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维摩义记
维摩义记
香积佛品
此品因香饭明道。上明其空。今明其有也。亦由空室中生。上方菩萨问香积佛。凡有三。一问。从何人边来。第二问。娑婆世界为在何许。第三问。云何名作乐小法者。下一一答三问。也。从刚强至结戒切励凡夫愚人示其十恶教满十善。结戒以下多明学二乘人。随事而制名结戒。制已故作者是犯戒。应奉行不应违。至故作故。犯则障道名碍。持则是得圣之因名不碍。犯重堕恶名罪果。得道品及涅槃是福果。故言离罪。不犯行善此善是净。犯而行善名垢。善能修何等胜行。行无创疣得生净土。维摩言。八行成就无创疣得生净土。从饶益以下第一明代苦义。第二从等心以下明奉上接下。第三明解理不遍闻经不疑。第四解人不遍不与小乘违背。第五不嫉。第六不高。第七常省。第八不讼也。
菩萨行品
辨菩萨行即以为品。凡有六段。第一从初至非度所恻。明大士知时现无病之。状运以神通之车到于佛所欲令群生取悟于大圣。第二从白佛以下至能作佛事。明香有利益以香为缘得作佛事。七日然后消者。明众生感道缘足然后消也。就小乘益中文外应有一句。外凡夫食之。入内凡夫然后乃消。就中言。未入正位以久习小乘性成食饭。乃得入正位之益。始发大乘之心未入性地食之。得发大乘性地心乃消。升降可知。第三从或有佛土讫入诸法门。广明万法皆为修道之缘。就缘而辨故以光明等是佛事。第四从入此门者讫所不能作讥切他方处净不欣涉秽不威不恃己德谦下接哉知大觉等均其土不异方便不同菩萨之道成。第五从众香讫现佛国异。上明戒敕诸人应无彼此。此明自责悔过忏悔除罪。大士内实无累。为引未来不退之流。第六从愿赐少法讫品。请法还国忆念如来此言称扬皆是益物之道。佛答有尽不尽法门。上言以收万行名为少法。有为之法虚伪生灭假名为尽。无为之法寂灭无性假名为不尽。著之则缚于二不著名解脱。与二解之心为轨名法。能通妙智故名为门。汝等当学此理何谓。尽名有为。不尽名无为。开章门如菩萨所行者。不应尽有为。所以尔者。若尽有为则万行不成不能资空不著。若住无为不能资成万行。故不得住二边。就不尽有为中大泮有三段。第一从不离大悲以下至无有疲厌。就恶国明。菩萨不尽有为所以名恶国。犹有三界因果之患故言恶国。志常安住以下至无有齐限。明杂恶国。菩萨不尽有为所以名杂恶者。第七地明非有烦恼。非有者无三界之粗。非无者有三种爱心。故言杂也。以诸净国以下明净国。菩萨不尽有为义。不得舍有为身。守静不化仰以然。若离大悲。则功德不满。无资成义。智若不成。于法相有滞。何能导成万行功德。智惠不备。大果理隔。故不舍大悲等行。自下解不尽有为义。慈悲行备。自能发菩提之心毕竟不忘。化众生时心无厌倦。若欲接无私。要以四摄方尽。修护法行不惜身命。勤种善根。应死疲厌。此二句似己自修行。安住方便以下似杂恶国外化。就外化少有内行。曾发大心忘而起或名堕。还教大乘小乘贵于远离。大士处乱化物不欣为义。不染诸禅为乐。如游地狱。不生著心。乐处地狱教化。如游园苑之无碍。见有求法生我福处即是我善师。行施时愿未来成一切智。发八万善无其时限。至果方舍。见一切净国。愿未来成己佛土亦然。忆生死无量劫来苦而勤化众生。故名勇。闻说无量德行。志修不惓。用智断生死若剑。已无患累。能济有心。拔苦尽原故言永使解脱。精进有中摧魔。亦求解无之智。是名不尽有为。何谓不住无为者。虽修三空之解。有中之心不证空。而不化小乘修空。谓万法空故无其一实。胜如优劣。进修之者何所化也。菩萨虽知无实解。缘假不无。勤化不息。观无起无常空而顺有中修善。故言不厌善本。常观苦而不恶生死。在中施化。虽观无我空。而诲假名行人不惓。观空寂理。不闻小乘永寂。涅槃诸句类尔。本愿欲作佛未成终不虚。发誓而不为福。反空化有。岂著向者空。故言不住无为。互举欲具为福德。不住无为空要须涉有。总举上不住无为具智惠要。善修于空无著故不得尽有为。别明为成大慈悲行故不住无为空。为满本愿令不虚故。有中修福不得尽有为。欲集万善法药故。岂住空不化。欲知根授药故不得尽有为。下问可知也。
见阿閦佛品
