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戒本疏食

  回僧物入己戒三十 制意者。出家之士理遵少欲知足。为虽闻他居士许欲施僧。方便劝化回来入己。内长贪结外恼他主。又复损僧。殊所不应。是故圣制 别缘有四。一是许僧物。二作许想。三回入己。四领受便犯。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跋难陀起过。佛为制戒。
  若比丘知是僧物自求入己者尼萨耆波逸提。 此满足戒本文有四句。一犯人。二若知。三许僧物。四回向便犯。广解中初句可知。第二言知者。律云。若不知许僧回者非。第三言是僧物者。律云。有三种僧物。一已许僧为僧故作。二未许僧为僧故作。如俗家为僧作。床褥器具供僧之物。三已与僧者已许僧已舍僧。此三句之物回有轻重。初物犯舍。回第二物犯吉。回第三犯重。第四言求入己尼萨耆波逸提者。是犯罪句。舍忏之法如前所明。下杂明僧祇。若人持物来 问。僧何处布施 答。言随汝所敬处与 若何处果报多 答。施僧。若言何者持戒清净。若言无犯戒不清净。若言我已施僧。今施尊者得受无罪。若言此物置何处使我常见受用 答。某甲比丘坐禅诵经持戒。若施彼者长见受用。四分律云。明四对八句。谓回不入己教犯轻罪。一塔相对。二四方现前相对。三僧尼两众相对。四料间上三同类。同类回此与。彼故言许异处。故律云若物许僧转与塔。许四方僧回与现在僧。许比丘僧回与尼僧许异处。乃至许异处回与此处。一切吉罗。并谓未决定。若决别施随前犯。僧祇回此彼畜生物越心悔。但还物之中四五十三律舍竟自用不须还僧。以不定属僧故。只律云。五敷具回僧对僧舍入僧己随僧作何等用。多见两论。舍竟还僧。不还犯重。了论回僧所应得施入己应舍还大众故。十诵多论云。若坛越施此自恣僧物回与彼自恣僧者。物应还此比丘作吉悔。若不还此僧讨钱成重。乃至此彼一人物回亦成重。准此定属僧此次回与他人成重。不犯中。律云。若不知若已许作不许想。若许恶劝与好。若许少劝与多。若许一人劝与多人。若误若戏若错说者。并皆不犯。
  诸大德我已说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诸大德是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此戒结前三十舍堕。亦通问诸戒中清净法犹默然。知清净故。言是事如是持。

  四分戒疏卷第二



  四分戒本疏卷第三

    沙门慧述
  诸大德是九十波逸提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此明第三篇。初标说仪。次陈本戒。后问清净。此是标文也。初约总相七门分别。后乃别随文解释。言总相者。一约身口分别。二约自他两业。三约遮性辨释。四就持犯。五随违制不同。六约二部同异。七就下众任运。初身口者位有其三。一有二十戒口业成犯。二有三十一戒身业成犯。三有三十九戒身口合犯。口二十者。谓妄语毁呰两舌同诵说粗实得道说法过五六嫌骂辄教讥教十日暮恐怖疑悭发诤说欲不障拒劝学毁毗尼同羯磨悔与欲已悔无根谤等是。身业三十一戒者。二宿强敷坐脱著覆为尼作衣尼坐过受别众三钵十非时残宿不受外道食药请三坐前。二军阵十如非时食咽咽者。岂非通名身业。此一既尔。余类可知。