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

  时。梵天王即化为童子。头五角髻。在典尊上虚空中坐。典尊见已。即说颂曰。
  此是何天像  在于虚空中
  光照于四方  如大火[卄/積]燃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唯梵世诸天  知我梵童子
  其余人谓我  祀祠于大神

  时。大典尊以偈报曰。
  今我当咨承  奉诲致恭敬
  设种种上味  愿天知我心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典尊汝所修  为欲何志求
  今设此供养  当为汝受之

  又告大典尊。汝若有所问。自恣问之。当为汝说。时。大典尊即自念言。我今当问现在事耶。问未然事耶。复自念言。今世现事。用复问为。当问未然幽冥之事。即向梵童子以偈问曰。
  今我问梵童  能决疑无疑
  学何住何法  得生于梵天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当舍我人想  独处修慈心
  除欲无臭秽  乃得生梵天

  时。大典尊闻是偈已。即自念言。梵童子说偈。宜除臭秽。我不解此。今宜更问。时。大典尊即以偈问曰。
  梵偈言臭秽  愿今为我说
  谁开世间门  堕恶不生天

  时。梵童子以偈报曰。
  欺妄怀嫉妒  习慢增上慢
  贪欲嗔恚痴  自恣藏于心
  此世间臭秽  今说令汝知
  此开世间门  堕恶不生天

  时。大典尊闻此偈已。复自念言。梵童子所说臭秽之义我今已解。但在家者无由得除。今我宁可舍世出家。剃除须发。法服修道耶。
  时。梵童子知其志念。以偈告曰。
  汝能有勇猛  此志为胜妙
  智者之所为  死必生梵天

  于是。梵童子忽然不现。
  时。大典尊还诣七王白言。大王。唯愿垂神善理国事。今我意欲出家离世。法服修道。所以者何。我亲于梵童子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彼时。七王即自念言。凡婆罗门多贪财宝。我今宁可大开库藏。恣其所须。使不出家。时。七国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设有所须。吾尽相与。不足出家。时。大典尊寻白王曰。我今以为蒙王赐已。我亦大有财宝。今者尽留以上大王。愿听出家。遂我志愿。
  时。七国王复作是念。凡婆罗门多贪美色。今我宁可出宫婇女。以满其意。使不出家。王即命典尊而告之曰。若须婇女。吾尽与汝。不足出家。典尊报曰。我今已为蒙王赐已。家内自有婇女众多。今尽放遣。求离恩爱。出家修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童子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
  时。大典尊向慈悲王。以偈颂曰。
  王当听我言  王为人中尊
  赐财宝婇女  此宝非所乐

  时。慈悲王以偈报曰。
  檀特伽陵城  阿婆布和城  阿槃大天城  鸯伽瞻婆城  数弥萨罗城  西陀路楼城  婆罗伽尸城  尽汝典尊造
  五欲有所少  吾尽当相与
  宜共理国事  不足出家去

