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古迹记

  经。是卢舍那诵至转授诸众生。
  述曰。自下末主显扬门。此有四门。一展转开化门。二所成戒相门。三能受有情门。四开许广说门。此即初也。谓上六颂本师诵出。如我传诵汝亦应尔。戒手相接佛种即不断也。
  经。谛听我正诵至戒品已具足。
  述曰。第二门也。世尊所制一切禁戒上乘下乘皆从此出。故言佛法中戒藏也。简定道戒故言波罗提木叉。梵云波罗提。此云别也。若具应言毗木叉。此云别解脱。别出非故名别解脱。又遗教云。戒是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谓由此戒我当成佛。犹如释迦由戒已成。便不起余不同分心。尔时名为戒品具足。善思分限名为戒故。如本业云。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其心若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此中心者大乘心也。非诸退乘及未发心之所能得。
  经。一切有心者至真是诸佛子。
  述曰。第三门也。应者容也。有障无性不成戒故。此戒最胜。何易声闻。谁言易得。难发心故。无上菩提无德不摄。发心所修无善不因。故有心者得发大心。所有愿行皆成因性。即入诸佛位者。佛位有二。一发心满位。二行果满位。今入初故。初发之愿无不周圆。与佛无异。言同大觉。如契经云发心毕竟二无别故。已得此位真是佛子。从佛法生绍佛位故。颂曰。方便父信种。般若母禅胎。慈悲为养母。佛子绍位生。广说此义如摄大乘。
  经。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其第四门如文可解。
  经。尔时释迦牟尼佛至一切佛大乘戒。
  述曰。自下第三结戒序中有二。初经家序。后世尊序。此即初也。言尔时者。从天宫来应现时也。释迦此云能。牟尼即寂也。菩提树者在摩伽陀国。于此树下有金刚台。此下证觉名菩提树。何故初顿结者。三乘万行从此生故。三际决定不待犯故。不同声闻随时渐制。如文殊问经及涅槃经云。先预制戒。世间生疑故。如补衣随破随补。今菩萨戒则不如是。故初成佛初结此戒。依十地论。成道初七日自受法乐。第二七日方起言说。今云初结应第二七。孝谓养育。顺即恭敬。知恩报恩即是孝道。恩有二种。一滋长生身恩。谓即父母。二长养法身恩。即师僧等。以财法二如应敬养。此中师僧三宝至道如次助伴所依所缘。所以别举。孝名戒亦名制止者。孝为百行之本。先王要道。戒为万善之基。诸佛本原。善从此生。孝名为戒。恶从此灭亦名制止。所以孝戒名异义同。言即口放等者。放光招众。放无量光而招有缘。表无碍门照导长夜。言大戒者大乘戒也。是以此中无声闻众。
  经。佛告诸菩萨至非无因故。
  述曰。自下佛序如次序成师法弟子三轮相也。师有二种。一本谓佛。二末菩萨。故言我诵汝等亦诵。半月诵者。虽师隐没依法住故。增即易退减即难进。为不退戒进修定慧。是故半月不增不减。如遗教云。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言发心者十信位也。行实有退。非三贤之正位。十发趣者十住也。三贤初故。十长养者十行也。长养圣胎故。十金刚者十回向也。摄五力故。本业下卷皆地前故。戒能破暗。以光为瑞。常所诵持从口而出。故说有缘非无因也。
  经。光光非青黄至应读诵善学。
  述曰。此第二法也。此中光光谓诸戒也。从喻瑞相而得名故。戒虽名色而非显形。以依善思分限立故。无质碍故非色。无缘虑故非心。不离缘故非有。不即缘故非无。以非有故非因果法。以非无故诸佛本原。佛本原故菩萨根本。以与因果作根本故。由此时众亦为根本。是以佛子初受后持诵文学义。
  经。佛子谛听至第一清净者。
  述曰。此即第三所被弟子。言比丘者。先受声闻。有说。回心受戒时转成菩萨戒。非也。彼依余乘种子立故。但前小戒有助大力。菩萨乘心别种子生。于彼所熏别起无表。十八梵者色界众也。谓三静虑各有三天。第四有九故。无想初后许有心故。善戒经云。要先发菩提心方得受菩萨戒。如何净居亦得受戒。有说。十八言总意别。如一比丘名六群。有说。除无想净居别有十八梵。如本业经。下三静虑各有四天。第四六故。有说。据实亦有成佛。然唯识论总成色界有回心。已傍述未建立回向菩提声闻教。云若依般若不发大心即五净居无回心者。不谓了义亦无回心。于中且依受不共戒。许黄门等亦受得戒。若遍学行别受七众当知遮难同声闻受。有问。若黄门等亦受得戒。何故经云。若言不受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得菩萨戒。无有是处。譬如重楼不由初级得第二级。无有是处。彼自解云。必由律仪得后不共二菩萨戒故作是说。未必菩萨先发小心。皆名第一清净者。如论超胜诸罗汉故。何故尔者。如般若言。二乘善根犹如萤火。唯照自身。大乘善根犹如日光。导一切故。
  经。佛告诸佛子至我亦如是诵。
  述曰。第二正说分。此有二。初重后轻。初中有三。总标故别诵故结成故。总中有二。举数制持故示相劝学故。此初也。瑜伽立四。如宗要释。若善生经依在家众唯说前六。以粗显故。依善戒经。出家菩萨立有八重。即此十中初四后四。以共不共根本重故。此经本业总立十重。以通摄故。颂曰。四身三语意亦三。由贪嗔痴四二一。三语由三得究竟。淫嗔邪见亦非情。十中四以身业为体。智论十三云酒及前三俱身戒故。第四六七语业为罪。余三语随相为第六七故。然有业道非他胜处。谓染歌等绮语所摄。此一一重各容贪嗔痴为方便。盗淫酤悭由贪究竟。杀嗔由嗔。邪见由痴。余三由三。于他名利由嫉赞毁。嗔究竟故。淫嗔邪见或从非情。淫尸未坏是非情类故。余唯情边方结重罪。虽盗非情主边结故。复次颂曰。皆自于他造。他于他亦然。自于自有五。他于自唯淫。自于他边一切应造。他向于他亦容具十。谓教他人向他造故。自于自造。传说有五。杀淫悭嗔及以邪见。谓舍利他自死为罪。律云。弱背自淫面门。善生经云自施不成施。自悭即成悭。于自发愤谤理性等皆自犯故。他于自造淫有余无。被贼所污顺生爱染亦为犯故。颇有犯罪自亦不作不教他作。有。谓随喜。颇有不发身语意业得犯戒罪。有。谓不作所应作等。此等问答广如宗要持犯门说。已辨傍义。应释本文。如是十重受而不诵。即迷持犯失菩萨行。既非菩萨。宁佛种子。我已果满犹如是诵。况新学者。此中意也。
  经。一切菩萨至敬心奉持。
  述曰。第二示相劝持门也。涅槃经云。声闻戒中佛知时宜。说轻为重说重为轻。大智论云。毗尼皆为世俗摄意。不论实相。为护佛法故。不观后世罪多少。又后世罪重戒中便轻。如道人杀牛羊等。赞叹女人戒中重后世罪轻。乃至广说。菩萨不尔。实重说重理轻说轻。法性常然贯三际故。是谓菩萨别解脱相。欲取大果宜敬心持。如遗教云。若勤精进事无难者。譬如小水常流穿石。无为空死后必有悔。譬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

