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

  名字三种法  受持闻广说
  修从他及内  得闻是修智

  谓于此经名字教中三种修行得成闻惠。一受二持三读诵。即颂中受持闻广说如次配之。三皆闻惠。前二闻惠依总持生。第三闻惠依广闻生。彼云广多读习亦名闻惠。此简有部。彼宗读诵三部经是生得惠。大乘异彼故言亦名闻惠。切显少读不解义理生得惠摄。虽依名字而生三行复问。修行云何而得。即颂下二句答。谓外从他闻内持不忘数数思惟便生修惠。此中具足三惠四亲近行。依中边论十法行中开读诵为二。合受持为一。与彼论不同者。彼论云。受持修行。依总持法故读诵修行。依广闻故。意以受持之行体即总持。初受后持故开为一。读之与诵。但一广闻故合为一。中边约总持为依故合为一。对文皆句读诵分二。又依此论法行者四。一受二持三读四摄。论云。受者习诵故。持者不忘故。若读若摄者。此说受持因故为欲受故。读为欲持故摄又复读者习诵故。摄者总揽义故。演曰。此论前文释受者受文字摄者摄义也。准释此者。于文字中先读次诵后受。于义中初摄后持之论不同。各据义别。彼又颂云。
  此为自淳熟  余者化众生
  以事及时大  福中胜福德

  上之二句释前修行为自他利。论云。此义云何。彼名字闻惠修行为自身淳熟故。余者化众生。广说法故下之二句释得何等福德。
  经。则为如来至悉见是人 演曰。后佛念亲近。文如前释。
  经。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演曰。第二摄福德分二。初标多后校量显胜。此初也以此持经之福在于地前有漏熏习资无漏种。远与佛果四智而为疏缘。近与十地无漏亦为增上缘。与十地位十王果报为异熟因故。彼论下解何福业中云所谓摄受四天王释提桓因等成就势力故。中应叙十王果报所生之处故。言功德无量无边。
  经。须菩提若有善男子至恒河沙等身布施 演曰。下校量显胜。于中有二。初举舍身多后校闻经福。初中复二。初施广后时长。此初也。彼论得何等福德示现胜挍量故。颂云以事及时大。此即事大以一日中舍多身故。
  经。如是至以身布施 演曰。时长即彼论时大也。
  经。若复有人至其福胜彼 演曰。校闻经福有二。初举劣校量后况福胜行。此初也。于拾法行各起四行。一自作二教他三赞励四庆慰。庆慰即随喜。即是此中信心不逆。逆者谤也。余本有胜彼无量无数。释云。以第一百六数名无量数数一百四。又解但言无量无数何必即是彼之数也。上来至此四重校量。如彼论说渐化义故直闻说多。或生不信故。彼论云渐化众生令生信心上妙义故。依此论中所对位地转胜转上故。校量福渐以深胜。是故已下不约身财。但依然灯行等而为校量。
  经。何况至为人解说 演曰。况福胜行也。由此胜故不可将彼舍身功德用。为校量故举信心不谤少福。彼尚不如况心正法行。
  经。须菩提以要言之至无边功德 演曰。第三赞叹法及修行。初赞叹法胜后赞修行人。初中复二。初正赞后重成。此初也。论云不可思议者。唯自觉故。不可称者无有等及胜故。此非十地菩萨所思。即法花经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彼经论云等现难思故。思谓世间寻伺心等法。非彼境名不可思议。今经更加无边功德。即通两处为不可思议无边功德。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彼论自下释复成就何业。颂云。
  非余者境界  唯依大人说
  及希闻信法  满足无上界
  受持真妙法  尊重身德福
  及远离诸障  复能速证法
  成种种势力  得大妙果报
  如是等胜业  于法修行知

  两行半颂有九种义。备在经文。下二句结。此即第一非余者境界。彼云。不可思议者。示不可思议境界故。不可称量者。谓唯独大人不共。声闻等亦同此论。
  经。如来为发至最上乘者说 演曰。此重成也。论云。此成就不可称义。于中余乘不及故。最上烦恼障所知障净故名为最胜。此经名为大乘。简小为称。小乘不能净二障故。问。何须说二。答。虽体无别。此中意说为顿悟大乘根性。所说之法名最上乘。希求此人名发趣最上乘者。为不定姓中大乘根性。所说之法名最胜乘。离二障故。若离惑障未离智障名为劣乘。今学一乘离二障尽名最胜乘。希求此人名趣最胜乘者。体虽无别。依所被根分为二种。此约正被不为二乘。兼亦无失。解深密经第二时中。唯为发趣大乘者。说亦同此会。今释大乘及最上乘。但是义分未必对根分为二种。不尔一乘更无上乘等种种多名更对何根。由是依论余乘不及故。最上二障净故。最胜不烦异解。彼论不可称量。及此唯为大乘者说。并是第二唯依大人说也。第三及希闻信法。论云。以信小乘等则不能闻此。示希闻而能信法。又云希闻者谓不可思议等文句。新论说为难可得闻。
