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续藏
- 古逸部
-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决
一类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渐次九品等者。谓于三界分成九地。欲界四禅及四无色。地地皆有九品烦恼。九九共成八十一品。若钝根者别起八十一品。圣道一一渐次断除八十一品烦恼。断欲六品成一来果。断欲九品成不还果。断上界尽成无学果。于地地中。前之八品皆用正体后得智断。以有迷理迷事别故。若第九品根本智断。以唯迷理细难断故。若利根者以其九地八十一品合为九聚。发九圣道九品别断。谓以九地上上品惑合为一聚。一圣道断。如是乃至以九地中下下品惑合为一聚。起上上圣道而顿断之。断欲六品合成一来。由上八地六品皆断。超一来果不入一来。断欲九品合成不还。由上八地九品皆断。超不还果不取不还。超中二果而成无学。虽则利钝超渐有殊。而断惑时俱起无间解脱二道。断惑证理斯心别故。
彼令易解此令易缘者。解谓行解。行解转易。缘谓所缘。所缘改变。由是于中四句分别。一易解不易缘。先计色常后计色断。二易缘不易解。先计色常后计受常。三解缘俱易。先计色常后计受断。四解缘俱不易。前念后念计色常等。
谓非烦恼唯染粗故者。此废立门显由三义唯说二十。初以非是根本烦恼即简贪等六烦恼。次唯染污即简遍行。别境不定通三性故。后唯粗显简愤发等。而依忿等分位立故。
中二一切不善心俱随应皆得小大俱起者。谓如下说。小七唯是不善性收。小三大八通于二性。小七既是不善性收。故与中二皆相应起。小三大八不善性者。中二相应无记性者。即与中二而不俱起为显是义置随应言。
既许大八遍诸染心展转小中皆容起者。谓即染宽而不善狭。染通不善无记二性。故但不善皆是染心。自为染心非是不善。是故大八遍诸染心。既通无记不善二性。由不善故小中俱也。以彼小十不俱起故。由是八大容互相应。
由斯中大五受相应者。谓以五受三性容俱。有染无记八大相应。有不善性中二俱起。八大随惑既通三界及通六识故五受俱。中二虽唯欲界所摄。六识俱故五受相应。
忿等五法四俱除乐者。五谓忿恨恼嫉害也。唯在欲界不通四禅无意地乐。非五识俱无身俱乐。于恶趣中有意地苦所起忿等与五受俱。故说忿等四俱除乐。
谄等五法容五受俱者。五谓谄诳覆憍悭也。虽则不与五识相应。有通色界有意地乐。亦通恶趣有意地苦。故说谄等容五受俱。
憍唯痴俱与慢解别者。谓痴通与诸惑相应故与慢俱。憍缘自性染著醉傲。慢缘地起高举陵人。行解既殊不得俱起。
小七中二唯不善者。谓忿恨恼嫉害悭覆。以唯欲界行相粗故。中二不善其义可知。
小三大八亦通无记者。以谄诳憍通三界故。八大堕惑遍染心故。非但不善亦通无记。
谄诳欲色余通三界者。所言色者即初静虑。此及下界以有王臣起谄诳故。憍及大八通三界者。行相遍故。
非如触等定遍心故者。遂难重释。前标所云于善染等皆不定者。等即等取心之与地。此四非但三性不定。亦于诸心诸地不定。故言非如触等定遍等也。
俱舍更加贪嗔慢疑所在诸地等者。地不定者。谓不如彼通大地法一一通于一切心地。善大地法遍于善地。染大地法通于染地。是故说为诸地不定。见修不定者 谓具见修二种断者。入烦恼中慢唯修断疑唯见断。恶作修断。是故名为见修不定。诸位心所亦不定者。且如欲界有四位心。谓善不善有覆无覆。于此四位心所之中。而前八种有无不定。故此八种立不定名。
身不自在心极闇劣一门转者。身不自在无动转故。即是释前不自在义。心极闇劣者释前昧字。一门转者释前略字。觉时意识广取诸境故得明了。在睡眠位唯依意根一门而起故是略也。
昧简在定略别寤时等者。昧谓闇劣。简异在定极明了心。略谓疏略。简别寤时遍缘境心。简别定瞻故言昧略。
令显睡眠非无体用者。释前令字。由有实体令所依身不得自在。若无体性无此能故。此即标宗。
有无心位假立此名者。此通外难显实有也。谓外难云。如诸圣教及五无心。所说睡眠虽无体性说睡眠言。今此睡眠何有别体。故此通言。而或有处于无心位立睡眠者。而由似此心所睡眠假立此名。此既心所故是实有。
如余盖缠心相应故。此立比量显实有义。盖谓五盖。一贪欲。二嗔恚。三惛沉睡眠。四掉举恶作。五者疑盖。缠谓八缠。一惛沈。二睡眠。三掉举。四恶作。五嫉。六悭。七无惭。八无愧。此有二量。一云。而此盖缠定心相应。是盖缠故。如余盖缠。第二量云。然此睡眠非无体用。心相应故。如余盖缠。覆成并例如理应知。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等者。谓此寻伺若与定俱如理思惟即名为安。若时不能如理思惟不与定俱即名不安。寻求不安身心不安。寻伺若安身心安住。是故身心安不安住皆用寻伺为所依也。
