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般若部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世尊!第一义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涅槃不可得故。”
“世尊!有为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有为法不可得故。”
“世尊!无为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无为法不可得故。”
“世尊!毕竟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诸法毕竟不可得故。”
“世尊!无始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诸法无始,不可得故。”
“世尊!散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散法不可得故。”
“世尊!性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有为、无为性不可得故。”
“世尊!诸法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
“世尊!无所得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无所有故。”
“世尊!自相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诸法自相离故。世尊。无法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无法不可得故。”
“世尊!有法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有法不可得故。”
“世尊!无法有法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无法有法相不可得故。”
“世尊!念处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身、受、心、法不可得故。”
“世尊!正勤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善不善法不可得故。”
“世尊!如意足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四如意足不可得故。”
“世尊!根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五根不可得故。”
“世尊!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五力不可得故。”
“世尊!觉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七觉分不可得故。”
“世尊!道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八圣道分不可得故。”
“世尊!无作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无作不可得故。”
“世尊!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空相不可得故。”
“世尊!无相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寂灭相不可得故。”
“世尊!背舍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八背舍不可得故。”
“世尊!定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九次第定不可得故。”
“世尊!檀那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悭贪不可得故。”
“世尊!尸罗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破戒不可得故。”
“世尊!羼提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忍不忍不可得故。”
“世尊!毗梨耶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懈怠精进不可得故。”
“世尊!禅那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定乱不可得故。”
“世尊!般若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痴慧不可得故。”
“世尊!十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不可伏故。”
“世尊!四无所畏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道种智不没故。”
“世尊!无碍智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无障无碍故。”
“世尊!佛法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过一切法故。”
“世尊!如实说者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语如实故。”
“世尊!自然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中自在故。”
“世尊!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知一切法一切种智故。”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二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三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闻持品第四十五(丹本耳品)
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若善男子、善女人得闻般若波罗蜜经耳者,是人于前世佛作功德,与善知识相随。何况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如说行,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多亲近诸佛。能得听受亲近读诵乃至正忆念、如说修行、能问能答,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于前世多供养亲近诸佛故。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亦于无量亿劫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闻已受持亲近如说习行,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如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若先世不久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终不能信解深般若波罗蜜。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呰毁深般若波罗蜜者,当知是人前世亦呰毁深般若波罗蜜。何以故?是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深般若波罗蜜时,无信乐、心不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先世不难不问诸佛及弟子:‘云何应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云何应修内空乃至云何应修无法有法空?云何应修四念处乃至云何应修八圣道分?云何应修佛十力乃至云何应修十八不共法?’”
释提桓因语舍利弗:“是深般若波罗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久行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行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不行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不行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不行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是人不信解是般若波罗蜜,有何可怪?大德舍利弗!我礼般若波罗蜜,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
佛告释提桓因言:“如是,如是!憍尸迦!礼般若波罗蜜是礼一切智。何以故?憍尸迦!诸佛一切智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一切智即是般若波罗蜜。以是故,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欲住一切智,当住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欲生道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断一切诸结及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欲转法轮,当习行般若波罗蜜。善男子、善女人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得辟支佛道,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教众生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欲总摄比丘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时,云何名住般若波罗蜜、那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那波罗蜜?云何住内空、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云何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五神通?云何住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云何住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习行般若波罗蜜乃至檀那波罗蜜,内空乃至十八不共法?”