第三军阵饮酒水戏过洗击历自色三衣二随打博突入一等是。身口合犯三十九者。位以为三。第一有两戒。身口正作业共身犯。谓屏露二敷具。若自敷身作业。若教人敷口作业。去时不自举身正业。不教人举口正业。出门界犯。岂非共身犯。第二有七戒口家正业共身犯。谓覆藏粗罪。见论身心犯。见闻作犯。此是通名身业。未即成罪。若发露无过。由口正不发露故。心地覆藏迳夜便犯。是名假正业共身犯。余有六戒。皆有口业作法。本自无过。由口止故身作前事即得其罪。谓皆请足食。二入聚辄著不与欲。是等假口正业共身犯。第三有三十戒口作共身犯。于内位四。一有十九戒。自口作业假他身。是中若论自作唯身心犯。且约教人边说。如教坏地。言虽了了未即犯提。要假前人身业坏地教者方犯。是名自口作业假他身犯。余皆类然。教人坏生掘地牵他出房用虫水无事然火藏他衣钵杀畜生驱他出聚饮虫水遣使持己衣与尼捉宝高床。下次第七戒。此等戒是第二有四戒。自身假他口。谓赞食减年受戒不摄耳听屏听。此等是如尼赞食戒。若尼不赞但尔直食本自无犯。假尼口赞食方成犯。减年受戒和尚得提。假羯磨竟。余者可知。第三有五戒。自身口假他身。如四期。索美食。第四有两戒。自身口假他口。假异语触恼。身口两业假僧作白。又须唤问故。假他口不受屏谏所作之事。通于七聚。岂非身口。要假他谏作方得犯故。第二自作教他两业者。劝足一戒唯教他业。足食一戒唯自作业。自他两业分为二戒。有二十一戒。有教人同犯。而不别立自他之异。既知斯义位约为四。一唯教人。谓劝足是。第二有十一戒。自他俱犯。谓掘地坏生牵出二虫水恐有然火藏衣钵杀畜生无根谤捉宝。于中掘坏捉宝此三大护佛法故。余总境重故。但使教人一切同犯。第三有十戒。教人同不同。谓屏露二敷持衣与尼高床下七教人作。此于己有闺。是以同犯。若直教人于己无益但得轻愆。第四余有六十八中六十七戒。自重教轻。足食一戒但自作业。第三遮性分别者。三十是性。余悉轻遮。其三十者。谓妄毁两粗异嫌强牵用讥驱谏恐杀饮疑覆起说随拒毁同欲悔听打博谤。此等性恶。余并遮愆。第四持犯者。有十三戒。具二持犯。谓五双三只。如得羯磨。一双说粗教诫。尼受功德衣复有一双不犯。皆别嘱受一入聚落作余食法得无足食劝足七日尽形作口法受不犯。残宿不受净施。问主无其辄罪。如粗发露僧事与欲。此复三只。合十三戒。由圣开听作其口法。若顺圣教作口法竟作此十三而无罪过。名为作持。止持不作法。而身作事有违名为止犯。据作事边复名作犯。此上止作二。犯业思体一而名是别。若止法止事名为止持。作持止持名体各别。亦可作法作事望作法边即是作持。以作法故。纵作前事而无作犯。反却作犯。岂非止持。此亦体一名异。余七十七单持犯中不摄耳。一作持止犯。余止持作犯。如释时不摄耳。一唯作持止犯。十三少分作持止犯。余七十七及十三少分通论八十九止持作犯。犯时品别已如上辨。第五违制不同者。异语说欲及以二随此违僧制。余违佛制通如言之。并是佛制。但诸羯磨要须僧秉若不作此羯磨法作无所违。故言违僧制得罪。第六二部同异者。三种不同。一有三戒有无不同。谓辄教日暮讥教戒师大僧则有尼无可知。二有十三戒轻重不同。谓食三衣五坐一行三牙角针筒大僧便重。尼众咸轻。多以大僧数故便重。尼希故轻。谓赞食劝足索美三与尼衣作及三过量是衣五。三有五戒。犯同缘异。谓皆请足食犯同而开缘不同亦可离合不同。与外道食犯。虽是同与缘不同。一减年受戒缘同不过量。浴衣生犯缘同缘不同。亦可名字不同。此等俱得提罪。名为犯同。缘有异故。下尼律云。别制不同之义。至文中解。余以同故。至尼法中直列戒本。此位言于中细论如覆藏僧宽尼狭或有竟界。翻到随义有异。如两舌毁呰二宿过五六语等反说可知第七任运者。前自他四位。第二第三教人犯中二十一戒。除屏露二敷余十九戒容有任运。余未可知已下随文别释。
