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梵网经述记
梵网经述记
经。众生受佛至诸佛子 释曰。第三信同佛位。谓因戒善合有处当来恒沙功德。于因说果。因同大觉。如涅槃经说。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应前心难当绍佛位名真佛子。
经。大众至我诵 释曰。第五结听。
经。尔时释迦牟尼至成无上觉 释曰。自下第二广释戒相。有二。先因缘。后告诸下广释戒相。前中有四。一成道。二结戒。三放光。四集众。成道中有四。一显时。二辨名。三明处。四成道。尔时者显时。谓已成佛时。正说戒时。已说心地时。释迦牟尼佛者标名。释迦姓也。牟尼别名也。佛德号也。释迦此云能。劫初有王名平等意。姓刹帝利(云此田主)乃至彼有子孙王名茅草王。王有息名大茅草。如佛本行经第五说。大茅草王无子。以其王位付诸大臣。出家成就。四禅具足。五通得成。王仙寿命极长。至年衰老不能远行。时彼弟子欲往东西求觅饮食。取好软草安置笼里盛。其王仙悬树枝上。畏诸虫兽来触。王仙弟子去后有一猎师。遥见王仙谓是白鸟。遂即射之。仙既被射。有雨滴血出堕于地。即便命终。彼弟子来见彼王仙被射命终。复见血滴。焚烧王仙。将骨起塔。时雨滴血生二甘蔗牙渐渐高大。至甘蔗熟。日炙开剖。一茎生一童子。一茎生一童女。端政可喜。世间无双。时诸弟子念言。今此两童是王仙种。养护看视。报诸臣知。时诸大臣闻已欢喜。迎二童子。将还入宫。召解相师教教令占相。并遣作名相师云。此既日炙熟甘蔗开而出生故。一名善生。第二复名甘蔗生。又曰。炙甘蔗出亦名日种彼女因缘一种无别故名善贤童子。幼少年立以王女。至长大拜为第一妃王。第二妃绝妙端政生四子。一名金色。二名炬面。三名象众。四名别成。其善贤妃唯有一子。名曰长寿。端政可喜。其善贤妃。至于王边白言。大王。我今从大王乞求一愿。王言。随意。从心所欲。妃重白王言。大王自在若与我愿不得变悔。王言。我与妃心之所愿后若悔者。当令我头破作七分。妃言。大王四子摈出于国。遣我所生子长寿为王。岂不善哉。至明清旦。王敕四子。今可出去。我治化内不得居住。时四子母母妹及大臣等白王言。乞我等随王子去。王言。随意。王子受王敕已向北方到雪山下。至山南面见下。宽平无诸坑坎。旧有一仙。名迦毗罗。在中居止。王子见已。于此造城治化。王召国师言。四子今在何处。答言。大王王子存北方。已生男女。大好治化。能立国计。是故立姓为释迦。于迦毗罗仙处所住故。因城立名故名迦毗罗城。时三子没后唯有一子在。名尼拘罗(此云别成)为王。王生一子。名曰拘卢。拘卢王生一子。名瞿拘卢。瞿拘卢王生一子。名师子类。师子类王生四子。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有一女。名甘露味。其净饭王以绍王位。还在父城。时迦毗城不远复有一城。名曰天臂城。有一释种长者。名为善觉。大富多财。如毗沙门王宫殿。无异时彼长者有八女。时王遣使迎取八女。至于宫已即纳二女为妃。二女者。第一名意第。八名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惠)自余六女。而与三弟(第一夫人生于太子)从此立姓名释迦也。复云能。牟尼此云寂 三初坐菩提树下明处。四成无上觉以显成道。
经。初结菩萨至之法 释曰。第二结戒。先结。后释名。此即结戒。谓。成菩提已结菩萨戒不同。声闻待缘而结。又说心地后结菩萨戒。而言初者未制余戒故。波罗提木叉者。此云别解脱。别别弃舍身语恶故名别解脱。言孝顺者。谓戒功能起淳净心。爱敬尊亲。是谓孝也。如世典云。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又由戒故。远离恶行。身心不恼。修习善品。名称普闻。孝之始终故。言孝顺父母。除已执见。随顺教令。随时所须。是谓顺也。又忠孝离恶。敬顺修善。是谓孝顺也。父母养育之恩。师僧导训之恩。三宝救护之恩。所以于此须孝顺也。又孝敬于诸佛。随顺于正教。言至道法者。六度四摄及菩提分法。此戒顺彼。所以者何。由无悔等乃至发定惠诸善行故。
经。孝名戒亦名制止 释曰。第二释名。谓遮恶顺善。是谓孝也。制伏六根。遮七支恶。名为制止。
经。即口放无量光明 释曰。第三放光。欲说戒光明故。所以口放光也。有四因缘。是故放光。一照众生苦。二生希有以。三感召有缘。四灭生死闇。
经。是时百万亿至大国王 释曰。第四集众有二。先集众。后听法。此即众集。集众有五。一杂众如言百万亿大众。二菩萨众。三梵众。四六欲天众。五国王众。言梵天者。初静虑有三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第二静虑处有三天。一少光。二无量光。三极光净。第三静虑处有三天。一少净天。二无量净天。三遍净天。第四静虑处有九天。一无云天。二福生天。三广果天。四无想有情天。并五净居天。五净居者。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现天。四善见天。五色究竟天。过此净居天。有大自在天。第十地菩萨生于彼天中(如瑜伽)正理二十一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天。