于意言境不深推度等者。唯识疏中虽有两说。今就一义。思慧二法于境粗转不深推度即名为寻。于境细转深推度时即名为伺。故离思慧无别自性。
四中寻伺定是假有等者。自下第二诸门分别。于中则显有十一门。一假实分别门。二自类相应门。三五受相应门。四别境相应门。五与善相应门。六烦恼相应门。七随惑相应门。八三性分别门。九界地分别门。十学等分别门。十一三断分别门。至文当配。
俱与前二容五相应者。前二谓是睡眠恶作。寻相应时无伺相应。伺相应时无寻俱起。为显是义故置容言。
四皆容与五受相应者。谓四不定非俱时生。意与五受亦非并起。非为一时一切相应。容有前后相应之义。故于此彼皆置容言。
恶作容与无明相应等者。若不善悔可与相应。若善恶作无相应义。若于贪等纵不善悔亦不相应。粗细异故。
与二种善皆得相应等者。一生得善。谓善性善生便得故。二方便善。谓闻思修方便生故。其生得善有恶作者。于已作恶生追悔故。于不作善悔不作故。于善心时有睡眠故。于诸善事亦得寻伺。若方便善闻等位中。睡眠寻伺皆得有故。
后三皆通染净无记等者。染无记者即是有覆。净无记者即是无覆。睡眠寻伺行解粗细通染净故。恶作唯净。四非是染。行解粗猛。而染无记是审细故。
四无记中悔唯中二等者。行相粗猛故非异熟。非定引生故非通果。
悔非无学离欲舍故者。谓此悔者唯属欲界。离欲界时早已舍悔。况无学者离三界惑而有悔也。
亦邪见等势力起者。邪见力起故是见断。等即等取身边见等。诸俱生惑是彼引生故通修断。
于五法中通二种者。谓通分别及与正智。释其所以其如下文。
说正思惟是无漏者。显扬瑜伽二论皆说 思惟诸谛得与无漏作意相应。此中思惟即是寻求。既许寻求是无漏。故伺通无漏其义准知。
又说彼是言说因故者。诸论皆说。寻伺乃是语之加行。要因寻伺发语言故。统论加行总有三种。一身加行。谓出入息。由出入息身得存故。二语加行。谓即寻伺。若无寻伺无语言故。三心加行。谓即受想。此若灭时心随灭故。故说寻伺为言说因。
非如佛地无功用者。此通外难。谓外难云。八地已上得无功用。于说法时宁有寻伺。为通此难故有此文。然无功用有其二种。内证真理外起作用。八地虽于内证任运。而外作用未得自在。不同佛地于内于外皆无功用。故有寻伺。
非谓即心分位差别者。如唯识论有难起云。如是六位诸心所法。为别离心有别自性。为即是心分位差别。若说离心有别自性。如何经说染净由心。庄严论颂复云何通。如彼颂云。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
论自释云。应说离心有别心所。以心胜故说唯识等。若不尔者。即离心体无别心所但假立者。则五蕴性应不得成。无受想行三蕴体故。故有颂云。五种性不成。分位差过失。因缘无别故。与圣教相违。故知离心有别心所。诤根生死次第因者。诤有二种。一者欲诤。欲谓五欲。二者见诤。见谓五见。诤谓烦恼。诤即是根名为诤根。由味受故贪著诸色。由倒想故贪著诸见。故受想二与诤为因。生死因者。由耽著受起倒想故生死轮回。故受想二为生死因。次第因者。复有四种。一随粗次第。色有对故诸蕴中粗。余四无对故先明色。于无色中次受最粗。如言手痛非想等故。若对行识其想乃粗。男女等想易了知故。若对于识其行即粗。贪嗔等行易了知故。识最为细。总取境相难分别故。最后说也。二随染次第。从无始来男女于色更相爱乐。缘此色爱起耽著受。此受复因倒想而生。此想复由烦恼而起。如是烦恼复由识生。由此随染立蕴次第。第三随器次第。器谓皿等米面等物。夫欲设食先求食器。次求米面以为饮食。次求盐酢以为助味。得诸物已付厨人造。将就食人受诸果报。如其所应喻蕴次第。四随界次第。于欲界中有诸妙欲。色最显了。于色界中有胜喜乐。受想显了。三无色天取空等相。想最显了。有顶地中思最为胜。行相显了。此前四蕴识住其中。故最后说。由此四因立蕴次第。故以受想别为蕴也。此中因者所以义故。
设无表色亦所造者。俱舍颂云。大种所造性。由此说无表。此中造者即是因义。若尔何不用余造色。是有对耶。答。以能造大是微细故。故是无表不可见也。
唯七心界者。谓六识界及以意界。此于三世能当现益而缘境界名为心界。