  故妄语戒第一 一制意者。然出家之人理宜称实。宁丧身命许无虚谬。今反违心背想。欺诳前人令他虚解自失。正利过患之甚。是以圣制 二释名者。言不称实。所以名妄。彰之在口曰语。无心不犯故。曰故妄语戒 三具缘通缘如上。别缘有六。一人。二作人想。三遣想说。四知违想语说。五口言了了。六前人闻知 四阙缘。比说可知。多论妄语两舌恶口历作四句。或有是妄语非两舌非恶口。传他语时。以不实故是妄语。不分离心非两舌。软语说故非恶口。第二是妄语是两舌非恶口。不实故是妄。分离心故是两舌。软语说故非恶口。第三是妄是恶口非两舌。第四具有三。下毁呰两舌作法亦有四句。类说可知。已下正明本。此戒因象力比丘善能谈论与外道。议前后语异。梵志讥嫌。比丘举过。佛便制戒。
  若比丘知而妄语者波逸提 此满足戒本文有三句。一者犯人。二故妄语。三违制结犯。初句可知。第二言知而妄语者。于中文三。一明妄语境。二辩诳人犯义。三前后方便多少。言妄语境者。有其八种。一见言不见。二闻言不闻。三触言不触。四知言不知。余四反上可知。此是妄语境。言第二犯语者。眼见者识能见知者。乃至意能知。不见者除眼识。余五识是类反。言第三方便多少者。于中有四。初三时有心本作妄语。念时忆是妄语。语已知是妄语。第二第三各有两句。二时有心一时无心。第四一句三时无心。第三言波逸提者。犯名。若三时有心妄语者。皆得根本提罪。次有两句。二时有心一时无心者。未句根本。有心前后无心。此四亦提。前后有心根本。无心前一有心后二无心。后一有心前二无心。此三得吉。如律广说。第四一句三时无心悉皆不犯。又律云。所见异所忍异所欲异所触异所想异所心异。如此诸事皆是妄语。言所见异者。行心之中见于虎狼。言见佛像是。言所忍异者。领纳违境安心苦受。名之为忍。对他乐受异。本所忍故曰所忍异。言所欲者。缘于财色悕须名欲。即言欲得闻法故曰所欲异。言所触异者。坐禅行中实得冷触。言得热触。是名热触异。言所想异者。无生异怨想。言有亲想故曰也。言所心异者。行心缘此益。言缘彼故云所心异。皆得提罪。又律云。说戒时乃至三问。忆念有罪。而不发露者犯默妄吉罗。僧祇屠儿等逐畜生问言见不不得。妄语不得。尔处应问余事。乃至看自指甲应方便引接。令畜生远去。如是方便无犯。十诵若语高性人云。是下性者犯堕。若语两眼人云。如一眼得妄语提。又轻恼比丘故提。若语一眼人云。汝是瞎眼人得轻恼他罪。又明五种妄语。从夷至吉是。今约此戒因果三种。若起心欲诳前人得责吉。若发言前人未解得对首吉。若言了前人解即得提罪。不犯中。律云。但称想说。见言见。不见言不见。乃至知等八种皆尔。若意有见想便说者皆不犯。
  毁呰戒第二 一制意者。然夫人之法宜出善言。递相赞叹令彼欢喜勇进修道。反以下贱之言形呰。前人令彼惭愧。废修正业。伤初人心甚于剑割。恼处不轻故。所以圣制 别缘有六。一大比丘。十诵五分毁下四众皆吉。二是毁呰语。三知是毁呰语。四作折辱意。五言章了了。六前人闻知。此毁语亦有四句。比前而说。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比丘。断事种类骂彼。忘失前后惭愧不语。比丘举过。佛引古牛以譬畜生得毁不堪进力等。便制此戒。
