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刘宋-求那跋陀罗

  时。尊者宾头卢以手举眉毛。视王而言。
  我见于如来  于世无譬类
  身作黄金色  三十二相好
  面如净满月  梵音声柔软
  伏诸烦恼诤  常处于寂灭

  王复问曰。尊者何处见佛。尊者曰。如来将五百阿罗汉。俱初在王舍城安居。我尔时亦复在中。而说偈言。
  大牟尼世尊  离欲相围绕
  在于王舍城  结于夏三月
  我时在彼众  恒住如来边
  大王今当知  我目见真佛

  又复。佛住舍卫国时。如来大作神力。种种变化。作诸佛形。满在诸方。乃至阿迦尼吒天。我尔时亦在于中。见如来种种变化神通之相。而说偈言。
  如来神通力  降伏诸外道
  佛游于十方  我亲见彼相

  又复。如来在天上与母说法时。我亦在于中。与母说法竟。将诸天众从天上来。下僧迦奢国。时。我见此二事。天人受福乐。优波罗比丘尼化作转轮圣王。将无量眷属。乘空而来。诣世尊所。我亦见此。而说偈言。
  如来在天上  于彼结夏坐
  我亦在于中  牟尼之眷属

  又复。世尊住舍卫国。五百阿罗汉俱。时。给孤独长者女适在于富楼那跋陀那国。时。彼女请佛及比丘僧。时。诸比丘各乘空而往彼。我尔时以神力合大山。往彼受请。时世尊责我。汝那得现神足如是。我今罚汝。常在于世。不得取涅槃。护持我正法。勿令灭也。而说偈曰。
  世尊受彼请  五百比丘俱
  时我以神力  挑大山而去
  世尊责罚我  住世未灭度
  护持我正法  勿令法没尽

  又复。如来将诸比丘僧入城乞食。时。王共二童子沙土中戏。逢见佛来。捧于尘沙。奉上于佛。时。世尊记彼童子。于我灭度百岁之后。此童子于巴连弗邑当受王位。领阎浮提。名曰阿育。当广布我舍利。一日之中。当造八万四千塔。今王身是也。我尔时亦在于中。而说偈曰。
  王于童子时  以沙奉上佛
  佛记于王时  我亦亲在中

  时。王白尊者曰。尊者今住在何处。尊者答王曰。在于北山。山名揵陀摩罗。共诸同梵行僧。
  王复问曰。有几眷属。尊者答。六万阿罗汉比丘。尊者曰。王何须多问。今当施设供养于僧。食竟。使王欢喜。王言。如是。尊者。然我今先当供养佛念所觉菩提之树。然后香美饮食施设于僧。敕诸群臣。唱令国界。王今舍十万两金。布施众僧。千瓮香汤。溉灌菩提树。集诸五众。
  时。王子名曰拘那罗。在王右边。举二指而不言说。意欲二倍供养。大众见之。皆尽发笑。王亦发笑。而语言。呜呼。王子。乃有增益功德供养。
  王复言。我复以三十万两金供养众僧。复加千瓮香汤。洗浴菩提树。时。王子复举四指。意在四倍。
  时。王嗔恚。语臣曰。谁教王子作是事。与我兴竞。臣启王言。谁敢与王兴竞。然王子聪慧利根。增益功德。故作是事耳。
  时。王右顾视王子。白上座曰。除我库藏之物。余一切物。阎浮提夫人.婇女.诸臣.眷属。及我拘那罗子。皆悉布施贤圣众僧。唱令国界。集诸五众。而说偈曰。
  除王库藏物  夫人及婇女
  臣民一切众  布施贤圣僧
  我身及王子  亦复悉舍与

  时。王.上座及比丘僧。以瓮香汤洗浴菩提树。
  时。菩提树倍复严好。增长茂盛。以偈颂曰。
  王浴菩提树  无上之所觉
  树增于茂盛  柯条叶柔软

  时。王及诸群臣生大欢喜。
  时。王洗浴菩提树已。次复供养众僧。时。彼上座耶舍语王言。大王。今大有比丘僧集。当发淳信心供养。时。王从上至下。自手供养。
  时。彼有二沙弥。得食已。各以麨团欢喜丸。更互相掷。王见即笑而言。此沙弥作小儿戏。供养讫已。王还上座前立。上座语王言。王莫生不信敬心。王答上座。无有不敬心。然见二沙弥作小儿戏。如世间小儿。以土团更互相掷。如是二沙弥以麨团.以欢喜丸。更互相掷。上座白王言。彼二沙弥是俱解脱阿罗汉。更相奉食。王闻是已。增其信心。而作是念。此二沙弥能展转相施。我今亦当于一切僧人施绢.劫贝。
  时。二沙弥知王心所念。二沙弥共相谓言。令王倍增敬信。一沙弥持镬授与王。一沙弥授以染草。王问彼沙弥。用作何等。二沙弥白王言。王因我故。施与众僧绢及劫贝。我欲令大王染成其色。施与众僧。
  时。王作是念。我虽心念。口未发言。此二达士得他心智。而知我心。王即稽首敬礼众僧。而说偈言。
  孔雀之族姓  内外亲眷属
  因此惠施故  悉皆获大利
  遭值良福田  欢喜应时施

  时。王语沙弥言。我因汝等施僧衣。施僧衣已。复以三衣并四亿万两珍宝。嚫五部众。嚫愿已。复以四十亿万两珍宝。赎取阎浮提宫人.婇女。及太子.群臣。
  阿育王所作功德。无量如是。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三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第五诵道品第一


