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大乘起信论略述
大乘起信论略述
论。若因灭至相应心灭 述曰。次下逆显灭义。于中有二。初正辨。后释疑。此初也灭有二义。先通。后别。言通灭者。谓得对治无明灭时。无明所起现识境界亦复随灭。故言因灭即缘灭。别显灭者。以三细灭识亲依无明因生。无明灭时亦复随灭。故云因灭故不相应心灭。其三粗识亲依境界缘生。故境界灭时亦复随灭。故言缘灭故相应心灭。此依始终起尽道理以明二种生灭之义。非约刹那生灭义也。
论。问曰若心至说究竟灭 述曰。次下释疑。先问。后答。此初也。谓闻前说境界灭故相应心灭。即谓相应心体亦灭。故作难云。若境灭时相应心体亦随灭者。心体既灭。业转现三且未合尽。依何相续。故言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谓心体不灭尽故令无明相得相续者。心不灭故彼无明相应常相续。云何治道说究竟灭。
论。答曰所言至非心体灭 述曰。下答有三。谓法喻合。此初也。谓前所言境界灭时相应心灭者。妄境灭故但是事识粗心相灭。非谓事识真心体灭。无明既非真心。自体得对治时无明灭。故彼不相应三细心相得究竟灭。而亦非是真心体灭。此即略答前二问也。
论。如风依水至非是水灭 述曰。此举喻也。文中四句。答前二喻如风依水有动相者。显妄依真起。若水灭等者。显真灭妄随。以水不灭等者。显真存妄续。以此三句答前问也。唯风灭故等者。妄灭真存。答后问也。
论。无明亦尔至非心智灭 述曰。此法合也。无明亦尔依心体动者。显离于心不能自动。若心体灭。众生断绝。无所依止者。谓境灭时心体灭者。则无明风无所动故。其业转现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者。以境灭时体不灭故。无明三细不相应心而得相续。良以无明灭故境界灭。非境界灭故无明灭。由是义故。境界灭时无明动心三细相续。此答初问。显其相应心灭义也。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者。以彼无明痴风尽时业等动相亦随灭尽。非净心体而亦随灭。是答后问。显不相应心灭义也。
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
宝应贰载玖月初于沙州龙兴寺写讫
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下
建康沙门昙旷撰
论。复次有四种至起不断绝 述曰。生灭门内大分有二。于其第一生灭法中前来已明染净生灭。显前此识能摄法义。次下辨其染净相资广显能生一切法义。于中有四。一略标举熏习之数。二列染净熏习之名。三广染净熏习之义。四明二熏尽不尽义。此初也染法不断故有有漏六趣凡夫。净法不断故有无漏三乘圣者。
论。云何为四至所谓六尘 述曰。此列染净熏习名也。所言净法名真如者。生灭门内本觉真如以体本来自性净故内熏返染□治净故。外熏应机成净缘故。一切染因名无明者。根本无明为□细染因。枝末无明为六尘染因故。所言业识为妄心者。体非真□真中本无。为彼无明妄熏起故。所言六尘为妄境者。从妄心体自妄现。为彼事识妄心取故。然四法中初一净熏。后三染熏。彼□法自性差别故具说三。显彼净法体无别故总明一种。
论。熏习义者至则有香气 述曰。次下广释熏习之义。于中有二。先总。后别。□□亦二。初喻。后合。此初也。此中衣者。互通喻于真如无明。而言香者是通好恶。随应亦喻真如无明。互为能所熏成气故。
论。此亦如是至即有净用 述曰。此法合也。文中复显染净熏义。真如无染无明熏故有染相者。以生灭门本觉真如非定常一故。为无明熏起染相。妄熏无有返染用故。但言染相不言用也。无明非净真如熏故有净用者。生灭门内本觉真如内熏不觉。令成厌求返流顺真。故言净用。良以一识含此二义更互相熏遍生染净。故说无明熏真如等。
论。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 述曰。次下别明熏习之相。于中有二。先染。后净。染中亦二先问。后答。此初也。