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殁故。威德等胜故。名大梵。大梵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于大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自地天内光明最小故名少光。光明转胜量难测故名无量光。净光遍照自地处故名极光。净意地乐受说名为净。于自地中此净最少劣故名少净。此净转增量难测故名无量净。此净周普故名遍净。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故说名云。此上诸天更无云地。在无云首故说无云。更有异生胜福方可往生故说名福生。异生果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离欲诸圣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繁谓繁杂。或谓繁广。无繁杂天中此最初故繁广。天中此最劣故说名无繁。已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恼热。故名无热。或令下生烦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现。杂修定障。余品至微。见极清彻。故名善见。更无余处。于有色中能过于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众苦所依身最后边名色究竟(如正理二十一说)第十地菩萨。具足神通。所化自在。于境无滞。名大自在。六欲天者。一四大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此云时分)四睹史多天(此云知足)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一一解释如论应知。十六大国者。如长阿含经第五云。一央伽国。二摩竭国。三迦尸国四居萨罗国。五跋只国。六末罗国。七支提国。八跋沙国。九居楼国。十解阇罗国。十一阿湿波国。十二娑蹉国。十三萨罗娑国。十四乾陀罗国。十五剑浮沙国。十六阿梨提国。勘又毗婆沙论第一百二十五云。十六大国者。谓央伽国。摩揭国。迦尸国。憍萨罗国。佛栗底国。末罗国。奔达国。苏噏摩国。頞缚迦国。頞饭底国。叶筏那国。剑跋阇国。俱卢国。般遮罗国。筏蹉国。戍洛西那国。
经。合掌至心至于戒 释曰。第二听法。
经。佛告诸菩萨言至自诵佛法戒 释曰。第二正释戒相有二。一略叹劝持。二佛告下正释戒相。前中有二。一略叹劝持。二佛子谛听下教所被机。前中有三。一劝诵。二叹德。三是故大众下结劝诵持。前中有二。此即第一显佛自诵。谓佛世尊忆昔有思。所以常诵。又摄益他。故自诵出。
经。汝等一切至亦诵 释曰。第二劝他诵。初发心者。谓十信也。十发趣者。谓十解位决定发趣毕竟不退。名为发趣。如上经说。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惠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十长养者。谓十行位修习法空。长养善品。如上经说。诸佛当知。从此十发趣入坚诸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惠心。十金刚心者。谓在十回向。如上经说。从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深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惠心。十不坏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惠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焰地。五体性惠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花严地。十体性入佛境界地。第一十发趣中舍心者。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皆舍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乃至广说。戒心者。若佛子戒非非戒无受者十善戒无师说法欺盗。乃至邪见无集者慈良正直正实正见舍喜等。是十戒体性制心八倒。一切性离一道清净。忍心者若佛子无相惠体性。一切虚空忍一切处。忍名无生行忍。一切处得名如苦忍。乃至广说。进心者。若佛子。若四威仪。一切时行伏空假会法性。定心者。若佛子。寂灭无相行无量心三昧。凡夫圣人无不入三昧。体性相应。一切以定力故。我人作者受者一切转见性。是障因缘散风动心静惠观一切假合名。乃至广说。惠心者。若佛子。空惠非无缘知体名心分别一切法假名。