。有惭者不退退者可羞耻故。有勇者不退。退者非猛健故。自性谓欲乐大菩提。欲乐若回即得退故。差别有三种。一未成。谓信行地菩萨不退。二成。谓初地至七地菩萨不退。三极成。谓八地已上菩萨不退。已说菩萨不退。次说菩萨知法。偈曰。
知法知法业 知相知无尽
得果及二门 成生亦住法
释曰。知法者。谓知五明处。一内明。二因明。三声明。四医明。五巧明。知此五论是谓知法。知法业者。谓知自利利他。以此为业。知内论者。为自修及为他说。知因论者。为申己义及屈他义。知声论者。为自善音令他信受。知医论者。为除他疾。知巧论者。为令他解。知论相者。谓知此五论得有五因是菩萨知论相。一闻得。二持得。三诵得。四思得。五通得。菩萨先于论有闻。闻已受持。持已习诵。诵已正思。思已通达。通达者知此是功德此是过失此是善语此是恶语。知无尽者。谓如此知乃至无余涅槃亦无尽故。得果者。谓自知得一切种智故。二门者。一三昧门。二陀罗尼门。知论菩萨以三昧门成熟众生。随彼化摄故。以陀罗尼门成熟佛法。随所得法皆能持故。已说菩萨知法。次说菩萨知世间。偈曰。
身知亦口知 及以实谛知
菩萨知世间 最胜余无等
释曰。菩萨有三种知世间。一身知世间。二口知世间。三谛知世间。问云何身知。云何口知。偈曰。
身知则舒颜 口知则先语
为令成器故 正法随修行
释曰。舒颜者。谓熙怡欢笑。此是身知世间。先语者。谓慰问赞美。此是口知世间。问此知何所为。答为令成器故。问令成何器。答正法随修行令成此器故。问云何谛知世间。偈曰。
二知知世生 二知知世灭
为息复为得 谛知勤修行
释曰。二知知世生者。知苦集二谛则知世间常生。由生及生方便故。二知知世灭者。知灭道二谛则知世间可灭。由灭及灭方便故。问知谛世间复何所为。答为息复为得谛智勤修行。息者苦集谛。得者灭道谛。诸菩萨为息苦集谛为得灭道谛故观诸谛修智具足。如是知世间。即是知世间业。已说菩萨知世间。次说菩萨修习四量。偈曰。
能诠及义意 了义亦无言
当知此四种 是说四量相
释曰。能诠者。如来所说十二部经。此法为量。非人为量。义意者。谓文中所以。此义为量。非语为量。了义者。谓世间可信及佛所印可。此了义为量。非不了义为量。无言者。谓出世证智。此智为量。非识为量。问世尊何故说此四量。偈曰。
谤法及非义 邪思与可言
遮此四事故 次第说四量
释曰。说能诠法为量遮谤说人说。义意为量遮非义文句说。了义为量遮邪思倒解说。智为量遮可言智。问依此四量有何功德。偈曰。
信心及内思 正闻与证智
菩萨不可坏 依量功德尔
释曰。依第一量则信心不可坏。依第二量则正思不可坏。依第三量则正闻不可坏。依第四量则世智不可坏。已说菩萨修习四量。次说菩萨四无碍解。偈曰。
于门相言智 通达无比伦
此即是菩萨 四种无碍解
释曰。第一者谓知门智。能知义中所有名门差别故。第二者谓知相智。能知此义属此名故。第三者谓知言智。能知异土言音故。第四者谓知智智。能知自能说法故。知此四种是无碍解。偈曰。
能说及所说 说具合三事
四二复二种 次第三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