就胡本故言见阿閦品。向二大士与众俱到佛所见于如来。存见有实如来可见。是以遣之。问。汝作何等观。不敢直指。大圣。先观己身以类佛身。乃至万法前际不来者。外道计有神我。道场成大觉之我。今明众生中无神我成佛。故言前际不来。计成佛已未来寿命迳无量劫。今明无实如来寿命迳无量劫。故言后际不去。现在无实如来住。现在世不观色有实不观色如性。不观有定性类于心余句可知。次明法身妙有非缘假故无。非四大起者。法身妙出不为四大所成。无四大义。同虚空亦不积。六入成妙过诸根。亦非三界垢因所成。故不在三界。向明如来法身不为色所成。次明如来妙解顺于三空解。明无明等空。不一不异以下明法身妙有。百非之表。像不可寻。无相可说。故寄妙应以辨之。有本则垂迹。万差无定一也。迹不殊本。言不异。无心于感物见利生。言非自。法身物无不济。故非他。妙有不同太虚。非无相。法身绝于有心。故不取相。法身不在此生死中不在彼无为涅槃中也。不中流者。不同众圣贤。虽绝于三非。如妙应不绝。向是妙有湛然常静。而影现万方。今明观于寂灭而垂迹于邦。此语妙应之体。又明妙身心不在此方不在彼方。小异上也。而未始不此彼。若作此彼定心而缘。永乖其旨。智所不能知。岂是识之所及也。妙智幽鉴故无晦。现为不达故无明。名所不加体相亦夷齐。现婴弱故无强。生老不组故非弱。现有恚碍非净。永拂尘累曰非秽。高栖环中不在方。像无不则不离方。真体淡泊故非有为。飞驰六道故非无为。从天示以下明绝众相尽言语道断也。冥于名相岂言所能名。定求则乖其妙体。非福田契福。非不福田既无定。作福田之者何有实。应供生敬则福生。焉得言应供。无应供者可取。不应供可舍。相无两冥。所以同真际等法性。非曰空同不为金刚以还心所称量。过称量境。细入故非大。弥沦故非小。体绝诸尘之数。所以有而不同尘者。永断结缚故能然也。等三乘法现同一切众生人间也。法无分别者。现同万法。虽等三乘同众生均万法。而不实同。一切无失以下至显示。复明绝于众相。如来应身妙绝。即法身之相应作如是观。若异此观即是邪观也。
法供养品
此品由是前品四依流通。但流通三时称于佛心。言法供养也。此品大泮凡有二段。第一明现在法供养。二明引住证。今第一从初始至福不可量。明今日也。故言不可思议。自在神通者明二谛之理。亡于思量。卑事无滞。言自在神通也。决定实相经典者。明第一义谛。此理分明故言决定实相典也。我解佛以下至必得不疑。明四依弟子信解。受持不疑明弟子法供养。何况如说修行以下。明四依法养。第二从引药王以下尽品。证明法供养。诸佛所说深经者。明第一义谛。幽而难测故言深经。难信难受者。此理既深。明信受者难也。理既幽深言微妙。契之者希言难见。其体激然言清净无染。此理绝想故言非思量分别所得也。二谛之理出生万善言法藏。陀罗尼者。万法无非是总。万法皆空。是为无法不摄。言陀罗尼也。印之者。世印印物以文生。此空理印物则万物空理文生。至不退转者。此理能使人得不退之解。成就六度者。明以空义故成就六度也。善分别义者。明由有空故万善各分而生。顺菩提法顺无相之解。第一义谛于俗为上以言众经之上也。由空故慈悲成。广离诸恶见也。顺因缘法者。明缘假故有无性故言顺因缘。无我无众生无寿命者。明众生空。空无相等者。明法空。能令众生坐于道场以下还明空有相成。又于诸法以下。由是法供养但自转明利。依于义者。明四依不次。依义在前。何以而然。义便故尔。前明无生忍。是第一义。此便故先明依义也。下皆尔。
嘱累品
上依未来以弘通故言嘱累。初至而为广说。委上依以弘通。从弥勒当知以下。示上依之人未来弘通经时识其恶也。如汝所说吾助尔喜者。一明上依能离其恶。二明未来能弘通经。有二义称圣心。所以喜。于是一切菩萨以下。明下依以流通。尔时四天王以下。明四天王拥护持经人。有二义。如前佛喜也。告阿难以下。劝上四依未来弘通其经。佛告阿难通其文。已受持要者。受持二谛之要者。当何名斯经者。问其名目以受持也。
景明原年二月二十二日比丘昙兴于定州丰乐寺写讫
维摩义记
诠文始终凡有三段明义。一明序说。二明正说。三明流通说。序为兴致之由。正宗为于现在。流通为于未来。故有三焉。从始讫七言偈。此即序也。从偈后尽阿閦。即正宗也。后二品即流通也。序中有三义。一明遗教序。从品始尽俱来坐是。二明说法序。次下至献盖是。三明献供序。自下讫偈。是正宗。中有二文。一略开经宗。二广演其义。从偈后讫方便品。即开宗也。此中凡开四义。一开净土。从初讫品是。二开旧方便。从品始至以有疾是。三开新方便。次下至此可患厌是。四开法身。次下讫品是。所以开此四者。以新旧二智明化接下流身土二果。是顺化所。克所克果尽环中接下。明慈无不被。故明四也。从弟子品讫阿问品。即第二广前四也。于中弟子菩萨二品广前旧方便。言旧者。病前时施为也。从文殊品讫菩萨行。广前新方便。言新者。托疾弘化也。从阿閦品始讫名为邪观。广前法身也。从汝于何没讫品。广前净土也。此广者更明异土也。流通中有二义。一明法供养。二明嘱累耳。维摩者人得名。不思议者法名也。言不思议者。以权道万差出群有之表。睹之则与世同流。寻之则三有分绝。故名不思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