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略述

  论。平等缘者至而现作业 述曰。次显平等缘。于中有二。先明能作缘者。后释平等义。此初也。言菩萨者。谓初地上。入地方证同体智故。皆愿度者。平等心也。由此愿度一切众生。自然等者。常用应机任运熏习常无断也。以同体等者。由得众生平等体故。求灭他苦求灭自苦。如应见闻现作业用。
  论。所谓众生至见诸佛故 述曰。此遣外疑释平等义。谓外疑云。若谓能现平等缘用。何故众生见差别耶。故此释云。谓平等缘应平等机。平等机者。谓三贤上诸众生等依三昧力悉见诸佛。身量平等无有彼此分齐之相。故云平等见诸佛也。
  论。此体用熏习至有二种 述曰。上来别明体用熏习。次下合释。于中有二。初标。后释。此标也。
  论。云何为二至用相应故 述曰。下释有二。初未相应。后已相应。凡夫等者。约位举人。以意意识熏习等者。辨其行劣。凡夫二乘意识熏习。新发意菩萨以意熏习。虽是真如所熏起识。犹有分别未契真如。故云依心力故而修行也。未得已下明未相应。以未证得无分别智。未发显法身。未同佛体相应也。故云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以未证得后得智故。未同诸佛起应化身。未与诸佛用相应也。自在业者。即报化用。言修行者。即后得智。后智能起报化用。故名自在业修业也。
  论。二者已相应至灭无明故 述曰。法身菩萨举位取人。谓是地上诸菩萨也。得无分别心者。正显相应。谓得如理正体智故名得此心。故便同佛体。故与诸佛体相应也。以得如量后得智故能起化用。故与诸佛智用相应也。唯依法力等者。显其行胜。初地已上证真如法而起诸行。唯依证智任运而修。云依法力自然修也。以胜行熏习真如。真如既显无明灭也。
  论。复次染法至尽于未来 述曰。上已广显染净义。自下第四显染净熏尽义。于中有三。初标举其相。次征问所由。后释义所以。此初也。染法谓即本末不觉。净法谓即本始二觉。虽皆无始。而相熏习由常有断无断。
  论。此义云何 述曰。此征问所以也。此有二意。染净之熏俱无始有。何故染熏有尽净熏无断耶。染净相因方成熏义。若得佛已则无染法。如何可言净法熏习则无断耶。
  论。以真如法至故无有断 述曰。此释义所由也。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即灭者。释初门也。谓彼染熏达理所起无常法故。故有灭尽。净法之熏顺理而生。是常法故。故无有断。故言真如常熏习等。法身显现等者。答后问也。若未成佛。法身未显。以体熏习有染相故。若已成佛。法身显现。以用熏习有染生故。由此净熏无有尽也。
  论。复次真如自体相者 述曰。生灭门内有二分中。前来已释生灭心法。释立义中是心生灭因缘相竟。次下明其所示之义。释立义中能示摩诃演自体等义。于中有二。初合释体相二大。后别释用大之义。初中亦二。初总标二大之名。后别释二大之义。此初也。以此体相多凡位说与用别故。二合说。其用大者约佛菩萨悲智而明。是故别开。故言真如自体相也。
  论。一切凡夫至毕竟常恒 述曰。次下别释二大之义。于中二大即分为二。此体大也。人虽就位以分优劣。以体随人未曾增减。其次二句释此所以。前际凡位不生故非增。后际佛位不灭故非减。其下一句转释此义。常故前际不生。恒故后际不灭。既常恒故从凡至圣其体毕竟。
  论。从本已来至一切功德 述曰。次明相大于中有二。初正明性德。后问答重释。前中亦二。先明德相。后显立名。初中又三。初总标。次别释。后总结。此初也。谓此相大一切功德即于体大自性之上本来具足非新起。故名性功德。如水八德不离水故。
  论。所谓自体至自在义故 述曰。此别释也。文中六句显六德相。初显本觉照明之义。次明显照诸法之义。次明显照无倒之义。次明显照无倒之义。次明性离惑染之义。次显净德圆满之义。后显性德无迁之义。即由前前而有后后。以后后句显前前义。
  论。具足如是至不思议佛法 述曰。此总结也。性德尘沙皆即真体故云不离。无始相续故云不断。共同一味故云不异。德义深广名不思议。皆是觉法故名佛法。
  论。乃至满足至如来法身 述曰。已显德相。次显立名。举广就略故云乃至。显具众德故云满足。更无所念云无所少。能摄果地如来万德名如来藏。果德相显为万德依故名法身。
