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古迹记


  放火损生戒第四

  经。若佛子以恶心至若故烧者犯轻垢罪。
  述曰。无择杀生无过放火。雉尚润翅救烧之难。菩萨放火逆道之甚。所以制之。若欲放火害命损物。别得杀盗。瑜伽说烧是盗之重。此中山等多分无主。但无慈悲言以恶心。定有主物略标有六。一他室宅。二城邑。三僧坊。四田木。五鬼神物。六官物。

  法化违宗戒第五

  经。若佛子自佛弟子至邪见论等犯轻垢罪。
  述曰。菩萨应以大法化生。如维摩经。入讲论处导以大乘。以小障大逆菩萨道。所以制之。问若尔。何故瑜伽论云。若有求法先问种姓。若彼黠慧说其根性。即随所应授彼乘法。若彼不知自种姓者。应为历说三乘之法。随其种姓闻之发心。然后如应说其乘法。答今制恶心不违彼论。准妄语业。虽不信犯。今此文中众略有四。一入正法。二未入正法。三同气连枝。四同乘亲厚。所授有三。一者教法。即教大乘经律也。二者理法。谓教义理也。三者行法。谓发心等。依教生解。依解发行。其次第也。此中发菩提心十信也。十发心者十住也。长养心者十行也。金刚心者十回向也。不说十地自证解故。或有经本无长养心。应知少也。言横教者。如大集云。劝学小乘是魔业也。况乎外道邪论。犯罪应知。

  贪财惜法戒第六

  经。若佛子应以好心至说者犯轻垢罪。
  述曰。先应自学后必教他。贪财惜法即断佛种违菩萨道。故今制也。此中意言。先说苦行诫心令固。然后为说真实正法。应答不答者。谓不说也。然但为利不由悭法。所以轻摄。如瑜伽说。现有财法。悭财法而不施他胜处故。谤三宝说者。如文取义。如涅槃经。若说众生定有佛性定无佛性。皆为谤佛法僧宝也。犯轻垢罪者。瑜伽云。他来求法。嫌心恚心嫉妒不施。是染违犯。懈怠忘念无记之心非染违犯。无违犯者。外道伺过。或病或狂。或欲调伏。或于此法未善通利。或复见彼不敬不愧恶威仪来。或知彼钝反生邪见。或复知彼转布非人而不施与。皆无违犯。

  依势恶求戒第七

  经。若佛子自为饮食至无孝顺心犯轻垢罪述曰。非但恼他自亦劳倦。深障二利。所以制之。如遗教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行少欲者心即坦然。无所忧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恒乏短故。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常安乐故。言恶求多求者。为简非染有义利求。如瑜伽云。若诸菩萨如佛戒经。为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建立遮罪令不造作。不应等学。何以故。彼修自利。于利他中少事为妙。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如是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等边。应求百千衣钵等物畜种种宝。

  虚伪作师戒第八

  经。若佛子学诵戒至授戒者犯轻垢罪。
  述曰。日日诵持明解为师。懈怠不明此戒所制。言即为自欺诳亦欺他人者。自作后法大衰损故言自欺诳。授虚妄教无利勤苦言亦欺他。菩萨地云。诈现威仪菩萨相似功德摄故。此虽妄语。诈作师义犯轻垢罪。

  斗诤两头戒第九

  经。若佛子以恶心至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述曰。理应赞美菩萨行人。能令此彼和合生善。而反斗遘两头逆道。故制斯戒。见持戒比丘者。此是所斗贤良之众。手捉香炉等是行道威仪也。言而斗遘两头等者。谓遘两头令斗诤故。遘者遇也。谤欺此彼众恶起也。菩萨地云。若见恶友之所摄受行离间语。反生功德。

  不救存亡戒第十

  经。若佛子以慈心至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述曰。经文二意。初放生以救死难。后斋讲以资亡灵。皆我父母者。起普亲观。如世尊云。我不能见一切有情长夜不曾为汝父母故。言亦杀我故身者。四大五常无曾不禀。皆是旧我二亲之孙。无不与我分受气故。如俗间有语。丈夫意气寸心之中自有风云。烈士交游四海之内皆为兄弟。言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者。此于万物作同体想。大地无曾不舍身处故。火风存为身。散即归本故。常行放生。及以方便除能所杀现当苦也。死亡之日讲戒经者。良由此戒有二德故。一能遮恶故不堕三途。二诸善本故见佛生天。戒中之戒谓菩萨戒。广度众生。以理本故。是故偏说菩萨戒经。
  经。如是十戒至明一一戒相。
  自下十戒成六和敬。谓十如次三一四二摄彼业见利戒同故。初三各摄三业同故成六和敬。

