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

  为不舍心起  修行及坚固
  为忍波罗蜜  习彼能学心

  演曰。准长行释上二句问。下二句答。一问为何等故心得不舍菩提相。二问为何起行相而修行。下二句答。为忍等者。谓以无我等相而发心修行也。然准彼论初地以去证第一义。所得忍度名不住心。举此为证劝。彼地前菩萨发心亦离一切相故云未生。第一菩提心者有如是过为防此过等。
  经。不应住色至味触法生心 演曰。二别释不住。于相令离相缚及粗重缚。由执相故。使为境相之所拘碍。于生死中生粗重缚。粗重缚者。不安隐性。不调柔性。无堪任性。身心劳倦疲之性故。有经颂云。相缚缚众生。亦由粗重缚善双修止观。方乃得解脱。如观戏调境。相拘心耽嗜。不已便生劳倦后休息已方觉疲乏。此想拘心生乏亦尔。此相缚者。体通一切三世三性。有漏境相所生。粗重亦通一切有漏之性。故说三界皆是行苦。或此文意由执色等以为实有。便起希求追恋悭惜。于流转苦更憎疲乏。永处生死。安能发心。为遮此等故劝不住色等生心。论云。若著色等。则于流转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释文如前。愿净土解。论文云。不住非法者。谓非法无我也。于非法及法无我中皆不住故。演曰。贞观不住六尘及非六尘。梁本及此论。但有不住前五尘无不住非五尘。其法非法即皆不住故。论逐难先解非法。然准论意。经言法者谓法无我。言非法者谓非法无我。即有法我故。总结云。于非法及法无我中皆不住故。谓于法无我及非法无我中皆不住也。
  经。应生无所住心 演曰。第三重成。论云。为成就彼诸不住故说遮余事。如经应生无所住心。何以故。若心有住则为非住等。此意遮余事者遮心有住也。文分为二。初顺成后返遮。此初也。上说不住色非色我无我等生心。为成此义住空住有皆不应故。故云应生无所住心。
  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演曰。返遮也。余本先征无住所以。若心有住便是执著非为真住。真如理中无所住故。发心亦应顺理无住故住。净名经云。无住即无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彼论云。示不住生心义故。若心住于色等法。彼心不住佛菩提。佛菩提者即真理也。
  经。是故佛说至不应住色布施 演曰。第四结劝。引前所说诸菩萨心不住布施。此及魏经略举于色。贞观六尘皆称不住。此举经中初不住心起行方便以劝久学。或举十地真行方便不住布施。以劝地前不住修行。如劝离相发菩提心。问。何故引施证忍劝发心耶。答。彼论释云。以檀波罗蜜摄六波罗蜜故。
  经。须菩提菩萨至应如是布施 演曰。第二对除众生相违苦因缘。虽复发心不住流转。若为众生相违之时。便起劳倦不能济度。而生退转故为除此。问。准此应言流转苦因缘对治等。或应言流转苦不忍因缘对治等。如何论言流转苦忍因缘对治。乃至乏受用苦忍因缘对治等。以忍非所治故。又论第二云。显示对治众生相违苦忍。即似以忍为所对治其义如何。答。论总说。此为对治不忍因缘故。非以忍为所对治。然总相言此忍因缘之中而为对治。谓于此忍种种因缘而不能忍故对除之。文分有二。初正对除以令信受。后遣执著。初中复二。初总标对除。后别释所以。此初也。论云。既为一切众生而行于舍。云何于彼应生嗔也。舍即布施。菩萨发心及行施等。本为众生既为利乐。应当如是不住众生相违苦想。不生嗔恚而行布施。彼论疑云。云何为利众生修行。而不名住于众生事。疑意修行利生应住生想。如何不住。偈云。
  修行利众生  如是因当识
  众生及事相  远离亦应知

  演曰。初二句修因所为。下两句令除我法执。彼意只由不住能利众生故除二执。众生相违时便能忍受。正与此同彼曲生疑属第八摄更不别开。
  经。如来说至即非众生 演曰。别释所以。初法无我。后人无我。论云。由不能无众生想。以此因缘故。众生相违时即生疲乏。故显示人无我法无我。此意既无实法及实众生。何故于无妄生有想而行布施。又亦不应起相违想。而生疲乏故应不住而修布施。魏云。一切众生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梁隋唐周并初众生想后但众生。唯此本中初无众生但言想即非相。彼论颂云。
  假名及阴事  如来离彼相
  诸佛无彼二  以见实法故