  论。问曰上说至种种功德 述曰。上来正明性功德义。次下问答重显。于中有二。初问。后答。此初也。谓执真体定离诸相故疑有此功德相也。
  论。答曰至是故无二 述曰。下答有二。初明差别而无二。后显无二而差别。此初也。文中三节。初显众德。虽复广多同一味。如次释所以。以无分别能取之心。又离分别所取之相。由无二取故同一味。下句总结。由同一味真如性故。是故前言无有二也。
  论。复以何义至生灭相示 述曰。下显无二而差别。于中有二。先略。后广。此初也。文中四句。上半疑词。既其不二以何说别。下半释遣。以依生灭恒沙染法返此表示真德差别。且举染本但言业识。据实通对一切染也。
  论。此云何示 述曰。次下广释。于中有二。先问。后显。此问对染所示义也。
  论。以一切法至实无于念 述曰。下答有三。初举所迷之理。次对染以显德。后结后以释名。此初也。以一切法即心真如真非妄故。一切诸法实无念也。
  论。而有妄心至光明义故 述曰。次下对染显德。于中有二。先明对染别显德相。后明对染显具众德。初中显前六种德义即分为六。此初本觉智明义也。谓诸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故总说无明心性不起。是故即说智慧光明。
  论曰。若心起见至法界义故 述曰。此即显照诸法义也。若心起于妄见染者。有所见故有所不见。心性无此诸妄见。故即说显照诸法义也。
  论。若心有动非真识知 述曰。此即对明显照无例义也。此中应言若心有动。非真识知。心性无动明是真实识知义故。以文略故。谓若心起九种妄动。非真识知。心性无动即说心性真识义故。
  论。无有自性 述曰。此即对明。性离惑染义。此亦文略。若具应言。若心有动。无有自性。心性无动。即是自性清净心义故。谓诸动念皆无自性。清净心义也。
  论。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述曰。此即对显净德圆备义。此中应言。若心有动。非常乐等。心性无动。即是常乐我净义故。若心有动。轮六趣故非常。是行苦故非乐。惑所使故非我性。是染故非净。心性不动翻此四种。即是常乐我净义也。
  论。热恼衰变则不自在 述曰。此则对显性德无迁义。此亦应言。若心有动热恼衰变。则不自在。心性无动。即是清凉不变自在义也。诸惑烧心故名热恼。妄染迁故则名衰变。业果系缚是不自在。心性不动则无此义。故说真如清凉不变自在义也。
  论。乃至具有至相义示现 述曰。此举诸染显众德相。言乃至者。总举之词。妄遍恒河沙。翻对此故真恒不动。即说真有过于恒河德相表示。
  论。若有起至如来之藏 述曰。此即第三举德以释名。若心更起外念求之。即第三举德以释名。若心更起外念求之。即是不足故有少也。以心性中净法满足更无所求。云无所念。无所念故是净满足。即此一心德法满故为净法依名为法身。能摄如来清净功德名如来藏。
  论。复次真如至发大慈悲 述曰。上明体相。下显用大。于中有二。初总明。后别释。总中有二。初对果举因。后牒因显果。初中亦二。初悲。后智。悲中有三。初显起用因。次因悲起行。后因悲立愿。此初也。诸佛如来本因地者。此明能起用大之人。即初发心凡夫人也。依因此人发用大故。发大慈悲者。此明所起用大之因。大悲发用大故。
  论。修诸波罗蜜摄化众生 述曰。此因悲立行也。修诸波罗蜜。显六度行。摄化众生。明四摄行。皆为利他而修行也。即以利他而为自利。是故此中二利具足。
  论。立大誓愿至尽于未来 述曰。此因悲立愿也。尽欲度脱等众生者。广大愿也。亦限劫数等者。长时愿也。
  论。以取众生至不取众生相 述曰。自下明智。于中有二。初显自他同体之智。后释同体智之所由。此初也。以取众生如己身者。显得摄他同己想也。而亦不取众生相者。不见身外有众生也。由平等智以取众生如己之身故。虽起愿度诸众生。而亦不取众生之相。
  论。此以何义至真如平等 述曰。此显自他同体所以。此以何义者责其自也。无别所以。谓如实知自他同真无有别体。何见身外别有众生。亦于自身尚不见故。
  论。以有如是至见本法身 述曰。自下第二牒因显果。于中亦二。初显用体。后明用相。此初也。以有如是大方便智者。牒前显果之因。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者。举因所显之果。大方便者。即前所起大悲行愿体正名方。助道名便。智谓自他同真之智。以有如是大悲智故。无明除灭法身了果究竟显现。是故名为见本法身。
