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尔时薄伽梵说此静虑波罗蜜多时,会中三万二千菩萨得日灯三昧,此日灯三昧亦名一庄严三昧。云何名为日灯三昧?如日出时,一切灯烛星月无复光明。菩萨得此三昧者亦复如是,有学无学声闻、独觉。诸有情智映蔽不现,是故名为日灯三昧。复次,云何名一庄严三昧?所言一者即是无生,无生者即是法空。又一者名遍一切处,譬如油麻油遍麻中。无生法者亦复如是,体遍一切,是名一庄严三昧。此一庄严亦名一增长三昧,一者即婀,婀即法界,所谓契经令法界现前,法界现前已。所有诸法神通增长明了现前,是故名为一增长三昧。此一增长亦名一法界三昧,所言一者即是法界,法界亦空,以定力故其空现前,是名一法界庄严三昧。此一法界亦名一空三昧,所言一者犹如虚空,一切万物生长空中,菩萨真空现在前时,信等善法悉皆增长,是故名为一空三昧。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住此静虑波罗蜜多时,能入俱胝那庾多百千三昧。今为汝说小分名字,所谓电光三昧,月光三昧,善增长三昧,毗卢遮那三昧,增长不思议三昧,如如光照三昧,无垢三昧,海德三昧,能自在转一切法轮三昧,成就禁戒三昧,无忧三昧,坚固三昧,苏迷卢三昧,法炬三昧,法勇三昧,转法智自在三昧,散积聚法三昧,持一切法三昧,持白法三昧,知他心三昧,庄严宝幢三昧,灭烦恼三昧,坏四魔三昧,发起十力三昧,无著三昧,断缚著三昧,灯手三昧,闻施名三昧,持地三昧,安住心三昧,须弥灯三昧,摧伏怨敌三昧,智炬三昧,发生智三昧,教授三昧,自在转无边法门三昧,令心堪任三昧,知胜妙善三昧,震日月音三昧,无所行三昧,坏魔三昧,无种种想三昧,善调伏心三昧,释师子三昧,念佛三昧,念法三昧,念僧三昧,不退转三昧,不眴三昧,最胜无我三昧,似空处三昧,常觉悟三昧,除烦恼缘三昧,如虚空三昧,入功能三昧,念慧觉三昧,无尽辩三昧,大悲声三昧,现真谛三昧,不毁坏三昧,善行三昧,有情欢喜三昧,知爱乐三昧,生爱乐三昧,胜慈三昧,性静三昧,大悲三昧,大喜三昧,无所舍著三昧,法义三昧,法悲三昧,慧炬三昧,智海三昧,无动三昧,善调伏身三昧,解脱智自在三昧,金刚幢三昧,胜莲花道场三昧,离世间法三昧,胜智三昧,佛观行三昧,威光三昧,威焰三昧,与解脱智三昧,佛身庄严三昧,光明普遍三昧,刹土遍净三昧,入有情性三昧,满一切愿三昧,顺菩提路三昧,波罗蜜庄严三昧,宝髻三昧,觉花三昧,与解脱果三昧,甘露音三昧,无滞三昧,疾风行三昧,宝冠三昧,截海流三昧,金刚峰三昧,大神通三昧,出生义三昧,见无边佛三昧,忆持一切所闻三昧,与刹那智三昧,清净无边功德三昧,如是无量俱胝三昧。若诸菩萨摩诃萨得是三昧者,是则名为静虑波罗蜜多。”
  时薄伽梵说此静虑波罗蜜多时,会中七十八那庾多人天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万二千菩萨证无生法忍。