  不忍违犯戒第一

  经。佛言佛子以嗔报嗔至报者犯轻垢罪。
  述曰。以怨报怨即违忍行。若失忍行可谓退乘。故今制也。言以嗔报嗔等者。如长寿王经云。以怨报怨怨终不灭。以德报怨怨乃尽耳。是故菩萨不嗔为勇。言若杀父母至不顺孝道者。问俗礼之中君父之怨不报非孝。何故今言于害王亲报之违孝。答孝有二种。世间之孝以怨报怨。如草灭火。胜义之孝以慈报怨。如水灭火。既信六道皆我父母。岂为一亲更害一亲。彼杀今亲后堕地狱。但可悲愍。更无可报。故以慈心平等解怨速令断绝。孝中之孝。言而出家菩萨无慈报仇者。出家有二。一心出家。二身出家。故通二众不忍为非。如戒经云。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

  慢人轻法戒第二

  经。若佛子初始出家至第一义谛者犯轻垢罪述曰。昔人求法投身火坑。欲闻半偈悬命雪山。王身亦为罗刹之床。天衣复作野干之座。天顶虽尊戴畜生足。良由重法为先者乎。是故轻慢制之为罪。此中有智及大解者世俗事。

  轻蔑新学戒第三

  经。若佛子佛灭度后至不好答问者犯轻垢罪述曰。菩萨理应赞励新学。而蔑不摄制之为罪。如璎珞经云。若化一人令发心受菩萨戒者。胜造大千界满中佛塔。言佛前忏悔者。谓忏悔时忆念斯义。略摄颂曰。佛誓度群生。我入一生数。遍知助我善。一切罪灭除。自受羯磨如菩萨地四十一说。若千里内等者。若尔自受功德劣耶。不尔。虽无现缘。心猛利故。如五十三云。自受从他若等心受亦如是持。福德无别。问五十三云。若复有人作如是思。我处居家难可活命。要当出家方易存济。如诸苾刍所修梵行。我亦如是。乃至命终当修梵行。如是出家戒不名意乐损害。虽非纯净。非不说名出家受具。既尔亦可不求菩提亦有受得菩萨净戒。答声闻之行身语为先。虽心不纯梵行容成。菩萨不尔。存意地故。或说。彼文显此心杂。非说都无涅槃意乐。

  怖胜顺劣戒第四

  经。若佛子有佛经律至若故作者犯轻垢罪述曰。难遇大乘。如经广说。言菩萨者大乘学也。抱己无知随恶友转。为防此失故制斯戒。言有佛经律大乘法者教法也。简外道故言佛经律。异二乘故言大乘法。言正见者行法。正性者理法。法身者果法。言而舍七宝者。大法可珍。从喻为名。如舍七宝反取瓦砾也。或有经本不舍七宝。即世珍也。此中增减名为邪见。小乘论等名阿毗昙。言书记者世间饰文。瑜伽云。宣似正法及预世间文章明数。即菩萨相似功德故。是断佛种障道因缘者。退大进余名断佛性。重邪阙正名障道因缘。如契经云。大乘法流行名佛种子不断。法华经云。学小乘者不应共住。如瑜伽云。于菩萨藏未精研究。专学声闻及外论等。是染违犯。若上聪敏速受不忘。若于其义能思能达。若于佛教无动觉者。于日日中常以二分修学佛语。一分学外。即无违犯。又云。若说菩萨何用受持声闻藏法。是染违犯。尚学外道。况于佛语。无违犯者。为令一向习小乘者舍彼欲故。作如是说。

  为主失仪戒第五

  若佛子佛灭度后至用三宝物犯轻垢罪。
  述曰。说法主者即说法者。为行法主者守经藏等。僧坊主者纲维知事。教化主者化俗护法。坐禅主者教授止观。行来主者领众游方。泛为他主仁义为尊。师子拔胁救猕猴子。鹿苑鹿王代孕就死。即其事也。如自己有者谓有二义。一勿如己有任意用也。二勿应用处如己吝惜。今此戒中不守护边得轻垢罪。约所损物犯波罗夷。

  领宾违式戒第六

  经。若佛子先在僧房中至非释种姓犯轻垢罪述曰。预在佛种法利应同。而不平用故制为罪。夏坐安居处者。北并洲疏云。昔来经论或名坐夏。或名坐腊或名夏腊。皆由不善方言也。今依大唐三藏译。云雨安居。谓雨时安居故。然西方立时不同。或立四时。谓从正月十六日室四月十五日为春时。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夏时。如此秋冬并各三月。至正月十五日总为一岁。或总一年分为三时。谓即佛法依此为定。谓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以为热际。从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立为雨际。从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即为寒际。雨际虫多令人讥谤。故制安居。然初安居即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良以雨时将毕。恐至寒时不济。故开一月为偿劳月。若后安居从六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即无偿劳。三月雨时尽故。今此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实为疏谬。既非夏时。言雨安居。言客僧有利养分者。信施该十方。佛制僧次故。言得无量罪者。以盗十方现前僧物。利纵微小。僧无边故。

  受他别请戒第七

  经。若佛子一切至自己用者犯轻垢罪。
  述曰。以损施主无限之福亦失众僧平等之利故须制也。言一切不得受者。为简声闻若非头陀许受别请。言而此利养属十方僧者。若次第受理属十方僧及八福田故。言即取十方僧物入己者。既受他施。非第二重。八福田者如文佛等。前已说也。若尔何故菩萨地云。他来延请嫌恚不受。是染违犯。乃至广说。有说。彼亦次第请。有说。欲说法等别有所化。不关僧次得受别请。如此不受如论所制。以后为胜。前说供养说法者故。