  (六○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如是。比丘。于此四念处修习满足。精勤方便。正念.正知。应当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七)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八)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
  若比丘不离四念处者。得不离圣如实法。不离圣如实者。则不离圣道。不离圣道者。则不离甘露法。不离甘露法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人解脱众苦。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四念处集.四念处没。谛听。善思。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如是随身集观住。随身灭观住。随身集灭观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永无所取。
  如是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如是随集法观受住。随灭法观受住。随集灭法观受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都无所取。
  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随集法观心住。随灭法观心住。随集灭法观心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
  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随集法观法住。随灭法观法住。随集灭法观法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是名四念处集.四念处没。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修四念处。谛听。善思。云何修四念处。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忧悲。外身.内外身观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如是受.心.法。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是名比丘修四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过去.未来修四念处亦如是说。

  (六一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善法聚.不善法聚。云何善法聚。所谓四念处。是为正说。所以者何。纯一满净聚者。所谓四念处。云何为四。谓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云何不善聚。不善聚者。所谓五盖。是为正说。所以者何。纯一逸满不善聚者。所谓五盖。何等为五。谓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一二)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人执持四种强弓。大力方便射多罗树影。疾过无阂。如是如来四种声闻。增上方便。利根智慧。尽百年寿。于如来所百年说法教授。唯除食息.[示*甫]写.睡眠。中间常说.常听。智慧明利。于如来所说。尽底受持。无诸障阂。于如来所不加再问。如来说法无有终极。听法尽寿。百岁命终。如来说法犹不能尽。当知如来所说无量无边。名.句.味身亦复无量。无有终极。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谓身念处。受.心.法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切四念处经。皆以此总句。所谓是故。比丘。于四念处修习。起增上欲。精勤方便。正念正智。应当学。

  (六一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不善聚.善聚。何等为不善聚。谓三不善根。是名正说。所以者何。纯不善积聚者。谓三不善根。云何为三。谓贪不善根.恚不善根.痴不善根。云何为善聚。谓四念处。所以者何。纯善满具者。谓四念处。是名善说。云何为四。谓身念处。受.心.法念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三不善根。
  如是三恶行。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
  三想。欲想.恚想.害想。
  三觉。欲觉.恚觉.害觉。
  三界。欲界.恚界.害界。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一四)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如所说大丈夫。云何名大丈夫.非大丈夫。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能问如来大丈夫义。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彼身身观念住已。心不离欲。不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非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脱故。若比丘受.心.法法观念住。心不离欲。不得解脱。尽诸有漏。我不说彼为大丈夫。所以者何。心不解脱故。
  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心得离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脱故。若受.心.法法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已。心离贪欲。心得解脱。尽诸有漏。我说彼为大丈夫也。所以者何。心解脱故。是名。比丘。大丈夫及非大丈夫。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足而去。

  (六一五)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路中思惟。我今先至比丘尼寺。即往比丘尼寺。
  诸比丘尼遥见尊者阿难来。疾敷床座。请令就座。
  时。诸比丘尼礼尊者阿难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我等诸比丘尼修四念处系心住。自知前后升降。
  尊者阿难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当如汝等所说而学。凡修习四念处善系心住者。应如是知前后升降。
  时。尊者阿难为诸比丘尼种种说法。种种说法已。从座起去。
  尔时。尊者阿难于舍卫城中乞食还。举衣钵。洗足已。诣世尊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比丘尼所说具白世尊。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应如是学四念处善系心住。知前后升降。所以者何。心于外求。然后制令求其心。散乱心.不解脱皆如实知。若比丘于身身观念住。于彼身身观念住已。若身耽睡。心法懈怠。彼比丘当起净信。取于净相。起净信心。忆念净相已。其心则悦。悦已生喜。其心喜已。身则猗息。身猗息已。则受身乐。受身乐已。其心则定。心定者。圣弟子当作是学。我于此义。外散之心摄令休息。不起觉想及已观想。无觉无观。舍念乐住。乐住已。如实知。受.心.法念亦如是说。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一六)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所以者何。若彼比丘愚痴.不辨.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后退减。自生障阂。譬如厨士愚痴.不辨。不善巧便调和众味。奉养尊主。酸醎酢淡。不适其意。不能善取尊主所嗜。酸醎酢淡。众味之和。不能亲侍尊主左右。司其所须。听其所欲。善取其心。而自用意调和众味。以奉尊主。若不适其意。尊主不悦。不悦故不蒙爵赏。亦不爱念。愚痴比丘亦复如是。不辨.不善。于身身观住。不能除断上烦恼。不能摄取其心。亦复不得内心寂静。不得胜妙正念正知。亦复不得四种增上心法.现法乐住.本所未得安隐涅槃。是名比丘愚痴.不辨.不善。不能善摄内心之相而取外相。自生障阂。
  若有比丘黠慧才辩。善巧方便。取内心已。然后取于外相。彼于后时终不退减。自生障阂。譬如厨士黠慧聪辩。善巧方便。供养尊主。能调众味。酸醎酢淡。善取尊主所嗜之相。而和众味。以应其心。听其尊主所欲之味。数以奉之。尊主悦已。必得爵禄。爱念倍重。如是黠慧厨士善取尊主之心。比丘亦复如是。身身观念住。断上烦恼。善摄其心。内心寂止。正念正知。得四增心法。现法乐住。得所未得安隐涅槃。是名比丘黠慧辩才。善巧方便。取内心相。摄持外相。终无退减。自生障阂。受.心.法观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