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古迹记

  经。善学诸人者至当广明。
  述曰。此即第三结成门也。此有三文。劝不毁犯故。示犯失坏故。诫学指广故。初者如经善学诸人者至犯十戒。言善学者。简外道诸不善学及以二乘不究竟学。如八十云。又彼声闻虽到究竟。而不为彼诸天人等供养赞叹如住新业修菩萨行。此云不应一一犯微尘许者。虽过轻微积成大故。如经颂曰。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或复愚人犯小罪。重故微尘许亦不应犯。如有颂曰。愚者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即智论云。智慧心虚如钵能浮也。问知而故作世间所责。非如狂夫所作无怪。智愚作罪亦复应然。如何智轻愚者为重。答此难不尔。自作自受非他制故。谓如狂夫触刀被害。智者虽触避刃无损。又如闇室知柱触轻。不知有柱打著即重。愚智作罪道理亦然。十住论中。智所作罪如投盐池。如彼颂曰。斗盐投大池。其味无有异。若投小器水。醎苦不可饮。第二犯失坏者。如经若有犯者至一一犯。此中若犯不得现身发菩提心者。若犯十重入七遮者。更不能受菩萨戒故。所余不尔。瑜伽本业许重受故。问犯重失戒何故本业经云。菩萨戒有受法而无舍法。乃至广说。答此有多释。元晓师云。若于三乘教发心即有失。若闻一乘教永无退失故。然新教宗难可依定。义寂师云。功能虽失。种体常留。瑜伽本业如次说异。此亦难解。声闻戒种亦常留故。今解如宗要。言亦失国王位等。显因亡故失果利也。当堕恶趣失坏世间及二乘果。何况大乘三贤十圣三身妙果。言佛性者谓法身也。以体性故。言常住者通余二身。如次自性无间相续常故。不闻父母三宝名者。谓显世间及出世间无能救也。余文可解。

  梵网经古迹记下本(终)


  梵网经古迹记卷下末

  经。佛告诸菩萨至四十八轻今当说。
  述曰。此下别诵轻戒。此中有三。初结前生后。次次第诵出。后结劝奉行。此初也。此诸轻戒随其意乐。有犯无犯是染非染耎中上品。应当了知。如菩萨地。就中染犯。谓恶意乐。不尔。设有烦恼相应名不染犯。随心境等三品差别。如六十八言。由六差别所犯成重。一教制为重。二事重。三数犯。四烦恼猛。五智力劣。六不速悔。如此诸戒一一皆具三聚戒义。随要开合诸教不定。

  不敬师长戒第一

  经。若佛子欲受国王位至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述曰。自下别诵。初十有四门。初二护自心念门。于憍逸处制轻慢故。于放逸处断酒过故。次三护他心行门。次三仰修佛法门。后二救护众生门。受王等位。先受戒者。传说有二。有说。菩萨虽曾有戒。尔时更受。为调心故。表等缘具虽引无表。前戒类故说非新得。如对法说。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复新起。岂彼后时不熏生种。此亦应尔。若曾无戒。何名佛子。犯何轻罪。有说。别解脱戒轨则之法如比丘戒无再受法。设虽重受唯增旧戒。由此菩萨入初地已舍有漏戒受无满戒。为欲长养成佛德故。先有戒故。见道不得。不同声闻先无戒故见道得戒。故瑜伽云重受不新得。不同余法重熏种子。彼非作法制轨则故。虽未受戒佛子无失。已发无上菩提愿故。犯轻罪者。结生憍慢。不必重受方无犯耶。若曾调心。应无用故。言上座者。众中上首。和上者即亲教师。授戒和上也。阿阇梨者即轨范师。授戒羯磨威仪教受受业等师也。同学同见同行如次同师同宗同乘者也。言七宝者。所重。犹可施。何况所余轻。此中意也。言若不尔者。恭敬供养不如法也。瑜伽论云。慢心嫌心恚心染犯。懈怠忘念是犯非染。无违犯者。或病或狂或睡。或自说法或与他语或自听法。或欲将护说法者心。或为将护多有情心。或为调伏或护僧制。皆无违犯。

  饮酒戒第二

  经。若佛子故饮酒至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述曰。酒者迷乱起罪之本。昔是伏龙之势。而今不禁虾蟆。乃至四逆从此而生。唯除破僧。故今制也。言过失无量者。醉生过失方犯罪故。如俱舍云。治病限量无性罪相。故知遮罪。持律者云。性罪。邬波离云。吾如何供养病者。世尊言。除性罪皆可供给。然有染病。释种须酒。世尊无许彼饮酒故。又经生圣者亦无犯故。诸对法师言。非性罪。然为病者总开遮戒。后于异时遮饮酒者。为防用此犯性罪故。又一切圣不饮酒者。以诸圣者具惭愧故。饮令失正念故。乃至小分亦不饮者。以如毒药量不定故。言五百世无手者。以极增上恶心过故。非善心等。若善心施。瑜伽论许施度摄故。如十住云。在家菩萨施酒无罪。应生是念。施度之法悉满人愿。后当方便教化离酒故。言不得教至况自饮酒者。先以过器况自饮已。此即第二以教他饮况自饮也。若故自饮教人饮者。总结违犯。然文殊问经云。不得饮酒。若合药医师所说多药相和少酒多药得用。不得服油及涂身等。若有因缘得用。得用乳酪生苏醍醐。我先啖乳糜为风淡冷故。未曾有经制五戒云。若有饮酒悦心生善。饮不犯戒。广如彼说。况菩萨戒有利无犯。如维摩诘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食肉戒第三