  演曰。准彼释意众生事有二。一众生名二五阴事。即彼众生能诠名相非实体相。以名自在无实体故。由是一切众生相即非相。众生名相无实体相故。能诠名成法无我。余本云。想者由想起名。即显名相。又以五阴假名众生。于五阴中无众生体。以无实故。由是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明人无我故。论结云。如是明法无我人无我。若依此经初法后我。文更明显。梁周二本。此下云何以故者诸佛如来远离一切相故。余本并阙。准彼论引应合有之。论云。此句明彼二相不实。若彼二实有者。诸佛如来应有彼二相。何以故。诸佛如来实见故。演曰。显佛说无由自内证如证而说。或前二无佛自证达令为汝说劝。彼发心修行之时。有众生相违观二我无勿生嗔恨。
  经。须菩提如来至不异语者 演曰。次令信受而行于忍。世善贤良犹无诸诳。况乎大圣。对诱天龙有四谛语而为诡说。论云。真语者为显世谛相故。实语者为显世谛修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于中实者此行烦恼。此行清净故。如语者为第一义谛相故。不异语者为第一义谛修行有烦恼及清净相故。演曰。初总说俗谛。二别说俗谛。三总说真谛。四别说真谛。别说俗中。此有为行烦恼。此有为行清净。或此行生烦恼如为名利行。此行增清净如舍名利行。别说真中。依真修行有所断烦恼有能断清净。或依真谛而修行时。此行生烦恼如有住心施。此行增清净如无住心施。今劝菩萨依真谛修应信生忍。此不诳语者。即属不异约口名诳约心名异。彼论自下为断第九道非作因段。论云。此中有疑于证果中无道。云何彼于果能作因。颂云。
  果虽不住道  而道能为因
  以诸佛实语  彼智有四种

  此有二释。一云。谓诸圣人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无圣道云何观二无我。利益众生道能为彼因。为破此疑故说四语。以佛真智证理无言后得如证而起言说真无取得。俗谛离妄方便因缘修二无我非不为因得佛果也。显佛能知彼道为因故说四语。以断情疑即令生信顺修无我果之因道而生于忍与此同也。二云。证无为时。但用真智不用言说之道。即谓佛说持经功德为法身因。是其虚妄故。说四语除彼疑谤。前解疑从忍起。后解疑从经起。观彼论意后释为长。此由境四故有四智。由智有四故起四语。颂云。
  实智及小乘  说摩诃衍法
  及一切受记  以不虚说故

  一实智即菩提。二小乘。三大乘。四受记。如次四境皆不妄说。以配四语。除此已外。或假设说。于小乘等说苦谛等。大乘中说法无我。如受记即是说三世事。决定无谬。如彼义而说不颠倒故。今说菩提及以大乘劝信佛语。
  经。须菩提至无实无虚 演曰。后遣执著。论云。说此真语等已。于此中如言说性起执著。为遣此故。经言如来正觉法及说于中无实无妄。无实者。如言说性非有故。无妄者不如言说自性有故。此意以见佛证二无我理。说二谛语。便执此言诠著彼法定实相属故。今破之可言。之法无故名无实。离言智证不可名法有故名无虚。魏云所得法所说法。贞观有二。所证所说所思智所契证言所诠说心所思虑。此中总云所得即所得法名为此法。彼论颂云。
  随顺彼实智  说不实不虚
  如闻声取证  对治如是说

  演曰。上二句正释经文。下二句明遣执著。准彼释者。以所说法不能得彼证法故无实。以所说法随顺彼证法故无虚。说此意者。不应如所闻声而取证法。又亦不应离所说法而求证法以随顺故。
  经。须菩提若菩萨至则无所见 演曰。大段第三对治乏受用苦因缘。由著未来果事行施心有相故。果有限量。受用便乏。即心住著。是乏受用因缘所乏受用是外资具增上果摄。依此论解前不住于事行施是布施度。今于未来果说不依彼论自身名事。此中说是乏受用故。若不住施外资不就。外资不就因乏与果翻前可知故为对除有此文起。彼论自下为断第十证如不证疑论云。若圣人以无为真如得名。彼真如一切时一切处有。云何不住心。得佛菩提。佛菩提则非不住。若一切时一切处实有真如。何故有人能得有不得者。此中得佛菩提四字。通上下用。依彼新论云。如何佛果以无住心方能证得非有住心也。此有二问。一问有得不得。二问不住心得住心不得。总举一颂以答二疑云。
  时及处实有  而不得真如
  无智以住法  余者有智得