论。所谓以依至身心等苦 述曰。下答有二。先略。后广。此略也。此中略明三熏习义。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无明者。即举覆熏无明体也。无明妄法不能自立故。说依真有无明也。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者。根本无明覆熏义也。以熏习故有妄心者。即依无明熏动真如有业识也。此则略辨无明熏义。以有妄心乃至现妄境界者。即显妄心习熏无明增其不了令起转识故。言不觉念起及现识。故言现妄境界。此则略明妄心熏义。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等者。即显境界资熏现识。令其念著造种种业等者。动本识海 彼六粗事识波浪令其念者。即六粗中智相相续相。此二皆是法执念故令其著者。即执取相计名字相。此二皆著我。我等故造种种业者。依惑造业起业相也。受于一身心等苦者。依业受果。即业系苦相也。此即略明境界熏义。
论。此妄境界至增长取熏习 述曰。次下广释广前三义。即分为三。此即先明境界熏习广前以有妄境界即熏习妄心等也。谓即现识所现境界有似实法实我相故。还能资熏现识妄心。事识中法我念取故说境。熏义有二种。由似法境熏习力故。彼智相及相续相即事识中法执之念故。云增长念熏习也。由似我境熏习力故。执取相计名字相即事识中我见爱染烦恼取故。故云增长取熏习也。
论。妄心熏习至业系苦故 述曰。此即广前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也。妄心有二。业识事识故妄。妄心熏义有二种。业识妄心还能熏习根本无明深迷无相能转相。现相相续成其趣生诸苦体相。彼三乘人虽出三界离其事识分段粗苦。由此根本报识在故。犹爱变易黎耶行苦。故言能受阿罗汉等生灭苦故。事识妄心熏习见爱枝末无明。发动身口。起造诸业。成起业相。由业能招当来苦果。受于凡夫业系苦相分段粗苦。故言能受凡夫苦等。
论。无明熏习至事识义故 述曰。此即广前以名无明熏真义也。以成此无明有二种异故。无明熏义有二种。根本无明而能覆熏未起真如。今成动念业转现识本识妄心。故云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等。枝末无明又更覆熏已起真如成其事识。故云所起见爱熏习能成分别事识义也。
论。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 述曰。次明净熏。于中有二。先问。后答。此初也。
论。所谓以依至乐求涅槃 述曰。下答有二。先略。后广。略中又二。先明真熏。后显妄熏。此初也。谓有真如熏无明者。显能熏真以有体相用大义故而能内外熏习无明。以熏习下明能。谓即真如体相二大内熏因力用大闻熏为外缘力。则令无明发净妄心厌三界苦求解脱乐。真本无有生死涅槃。是故欣厌是妄心也。是真如熏所起净用。
论。以此妄以至熏习真如 述曰。次明妄熏。于中有二。初正明熏习后显功能。此初也。谓此妄心厌生死苦背无明动。乐求涅槃向真静故。劫熏真如趣于大乘。自信己性等也。
论。自信己性至不取不念 述曰。下显熏功能。于中有二。先明因。后显果。此初也。文中二节。自信己性等者。因信修解。即信己性本无动念。修离念法以为正因。以如实知下因解修所。顺真如无住妙。所以为助缘。凡所修行不见行相不望异果。故云不取不念。
论。乃至久远至境界随灭 述曰。次下明果。于中有二。初明灭惑。后显证理。此初也。由前因中三无数劫久远已来熏习力故。真用极显至此果位。无明灭者。根本无明尽也。心无起者。妄心尽也。境界灭者。妄境无也。
论。以因缘俱至成自然业 述曰。此显证理也。因谓无明。缘谓妄境。心相谓即粗细染心。此皆尽故心体转依名得涅槃成自然业。转依有二。一转显。即由了因心体显故名得涅槃。二转得。即由生因以用起故成自然业。
论。妄心熏习至速趣涅槃 述曰。次下广释。于中有二。先明妄心熏。后显真如熏。此初也。真熏无明依二妄心起能熏智故。妄心熏义有二种。谓凡夫等依于事识起粗妄智。厌动欣寂。不了诸法唯识熏。故说厌求智名为事识。此熏真如增其势力。令凡夫等起随事行。故言依凡夫等随力所能也。于法执相体未觉故。能熏之智犹浅薄故。与所熏真疏且远故。不能速疾向涅槃道故。渐趣向无上菩提故。依凡夫等厌求妄智说为分别事识熏习。谓诸菩萨依于业识发唯识智了智唯识离前事识粗执相。故得意识名。实非意识。即由此智深契如理劫熏真如增其智力。今诸菩萨发。勇猛心起。随行离。法我执。证见本识。能熏之识深厚彻故。与所熏真观且近故。故能速证大般涅槃。故依菩萨所起证智名意熏习。
论。真如熏习至用熏习 述曰。显真。于中有二。初标数列名。后名广辨。此初也。以此真如有三大故能熏无明。自体相者。内熏因。用熏习者。为缘内外别。故体用分二。同内熏故体相为一。
