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网经述记

  第九明校量胜劣者。谓诸菩萨有漏净戒超诸世间所有善品。亦过一切声闻独觉所有净戒。及诸功能。如大般若经第五百八十六说。又满慈子。初发无上正等觉心。一菩萨戒至邬波尼杀昙分倍亦复为胜。假使世间一切有情皆具成前五神通。彼所有戒于发无上正等觉心诸菩萨众初发心时。一菩萨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不及一。复次满慈子。一切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净戒。于发无上正等觉心诸菩萨众初发心时。一菩萨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尔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云何菩萨有漏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舍利子言。声闻独觉无漏净戒。唯求自利回向涅槃。菩萨净戒普为度脱无量有情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有漏净戒。能胜二乘无漏净戒。如日轮出放大光明。荧火等光悉皆隐没。如是菩萨修行净戒回向趣求一切智智。普胜一切声闻独觉回向涅槃所有净戒。时满慈子问舍利子言。何缘菩萨有漏净戒普胜异生声闻独觉所有净戒。舍利子言。菩萨净戒普为利乐一切有情回向趣求一切智智。异生声闻独觉不尔。是故菩萨有漏净戒。普胜声闻独觉净戒。又第五百八十七说。满慈子。如有二人作大方入深山窟求无价宝。彼入未久便见两边有诸少价金银等宝。俱见不取。渐次前行。复见两边有多价宝。一见贪著荷负而还。一见不取。更复前进。至极胜处。获无价宝。恣意持还。多所饶益。如是菩萨作方便。求证无上正等菩提。欲为有情作大饶益。趣入佛法。略有二种。一有菩萨无方便善巧故。虽闻世间种种善法心不贪染。而闻二乘所有功德心便爱味。由爱味故精勤摄受。远离所求一切智智。退失无上正等觉心。如彼初人。二有菩萨有方便善巧故。初闻世间种种善法。心不贪染。次闻二乘所有功德。亦不爱味。由不爱味故。便不思惟。便不修习方便厌舍。所以者何。此诸菩萨知世善法多诸过患。不能究竟自利利他障碍所求一切智智。声闻独觉功德善根。虽出世间而但自利不能普利一切有情。亦障所求一切智智故。不爱味。亦不思惟。不乐修习。由斯超越彼二乘地。勤求无上正等菩提。渐次证得一切智智。如彼后人。
  第二能诠教体者。文义为体。如瑜伽论八十一云。云何为体。谓契经为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文是所依。义是能依。如是二种总摄一切所知境界。广如杂集记会。第三摄教分齐。复有二种。一摄教分齐。二翻译时代。第一摄教者。十二分中方广因缘分摄。三藏之内契经调伏。说心地等契经藏摄。正说戒法是调伏藏摄。二藏之中菩萨藏摄。三时教中第三时摄。了义说故。第二翻译时代者。诸德相传云。真谛三藏将菩萨律藏。拟传东华。南海上船。船将欲没。省除余物。犹不能浮。即去律本。船方得进。三藏叹曰。菩萨戒律汉地无缘。深可悲矣。又昙无谶法师。于西凉州。时有沙门法进等。求菩萨戒。请翻戒本。法师曰。此国人等。性多狡猾。又无刚节。岂有堪为菩萨道器。遂不与授。进等苦请不获。遂于佛像前立誓要期。苦节求戒。七日才满。梦见弥勒亲与授戒并授戒本。并皆诵得。后觉梦已见参法师。法师睹其相异。乃喟然叹曰。汉地亦有人矣。则与译出戒本。今别行地持本首安归命颂是也。此与进梦所诵文义符同。由可知古德有感。圣迹有应。神功莫知。妙用不测者矣。今此经者。于大秦姚兴弘始三年。有西方三藏。名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诵此菩萨心地一品。于时有沙门道祥等八百余人。请罗什法师求菩萨戒。遂于逍遥园。又云。于草堂中。共学士翻译出经论五十余部。今此经最后什法师自诵出。而共译之。惠融等笔受。亦同诵持。仍别录出此下卷之中偈颂已后所说戒相。别为一卷。名作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一卷。首标受菩萨戒羯磨等云。此羯磨出梵网经律藏品内虚舍那为妙海王及王子受菩萨戒法。
  第四教所被机者。正为菩萨。兼为不定性二乘。彼发心已亦入此戒故。又普为一切有情。无偏党心故。但所化生取缘不同耳。