  论。自然而有至遍一切处 述曰。下显用相。于中有二。初明用染广。后明用无相。此初也。自然等者。明用染也。与真等者。显用广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用相巨多名种种用。任运起用名自然有。是则依前法身之体不待作意。任运起相难思业用。用依真起。故同真如等遍一切。
  论。又亦无明有至故说为用 述曰。此明用无相也。又亦无有用可后者。此标无相也。何以故者。责无相义。佛具三身秉现诸相。如何乃言无用相耶。下答意云。若废机感。如来唯是妙理本智最胜实义。更无应化生灭等相。但随缘用。用即无用。用即无用。如水即波。即用常寂。故云。诸佛唯是法身离施作等。虽真理妙智本来常湛。随机感而应益用无边。即寂常用。故云但随众生得益说为用等。
  论。此用有二种 述曰。次下别显。于中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
  论。云何为二至不能尽智故 述曰。下释有二。初正显用相。后问答释疑。前中亦二。初直显用相。后重牒分别。前中又二。先明应身。后报身。此初也。凡夫二乘起心分别而见佛者。依于分别事识见也。此识不知诸境唯心。执有外境。凡夫二乘未离此识而见佛身。依此粗识分别佛身。但见应身粗色之相。不见报身微妙色相。是故风小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下释见粗。所以所见佛相皆是梨耶转识所现。谓由事识厌苦忻灭。愿求见佛熏习力故。即依转识所有现识而现佛身净胜境界。此人不知转识现佛。谓佛外从兜天来。不达色即举体是心无有分齐。执色离心而取佛身分齐。但有丈六色相。以不能知分齐之色即无分齐。是故名为不尽知也。
  论。二者依于至名为报身 述曰。下显报身。于中有三。初约识举人。明其所见。次正显依心二报之相。后显果因释显报名。此初也。十解已上诸菩萨等依于业识发能见智。即依此智见佛报身。故说依于业识见也。非谓业识即是能见。此识微细未能见故。
  论。身有无量色至无量好 述曰。下显报相。于中有二。初正报。后依报。此初也。身无分齐云无量色有。依色有相。相亦无量。依相有好。好亦无尽相以表德。令人敬德而念佛。好为严身。令人爱乐而亲近。故说佛身有相好等。
  论。所住依果至不毁不失 述曰。此显依报。言依果者。即所依土。能依正报无有边故。所住依果有无量。池台楼观七珍百宝。若人若物种种庄严不同。化土分齐之色随所乐现。即无有边。皆遍法界互融无碍。故无究尽离分齐相。随其业行所感何相而所应者即皆常住。故非如非出三灾毁坏恶人损失。
  论。如是功德至说为报身 述曰。此续果由因释报名也。如是依正功德报相无障无碍。不思议事皆因六度深行之熏。及由本觉不思议熏内外二因之所成就。乐相圆备故得报名。
  论。复次凡夫所见至说为应身 述曰。次下第二重牒分别。于中有二。先应。后报。此初也。前明报身。通依凡小所见而说。今欲简凡异小。所见重显应身。二乘见佛是圣人身。凡夫见者六道各异。皆非出世相同苦谛。是故名为非受乐相。果不称因。说之为应。
  论。又初发意至法身位故 述曰。下显报身。于中有二。先明地前所见。后显地上所见。此初也。前明报身通地前后所见而说。今欲简比异于证故重明报身。十解已上依比观门见真如理。故言深信真如理也。以非亲证是相似觉。言少分见。以见真如异凡小。故知色相等元来去等。以依比观而得深解。未入法身证真位故。而此菩萨由分别也。
  论。若得心至递相见故 述曰。此显地上所见也。若得净心所见微妙用转胜者。此明见胜。用相过前而于地地用亦转增。故云转胜。乃至菩萨究竟者。此明见极。尽地菩萨见佛报身相。身相极名见究竟。金刚后心离于业相更则不见。故离业识则无见相。所依既无能依无。故谓离业识即名诸佛。诸佛唯是真如法身无有彼此色相可见。故离业识无见相也。
  论。问曰至能现色相 述曰。上显用相。次下释疑。于中问答。此问也。若谓法身无色相者。云何能现报化色相。
  论。答曰至能现于色 述曰。下答有二。先释法身能现。后释所现之色。前中亦二。先总举。后别成。此初也。谓此法身即是报化色家之体。故能现色。若非色体。不名法身。色德名法。自体名身。是故法身名为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