论。自体相熏习至境界之性 述曰。自下辨相。于中有二。先别释。后合明。别中亦二。先明体相。后显用大。初中亦二。初正显。后除疑。正中又二。先明熏习。后显功能。此初也。具无漏法名。谓体大中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备有不思议业等。为有用大作境界因。不思议业者。即用大也。作境界者。谓显用大能与众生作六根境界。性者因也。谓体大中非但具足无漏法故而为智因熏于众生。兼作用大境界之因熏众生。
论。依此二义至发心修行 述曰。此显功能也。依此本有境智因义常熏众生。以有熏力故令妄心而得发心厌苦欣灭。自信己性修行诸行。
论。问曰至等入涅槃 述曰。次入除疑。先问。后答。此问也。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熏习者。举所难法。云何有信无信等者。举违设妨。有信无信。此举凡位信心有无。前后差别。此举入位解行差别。皆应一时等者。正陈责难。用熏既齐。宁有差别。既有差别。宁言等熏。
论。答曰至无明起差别 述曰。下答有二。初约惑厚薄以明不等。后约缘前后以明差别。初中有二。初正显惑差别。后结明不等。此初也。文中三节。初显无明厚薄。同真如一者。显熏平等。真虽等熏而依真有根本无明厚薄不同。致诸凡夫有信无信。诸贤圣等有证不证。非由熏使之然也。过恒沙等上烦恼等者。次显现行烦恼不等。上烦恼者。即余四住现行烦恼以现起故名上烦恼。我见爱染烦恼等者。此显四住烦恼障种。我见谓即初一住地。爱染谓即余三住地。此现种惑数过恒河沙。皆因无明起成差别。
论。如是一切至如来能知故 述曰。此结明不等也。此二烦恼皆依根本无明所起。以本无明有多差别如此惑性差别无量。自非佛智余岂能知。以此烦恼性差别故。故令信等前后差别。
论。又诸佛法至乃得成辨 述曰。次下约缘明其差别。于有中三。谓法喻合。此初也。然信证等所有佛法若独因不假外缘。可如所责。然今外价用熏为内熏为因方得成辨故。信证等致有前后。非一时也。
论。如木中火至无是要 述曰。此举喻也。
论。众生亦尔至则无是处 述曰。次下法合。于中有三。初明阙缘。次显阙因。后因缘。具此初也。
论。若虽有外缘至乐求涅槃 述曰。此显阙因也。谓有无明厚熏之染。虽则本觉常起内熏。无明熏故而熏无力。纵遇善友外缘之力。而亦不能令其得道。
论。若因缘具足至向涅槃道 述曰。此显因缘具足也。若因缘具足等者。初显具熏所谓自有熏习力者。惑业微薄因熏有力也。又为佛等悲愿护者。感其外缘悲愿熏也。能起已下。后显熏益。起厌苦心修善根者。自分行也。以修善根等者。胜进行也。既值佛等示其好丑。三乘六度教令舍恶而从善行为说当益。令行心利。赞其所行而令心喜。既由如是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论。用熏习者至外缘之力 述曰。下明用熏。于中有二。初指事总标。后约缘别显。此初也。谓佛等菩萨所起作用大悲弘誓应现所起作多方。但预见闻无不蒙益故。是众生外缘之力。
论。如是外缘至略说二种 述曰。次约缘别显。于中有三。谓标列释。此初也。
论。云何为二至平等缘 述曰。此列名也。厌心所见多门化身名差别。定心所见称性报身名平等。随彼境心得彼名故。
论。差别缘者若见若念 述曰。次下辨相。于中有二。先明差别缘。后显平等缘。前中又二。先总。后别。标总中又二。初明感用因。后正明用相。此初也。言此人者。机欲之人。即是凡小差别之机。佛菩萨者。出外缘体。谓从初位乃至佛果为彼凡小作别缘也。初发意下明所感缘时分齐也。若见若念明行者心感用器也。谓见身形念其功德。由此便能感胜用也论。或为眷属至无量行缘 述曰。下明用。于中有二。初明别用。后辨用之益。此初也。文中二义。前有五句开总成别。欲令荷以恩慈。示为眷属慈爱故摄生。欲令悦其供侍。示为给使居卑以接物。欲令慕其行义。示为朋友同类以劝发。欲令厌彼侵诬。示为怨家怖之以入道。欲令当成爱行故。起四摄引之以令修。乃至下摄别成总。一切所作无量行缘皆为众生外缘之力。
论。以起大悲至得初益故 述曰。此辨用之益也。文易可解。
论。此缘有二种至远得度故 述曰。次下别开。于中有二。先开近远。后开解行。初也。即为根熟易可度者。而作近缘。为根未熟难可度者而作远缘。故说佛等普皆摄益。
论。是近远二缘至受道缘 述曰。此开解行也。谓前近远二缘之中各开顺行受道二缘令其修习自分所。故名增行缘。增长行故。令其修习胜进行故名受道缘。进上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