  经。若有人能至不可思议功德 演曰。赞修行人有四。一举修行。二成胜德。三荷正法。四简非根。此初二也。如来悉知已下是第二文。问。前说佛知与此何别。答。前约忆念亲近如说记念。如此人等。今约唯佛能知。行法行人所成福等余不能知。故二意别。释文如前。即是彼论第四句满足无上界。界者因义。
  经。如是人等至三菩提 演曰。三荷正法无上菩提不过理智。以此教法诠菩提故亦名菩提。今持妙法蕴积在心。即为以肩荷担菩提。或以念惠而为两肩总持体故。令经文义集之。于彼此为如来二种菩提生了因故亦名菩提。以念惠二荷佛菩提。彼论第五句受持真妙法。
  经。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至为人解说 演曰。四简非根。先征后简。总征前意。何所以故法行可叹。成大福聚为荷菩提。答中有二。一乐小乘法者。谓二乘人唯信人空不信法空。有法执故。志意狭劣不堪闻大。论云。不能闻者。谓声闻独觉乘者故。二著我见等。外道凡夫先执有我自谓菩萨人法执缚不求二空。亦不能受返显能受是大乘人无人我者故能成就。如前功德。彼论不释。此段文者。以前释最上乘中因解信小乘等则不能闻。前已释讫故不重释。理必如是。不尔此文何故不解。
  经。须菩提在在处处至而散其处 演曰。第四天等供养。论云。于中以花鬘等供养恭敬礼拜右绕故名支提。举此意者。说听之处他尚可尊。况持经者必成胜德。彼论第六句尊重身德福。释云。在在处处供养者。当知是人必定成就无量功德。
  经。复次至若为人轻贱 演曰。第五灭罪。初标轻毁后释所由。此初也。言轻贱者。谓陵辱毁骂。余本更有极轻毁。谓拘执朽缚。论云。此毁辱事有无量门为显示。此故复言甚轻贱。
  经。是人先世至则为消灭 演曰。释所由中。余本有征说经之处。八部尚且虔恭持读之人。理应凡圣称赞返被轻毁。有何所由。释中文二。初明灭罪后得菩提。此初也。彼论第七及远离诸障。释云。何故为人轻贱。而离诸障以有大功德故。演曰。经言先世则过去世。一过去世生二读诵经。前亦名先世。依前先世转后报业。依后先世通转生后及现报业。于此诸业之中。由持经力转不定业。轻罪皆灭重罪令轻。被人骂等便为先当三恶重苦。业有四种。顺现生后第四不定。不定有三。谓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时报俱不定。此中所转是第二句。所以者何。由报定故转重令轻。由时不定堕恶道业人间受故。其余二句一切都灭。对法论云。若作不增长不必受异熟。乃至业有五种。一他所教敕。二他所劝请。三无所了知。此之三业持经力故一切都灭。以业非是受报定故。四根本执著。五颠倒分别。此二业重作必增长定受异熟。由持经力转此二业令成轻受。问。现后生业时报俱定者得转以不。答。由持经故。一切皆转。不尔如何速证菩提。若尔既皆得转。何故名定。答。据不发心若发不定故。涅槃经云。未入我法名决定业。若入我法则不决定。又解。准阇王造五逆罪时报俱定。见佛忏悔闻小乘经。初忏悔故应入拍毬地狱转重令轻。后闻大乘至诚恳悔逆罪消灭故。入佛法名不定业。若准此义。此中且说中庸受持转重轻受。若心精恳一切都灭。问。准大般若唯除决定恶业应熟。如何今言定业亦转等。答。彼据定受受有轻重。此转令轻非全不受。与彼无违。与涅槃经亦无乖返。持经即是入佛法故。此依前解。若依后解。彼亦据其中庸受持任意取舍。问。注云业若先定应堕恶道。即是钝根闻必惊怖。安能信奉而读诵此经耶。若后五百岁闻是章句能生信心者。此人已于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复若为人轻贱乎。如何会释。答。遽旨天恳叵难云兴自非圣心玄鉴。何以发斯幽赜有难而无释者。盖欲推功归论表佛意之深微耳。今依论宗奉宣其趣。此论五种殊胜功德。即当第五灭罪所收。彼论九种成就业因即当第七远离诸障故。长行云。示现远离一切诸障故。何故为人轻贱而离诸障。以有大功德故。周本经云。此为善事。新论云。此为善事者。谓遭轻辱时显被辱之人。有福德性故言此为善事。准此罪福各别有种。由福德故。能信此经令罪业灭。自下经文不但罪灭亦得菩提。