  自别请僧戒第八

  经。若佛子有出家菩萨至别请僧者犯轻垢罪述曰。二众菩萨正所制也。一切檀越兼所制也。言即得十方贤圣僧者。于一味僧广心供故。如饮海水即饮诸河。言不如僧次一凡夫僧者。问以广心故得福如此。亦可无择逢一定杀得杀一切有情界罪。答不尔。诸佛本愿遍许受故。然无普愿害一遍余。不尔彼受苦应无尽期故。言犯轻垢罪者。除有希望别道德也。

  邪命养身戒第九

  经。若佛子以恶心至无慈心犯轻垢罪。
  述曰。贩卖男女色者。以开淫肆而求利也。此贩卖边犯轻垢罪。自手作食者。即是恶触坏生等罪。反作世间之所嫌也。此一不制在家菩萨。占相男女者。占婚嫁宜又相手文等。解梦吉凶者可解。是男女者占卜胎也。咒者咒咀。术即眩惑。工巧为匠也。蛇毒者。如五月五日毒蛇合毒药。又以毒药避蛇等也。生金银者。造假金银以诳惑人。虫毒者使鬼等也。

  诈亲害生戒第十

  经。若佛子以恶心至犯戒者犯轻垢罪。
  述曰。此谤三宝第十重摄。诈觅利边并得此罪。媒嫁令淫第三重摄。然就媒边结此罪耳。其杀生等随应亦尔。不敬斋边制为轻罪。言六斋者。黑白各三。谓第八日十四十五。此日鬼神得势伤人。为令免害故须制也。年三长斋者。提谓经云。正月本斋十五日。五月本斋十五日。九月本斋十五日。三斋因缘如经广说。
  经。如是十戒至制戒品中广解 自下九戒。开正施故。遮横取故。避邪缘故。趣正乘故。发愿求故。立誓厌故。离难故。无乱故。利乐故。所为应知。

  不救尊厄戒第一

  经。佛言佛子至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述曰。菩萨既以护法度生为心。不赎不救违敬违慈。故不赎救制为罪也。父母形像者。法藏师云。己父母形像为他所卖。或佛即名父母。

  横取他财戒第二

  经。若佛子不得至养者犯轻垢罪。
  述曰。菩萨地云。物主迷物贱价而卖。菩萨教悟如价贾之。然此伪器少与多取违犯乃深。故今制也。今为护财畜刀杖。故与前爱杀而畜者别。此是在家虽许贩卖。但不得以伪秤斗也。此自身官破他成功领非功物。异前凭他。既取他与非盗戒摄。养猫狸等觅财具也。

  虚作无义戒第三

  经。若佛子以恶心至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述曰。菩萨为道应惜寸阴。虚度时节制为罪也。贝者螺也。涅槃云。吹贝知时也。角亦所吹。西方乐器。波罗塞戏者。法藏师云。是西国兵戏法。谓两人各执二十余小玉。乘象或马。于局道所争得要道以为胜也。弹棋者。以指弹棋子。得远为胜。世说弹棋始自魏宫。六博者双六。投壶者。投杖于壶中。八道行成(此无译者)。抓镜者。法藏师云。承闻西方术师以药涂爪甲。咒之即于中见吉凶等事。此等卜筮皆妖术也。又用芝草作术。或咒杨枝。或咒钵盂。或人髑髅并用作筮卜知吉凶。

  退菩提心戒第四

  经。若佛子护持禁戒至外道心者犯轻垢罪述曰。大菩提心万行之本。菩萨净戒三德之原。故制坚持不应暂失。言行住坐卧者。劝势相接。如华严颂言。譬如人攒火。未出数休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言犹如金刚者。意坚固不可坏也。如带持浮囊者。见微小罪生大怖畏。微有缺漏易沈流故。如涅槃云。菩萨护戒如护浮囊。譬如有人带持浮囊欲度大海。路逢罗刹乞索浮囊不可分与。生死大海护戒浮囊。烦恼鬼索不可小缺。畏没死故。广说如彼。如草系比丘者。既生怖已终无犯也。如庄严论说。有诸比丘。为贼所剥裸形伏地。以连根草缚之。经宿不转。国王因猎见草中裸形。谓是外道。傍人答云。是佛弟子。何以得知。其右膞全黑。是偏袒之相。王即以偈问云。看时似无病。肥壮有多力。如何为草系。日夜不转侧。尔时比丘以偈答曰。此草甚危脆。断时岂有难。但为佛世尊。金刚戒所制。王发信心解放。与衣将至宫中。为造新衣种种供养。况菩萨戒。言若起一念二乘等心轻垢罪者。退乘本故。如大般若戒品云。若菩萨设殑伽沙劫受妙五欲。于菩萨戒犹不名犯。若起一念二乘之心。即名为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