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古迹记

  经。若佛子至名佛界地。
  述曰。第十地中举章云。入佛界者受职位故。次地行中有二。行功德故行胜利故。此初也。先出体用言大慧空。然二空用亦复空故言空空复空。复空所取能取。既平等空故言如虚空。性平等智有果德性十德具足。此总标也。十者十号。一者如来。清净法界一相无为。其中法身神虚体一。一切事法泯同法性无所去来名如来故。然经举义末后配名。二者应供。智应顺境。断应不受后有。法身无二应正法养故。三者正遍智。遍覆有情及器世事。周知诸法及有情故。正觉所知名为正知。无所染著名圣解脱智。四者明行足。因行增明已到满故。五者善逝。善逝于三世佛法其所至法同于先佛。佛去世时多有所益言去时善善。来现世时亦有所益言来时善善。名善善者结善逝也。六者世间解。菩萨修行上说五种德行。入世间中教化众生令解脱故。七者无上士。诸行法上入威神似佛所行义形处故。八者调御丈夫。为世间解脱调顺众生刚强烦恼故。九者天人师。彼所咨受法言师故。十者佛世尊。法身无二智身恒时。大满名佛。一切礼拜及所尊敬名世尊故。次总结释佛界地名。一切世人受教之处。是故此地是觉地也。下地来入亦名界地。能持群圣圆满处故。
  经。尔时至与佛道同。
  述曰。第二行胜利。十地菩萨坐莲华上。蒙法身佛授记摩顶。及蒙同见同学赞叹。言法身者。如隔轻縠见报身故。内德已满更得一切佛菩萨请转法轮。饶益世间。所转法轮名虚空藏。周遍容受化导门故。
  经。尔时至一心而行。
  述曰。第五付属也。不可说数名也。此数为一。积至百千恒沙法门。恒河者。香山顶无热恼池流出四河。此东河。水宽四十余里。梵语应言殑伽。无别正翻。义天堂来。河源山顶人所不见。如俱舍云。无通不能至。但见彼水高澍而下。时俗遂言天堂来也。此一河沙为一数量至百千故。就彼门中。今此第十心地品者如毛头许。佛付属言。三际佛菩萨之所说学。我已多劫修故成佛。放光非一故言光光。告千叶上净秽土佛。汝各转化一切众生。佛等展转说也。
  经。尔时千华至世界而没。
  述曰。自下大段第二化传说中有二。报恩故别化故。此初也。法可重故。
  经。没已至品中说。
  述曰。第二别化也。各还本土别化众故。于中有二。传上贤圣内门行故。传初发心外门戒故。初亦有二。经家总序故别释故。此初也。其三昧名如前已释。大小乘机所见不同。菩萨众见初成佛已往第四禅大自在天王宫放光接众。事卢舍那听心地品。还来树下出定而说十世界海。菩提树者毕钵罗树。在伽耶城西南二十四里。金中精牢名曰金刚。可宜金刚体之座也。光中最胜名光王座。妙光堂者。即华严云普光堂也。因佛放光而立名也。在摩伽陀国寂灭道场界。去菩提树三里也。灭生死处名寂灭道场。十世界海者。华严第二云。莲华藏世界海。次东方有世界海。名净胜光庄严。中有佛刹。名众宝金刚藏。如是十方各说异名。广如彼说。除莲华藏言十世界海。世界海量如前已说。十住十行十回向者。即前所说十发趣等。十禅定者。此文次第当四善根。一向修慧故偏说定。禅那此云寂静。其十者何。如华严经十定品说。善戒经第六禅品中有十寂静清禅。一世法寂静净禅等。彼十何义。颂曰。漏无漏近分。根本与胜进。入住出边际。决择分为十。准此上卷十金刚者即十回向。四天中说。何故色界重说回向。北并州真藏师云。色界所说诸位通行。如华严三十九说。十金刚心。谓菩萨发如是心。我当觉了三世一切诸法悉无有余。是第一发金刚心。乃至广说。十忍者。瑜伽忍品云。清净忍有十。如彼广说。又善戒经忍品说十。十愿者。如华严说。发菩提心经下当引释。
  经。尔时释迦至八千返。
  述曰。第二别释。谓有疑云。从初成佛何时说耶。故今释云。此化释迦初莲华界从本佛现。自东来入兜率天宫。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入胎。乃至号吾释迦牟尼佛。此举成道也。余诸经云。树下降魔。云何此经魔受化已方始下生。解云。魔众非一。化有前后。如大集经云。魔王有百亿。若一已伏更无余者。佛灭度后谁乱结集。为显力胜时时降魔。如华严云。为显菩萨功德之力不可坏故。下阎浮提者入胎相也。梵云瞻部。此云胜金。如阿含经阎浮提品。阎浮树下有金。厚四十由旬。号曰胜金。金中胜故。即阎浮檀金也。摩诃摩耶此云大术。七岁出家等者。此经应错。既说娶嫁方出家故。西域传云。诸部见闻不同也。其正义者如金光明记。寂灭道场已下显时。谓成佛已从第四禅事卢舍那受心地法。还来道场说十世界海。如次前说。历十住处。乃至第十摩醯首罗天王宫中说心地时。诸大梵王供网罗幢。因此说法乃至告言。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