一异熟生二所长养等者。此是俱舍五类义门。此中说四。若兼实事则为五种。彼论通约十八界辩。既兼无为故具五类。此既唯色故无坚实。言异熟者。性是无记。从善恶因之所生故。言长养者。谓因饮食长小令大。养瘦令肥。名所长养。言等流者。等为齐等。流谓流类。是前念之流类故。言刹那者。谓苦法忍无漏圣智唯一刹那得究竟故。言实事者。实谓坚实。事谓体事。不为四相所迁动故。此中五根通前二类。异熟因生所长养故。色香味触更兼等流。是内四尘前流类故。声无异熟。通次二类。以随色起有间断故。其法处色唯有二种。初无漏心俱时起者刹那所摄。后无漏心俱时起者等流所摄。此十一色既非无为。即无坚实。若就俗谛体皆异故。或通五类。
为令取境明了端严等者。俱舍颂云。然为令端严。眼等各生二。释有二家。一云。为庄严身令端严故生二处。故有难云。若本来尔谁言丑陋。诸猫鸱等设有二处有何端严。是故应说。为令取境明了端严。现见世间闭一眼时。所见色等不分明故。彼复颂云。或二眼俱时。见色分明故。
由其作用远速明异等者。五识之中眼耳用远。能取远境故向前说。就二识中眼识用远故在耳先。如远见人撞击钟鼓后闻声故。鼻舌二根用俱非远。先说鼻者。谓由两义。一速二明。所言速者。如对香美诸饮食时。鼻先嗅香舌后尝味。所言明者。味中有香。香细于味。鼻根能取味中细者。故是明利。香中有味。味粗于香。舌根能取香中粗者。故说不明。身最迟闇故最在后。
如香荾花者。即今时人所食用者胡荾菜是。然此荾字数体不同。或作荽字。或作[卄/綏]字。然其随方所呼又别。若河西人呼为胡荾。若山东人呼为[卄/綏]荾。若江淮人呼为香荾。其花微细行布台上。眼根极微故如是也。
俱舍说八但约执受及无受等者。一有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可意声。如人好语等。由可诠表云有情名。二有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不可意声。如人恶骂等。三有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可意声。如手拍节等。非可诠表名非有情。四有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声。如人拳搭等。五无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可意声。如化人好语等。以化人身无执受故。大无执受大种为因有情名不可意声。如化人恶骂等。七无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可意声。如筝笛等。八以无执受大种为因非有情名不可意声。如错锯等。此八种声于前大乘十一声中前六建立。
此触别名又二十二等者。此诸触相依八种因之所建立。涩之一种依摩建立。滑之一种依相建立。轻重二种依秤建立。缓急二种依执建立。冷暖二种依触建立。粘养强弱依杂建立。地水杂故粘。风火杂故痒。地风杂故强。水火杂故弱。依界平等建立勇息。四大界平无畏故勇。平等安和无动故息。界不平等建立余触。风火增故饥。地火增故渴。地水增故饱。风火增故闷。病老死等皆由大增以有随增。以有随增名不平等。由此等相于身觉故故皆名触。
虽依思愿善恶种立者。此对小乘故说虽言。谓有部宗别有色法。从表色生体是实有。能防戒色名无表色。若不尔者。受戒已后心起恶时。戒体应失。故知非心而是色也。若经部宗说是种子。以求戒时表色及心和合共熏。在于身中有防非用。非色非心而为无表。今大乘宗唯依善恶胜上思愿熏成种子。在识藏中。此种势力令身语意不造诸恶。依此种子假立无表。以防色故但名色也。
依遍处定作青等观等者。言遍处者即十遍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为十。谓以定慧观此十种。其量广大周普无边。悉皆遍满名十遍处。应知前四是所依色。其次四种是能依色。为离色相遍观空相。为离空相遍观识相。若十遍处观行成就。即八解脱而得究竟。
或变第八五尘相分等者。谓彼大地及大海等。皆是第八识之相分。由菩萨等定自在力。变成金银苏酪等相。然于此中有其二说。有说假实。以菩萨等定慧之心是第六识分别变无实作用。但令众生暂时见故。而大地等实不变也。若不尔者应常定住。如何暂有而即无耶。有说实变。以菩萨等定慧力。强击发本识共相种子。令其改转种种色相。纵实地等亦随智变。虽所变相是实非虚。众生业强却归本相。若不尔者应无实体。如何能令有情受用。又应是善不名无记。执唯心定假实相故。虽其改转皆由定心。由从种子故是实有。性唯无记。是本识缘。是故得名通果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