  时。大典尊以偈报曰。
  我五欲不少  自不乐世间
  已闻天所语  无心复在家

  时。慈悲王以偈报曰。
  大典尊所言  为从何天闻
  舍离于五欲  今问当答我

  时。大典尊以偈答曰。
  昔我于静处  独坐自思惟
  时梵天王来  普放大光明
  我从彼闻已  不乐于世间

  时。慈悲王以偈告曰。
  小住大典尊  共弘善法化
  然后俱出家  汝即为我师
  譬如虚空中  清净琉璃满
  今我清净信  充遍佛法中

  时。大典尊复作颂曰。
  诸天及世人  皆应舍五欲
  蠲除诸秽污  净修于梵行

  尔时。七国王语大典尊曰。汝可留住七岁之中。极世五欲。共相娱乐。然后舍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获。我亦当同。时。大典尊报七王曰。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间。犹亦难保。乃至七岁。不亦远耶。七王又言。七岁远者。六岁.五岁。乃至一岁。留住静宫。极世五欲。共相娱乐。然后舍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时。大典尊复报王曰。此世间无常。人命逝速。喘息之间。犹亦难保。乃至一岁尚亦久尔。如是七月。至于一月。犹复不可。王又语言。可至七日。留住深宫。极世五欲。共相娱乐。然后舍国。各付子弟。俱共出家。不亦善耶。大典尊答曰。七日不远。自可留尔。唯愿大王勿违信誓。过七日已。王若不去。我自出家。
  时。大典尊又至七居士所语言。汝等各理己务。吾欲出家。修无为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天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时。七居士报典尊曰。善哉。斯志。宜知是时。我等亦欲俱共出家。如汝所得。我亦宜同。
  时。大典尊复诣七百梵志所。而告之曰。卿等当勤讽诵。广探道义。转相教授。吾欲出家修无为道。所以然者。我亲从梵天闻说臭秽。心甚恶之。若在家者。无由得除。时。七百梵志白典尊曰。大师。勿出家也。夫在家安乐。五欲自娱。多人侍从。心无忧苦。出家之人独在空野。所欲悉无。无可贪取。典尊报曰。吾若以在家为乐。出家为苦。终不出家。吾以在家为苦。出家为乐。故出家尔。梵志答曰。大师出家。我亦出家。大师所行。我亦尽当行。
  时。大典尊至诸妻所。而告之曰。卿等随宜欲住者住。欲归者归。吾欲出家。求无为道。具论上事。明出家意。时。诸妇答曰。大典尊在。一如我夫。一如我父。设今出家。亦当随从。典尊所行。我亦宜行。
  过七日已。时大典尊即剃除须发。服三法衣。舍家而去。时。七国王.七大居士.七百梵志及四十夫人。如是展转。有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从大典尊。时。大典尊与诸大众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
  尔时。梵王告诸天众曰。时。典尊大臣岂异人乎。莫造斯观。今释迦文佛即其身也。世尊尔时过七日已。出家修道。将诸大众。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汝等若于我言有余疑者。世尊今在耆阇崛山。可往问也。如佛所言。当受持之。
  般遮翼言。我以是缘。故来诣此。唯然。世尊。彼大典尊即世尊是耶。世尊尔时过七日已。出家修道。与七国王乃至八万四千人同时出家。游行诸国。广弘道化。多所饶益耶。
  佛告般遮翼曰。尔时大典尊岂异人乎。莫造斯观。即我身是也。尔时。举国男女行来举动。有所破损。皆寻举声曰。南无大典尊七王大相。南无大典尊七王大相。如是至三。般遮翼。时。大典尊有大德力。然不能为弟子说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所说法。弟子受行。身坏命终。得生梵天。其次。行浅者生他化自在天。次生化自在天.兜率陀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刹利.婆罗门.居士大家。所欲自在。
  般遮翼。彼大典尊弟子。皆无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然非究竟道。不能使得究竟梵行。不能使至安隐之处。其道胜者。极至梵天尔。今我为弟子说法。则能使其得究竟道.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涅槃。我所说法弟子受行者。舍有漏成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有。其次。行浅者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般涅槃。不复还此。其次。三结尽。薄淫.怒.痴。一来世间而般涅槃。其次。断三结。得须陀洹。不堕恶道。极七往返。必得涅槃。般遮翼。我诸弟子不疑出家。有果报。有教诫。究竟道法。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灭度。
  尔时。般遮翼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佛说长阿含第一分阇尼沙经第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那提揵稚住处。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尊者阿难在静室坐。默自思念。甚奇。甚特。如来授人记别。多所饶益。彼伽伽罗大臣命终。如来记之。此人命终。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此世。第二迦陵伽。三毗伽陀。四伽利输。五遮楼。六婆耶楼。七婆头楼。八薮婆头。九他梨舍[少/兔]。十薮达梨舍[少/兔]。十一耶输。十二耶输多楼。诸大臣等命终。佛亦记之。断五下结。即于天上而取灭度。不来生此。复有余五十人命终。佛亦记之。断三结。淫.怒.痴薄。得斯陀含。一来此世便尽苦际。复有五百人命终。佛亦记之。三结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必尽苦际。有佛弟子处处命终。佛皆记之。某生某处.某生某处。鸯伽国.摩竭国.迦尸国.居萨罗国.拔只国.末罗国.支提国.拔沙国.居楼国.般阇罗国.颇漯波国.阿般提国.婆蹉国.苏罗婆国.乾陀罗国.剑洴沙国。彼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摩竭国人皆是王种王所亲任。有命终者。佛不记之。
  尔时。阿难于静室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而白佛言。我向于静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佛授人记。多所饶益。十六大国有命终者。佛悉记之。唯摩竭国人。王所亲任。有命终者。独不蒙记。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唯愿世尊当为记之。饶益一切。天人得安。又佛于摩竭国得道。其国人命终。独不与记。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唯愿世尊当为记之。又摩竭国瓶沙王为优婆塞。笃信于佛。多设供养。然后命终。由此王故。多人信解。供养三宝。而今如来不为授记。唯愿世尊当与记之。饶益众生。使天人得安。尔时。阿难为摩竭人劝请世尊。即从座起。礼佛而去。
  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那伽城乞食已。至大林处坐一树下。思惟摩竭国人命终生处。时。去佛不远。有一鬼神。自称己名。白世尊曰。我是阇尼沙。我是阇尼沙。
  佛言。汝因何事。自称己名为阇尼沙(阇尼沙秦言胜结使)。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称见道迹。
  阇尼沙言。非余处也。我本为人王。于如来法中为优婆塞。一心念佛而取命终。故得生为毗沙门天王太子。自从是来。常照明诸法。得须陀洹。不堕恶道。于七生中常名阇尼沙。
  时。世尊于大林处随宜住已。诣那陀揵稚处。就座而坐。告一比丘。汝持我声。唤阿难来。
  对曰。唯然。即承佛教。往唤阿难。
  阿难寻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而白佛言。今观如来颜色胜常。诸根寂定。住何思惟。容色乃尔。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向因摩竭国人来至我所。请记而去。我寻于后。著衣持钵。入那罗城乞食。乞食讫已。诣彼大林。坐一树下。思惟摩竭国人命终生处。时。去我不远。有一鬼神。自称己名。而白我言。我是阇尼沙。我是阇尼沙。阿难。汝曾闻彼阇尼沙名不。
  阿难白佛言。未曾闻也。今闻其名。乃至生怖畏。衣毛为竖。世尊。此鬼神必有大威德。故名阇尼沙尔。
  佛言。我先问彼。汝因何法。自以妙言称见道迹。阇尼沙言。我不于余处。不在余法。我昔为人王。为世尊弟子。以笃信心为优婆塞。一心念佛。然后命终。为毗沙门天王作子。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极七往返。乃尽苦际。于七生名中。常名阇尼沙。一时。世尊在大林中一树下坐。我时乘天千辐宝车。以少因缘。欲诣毗楼勒天王。遥见世尊在一树下。颜貌端正。诸根寂定。譬如深渊澄静清明。见已念言。我今宁可往问世尊。摩竭国人有命终者。当生何所。又复一时。毗沙门王自于众中。而说偈言。
  我等不自忆  过去所更事
  今遭遇世尊  寿命得增益