  经。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 释曰 自下第五正释。本文大判有三。一略叹戒德。二尔时释迦下广释戒相。三佛子善听下结叹劝持。此即第一略叹戒德有。十一行半颂即分有二。一有六行颂标宗叹德。二有五行半戒德劝持。前中有三。一有两行半显身差别。二有两行半略开戒品。三有一行举喻叹德。身差别中。复分有三。一有一行半三身差别。二有两句一时成道。三有两句摄化归真。前中有三。此即第一显本身。此中有说。卢舍那佛是自受用身。千释迦是他受用身。百亿佛是变化身。有说。卢舍那是他受用身。有分限故。余之二身皆是化身。粗细不同。分为二种。有说。卢舍那及千亿佛是他受用。粗细分二。今依初释。论说。最后身菩萨。在大自在宫。成等正觉故。莲花藏世界者。此其是也。若不尔者后身菩萨何处成佛。菩萨成佛。唯说依此莲花藏界。或自在宫。由此应知。舍那遍照自受用身。即余二身无遍照用。问。若尔云何余众得见。答。由佛加被力能令得见。各随根机所见各别。问。自受用身遍周法界。如何说言俱来至我所。答。随所化宜。摄化归真。现似来去。实无去来。问。若尔何故唯百亿国。答。随一千佛化但言百亿。理实而言。一一国土入一切佛刹。又一花藏世界一一微尘中。悉现诸佛刹。如天帝网展转无尽。皆卢舍那转法轮处故。为简迦叶余诸世尊故言我。今又简余经化佛所说故言我。今虽诸法无我而显自在我故言我。今又言说易故。顺世间故。离怖畏故。显具德故。假说我名。又佛有法界大我故说我言。如大乘庄严论云。言清净空无我。佛说第一我。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释曰。此偈显示法界大我相。清净空无我者。此无漏界由第一无我为自性故。佛说第一我者。第一无我。谓清净如彼清净如即是诸佛我之自性。诸佛我净故。故佛名大我者。由佛此我最得清净。是故号佛以为大我。由此义意。诸佛于无漏界建立第一我。是名法界大我相。方者正也。正坐花上。又方者得坐花座令取正义。莲花台者。谓佛依持十八圆满中依持圆满。如菩萨藏经说。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无性摄论第十释云。譬如世间宝庄严具众宝庄严。此佛净土所依大宝红莲华王。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如地轮等依风轮等。如是净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之所建立。此红莲华。于众花中最为殊胜。是故说名大宝花王。或即如来说名大大王大法王故。此红莲华是佛依处。从主为名。所建立者。谓佛净土。依此花王长时相续无有间绝。此句显示依持圆满。若依大智论有三花。一人中莲华。十叶以上。二天上莲花。百叶以上。三菩萨莲花。千叶以上。今显佛莲花无有限量。如花严经说。有大莲花座。一一花叶皆遍周法界。
  经。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 释曰。第二他受用身。有一千佛。
  经。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 释曰。第三百亿佛。此中百万为亿。若依此经有千叶花。一一花上各有百亿国。一四天下以为一国。即有千个百亿。而杂集论言。百俱胝日月。百俱胝苏弥卢山。为一三千大千世界。同成同坏者。盖依一花世界而说。理实有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同坏同成。此据随化。但言千等。理实一佛化十六界。又由愿力说化大千。
  经。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释曰。第二一时成佛道。谓一本身及千百亿一时成道菩提名觉。成觉之树名菩提树。然七佛成道其树各别。如长阿含经第一云。毗婆尸佛坐波波树下成最正觉。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成最正觉。毗舍浮佛坐婆罗树下成最正觉。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下成最正觉。拘那含牟尼佛坐乌暂婆罗树下成最正觉。迦叶佛坐尼拘律树下成最正觉。我今坐钵多树下成最正觉。大乘同性经云。此菩提树王高无边恒河沙佛刹微尘数世界纵广正等。云何菩萨往诣树下成最正觉。如密迹力士经第三说。菩萨六年苦行。到闲静处流河水际。洗身清净度河水去。往至他处而独立。乌有弥迦女。名善荫。构于头牛而取其乳。展转相饮取后淳湩用煮乳糜在釜跳上数十丈。其女怪以梵志占之。临成佛者乃应眼耳。时女诣菩萨所。及六百天龙鬼神。各各赍食珍异甘膳诣菩萨所。各自启曰。唯愿垂愍受是供养。于时菩萨受善荫乳糜服食。亦取一切六方天龙鬼神示现皆食。诸来施者各自见独受其食。不见他人。尔时菩萨往诣菩提树。坐树王下。于其足底生千辐轮相。足出光明。遍照佛国土。一切地狱畜生饿鬼一切众生苦恼休息。又有一人名日吉安。遥住视菩萨因求好草。手执此草诣菩萨所。以此好草贡与菩萨。稽首足下。即发无上正真道意。尔时菩萨以授好草布佛树下。时八万四千天子等。睹菩萨布坐。希奇心中。忻然寻设八万四千师子之座。是诸天子各不相见。亦不相知。心自念言。菩萨独处乘师子座成最正觉。时诸人天见彼菩萨或见坐于宝净莲花师子之座。或见在地。或在虚空师子座上或见在贝多树。或见在忉利天上尽度树下。或见在众宝树下。或见在七尺诸佛树下。乃至或见八万四千由旬树下坐。具说如彼。问。如何本身坐菩提树。答。此菩提树即莲花藏界。莲花藏界即菩提树。又此唯显百亿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非本身佛。亦非千佛。