  快意杀生戒第一

  经。若佛子若自杀至是菩萨波罗夷罪。
  述曰。第二别诵。此初十戒。各二门说。一显制意。二释经文。初制意者。世间所畏死苦为穷。损他之中无过夺命。如智论云。设满世界宝无有直身命。是则菩萨济物为心。而施极怖便失其性。如瑜伽云。若问菩萨以何为体。应正答云大悲为体。由此最初制斯戒也。犹如声闻出苦为先。初制欲贪最为重戒。第二释文者。经有四门。一违犯相门。二违犯性门。三境界事门。四结成罪门。初者如经若自杀至咒杀。此即违犯差别相故。违犯性者。如经杀业至杀缘故。谓具五支必成犯故。此中杀业即究竟也。杀法方便。杀因意乐及烦恼也。杀缘事也。依此有说。不成业道不入犯重。如瑜伽说。菩萨若见欲作重罪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当堕地狱。如其不断彼罪。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于彼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由此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此阙烦恼故无违犯。意乐善故生多功德。今解。不然。不成业道亦成犯故。如诸有命皆犯重处。虽想颠倒而犯重故。况随分戒随位制别。如文殊问经说此戒云。若受出世间菩萨戒而不起慈悲心。是菩萨波罗夷罪。于诸犯处论除三人。谓心狂乱重苦无戒。传说。亦应除无忆念及有胜利。转生不能忆。虽作无犯故。诸有胜利处一切无犯故。言境界事门者。如经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故。声闻戒中唯取杀人。今不简趣故言乃至。彼随事重。今约理制。如涅槃经。佛告阿阇世王言。大王汝王宫中常敕屠羊。心初无惧。云何于父独生惧心。虽复人兽尊卑差别。宝命重死二俱无异。若中彼寿尽刹那杀如何得罪。文殊问经说得同罪。以加彼苦缘具足故。广如彼说。违教之罪轻重虽同。随心境等业有轻重。如论广说。问自品烦恼势力应等。何故善生云贪杀生轻嗔次痴重。答粗细虽等。所违有异。违于出离大乘正理。如其次第贪等为重。经约相通且痴为重。结成罪门者如经是菩萨至波罗夷罪。以对正行翻结罪故。常住慈悲心者。下缘群生伤愍心也。有情法尔种性系属。属我之类由我没故。孝顺心者。上缘胜品惭愧心也。以诸菩萨为度于我无量劫受大苦行故。菩萨应起如是二心。而快恣心杀生犯重。律云。声闻人作人想得波罗夷。非人人想但偷兰遮。菩萨不尔。但于有命故意杀生皆波罗夷。波罗夷者此云他胜处。善自恶他。恶法所胜。戒是持犯所依名处。此文略意。谓彼彼相差别。犯中以五缘犯。翻正得罪。余诸戒文准此应释。此中诸戒依主为名。