  轻若佛子故食肉至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述曰。菩萨理应舍自身肉而救物命。而反食他必至于杀。故今制也。文殊问经制菩萨言。若为己杀不得啖。若肉如林木已自腐烂。欲食得食。若欲啖肉三说此咒。
  多咥他(此云如是)阿[烈-列+(木*奈)]摩阿[烈-列+(木*奈)]摩(此云无我无我)阿视婆多阿视婆多(此云无寿命无寿命)那舍那舍(此云失失)陀呵陀呵(此云烧烧)婆弗婆弗(此云破破)僧柯剽多弭(此云有为)莎呵(此云除杀生)
  文殊白言。若得食肉者。写龟经大云经指鬘经楞伽经等诸经何故悉断。佛告文殊。以众生无慈悲力怀杀害意。为此因缘故断食肉。文殊师利有众生乐粪扫衣。我说粪扫衣如是。乞食亦尔。为教化彼我说头陀如是。文殊若众生有杀害心故我说断肉。若能不怀害心。大慈悲心为教化一切众生故。无有罪过。言断大慈悲性种子者。由食至杀故。言见而舍去者。鹰逐之鸽于鹙子影未解其惶。况乎在食之位。言食肉得无量罪者。如一切智光明仙人不食肉因缘经中广显食之失。彼仙人即是弥勒。当成佛时制食肉犯重。具如彼说。

  食五辛戒第四

  经。若佛子不得食五辛至若故食者犯轻垢罪。
  述曰。五辛虽草。臭秽难亲贤良所避。所以制之。法藏师云。今此五中大蒜家蒜也。有人说。韭葱是胡葱。兰葱是家葱。上三是人间常食。革葱。尔雅云山葱也。茎细叶大。应为茖字。革者非也。北地有江南无。其兴渠。有说芸台。然未见文。有说。江南叶似野蒜。根茎似韭。北地所无。又释。阿魏药梵语名兴渠。传说如是。如是五辛除自重病及有利益余不得食。如文殊问经云。不得啖蒜。若有因缘得啖。若合药治病得用。又华严云。我身中有八万户虫(正法念经云一户九亿)。我身安乐彼亦安乐。我身饥苦彼亦饥苦。是故菩萨有所服食。皆为诸蛊欲令安乐。不贪其味。

  不举教忏戒第五

  经。若佛子见一切众生至令悔过者犯轻垢罪。
  述曰。如瑜伽说。菩萨怜愍净戒有情。不如犯戒于苦因转。若由嫌恨方便弃舍不作饶益。是染违犯。维摩经云。众生烦恼病即为菩萨病。是即菩萨不救苦因违利乐深。故今制也。此八戒等皆通声闻菩萨戒也。瑜伽论云摄律仪戒七众戒故。涅槃经云为无上道受八戒故。言毁禁者。比丘大戒及以菩萨摄律仪戒。七逆如下。八难者。有说八无暇也。谓三恶趣北洲长寿天生盲生聋世智辨聪佛前佛后。彼无修道故名无暇亦名为难。彼是报障。虽非举忏。然彼因中说果名也。此中十恶招恶趣难。世善生北洲。邪定感长寿。谤法生盲聋。邪智得聪辨。不敬三宝佛前后生。有说。十三难中除五逆罪。以彼五入七逆中故。虽举大数取污尼等。传说如此。言犯轻垢罪者。除无五德或反生过。彼虽不举。无违犯故。瑜伽论云。无违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疗治不可与语。若观待时。若观因此斗讼乱众。知彼猛利惭愧还净。而不呵责治罚驱摈。皆无违犯。

  住不请法戒第六

  经。若佛子见大乘法师至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述曰。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以能生智证涅槃故。遗教云。智慧者度生死海牢船。无明闇夜明灯。一切病者良药。伐烦恼树利斧。是故汝等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菩萨理应灭身尚求。而反轻慢违犯乃深。故今制也。言僧坊者制出家也。舍宅在家也。城邑国王等也。日日三时者。晨旦斋时非时药等。日食三两金者。所重之宝亦勿惜之。何者。施非圣财得圣财故。二财差别广如瑜伽。常请法师三时说法者。若彼法师慧行胜己。日初中后应请说法。以请说故语业善。三时礼故身业善。不生嗔等意业善。言为法灭身请法者。如求半偈魂沈雪山。其事非一。有病等难彼劣我胜。不请无违。