  又复一时。忉利诸天以少因缘。集在一处。时。四天王各当位坐。提头赖吒在东方坐。其面西向。帝释在前。毗楼勒叉天在南方坐。其面北向。帝释在前。毗楼博叉天王在西方坐。其面东向。帝释在前。毗沙门天王在北方坐。其面南向。帝释在前。时。四天王皆先坐已。然后我坐。复有余诸大神天。皆先于佛所。净修梵行。于此命终。生忉利天。增益诸天。受天五福。一者天寿。二者天色。三者天名称。四者天乐。五者天威德。时。诸忉利天皆踊跃欢喜言。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众。尔时。释提桓因知忉利诸天有欢喜心。即作颂曰。
  忉利诸天人  帝释相娱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法
  诸天受影福  寿色名乐威
  于佛修梵行  故来生此间
  复有诸天人  光色甚巍巍
  佛智慧弟子  生此复殊胜
  忉利及因提  思惟此自乐
  礼敬于如来  最上法之法

  阇尼沙神复言。所以忉利诸天集法堂者。共议思惟。观察称量。有所教令。然后敕四天王。四王受教已。各当位而坐。其坐未久。有大异光照于四方。时忉利天见此异光。皆大惊愕。今此异光将有何怪。余大神天有威德者。皆亦惊怪。今此异光将有何怪。时。大梵王即化作童子。头五角髻。在天众上虚空中立。颜貌端正。与众超绝。身紫金色。蔽诸天光。时。忉利天亦不起迎。亦不恭敬。又不请坐。时。梵童子随所诣座。座生欣悦。譬如刹利水浇头种。登王位时。踊跃欢喜。其坐未久。复自变身。作童子像。头五角髻。在大众上虚空中坐。譬如力士坐于安座。嶷然不动。而作颂曰。
  调伏无上尊  教世生明处
  大明演明法  梵行无等侣
  使清净众生  生于净妙天

  时。梵童子说此偈已。告忉利天曰。其有音声。五种清净。乃名梵声。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三者其音清彻。四者其音深满。五者周遍远闻。具此五者。乃名梵音。我今更说。汝等善听。如来弟子摩竭优婆塞。命终有得阿那含。有得斯陀含。有得须陀洹者。有生他化自在天者。有生化自在.兜率天.焰天.忉利天.四天王者。有生刹利.婆罗门.居士大家。五欲自然者。时。梵童子以偈颂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