  劫盗人物戒第二

  经。若佛子自盗至是菩萨波罗夷罪。
  述曰。此中第一制意者。施摄六度广济群生。盗正坏檀二利俱丧。世间丑谓盗也。如应障道广招苦故。宁应舍身以避斯咎。何以少财自辱二世。故损依报次正报制。第二释文。于中亦四。初门者如经自盗至方便盗。故赞叹随喜略而不论。理应有故。其第二门如前应知。此世间门。若出世戒文殊问经云。若于他物心起盗想犯波罗夷。境界事门者。如经乃至鬼神至不得盗。此中摄重故言乃至。然有主物略有五种。一三宝物。二属人物。三畜生物。四鬼神物。五劫贼物。其有主言摄前后也。僧祇律云。知事人互用三宝物佛言波罗夷。宝梁经云。佛法二物不得互用。于佛法物无有主故。复无可白不同僧物。常住招提互有所用。营事比丘和僧得用。若用僧物修治佛塔。僧若不和劝俗修理。若依此文。前僧祇律约僧不和皆言犯重。互用尚尔。况盗心取。若尔何故涅槃经云。盗佛物者若知不知犯偷兰遮。以佛于物无我所故无恼害故。汉地传说。约无守护经说偷兰。若有守护互用尚重。况盗何轻。故善生经望护人结重。然涅槃经说小乘戒。菩萨不尔。但有主物皆犯重故。凡三宝物难可掌之。制听持犯难可委故。如大集言。佛听二人。一阿罗汉二须陀洹。又有二人。一持戒识知。二畏罪惭愧。然菩萨戒亦用佛物。如瑜伽说。菩萨先于所畜资具。为作净故以净意乐舍与十方诸佛菩萨。见来求者不称道理言此他物耎言发遣。若当正理应作是念。诸佛菩萨无有小物于诸众生而不施者。如是知已取净施物。施来求者令所愿满。由此等教和上云。轨则虽如小乘律说。然如杀生有利应行。诸佛出现皆为兴法。兴法之意皆为众生。兴法利生何所不用。除有染心及无胜利。但小乘戒不得互用。虽佛即法违施意故。然四分云。供养佛塔食治塔人得食。五分云。若白衣入寺僧不与食便起嫌心。佛言应与。又僧祇云。若损者益者应与。十诵供给王大臣贼。小乘狭小犹见损益。何况大乘不可一定。问十诵云。偷佛舍利净心供养。自作念言。于彼亦师于我亦师。如是意者不犯。若盗卖者犯罪。何故盗法律中结重。法亦师故。答佛得遥申敬。法对方生解。然菩萨戒知彼不用。净心盗学理应无犯。知障彼善。盗佛亦重。问瑜伽俱舍云劫夺僧物破僧同类。何故大集盗僧物者罪过五逆。方等经云四重五逆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答所望各别。破僧暂时。且现前僧。盗和合财普障三世常住僧道。非亲障圣故名同类。言劫贼物者。物已属彼。律不许夺。如律云。贼夺贼物。五分云。有比丘为贼所剥。争得衣物。然疑问佛。佛言不犯。菩萨不然。如瑜伽云。菩萨见有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慈逼恼。起怜愍心废增上位。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率堵波物执为己有。利乐意乐随力逼夺。勿令受用受长夜苦。所夺财宝各还其本。乃至广说。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如五分云争衣比丘。若菩萨戒由悭财罪。若护彼罪生多功德。如是所说但有主物于无义利盗心取。乃至一草犯波罗夷。若于己物或无主物或于有主。迷谓无主。或虽有主不作盗心。不成盗故若于己物谓他而盗。或无主物谓有主物。传说。约心结重方便。彼物实非犯重境故。若于有主迷谓无主后知不还。或于人物谓非人物。或求余物余人物替。传说皆重。是犯境故。云何名为无主。物耶。如他弃等。善见论云。子作恶事。父母趁出。后父母死。其物无主。婆娑等云。二国中间伏藏等也。若尔百姓取山林等应盗王物。不尔。国王拟养彼故。声闻法中五钱方重。今欲简异言一针草。言菩萨下第四门也。孝顺慈悲名为佛性。菩萨由此异二乘故。生福者利益故。生乐者安乐故。而盗人物生彼烦恼故违利益。夺命缘故亦违安乐。如智论十三颂曰。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劫若夺取。则为劫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