  不能游学戒第七

  经。若佛子见一切处至不至彼听受者犯轻垢罪。
  述曰。万行一门。所谓得意。得意而行无非是。故新学菩萨触事无知理。应游学以成圣行。如契经言。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所以然者。如七十九云。无上菩提以慧为体。慧能引发所余一切波罗蜜多。是以于慧起邪行时。当知菩萨于彼菩提及能引法皆起邪行。是故菩萨轻身重法。何者。颂曰。慧于诸善行。如船楫所持。百千盲失路。由一眼得存。问若尔。何故华严颂曰。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答彼但为遮闻为究竟。不遮多闻圣慧本故。如瑜伽颂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言毗尼者。此云调伏。能止三业恶炽然故。听受咨问者。瑜伽三十云。始修业者为证义利。先应四处安住正念然后请问。何等四处。略摄颂曰。不嫉无憍慢。非为显自能。安立自他善。尔乃请法师。菩萨地云。慢心嫌心恚心不往听受。是染违犯。懒惰不染。无违犯者。有病无力。若知倒说。及彼所说数已所闻。若护说者心。若勤修余善。

  背正向邪戒第八

  经。若佛子心背至经律者犯轻垢罪。
  述曰。涅槃经云。菩萨怖二乘道。如惜命者怖畏舍身。弃大向小逆菩萨道。故须制也。问心背大乘失戒。何轻。答此谤别教。非总背故。即菩萨地若不诽谤仰推如来。虽无信解。而无违犯也。言常住经律者。常住所诠。经律能诠。又三世佛同说同行无改易故。若其二乘谤法空等名为邪见。

  不瞻病苦戒第九

  经。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至不救济者犯轻垢罪。
  述曰。菩萨大悲拔苦为义。病而无救难莫过斯焉。是以不救制之为罪。以其看病即施命故。言供养如佛无异者。佛为可敬之极。病是可愍之至。敬悲虽异边际义同。故无异也。八福田者。有人言。一造旷野美井。二水路桥梁。三平治险路。四孝事父母。五供养沙门。六供养病人。七救济厄难。八设无遮会(法藏师云。未见圣教)。今解。一佛二圣人三和上四阇梨五众僧六父七母八病人。以何知然。即下文云八福田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故。言犯轻垢罪者。瑜伽论云。若嫌恚心是染违犯。若由懈怠非染违犯。无违犯者。若自有病。若无气力。若传请他。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能供事。若了知彼长病所触堪自支持。若修胜善令无间缺。若自知钝难修定慧。若先许余为作供事。如于病者。于有苦等为作助伴欲除其苦。当知亦尔。

  畜杀生具戒第十

  经。若佛子不得畜至畜刀杖者犯轻垢罪。
  述曰。菩萨应聚利有情物。而畜杀具深违愍济。故须制也。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者。以彼还受自宿业果因果法尔。不应嗔故。若嗔自害。无所益故。言犯轻垢罪者。若护正法即无违犯。涅槃经中在家护法听持伏故。
  经。如是十戒至六品中当广明 自下十戒分为二门。初四护自善门。后六护摄他门。如文可解。

  通国使命戒第一

  经。佛言佛子不得为利养至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述曰。菩萨理应和诸违诤。而通国使命相杀害违菩萨道。故今制也。若为调伏止长相杀入国。理应无犯。兴者起也。师者众也。

  恼他贩卖戒第二

  经。若佛子故贩卖至教人作者犯轻垢罪。
  述曰。贩卖有情他别为乐。市易棺材必求人死。下贱活命无过此焉。无罪命缘世间多有。故制菩萨犯即为罪。言六畜者。周礼云。牛马犬羊豕鸡为六。理实通于一切畜生。况教人作者。以利他为最故举自况他。除下贱业余正贩卖。制道开俗。如优婆塞戒经云。在家人得财应作四分。一分供养父母妻子。二分如法贩卖。余一分藏积。

  无根谤毁戒第三

  经。若佛子以恶心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述曰。轻拒贤善即是无愧。一切恶法从此而生。绍隆佛种之所不宜。故须制也。无利益心故言恶心。离三根故亦言无事。此无根谤不能陷没。故于利他制为轻罪。其声闻戒无根谤重。谤实为轻。于彼自行通轻重故。俗云。士为知己者用。其知己者良人也。施我之善其师也。护身财者王之教也。蒙覆养者亲之恩也。言六亲者。父母伯叔兄弟为六。知恩报恩菩萨本行。死尚不辞。而生反害。如说。世尊为雁王时。将五百雁向南飞之。尔时雁王堕猎师网。时有一雁悲鸣吐血徘徊不去。尔时猎师弯弓欲射。不避弓矢目不暂舍。即鼓两翅来投雁王。五百群雁徘徊虚空亦复不去。尔时猎师见此一雁即生惭愧。寻时放舍。其一雁者即阿难是。阿阇世王虽放醉象。心生顾恋不离世尊。五百罗汉登空如本。既重其恩至人所赞。菩萨若背制之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