  经。为此娑婆至一戒光明。
  述曰。大段第二诫恶行门。于中有三。开序故正说故流通故。初亦有三。时处故劝策故结戒故。此初经家序时处也。为化此娑婆界。从金刚座乃至四禅所化类故说心地竟。复还树下始说。如下菩萨戒本。戒破罪闇名为光明。
  经。金刚宝戒至自性清净。
  述曰。第二法王劝策。于中有二。策发故劝信故。此初也。佛举戒云金刚宝者。坚牢能持一切功德令不漏失。破诸恶故。因果万德以戒为初。名曰本源。如下广释。佛性种子者戒实性也。意谓那末。识即六识。心谓第八。色即五根。凡有如是情及心者皆入佛性当得作佛。所以者何。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三菩提因重言当当。其当果因法尔有故。有当当报化及常住法身。如是十戒出于世界等者。释迦传说出现于世。则是法戒应受持也。由此显自佛性果故。故今为此大众传说。言一切众生戒本原自性清净者。举戒实性表诸众生皆有佛性故得成佛也。

  梵网经古迹记卷上


  梵网经古迹记卷下(本)

    青丘太贤集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法门品第十
        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经。尔时卢舍那佛至自性清净 已下十一颂半第二劝信。信为入法之本。戒为住法之原。所以说偈更令信戒。然菩萨戒略有三门。一受得门。二护持门。三犯失门。初受得者。六道众生但解师语。要须先发大菩提心。谓誓定取无上菩提穷未来际利乐有情。如瑜伽云。菩提心者决定希求以为行相故。无上菩提一切有情义利为境。发此心已有二种受。一者一分受随其受者意乐所堪。或受一戒或多皆得成戒名为菩萨。不同声闻必总受持若其一分不名比丘。谓令现身得阿罗汉。圆满轨则建立学处。十戒具戒各必总受。若凡若圣受学一轨。即由此义简择人器。除有遮难及余趣也。菩萨不尔。随分戒故。谓凡必无现身成佛。要经无数大劫修故。从但解语乃至金刚。随其位力渐渐修满。如成山海尘渧为初。既大菩提无德不摄。欲成彼聚何善非因。即由此义不择趣生。但解师语发心皆得。虽但解语唯受一戒。犹胜二乘一切功德。罗汉功德但为自身。于有情界无有恩分。菩萨一戒为度一切。无一众生不荷恩故。二者全分受。谓三聚戒。摄律仪者断一切恶。恶谓一切应断舍法。从初发心断杀生等。三贤十圣伏断二障。乃至佛舍生死法故。摄善戒者修一切善。善谓一切应修证法。从初发心随分所学。三贤十圣各十胜行。乃至佛证二转依故。饶益有情者度一切众生。从初发心随分教化。穷未来际度一切故。非诸凡夫即能一切三聚顿誓。渐修满故。如是无碍所发愿行于诸愿行最无上。故随所生处心其中王。然无毕竟堪为其果。唯除无上正等菩提。第二护持者略有十门。一随心门。随其宿习心乐住故。犹如世间随其本色虽一蕰水缘碧等异。故先固一渐具余行。如本业云。若受一戒名一分菩萨。乃至具受名具分菩萨故。然佛所制应渐遍学。由此第二有遍学门。如瑜伽说。声闻自利尚护他心。况诸菩萨利他为先。故应遍护诸讥嫌戒。然智论云。新行菩萨不能一世一时遍行五度。如护三衣不能施等。由此第三有随性门。相违学处现在前时。唯护性戒纵遮戒故。如摄大乘菩萨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然瑜伽云。若有胜利性罪现行。由此第四有隐密门。如摄大乘行十恶故。就中瑜伽但开七非。然其第三但非性罪。于无属女许欲行故。摄大乘论通开邪行。以言十恶见利行故。如杀生等随一摄故。然庄严云。由利群生意起贪不得罪。嗔则与彼违。恒欲损他故。由此第五有顺胜门。爱顺大悲故罪为劣。嗔彼相违。罪为重故。如瑜伽云。是诸菩萨多分应与嗔所起犯。非贪所起。乃至广说。又智论云。菩萨不恼众生为戒。不同声闻求现涅槃。淫欲虽不恼众生系缚心故立为大罪。菩萨不求现世涅槃。往返生死具资粮故。然瑜伽云。若欲断彼生起意乐发勤精进。烦恼炽盛蔽抑其心起嗔盖等。无所违犯。由此第六有意乐门。由意乐力恶无犯故。如十住论。悭心不解不能施时。谢今未熟后当施故。然经亦说。护戒之心如惜浮囊及草系者。由此第七有怖畏门。见微遮罪如性罪故。然涅槃云。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由此第八有成胜门。作善有胜且放止故。然庄严云。虽恒处地狱。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由此第九有护障门。虽有作善护小乘故。