乃至以惠为首。修不可说观惠入中道一谛。愿心者。若佛子愿大求一切求。大求者谓求无上正等大菩提。一切求者谓求一切行。护心者。若佛子染三宝染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恶见不娆正信灭我缚见缚等。喜心者。若佛子见他得乐常生喜悦。顶心者。若佛子是人最上智灭我见轮。此中最上智者。谓无我智灭我见故。一切诸见皆随寂灭。第二十长养以慈心者。若佛子常行慈心生乐因已。于无我智乐相应观。入诸受相行识色等大法中无生无住。乃至广说。此中慈者于无乐有情欲与乐故。乐相应心作意思惟。悲心者。若佛子以悲空无相悲解行道自灭一切苦。于一切众生无量苦中生智等。此中悲者拔众生苦。由无缘大悲普于一切怨亲及中庸境。修平等心度彼诸苦。喜心者。若佛子悦喜无生心时种性体相道智空空喜心不著我所。喜一切众生起空入道舍恶知识求善知识。示我好道。使诸众生入佛法家中。当起欢喜入法位中。舍心者。当生舍心。无造无相空法中。如灵空于善恶有见无见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他体性不得为大舍。乃至自身血害手足一切舍而无生心。当修其舍施心者。能以施心财施法施教导一切众生。内身外身国城男女田宅皆如如相。如语心者。谓入体性爱语三昧第一义谛法语实语皆烦一语调和一切众生发起善根。利益心者。谓观行七财前人得利故。益受身命而入利益三昧现一切身口语。同心者。谓法以道性喜劫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二。而现无量随类形身入诸六道一切事同。定心者。谓心静缘于我所法心动转逆顺出入故当入百三昧。惠心者。谓观邪见结患等转无决定体性顺忍空同故。乃至是心入空空道发无生心。第三十金刚心。信心者。谓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见之心。结有造业。不受入心。心空故信信寂灭名无相信。念心者。谓当六念。当念佛法僧戒天施第一义谛空无著无解。回向入法界智惠。深心者谓第一义。于实法空智照有实谛。因缘中道名为实谛。假名诸法我人主者名为世谛。于此二中深深入空。深深解脱。一达心者。谓顺忍一切实性无缚无解一切空。空名为通达一切法空。直心者直照取缘神我入无生智。教化一切众生。转一切众生皆萨婆若空直真性直行(直者正也)。不退心者。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新长养诸见。亦复不起习因相似我人入三界业。独大乘心者。解脱一空故。一切行心名一乘任用戴用。度三界河。趣入佛海。无想者。妄想解脱照般若波罗蜜无二。一切结业三世法如如。乃至皆同无生空故无相心。如如惠者。谓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生生烦恼。而不转一切法门一切贤所行道一切圣所观法所有亦如是。一切佛教化方便法义皆集在心中。不坏心者。入圣地智近解脱得道正门明菩提心伏忍顺空八魔不坏众圣摩顶。诸佛劝发入摩顶三昧。放身光照十方佛土入佛仪神出没自在。第四十地。体性平等地者。谓真法化一切行花光满足四天果住佛净土。无量大愿辨才无畏生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碍凡夫因果毕竟不受大乐欢喜。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从一劫入无量劫。乃至广说。体性善惠地者。谓清净明达一切善根。所谓慈舍恶观四谛法度众生苦。体性光明地者。谓以三昧解了智知三世一切法门。所谓十二分教。总持辨才心心行空乃至广说。体性尔炎地者。谓尔炎真俗不断不常修习觉品。入善权方便化一切众生。使见佛体性常乐我净。体性惠照地者。谓此地中有十力品起一切功德行。体性花光者。地如上经说。能于一切世界中十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众生种种变化天眼明智知三世国土中微尘等一切色分分成六道。以天耳智知十方众生苦乐音声。以天身智知一切色非色非男非女形。于一念中遍十方三世国土劫量微尘身。以天他心智知十方三世众生所行。以天人智知十方三世一切众生宿世事。以解脱智知十方三世众生解脱。断除一切烦恼若多若少。以天定心智知十方三世国土中众生心定不定。以天觉智知一切众生已成佛未成佛。知十方佛心中所为说法。以天念智知百劫千劫中一切众生受命久近。以天愿智知一切众生贤圣十地。三十心中一一行愿体性满足地。谓十八圣人智品下地所不共。谓十八不共法智分。体性佛吼地者。谓入法王位三昧。其智知佛佛吼三昧故。大明定行常现在。可以法药施一切众生。为大法师破坏四魔。法身化化入佛境界。体性花严地者。如经言。以佛威仪如来三昧自在王定出入无时于十方世界中百亿四天下一时成佛转法轮。体性入佛界地者。谓其大惠空空复空。如虚空平等智法同法性故名如来。尔时生宝莲花上。一切与受记。欢喜法身手摩其顶。同见同学菩萨异口同音赞叹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