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广释

  论。复次精勤至十种利益 释曰。次下第五示止利益。于中有二。初总标。后别释。此初也。后世利益不可具陈故。今显其现世利益。
  论。云何为十至之所护念 释曰。次下别释。别释十种。即分为十。此初也。由修三昧正因相应生如来家而得根熟。故蒙诸佛所护念也。故有论云。善护念者依于根熟菩萨说等。
  论。二者不为至所能恐怖 释曰。由修三昧。正智相应。知境本空。知心无念。不为魔等现形恐怖。又诸魔者乐生死。此能不怖而成菩萨。
  论。三者至之所惑乱 释曰。外道者乐诸见。由修三昧诸见不动。故不为彼所惑乱也。总诸外道无过六师。各有十六所学之法。一是自学。余教弟子。总彼六师师资所学故。说外道有九十六。此如毗尼婆沙所说。而相传一似佛法。今论中举全非者。故云九十五种外道。
  论。四者至渐渐薄 释曰。达境唯心不诽唯境。知心无起。不谤真如。由远识如失深法故。非但不谤。不起邪业。亦了诸法无有自性故。重罪障渐得薄也。
  论。五者至诸恶觉观 释曰。决定证了唯识真理。不生犹豫疑惑之心。由定契理。疑惑尚无。况复更生诸恶觉观。旧名觉观。新名寻伺。觉谓求觅是寻求义。观谓观察是伺察义。然此觉观通于三性。显非余二言诸恶也。
  论。六者至信得增长 释曰。本觉名如。始觉名来。始本不异名为如来。由能照达一心真如无动念理成此如来。故心真如为如来境。照三昧者。虽未证真。于此理境与信增也。或即二觉名如来境。是修行人所观境故。谓未成佛始未同本。可说真如为所观境。若始同本。即是真如理知无别非所观故。
  论。七者至勇猛不法 释曰。能了真如佛正因。故知一切法即是涅槃。于所求果无虑不成。于已学法不怯。修行虽在生死而知幻梦。无惓而勇。无怖而猛。虽复名处亦无怯也。
  论。八者至他人所恼 释曰。柔谓调柔。和谓和顺。谦下为义。憍谓憍傲。慢谓高慢。陵物为义。即憍慢者。恃己成事轻蔑于他。他必轻忽。不自安忍。便生怀恨。心柔和者。谦下于他。他必珍敬。岂为轻□。设过憍慢亦无怀恨。故新论云。柔和忍辱者为一切世间所敬。
  论。九者至不乐世间 释曰。虽未得定者。非谓未曾得也。谓说虽未常得定心。亦有出定起发心时。由前定力衰烦恼种。于诸时处不起现惑。是故名减损烦恼。故斯本言烦种薄终不现起。诸缠垢缚或不现故不乐世间。
  论。十者至之所惊动 释曰。若得三昧者。非谓创得也。意说。若时得住三昧。心如虚空无挂碍。故唯有广声终无惊动。故新本云。若住于定。
  论。复次至是故修观 释曰。上显修止。下明修观。于中有三。初明修观之意。次辨所修观相。后结观分齐。此初也。若唯修止便有四失。一心沉没失。息缘偏寂相愚痴。既非照察故为沉没。二起懈怠失。由因止息相顺惛沈。既无勇悍乃成懒堕。三不乐众善失。由偏住寂。弃所作心。懈怠相应。岂能勤善。四者离大悲失。不观苦境偏寂其心□既不勤。岂怀悲济。
  论。修习观者至须臾变坏 释曰。以辨观相。于中有四。一法相观。二大悲观。三誓愿观。四精进观。初中有四。一无常。二有苦。三无我。四不净。此观无常除常倒也。无常有三。一粗。二细。粗谓一顿粗相生灭。细谓行愿细分生灭。今此但约粗相无常故。说有为须臾变等。言须臾者。显有为法不得久住无常之义。非谓别指三十须臾。故新论但云生灭不停等。
  论。一切心行至以是苦 释曰。此唯观苦除乐倒也。言心行者。谓即四蕴念念迁流名为心行。即此生灭故名为苦。故新论云。无常故苦。依诸经论。苦体有三。所谓苦苦坏苦行苦。即此心行刹那生灭。于念念中具足三苦。故对法云。何故经说若无常即苦邪。由三分常苦相可知。谓生分无常为缘故苦苦。性了了故。生分无常者本无今有。苦品诸行体是逼迫。灭分无常为缘故坏苦。性了了故。灭分无常者谓有已还无。乐品诸行无可爱乐。住分无常为缘故行苦。性了了故。住分无常者诸行相续。若生若灭俱不可乐。故世间说诸行无常诸行变坏。诸所有受我说皆苦。由是此中一切行念念生灭故为苦也。
  论。应观过去至忽尔而起 释曰。此观无我除我倒也。过去已灭唯有其念难追寻故。如梦所见。以现在法刹那即灭不久住故。犹如电光。未来未至非本积聚。当来忽起故。喻于云。由观三世无有自性能离我相皆除我倒。故般若论说。梦电云以喻随顺出离离相也。所谓随顺人法无我以攀缘故得出离等。若尔新论于此前文可更言苦故无我。若彼于此初略举无我。于此三世广观察故。