  彼释意云。真如虽复遍于时处。无智者住法故不得。有智者不住法故得。此答初问。又心住法者。不清净故不得。不住法者清净故得。此答后问。彼总结云。以是义故。诸佛如来清净真如得名。是故住心不得佛菩提。彼破疑心以生文。此约修行以起说。既以不住得彼真如。当果无限不乏受用二论无违。文中有二。初法喻明无智不得。后法喻明有智证得。若依此论。初明有相著果报施即是所治乏受用因。后明无相不著事施即能治行。此初也。初法后喻。论云。若为果报布施便著于事而行舍施。彼于异施欲乐苦受中不解出离。犹如入闇不知我何所趣。彼欣乐欲乐亦尔。演曰。欲乐苦受是当来果。与施异时名为异施。彼当欲乐是胜义苦。有漏皆苦故名苦受。非是三受之苦受也。经言如人喻。无智者由无智故著果行施名为入闇。无所见者喻不见真理故。不求出离如在闇室无所见故。盘旋在中莫知所趣。无智亦尔。由著相施当果有限受用匮乏。
  经。若菩萨心不住法至见种种色 演曰。有智证如不著事施即能治行。初法后喻。论云。彼无明夜过惠日出已。种种尔涅槃如实见之。喻言如人即有智者言有目者。惠俱心等日光明照即喻智惠。种种色者喻真如等种种理事。所除闇相即前无智。余本说。为夜分已尽由不住绝得无限果受用无乏。又释若住于事执有实境不见过患而受用之。于中生忍如人入闇。若不住法不执境有。于中行忍如目得自见种种物。由见过患生知。是故虽乏不苦故。能对治乏受用苦。起安受苦忍。前释据当果受用不乏。此解据现虽乏不苦。彼论颂云。
  暗明愚无智  明者如有智
  对法及对治  得灭法如是

  颂初二字总举明暗喻也。故长行云彼暗明喻者相似法故已下。别释闇喻无智。明喻有智。对法即是能对除。惠日喻惠体日喻惠用。虽俱是惠体用不同。分为二喻。颂言对治及灭法者。即所对治闇相灭也。故云夜分已尽者如所对闇法尽故。
  经。须菩提当来之世至受持读诵 演曰。第十为离阙少智资粮障。即第十四离寂静味住处。前福资粮有三住处。初亲近佛行供养因。次修因时少欲劝进。后劝行忍。所以然者。由供养等故。值佛闻法当得净土珍饶乐。备由少欲等故。麾空出宝果报不断。所作究竟好为胜事。由谛察忍故为他说法。所言诚谛他皆信受。由耐他害故眷属围绕。相好庄严。由安受忍故。生死不拘随类化物无苦逼恼。皆福德明故有三文。下修智因亦三住处。初舍定味。次离喜动。三求教授。初勤依经而舍静味。持读为因发生修惠。前资粮道虽复总为无相理观而修。等至由耽定味尚未别修。从此已下是加行道。别修理观。初得修惠在暖位中。次由得智名位。既高我慢便增遂生喜动。为离此故有第二文。喜动除已入于顶位。后为得入忍第一法。然外求良缘以希教授。此后邻近即入初地证道住处非求第一法。后更求教授唯一刹那即入见故。故求教授在见位。前暖顶两位观所取无初作难故。今至忍位即所取无顺观能耶。世第一法二空双印因成满故。前修福德在四位。前诸回向位。今修惠正入四位。即是第十回向未心。由此准前文亦三段。初文之中大分为二。初明五种殊胜功德劝舍味定以修修惠。后我念过去下重释。五中第二福聚前离少闻多。是闻思障虽已令离犹有分别二障。微起俱生二障。多数现行未能别修无相修惠由阙。此故不得证真。今为令于修惠位中别观真理。令分别障一向不行俱生二障亦能渐伏速入见道。故有此文。前言寂静味者。爱味禅定体即是贪。由爱定故不肯修惠。此名智障即彼贪也。或此正邪所知障体名为智障。前烦恼障故。此所除通二障。摄彼论为断。第十疑中大分有二。初正断疑。后挍量显胜。前断疑讫自下挍量。彼先问起颂云。
  于何法修行  得何等福德
  复成就何业  如是说修行

  演曰。初句问修法。次句修益。次句修用。后句总结。即于此经读诵受持以生修惠。修惠功德所作胜业而生。下文正与此同。先依此论总申经意云。此中为离三摩提攀缘显示。与法相应有五种胜功德。演曰。三摩提者等持义。攀缘者作意义。对法论云。得定心者名得。作意与法相应者。法谓经教。此中令离不顺教法一向专修等持作意贪著禅味。是菩萨缚故劝令离之。与经相顺而修作意能除乱障。有五功德发生修惠。以愚断痴非是总令不修于定意。欲令其顺法修定。定生修惠故。行者必须止观双运故。五功德者。论云。一如来忆念亲近二摄福德三赞叹法及修行四天供养五灭罪。明此五种即分为五。初中分二。初所修法行。后佛念亲近。此初也。彼论于何法修行。即此如来忆念。次得何等福德。即此摄福德。后成就何业。即此叹法修行乃至重解前福德文。皆属第三。彼先答于何法修行。颂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