  经。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 释曰。第三摄化归真。如是千百亿是卢舍那佛之所化。皆以舍那为其本身。
  经。千百亿释迦至俱来至我所 释曰。第二有两行半颂。略开戒品有二。一有一行一句本身略开。二有一行一句化佛略诵。此即第一本身略开有二。此即第一听众来集。
  经。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 释曰。第二本身略开。言甘露者。即是涅槃。于涅槃中离死所依蕴名为甘露。如是妙戒为涅槃门。以此为依起无悔等。乃至依定发如实惠。得涅槃故。如杂集论第八言。何故此灭复名甘露。离蕴魔故。永离一切死所依蕴故名甘露。又说。由此律仪能速远离生死苦故。又说。云何身语随顺现行。由能随顺涅槃得故。谓能随顺得涅槃得能引圣道故。所言开者。谓宣示他故。
  经。是时千百亿至四十八 释曰。第二化佛略诵。此中千佛及百亿佛各诵本师戒。
  经。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 释曰。第三有一行颂举喻叹德。先喻。后法。此即举喻。此中日月喻除灭诸恶。璎珞珠喻修集诸善。饶益有情譬如日月能破诸闇。摄律仪戒离自黑闇。摄有情戒能除他闇。闇有二种。一恶业果闇。二生死闇。此戒能破诸身语恶及恶趣闇。如戒经说。譬如明眼人能避阴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除生死闇者。由此展转趣涅槃故。如大智论第十五云。死闇冥中戒为灯明。又如世间有璎珞珠有其二义。一庄严身。戒亦如是。庄严行者。如增壹说。戒如璎珞身现众好相故。二者能感财宝。戒亦如是。一切妙行因此而起。如大智论云。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于地。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若人弃舍此戒。虽居山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或有人但依水为戒。或著草衣。或著木皮衣。受行苦行。空无所得。若有人虽处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处。乃得道果。又增一经说。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法皆由戒成。此显摄善法戒。又如意珠有八功德。戒珠亦尔。如萨遮尼揵子经第三说。如摩尼宝有八功德。一于黑夜闇放大光明。能照一百由旬。至于夏日众生患热。以摩尼宝放光触身得清凉故。二转轮王若行旷野无水之处。众生饥渴时。摩尼宝即施八味具功德水充足饥渴。三者王有所须一切皆从摩尼宝出。四者彼摩尼宝有八楞。一一楞中出种种光。谓青黄赤白颇梨红紫。五者彼摩尼宝在所。能令一百由旬所有众生。必离病苦。当得定心。所作善心。无空过者。六者彼摩尼宝所住境界。无诸毒龙能放毒气。电风恶雨损害众生。七者一切山川溪峪沟涧泉水干竭悉令还服。树林草木花果枯悴能令滋茂。八者彼摩尼宝所在之处。人民无有疾疫诸毒非时死者。至于畜生相啖食者不起害心。具如彼经。如如意珠。戒珠亦尔。有八功德。一除生死闇。二定水充满。三生长善法。四能放光明。五除身心病。六离法毒害。七憔悴福林令得茂盛。八能令众生无损害心。
  经。微尘菩萨众由此成正觉 释曰。第二显法。谓由此戒除恶修善得成正觉。
  经。是卢舍那至受持戒 释曰。第二有五颂半诫听劝持。此中有五。一有一行颂叹胜劝持。二有两句劝持传说。三有三句诫听。四有两行三句劝信。五有两句结劝。此即第一叹胜劝持。上二句叹胜本身所诵此戒胜也。后二句劝持戒法尊重可以以顶戴。
  经。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 释曰。第二劝持传说。欲令此戒尽未来际不断绝故。转授余人。
  经。谛听我正诵至木叉 释曰。第三有三句诫听。属耳专注。领所说义。名为谛听。
  经。大众心谛信至已成佛 释曰。第四劝信有三。一有三句信已当成佛。二有一行颂信戒具足。三有一行颂信同佛位。此即第一信已。当成佛信此戒故我当成佛。
  经。常作如是信至摄佛戒 释曰。第二有一行颂信戒具足。由有此戒。所余声闻等一切戒品。悉皆具足。诸所有戒皆入此故。由此道理。一切有心皆应受佛戒。又普劝言。一切皆应受。如下经说。但解法师言者。尽受得戒。又一切皆有理佛性故。皆应摄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