  论。应观世间至无一可乐 释曰。此观不净除净倒也。依智度论。今观此身始终应作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二依处不净。三自体不净。四所说不净。五□□不净。由此观故身无可乐。新论更加烦恼和杂。此即明其不净因也。此除四倒名法相观。除前第一心沉没失。新论此下更加观察相心见倒。故彼文云。观诸凡愚所见诸法。于无物中妄计为有。观察一切从缘生法。皆如幻等毕竟无实。观第一义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说(释云)谓观凡愚于无计有故除见倒。观缘生法无实体故能除相倒。观第一义非心所行能除心倒。此即通前是除七倒。皆属第一法相观。□□者广略不相违也。
  论。如是当念至甚为可愍 释曰。此大悲观。因观法相见苦生悲。除前第四不起悲失。当念等者。先观苦境。知可悲者。后起悲心。初心之悲观苦生故。初苦境中有其三义。一切等者。此观苦时显受苦来无有初分。皆因等者。此观苦因。无明不觉妄受苦故。已受等者。此观苦相。于中初显受三世苦。五识相应名身大苦。意识相应名心大苦。难舍难离者。后显愚妄著。愚痴不知谓苦为乐不生厌离久沉溺故。前法相观观自了苦为除乐倒。此观他苦而作悲因故二别也。
  论。作此思惟至第一义乐 释曰。此誓愿观。因悲立愿。愿修众善。除前第三不乐众善失。愿令等者。此愿体也。分别不除无明之分。岂能修善生悲济邪。遍于等者。明广大愿。诸善功德即新论言。亲近一切诸佛菩萨。顶礼供养恭敬赞叹。听闻正法如说修行。尽其等者。明长时愿。令得等者。明第一愿。故前愿体亦得名为不颠倒愿。愿不离心亦得名为四种心也。
  论。以起如是至心无懈怠 释曰。此精进观。因愿策勤勤修众善。除前第三起懈怠失。一切等者。对声闻行。今常精进。声闻不时□说当不兼时处而修。况起大行兼时处也。随已等者简凡失行不令退堕。凡失愚痴不重自力顿修便止。今显菩萨离过分过随分常修也。
  论。唯除坐时至不应作 释曰。已显观相。此即第三结观分齐。唯除修止端坐之时。若余一切悉当观察。顺理应作违不应作。故新论言。行住坐卧常应观察所可作等。
  论。若行若住至止观俱行 释曰。上显别修。下明双运。于中有三。初总标俱行。次显其行相。后总结双运。此初也。住谓立也。起谓行也。诸戒中亦应修也。新论此中更有据文总善于此。故彼文云。复次若唯修观则心不止息多生疑惑不随顺第一义不出生无分别智。是故止观应兼修行。
  论。所谓虽念至性不可得 释曰。下显行相。于中有二。初显顺理俱行止观。后显对治俱行止观。此初也。所谓已下初明即止而修于观。虽念诸法自性无生者。约非有义以明止也。即念缘合业果不定者。约非无义以明劝也。此二不二故云即念。此即顺于不动真际建立诸法。良以非有即是非无。故示动止而起观也。虽念已下后明即观而修于止。虽念因缘善恶业根。约非无义明观行。而亦即念性不可得。约非有义以明止行。此即随顺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以性非无即是非有故。不舍观而入止也。然此止观说虽前后。在行者心镕融不二。不二之性即实性故。
  论。若修止者至不修善根 释曰。此显对治俱行止观。谓修止者。除二种过。正除凡夫人法二执。以是住著世间因故。兼除二乘法我之见。以是怯怖生死因故。若修止者心安真境。凡夫不执何乐世间。二乘亡见宁坏生死。谓修观者亦除二有。正除二乘不观本生不起大悲狭劣心过。兼除凡夫不观法相不能色修懈怠心过。若修观者识达因缘。二乘观苦能起大悲。凡夫厌离能修众善。
  论。以是义故至不相舍离 释曰。次下第二总结双运。于中有二。初显具位。后明阙失。此初也。以是顺理对治义故。而止与观共相助也。凡夫由止对治住著而起精进。二乘因止故谓怯弱而生大悲。此则以止助成观也。二乘不观心行生灭。凡夫不观无我不净。无以厌离而住于止。此即以观而助于止。故言止观共相助成。
  论。若止观至菩提之道 释曰。阙失菩提道者即是法界。而言道者所因缘处。然此法界有其二义。一具位真体。二缘起称用。止心住寂归法性体。观心显照顺法性用。止观俱行双顺体用。既显法性得成菩萨。若唯修止不顺真用。是则种智长废永休。若唯修观不归真体。是则轮回无时暂息。是故不具非入菩提。
