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阿含部
- 增一阿含经
增一阿含经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人有似驴者。有似牛者。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人像驴者。若有一人。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尔时。彼人诸根不定。若眼见色。随起色想。流驰万端。尔时眼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眼根。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随起识病。流驰万端。尔时意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意根。无有威仪礼节之宜。行步进止。屈伸低仰。执持衣钵。都违禁戒。便为梵行人所见讥弹。咄。此愚人像如沙门。便取弹举。设是沙门者。宜不应尔。彼作是说。我亦是比丘。我亦是比丘。犹如驴入牛群之中而自称曰。我亦是牛。我亦是牛。然观其两耳。复不似牛。角亦不似。尾亦不似。音声各异。尔时。群牛或以角抵。或以脚蹋。或以口啮者。今此比丘亦复如是。诸根不定。若眼见色。随起色想。流驰万端。尔时眼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于眼根。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了细滑。意知法。随起识病。流驰万端。尔时意根则非清净。生诸乱想。不能制持。众恶普至。亦复不能护念意根。无有威仪礼节之宜。行步进止。屈伸低仰。执持禁戒。便为梵行人所见讥弹。咄。此愚人像如沙门。便见弹举。设是沙门者。宜不应尔。尔时彼作是说。我是沙门。犹如驴入于牛群。是谓人像驴者也。
彼人云何像牛者耶。若有一人。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尔时。彼人诸根寂定。饮食知节。竟日经行。未曾舍离意游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无流驰之念。尔时眼根则应清净。生诸善想。亦能制持。无复诸恶。常拥护于眼根。耳声.鼻香.口味.身细滑.意法不起识病。尔时意根则得清净。彼人便到诸梵行人所。诸梵行人遥以见来。各自扬声。善来。同学。随时供养。不使有短。犹如良牛入牛众中。而自称说。我今是牛。然其毛尾.耳角.音声都悉是牛。诸牛见已。各来舐体。此亦如是。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牢固。出家学道。尔时。彼人诸根寂定。饮食知节。竟日经行。未曾舍离意游三十七道品之法。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无流驰之念。尔时眼根则得清净。生诸善想。亦能制持。无复诸恶。常拥护于眼根。耳声.鼻香.口味.身细滑.意法不起识病。尔时意根则得具足。是谓此人像牛者也。如是。诸比丘。当学如牛。莫像如驴也。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善.不善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彼。云何名为不善。云何名为善。所谓杀生为不善。不杀为善。不与取为不善。与取为善。淫泆为不善。不淫为善。妄语为不善。不妄语为善。绮语为不善。不绮语为善。两舌为不善。不两舌为善。斗乱彼此为不善。不斗乱彼此为善。贪他为不善。不贪他为善。起恚为不善。不起恚为善。邪见为不善。正见为善。如是。比丘行此恶已。堕畜生.饿鬼.地狱中。设行善者。便生人中.天上。及诸善趣阿须伦中。是故。当远离恶行。修习善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与汝等说微妙法。初善.中善.至竟亦善。有义.有味。得修具足梵行之法。所谓二法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具足说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为二法。所谓邪见.正见。邪治.正治。邪语.正语。邪业.正业。邪命.正命。邪方便.正方便。邪念.正念。邪三昧.正三昧。是谓比丘名为二法。我今已与汝说此二法。如来所应为者。今已周讫。善念.观诵。勿有懈惓。今不行者。后悔无及。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烛明之法。亦当说由烛趣道之业。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彼云何名烛明者。所谓贪淫.嗔恚.愚痴尽。彼云何名为由烛趣道之业。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由烛趣道之业。我由此已说烛明。亦说由烛趣道之业。如来所应为者。今已周讫。善念.讽诵。勿有懈怠。今不行者。后悔无及。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力。云何为二力。所谓忍力.思惟力。设吾无此二力者。终不成无上正真等正觉。又无此二力者。终不于优留毗处六年苦行。亦复不能降伏魔怨。成无上正真之道。坐于道场。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众。成无上正真之道。坐于道场。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九)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那律在拘尸那竭国本所生处。尔时。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复以此偈叹阿那律曰。
归命人中上 众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为依何等禅
尔时。有梵志名曰阇拔吒。是梵摩喻弟子。复至尊者阿那律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梵志问阿那律曰。我昔在王宫生。未曾闻此自然之香。为有何人来至此间。为是天.龙.鬼神.人.非人乎。
尔时。阿那律报梵志曰。向者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来至我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复以此偈而叹我曰。
自归人中上 众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为依何等禅
梵志问曰。以何等故。我今不见其形。释.梵.四天王为何所在。
阿那律报曰。以汝无有天眼故也。是故不见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及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问曰。设我能得天眼者。见此释.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
阿那律报曰。设当得天眼者。便能见释.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然复。梵志。此天眼者何足为奇。有梵天名曰千眼。彼见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掌中观其宝冠。此梵天亦如是。见此千世界无有挂碍。然此梵天不自见身所著衣服。
梵志问曰。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见形所著服饰。
阿那律曰。以其彼天无有无上智慧眼故。故不自见己身所著服饰。