如大般若云。若菩萨设殑伽沙劫受妙五欲。于菩萨戒犹不名犯。若起一念二乘之心。即名为犯。解云。虽贪所污。大心不尽。无无余犯。故名无犯。然文殊问经云。若以心分别男女非男女相。是菩萨波罗夷罪。由此第十有究竟门。若取法相非究竟故。如大般若。应以不护圆满净戒波罗蜜多。犯无犯相不可得故。第三犯失者。谓菩萨戒无无余犯。如有一分受。有一分持故。不同声闻犯一重时。便破一切失比丘性。如本业经。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心谓期心。若不放舍无尽戒愿。无有尽犯。无边戒故。由此转生。戒亦恒随运运增长乃至成佛。犹如河水日夜不停运运迁流自到大海。唯除故舍大菩提心。彼既心尽戒亦尽故。然犯重戒略有二种。一破二污。若以上品烦恼缠犯。随所犯支失戒律仪。若中下缠唯污不失。如瑜伽云。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不同声闻一犯即舍。又上缠犯虽失净戒。经说即忏亦得重受。不同声闻如斩头者现身不能复入僧数。广引教理如宗要释。且止傍论释颂二门。谓初六颂传诵本师门。释迦传诵本师序故。后五颂半末主显扬门。释迦自演戒宗要故。初亦有二种。初五颂显主尊胜门。后之一颂赞戒功能门。初亦有二。初二颂半现身本末门。后二颂半说法本末门。
  经。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
  述曰。现身本末门略有四重。此初他受用身。传说。此身应第二地。戒波罗蜜此经宗故。非自受用。华严等说彼无边故。方者正也。千叶台总成二地菩萨净土。此中台上是身所居。千叶即是所化部落。如仁王云。信忍菩萨百佛千佛万佛国中化现百身千身万身。十地经云。二地菩萨入千世界见千佛故。于此台上别有佛座。此千叶台有说是座。非也。上卷别说卢舍那佛坐百万莲华赫赫光明座上故。既说我住莲华藏世界海。其台周匝有千叶。一叶一世界。我化为千释迦。复有百亿须弥。明知是土。有难。彼土岂狭弥陀圆光。经说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故。此难不然。佛光不定。释迦亦照无量刹故。或既言如。但比广大。未必量同。如眼喻海。故知百万莲华为座。何故诸佛莲华为座。表佛虽在世如不著水故。
  经。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
  述曰。第二净土化身。传说。此身应地前机。有说。唯四善根方生净土。理未必然。净土经说余亦生故。净秽同处随业异见。犹如四识等事心异。如说鹙子所见山河螺髻梵王反宝土故。
  经。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
  述曰。第三秽土化身。言一国者一须弥界。以世界别南洲现故。瑜伽论云一大千有百俱胝界。杂集云一俱胝量当于百亿。何故此中唯言百亿。亿有多种。瑜伽且依十万为亿。此经千万故不相违。此依粗相且说一类须弥世界。据实树形人形倒及侧等。各随其类遍满诸方。异类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出过思议之表。然皆摄在莲华台藏世界海中。并卢舍那转法轮处。
  经。各坐菩提树至卢舍那本身。
  述曰。第四举净秽土。机根顿熟一时重化。摄末归本。如上卷云千华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故。
  经。千百亿释迦至十重四十八。
  述曰。第二说法本末。卢舍那身虽非凡境。加力见闻接众而至。既贯三际之则。非随时宜所制。故说我诵不言说也。味中之上名为甘露。故喻乐中最极涅槃。戒则出苦证乐之门。故言听诵甘露门开也。或说戒经名之为门。所诠之戒名为甘露。教能开理出三界门。对机而显是为开也。凡心易竭。胜影难留。故归本处诵本师戒。此中本师谓即本身。或可戒法名为本师。佛所师故。
  经。戒如明日月至由是成正觉。
  述曰。此即第二赞戒威力门也。戒破罪闇犹如日月。庄严行者如璎珞珠。如遗教云。惭愧之衣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或说。性戒明如日月。遮戒庄严如璎珞珠。破性罪闇严性戒故。万行之始以戒为本。万行之终菩提为果。是故三际皆由戒成佛。三聚如应成三德故。如瑜伽云。如是所集福智资粮更无余果可共相摄。唯除无上正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