  若比丘种类毁呰语者波逸提 此满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毁语。三结犯。初句可知。言种类毁呰者。于中有二。初引六恶法。次明所骂事。言六恶者如律中说种类。一种卑。二性卑。三业卑。四相貌卑。五犯过卑。六结使卑。言种卑者。汝是卑家生。言性卑者 汝是下姓人。言业卑者。汝是伎术工巧人。言相貌卑者。汝是盲瞎等人。言犯过卑者。汝是犯过人。言结使卑者。汝是多结使人。第二所骂事者有三。一若面骂。二喻骂。三自比骂。言面骂者。汝是除粪家生等是。言喻骂者。汝似除粪种等。言自比骂者。我非除粪种。乃至我非贩卖杀牛羊跛躄人等。又作善法骂亦三种。面骂者。汝是阿兰若坐禅等人。余二例知。第三句言波逸提者。是结罪文。于轻重有二。一以六种恶法骂比丘者皆得提罪。二以善法三种骂者悉犯吉罗。就恶法骂中。若骂比丘及父母者得提罪。若骂和上阇梨得兰。若骂亲骂亲友同学等吉。毗尼云。比骂外更加是中有如是人亦犯。谓小姓比丘与大姓者同住。云此中有小姓比丘。不犯者。律云。若为相利故说。为法故说。为律故说。为教授故说。为亲友故说。或喜笑或因语。次或失口或触处说。或误说。皆不犯。
  两舌语戒第三 制意。夫出家同住无心生别。专构私屏。传于彼此。令僧未有诤事。而生已有诤事不可除灭。闻乱僧众恼怀处重。是故圣制 别缘有六。一善大比丘。除余众及破僧助伴等。二说鄙恶事。三传于彼此。四作离意。五言章了了。六前人文知。论云。斗乱大比丘提。余众罪轻。以斗比丘容有别部。破僧事起为斯故重。亦有四句。比说可知。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六群传他彼此。令众斗诤。不能除灭。比丘举过。佛引野干斗诤二兽。况复于人。便为制戒。
  若比丘两舌语者波逸提 此满足戒本文有三句。一犯人。二两舌。三结罪。初句可知。二言两舌语者。斗乱两头令他破也。故律云。斗乱十众。出家五众在家亦尔。三言波逸提者。是结犯文。律云。若斗乱比丘者犯提。余九悉轻。只云。以恶法告言某甲说。汝是无有上中下法。欲令他离。若彼离不离皆堕。多论说以更说堕。若不传彼此语。但两边说合离散者一切吉罗。不犯中。律云。若破恶知识恶伴党。和上同师亲友知识。于僧塔庙作无利。欲方便作无义。破如是人者。一切无犯。
  共女人同室宿戒第四 制意者。男女形殊理无同居。境界交涉容生秽染。又致讥丑。莫能自拔患累不轻。是故圣制 别缘有五。一是人女。二室相成就。三共同室宿。四知共宿。五随卧转侧结罪。言人女者。四五二律局取人女人。简余女简异男等。但是人女不问道俗亲疏大小。五分乃至初生具除死女也。只云。十二律通三趣女。谓只中云。母女姊妹大小道俗咸是犯境。十律云。三趣女共宿并犯。若驼马牛羊。若卧若立等。鹅鹰孔雀鹞等。若一脚立头置顶上即名宿犯。乃至他舍有女人。客猫子处宿亦犯。四知共同宿者。但知宿即犯。不同二行。要须共期方犯。五分若母女姊妹近亲病。若有知界自伴不卧皆不犯。此律下开自病不犯。对此病开亦应立缘。已下正明戒本。此戒因阿那律行路至淫女舍宿。被女娆。尊者升在虚空中。彼惭愧忏悔。说法得道。比丘举过。佛便制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