梵志问曰。设我得无上智慧眼者。见此身所著服饰不耶。
阿那律曰。若能得无上智慧眼者。则能见己形所著服饰。
梵志问曰。愿尊与我说极妙之法。使得无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问曰。云何名之为戒。
阿那律曰。不作众恶。不犯非法。
梵志报曰。如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汝今。梵志。当持禁戒。无失毫厘。亦当除去憍慢之结。莫计吾我染著之想。
时。梵志复问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是憍慢结。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识也。我者是形体之具也。于中起识生吾.我者。是名为憍慢结也。是故。梵志。当求方便。除此诸结。如是。梵志。当作是学。
梵志即从座起。礼阿那律足。绕三匝而去。未至所在。于中道思惟此义。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有天昔与此梵志亲友。知识梵志心中所得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尔时。彼天复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叹阿那律曰。
梵志未至家 中道得道迹
垢尽法眼净 无疑无犹豫
尔时。尊者阿那律复以偈告天曰。
我先观彼心 中间应道迹
彼人迦叶佛 曾闻此法教
尔时。尊者阿那律即其时离彼处。在人间游。渐渐至舍卫国。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尔时。世尊具以法语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教已。便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弟子。得天眼第一者。所谓阿那律比丘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云奉修禁戒。无所触犯。小罪尚避。况复大者。然不得有漏心解脱。尔时。众多比丘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曰。罗云比丘奉修禁戒。无所触犯。然故有漏心不解脱。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具足禁戒法 诸根亦成就
渐渐当逮得 一切结使尽
是故。诸比丘。常当念修治正法。无有漏失。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难陀.涅槃.乌 驴不善有二
烛及忍思惟 梵志及罗云
增壹阿含经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将罗云入舍卫城分卫。尔时。世尊右旋顾谓罗云。汝今当观色为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色为无常。
世尊告曰。罗云。痛.想.行.识皆悉无常。
罗云对曰。如是。世尊。痛.想.行.识皆为无常。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此有何因缘。今方向城分卫。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诲我。今宜当还归所在。不应入城乞食。
尔时。尊者罗云即中道还到只桓精舍。持衣钵。诣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专精一心。念色无常。念痛.想.行.识无常。尔时。世尊于舍卫城乞食已。食后在只桓精舍而自经行。渐渐至罗云所。到已。告罗云曰。汝当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忧之想皆当除尽。汝今复当修行恶露不净想。所有贪欲尽当除灭。汝今。罗云。当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嗔恚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当除尽。汝今。罗云。当行护心。已行护心。所有憍慢悉当除尽。
尔时。世尊向罗云便说此偈。
莫数起著想 恒当自顺法
如此智之士 名称则流布
与人执炬明 坏于大闇冥
天龙戴奉敬 敬奉师长尊
是时。罗云比丘复以此偈报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 恒复顺于法
如此智之士 则能奉师长
尔时。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还诣静室。
是时。尊者罗云复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是时。罗云即从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罗云。汝乃能于如来前而师子吼。问如此义。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忧。无有诸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汝今。罗云。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具分别说。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尊者罗云从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于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异念。系意鼻头。出息长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又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如是。罗云。能修行安般者。则无愁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
尔时。世尊具足与罗云说微妙法已。罗云即从坐起。礼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诣安陀园。在一树下。正身正意。结跏趺坐。无他余念。系心鼻头。出息长亦知息长。入息长亦知息长。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尽观身体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若息从心出亦复知从心出。若息从心入亦复知从心入。
尔时。罗云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脱。无复众恶。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有觉.有观息。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尘秽。身体柔软。知所从来。忆本所作。自识宿命无数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成劫.败劫。无数成劫.无数败劫。亿载不可计。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乐。寿命长短。彼终生此。此终生彼。彼以此三昧。心清净无瑕秽。亦无诸结。亦知众生所起之心。彼复以天眼清净无瑕秽。观众生类。生者.逝者。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如实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