佛语释提桓因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能乐问是事,皆是佛神力。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不住色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若不住受想行识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乃至意识界亦如是。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不住般若波罗蜜中,为习般若波罗蜜。不住禅那波罗蜜中,为习禅那波罗蜜。不住毗梨耶波罗蜜中,为习毗梨耶波罗蜜。不住羼提波罗蜜中,为习羼提波罗蜜。不住尸罗波罗蜜中,为习尸罗波罗蜜。不住檀那波罗蜜中,为习檀那波罗蜜。如是,憍尸迦!是名菩萨摩诃萨不住般若波罗蜜中为习般若波罗蜜。憍尸迦!不住内空中为习内空,乃至不住无法有法空中为习无法有法空。不住四禅中为习四禅,不住四无量心中为习四无量心,不住四无色定中为习四无色定,不住五神通中为习五神通。不住四念处中为习四念处,乃至不住八圣道分中为习八圣道分。不住佛十力中为习佛十力,乃至不住十八不共法中为习十八不共法。何以故?憍尸迦!是菩萨不得色可住可习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得十八不共法可住可习处。复次,憍尸迦!菩萨摩诃萨不习色,若不习色是名习色。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色前际不可得、中际不可得、后际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
佛言:“色如甚深故,般若波罗蜜甚深。受想行识如甚深故,般若波罗蜜甚深。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难可测量。”
佛言:“色难可测量故,般若波罗蜜难可测量。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难可测量故,般若波罗蜜难可测量。”
“世尊!是般若波罗蜜无量。”
佛言:“色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无量故,般若波罗蜜无量。”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行色甚深,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行受想行识乃至不行十八不共法甚深,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甚深相为非色,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甚深相为非十八不共法。如是不行,为行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行色难测量,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行受想行识乃至不行十八不共法难测量,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难测量相为非色,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难测量相为非十八不共法。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行色无量,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行受想行识乃至不行十八不共法无量,为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色是无量相为非色,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无量相为非十八不共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甚深相,难见难解,不可思量。不应在新发意菩萨前说。何以故?新发意菩萨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或当惊怖,心生疑悔,不信不行。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当在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前说。是菩萨闻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心不疑悔则能信行。”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若在新发意菩萨摩诃萨前说是深般若波罗蜜,有何等过?”
舍利弗报释提桓因言:“憍尸迦!若在新发意菩萨前说是深般若波罗蜜,或当惊怖、呰毁不信,是新发意菩萨或有是处。若新发意菩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毁呰不信,种三恶道业。是业因缘故,久久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颇有未受记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者不?”舍利弗言:“如是,憍尸迦!若有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当知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久,不过一佛两佛。”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是菩萨摩诃萨久发意行六波罗蜜,多供养诸佛,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不畏,闻即受持,如般若波罗蜜中所说行。”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欲说譬喻。如求菩萨道善男子、善女人,梦中修行般若波罗蜜,入禅定、勤精进、具足忍辱、守护于戒、行布施。修行内空、外空乃至坐于道场。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菩萨摩诃萨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时修行般若波罗蜜,入禅定、勤精进、具足忍辱、守护于戒、行布施,而不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于道场?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善根成就,得闻般若波罗蜜,受持乃至如说修行。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久发意种善根,多供养诸佛,与善知识相随,是人能受持般若波罗蜜乃至正忆念,当知是人近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如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动转,能得深般若波罗蜜,得已能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世尊!譬如人欲过百由旬若二百三百四百由旬旷野险道,先见诸相,若放牧者、若疆界、若园林。如是等诸相故,知近城邑聚落。是人见是相已,作是念:‘如我所见相,当知城邑聚落不远。’心得安隐,不畏贼难恶虫饥渴。世尊!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若得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当知近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久,当知是菩萨摩诃萨,不应畏堕声闻、辟支佛地。是诸先相,所谓甚深般若波罗蜜,得闻得见得受持乃至正忆念故。”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汝更乐说者便说。”
“世尊!譬如人欲见大海,发心往趣。不见树相、不见山相,是人虽未见大海,知大海不远。何以故?大海处平,无树相、无山相故。如是,世尊!菩萨摩诃萨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乃至正忆念时,虽未佛前受劫数之记,若百劫千劫百千万亿劫,是菩萨自知近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久。何以故?‘我得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故。’世尊!譬如初春,诸树故叶已堕,当知此树新叶华果出在不久。何以故?见是诸树先相故,知今不久华叶果出。是时阎浮提人见树先相,皆悉欢喜。世尊!菩萨摩诃萨得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如说行,当知是菩萨善根成就,多供养诸佛。是菩萨应作是念:‘先世善根所追,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缘故,得见得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如说行。’是中诸天子曾见佛者,欢喜踊跃,作是念言:‘先诸菩萨摩诃萨亦有如是受记先相,今是菩萨摩诃萨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亦不久。’世尊!譬如母人怀妊,身体苦重、行步不便、坐起不安、眠食转少,不喜语言、厌本所习,受苦痛故。有异母人见其先相,当知产生不久。菩萨摩诃萨亦如是,种善根,多供养诸佛,久行六波罗蜜,与善知识相随,善根成就,得闻深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乃至正忆念、如说行。诸人亦知是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