  经。当得至菩提 演曰。此得菩提。论云。当得菩提者。显示罪灭故。由前罪灭故得菩提。
  经。须菩提我念过去至无空过者 演曰。上来别释五种功德讫。自下大段重释前第二摄福聚。于中准论分之为三。初显经威力。次辨福德多。三何人能说。初中复二。初举余福德。后校量显胜。此初也。论初标云。应知威力者成熟炽然故。多者具足胜大故。配释此文。即是福聚威力。以彼所有福聚远绝高胜故。此中阿僧祇劫者。乃至燃灯佛故。应知过阿僧祇者更过前故。演曰。明经威力。所有福聚远绝高胜。言过去无数劫者。谓金刚定乃至七地满心为一阿僧祇。逢燃灯佛。非此所论。今取燃灯佛以前。二僧祇劫所修供养除持经外以用校量故。余本经皆有两重僧祇。燃灯前为一重。燃灯佛后为一重故。贞观本云。先复过先此言无量阿僧祇劫。是总言也。以有经言未逢燃灯佛。心有所得不蒙受记将入八地逢燃灯佛得无生忍。无所得心方蒙受记是故不以燃灯佛后功德校量以无相修即惠度故。以前虽有学无相时而不相续。犹有加行故功德劣。故有论言。入第八地一刹那中所有功德胜前两劫。正同于此。又说两劫所修供佛色相功德。不如其中持经胜福。彼顺世间有为之相。还招色身故福为劣。此生三惠。断惑证理速证法身故福为胜。然彼劣福。皆七地前八地已去。纯无相修福惠通故。所逢佛数经本不同。数有大小不相违也。那由他者。准法花经即是谚数。依此方数亿兆。京谚十二而数。即为极少。依花严经。从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为一那由他。而法花经以此方大数目那由他理实应依花严经数。然此佛数且举一位所逢之佛。据二僧祇非唯尔所。此古释云。通举因位三僧祇劫以用校量。若尔即但应云我念过去无量劫等。何须别举燃灯佛前。亦有释云。由供养佛但是福因持经智因故不为比者。不然若但智因而非福者。何故持经。二论解为摄福德聚。故知持经福智俱生。但顺无相法身故为殊胜。若尔何故颂云福不趣菩提。答。以施等有相福不趣菩提。非为持经无相不趣以福智二菩提。正行感法身故。问。余本燃灯皆言前先。何故梁经乃言佛后。答。彼译经主取意有殊。以在过去故名为后。如说未来名之为前。约向背说未来。向前背过去故。论云亲近者供养故不空过者。常不离供养故。即以常供养释不空过。
  经。若复有人至所不能及 演曰。校量显胜下位有情恶世持说胜佛两劫修因胜福显经威力。所以如前彼论第八复能速证法。释云。此是速证菩提法故。以多福德庄严速疾满足。故与此意同。
  经。须菩提若善男子至狐疑不信 演曰。第二辨福德多。以福广多非情计境。若具说者。新学菩萨二乘凡夫。即便迷闷心发狂乱。论云。此显示多故。或为狂因。或得乱心果。应知一为狂因生狂病故。二设不狂亦生乱心果。故不具说。彼论可解。
  经。须菩提当知至不可思议 演曰。第三何人能说。论云。此三威力及彼多等何人能说。是故经言等。此显示彼福体及果不可测量故。此意是经文义福因之体及所得果。皆离心言不可思议难可了解。谁能演说。唯佛能知非余所测劝。但持宣布当胜果。彼论第九成种种势力得大妙果报。释云。所谓摄受四天王释提桓因梵天王等。成就势力故。总是复成就何业讫。由如是事故持经胜。问。前说经力能断有漏感得法身。如何今说得人天果。答。如无漏业资变易生。为断于彼号断。有漏据究竟说。何妨疏缘能感世果。
  经。尔时至降伏其心 演曰。下第十一远离自取障第十五远离喜动住处。暖顶二位观所取无作。四寻思观时节稍长。前文为入暖位人说。彼位依修已得。修惠观所取无安立有情而作利益。分别二执虽皆折伏。俱生二执犹有少起。我能住心。修行伏障。度众生等名为自取。今为治此故有斯文。论云。何故复发起此初时问耶。将入证道菩萨自见得胜处作是念。我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我灭度众生为对治此故。须菩提问。当于彼时。如所应住如所修行如所应降伏及其心世尊。答。应生如是心等。演曰。所住所行所降者是所取。及心者是能。所取未全除。能取全未伏。于执心中二取皆起有我能等。前卷名为于证道时喜动者。由能修惠。下品寻思观无所取。遂生我能我得之慢。自恃高举喜跃掉动正在暖位。断此喜动即入顶位。此卷初名离不自摄。以烦恼生放逸。其心不自修摄。摄持谨摄令入顶位。重观所取无能作。上品寻思观。即名自摄。彼论云。何故前说三种修行。今复重说此有何胜。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