  论。复次至意欲退者 释曰。修行信心下有三所由。前来已显就人□意约法广辨。次下第三随退方便。于中有二。初举可退之人。后防退之法。此初也。初学是法者。此明行劣。以住已下举处释成。内心既劣。外阙胜缘。信行难成。故将退也。即是将退入二乘道。新论更加能具恶缘。故彼文云。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清净信心。生疑欲退。文虽广略大意同也。
  论。当知如来至摄护信心 释曰。次下显其防退之法。于中有二。初正其法。后别引经证。初中有二。初劝专念诸佛摄护。后显专念所得之益。此初也。乍看此文。以劝念佛为胜方便。得住生已方蒙诸佛摄护信心。准新论。文义则不成。意说。虽住恶世界中。而十方佛有胜神通摄受护念修信心者不令退堕。故新本云。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道众生。意说。险难尚□救拔。岂况于我而不济邪。劝初心者起如是念。勿生怯弱言当知等。
  论。谓以专意至永离恶道 释曰。此后显其专念之益。谓此行者以知如来方便摄护专意故。随其愿乐见佛因缘得生净土见佛不堕。故新论言。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于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道。
  论。如修多罗至终无有退 释曰。下引经证。于中有二。初显得往生。后显住正念。此初也。然生净土有其行愿。定愿无行无由往生。由斯摄论说唯发愿生净土者。别时意趣不说念佛亦不往生。而有不会摄大乘意妄□非[序-予+干]深不可依。若人专念西方等者。此显行也。所修善根愿求者。此明愿也。即得等者。显由行愿得往生也。终无退者。谓不退生诸余佛土不退善根。何况退生诸恶道等。若尔宁说是其报土唯登地者方得生耶。若共言往生。有其二力。一自力能生。谓入位菩萨不假佛引。自业生故。如彼大鹏自度汝高胜□□刍自往梵宫。经依此义说。龙树菩萨证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二他力能往。即凡夫等虽有行愿要引生故。如彼蚊蚋假鹏度涉。魔往梵宫假梵生力。经依此义说九品人。乃至十念皆得往生故。虽说是他受因□。诸凡夫等生亦无失。不尔登地自□花藏何因舍此而往彼耶。
  论。若观彼佛至住正定故 释曰。此显住正定也。若依此文显在此真修习无念观彼法身。新论即别。故彼文云。于彼闻法观佛法身渐次修行得入正位。不妨此修无念观佛生彼正定。顺经说故。译者五举义不相违。诸佛法身名为佛家。观心契入名之为生。至此极处名为毕竟。得住正定种姓位故。
  论。已说修行至利益分 释曰。上来已释修行信心。次下第五劝修利益。于中有二。初结前起后。后正示劝修。此初也。前来已说显法正宗。此即明其叹法流通。则释题中论之一字。故次文云。我已总说。以文显义名为说故。即以文义而为论故。
  论。如是摩诃至我已总说 释曰。次下则正示利益劝修。于中有三。初总结前说。次举其损益。后总结劝修。此初也。如是摩诃演者。举所劝修大乘法也。言秘藏者。显甚深义。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如王髻珠。非根不与。非谓悕惜名为秘藏。新论名为观察句义。谓显文义皆知深故。我已总说者。显以略文摄广义意。
  论。若有众生至无上道 释曰。次下显其信谤损益。于中有二。初信受功德。后谤毁罪重。前中有二。初约三惠总举其益。后别显三惠所有益相。此初也。欲于等者。此明依论为得道因。当持等者。此明依论起三惠行。究竟等者。明依行因所得□果。所言如来甚深境者。由观真理得成如来。真如在如来智内。因果观证名如来境。了知无念即能契顺名为正信。不言有念而得相应名离诽谤。无念真理菩萨所游名大乘道。行者之心远□所□□名入。余文易解。不烦解。
  论。若复有人至之所受记 释曰。次下别显三惠益相。于中有三。初文惠益。次思惠益。后修惠益。此初也。真如本觉是佛正因。体会成佛方能说法。所说之法是此等流。闻而喜悦不堪修行。当知此人已成佛种当得成佛。决定无损故为诸佛之所受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