  般若波罗蜜多品第十之一

  尔时薄伽梵处于种种摩尼宝王师子座上,现种种相,纯以菩萨摩诃萨众而共围绕。时慈氏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圣世尊已为利益安乐诸菩萨故,说静虑波罗蜜多,唯愿世尊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多。又此般若波罗蜜多复有几种?修何方便而能得之?唯愿如来分别解说。”
  尔时薄伽梵告慈氏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若诸菩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乃至静虑波罗蜜多,皆从般若波罗蜜多本母所生而为根本。譬如眼等五根发生五识,能取五尘皆有作用,如是一一皆以识心而为根本,若离其心无所成办。菩萨摩诃萨修前五种波罗蜜多,恒以智慧而为其母,若离智慧无所克获。亦如有情身有命根能有所作,命根谢已无复堪任,修行诸度若无智慧亦复如是。譬如国境无有智臣,阴阳失序,一切人民皆不安乐。法王国土若无智慧亦复如是,修行布施乃至静虑波罗蜜多皆不成就,解脱涅槃终不能得。亦如商主入海采宝,要得船师方达宝所随意而取。菩萨亦尔,于生死海以五波罗蜜多而为舟舡,载功德宝,要因般若波罗蜜多无上舡师至于彼岸。”尔时薄伽梵而说颂言:
  “智慧为根本,  能生善法芽,
  佛果大菩提,  无非智所作。
  如人遭苦难,  智者能救护,
  愚者造诸恶,  如石投深水。
  若无真智慧,  多闻妄分别,
  斯人不解义,  如器安知味。
  所谓长老相,  不必在耆年,
  虽少有智慧,  是为真长老。
  如世有德人,  正直无邪曲,
  不能辩邪正,  宁知理是非。
  正智闻深法,  智与理相应,
  随顺于大乘,  是名真智者。
  于得失无著,  忧喜不能动,
  安住如须弥,  是名真智者。
  恭敬不生喜,  轻慢无嗔恚,
  智慧如大海,  是名真智者。
  不说他人过,  亦不称己德,
  智照无自他,  当获大名称,
  勇猛勤精进,  远离一切相,
  我慢悉皆除,  是名真智者。
  常当正观察,  不见他人过,
  深信善恶报,  是名真智慧。
  智者在众中,  不说自功德,
  若人所称赞,  愧心无取著。
  成就诸功德,  虚己常谦下,
  如果树繁熟,  枝条自低屈。
  福智生豪族,  虽贵无憍慢,
  愚者自矜高,  智者应观察。
  智慧为善伴,  远离恶知识,
  断灭诸烦恼,  自然得解脱。
  乐将护恶人,  亦当常远离,
  崇重于贤善,  是名真智慧。
  菩萨多悲智,  损恼犹慈愍,
  如斫栴檀树,  流香普芬馥。
  不念他人恶,  常思其善事,
  智慧离分别,  人中最第一。
  智者住空寂,  被毁心无恼,
  诸恶不能烧,  如火暖大海。
  大悲离分别,  见恶常怜愍,
  如日放光明,  不弃旃荼舍。
  智人虽小过,  为益应同住,
  如入瞻卜林,  自然皆蒙熏。
  正智离分别,  如日无私照,
  亦如清凉月,  能净诸云翳。
  智者多慈悲,  常济于贫乏,
  见乞不轻贱,  应生欢喜心。
  如树初生长,  日夜无休息,
  智者乐修行,  增长亦如是。
  智者遇大怨,  慈悲犹不舍,
  如折莲花茎,  藕丝恒不断。
  生死如毒树,  悟即法身果,
  生死与涅槃,  本性皆平等。
  净慧贤圣行,  大悲常利物,
  不择于怨亲,  恒离于分别。
  耆年多智慧,  净戒悉圆满,
  亲近如是人,  速成安乐行。
  智慧无垢人,  三业恒清净,
  应亲近是人,  尊重过父母。
  无智难亲近,  能坏善人心,
  如火烧枯木,  应当常远离。
  供给于恶人,  欲益反招损,
  如人饲猛兽,  无不伤害者。
  供养智慧人,  小善获多福,
  如人饮甘露,  求得安隐乐。”

  佛告慈氏菩萨摩诃萨:“此般若波罗蜜多,皆从善友闻正法生,邪见之人是智慧怨,汝等应当亲近善友、远恶知识。此般若波罗蜜多,非唯出生一切善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从此生,当知此经即是一切诸佛之母。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有二种智: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施者,为求人、天、二乘解脱,如是施者但名布施,不得名为波罗蜜多。大智施者,心无所得,无所得故得佛菩提,如是施者名檀波罗蜜。以是故知,檀波罗蜜从智慧生。尸波罗蜜亦有二种: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持戒,怖三恶道,求生人、天、二乘解脱,如是持戒心不清净,不得名为尸波罗蜜。大智持戒,普为利乐一切有情,不住于相而无所得,趣大菩提,如是持戒是则名为尸波罗蜜。以是故知,戒波罗蜜从智慧生。忍辱波罗蜜多亦从般若波罗蜜多生,一切有情本智如日,无明覆蔽忍光不现。修安忍者除断无明,圣智现前佛日斯照。譬如国邑无有智臣,识用不均人民流散,设有智者亦当回避,无忍慧者亦复如是。又此智慧如明眼人,遥见毒蛇即便远避,有智慧眼避嗔恚蛇亦复如是。无慧眼者,谓于过去无量劫中修行诸善,无安忍力及智慧眼,一念嗔火烧灭无余,如干草积飙火入中焚烧皆尽。智慧之人有安忍力,设遇恶人打骂诃责,正智安忍能调伏之。譬如香象既已调伏,临阵驱策能破敌军。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无相忍不起嗔恚,无缘大悲广度一切。以是当知,安忍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生。精进波罗蜜亦从般若波罗蜜多而得发生。何以故?若无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所作皆不成就大菩提果,无边法门安住最胜,巧便大智周遍观察,要精进力方能圆满六波罗蜜。以是当知,精进波罗蜜皆从般若波罗蜜生。禅波罗蜜亦从般若波罗蜜生。所以者何?意业微细难可测量,身口所作则易除灭,妄心所起难可制伏。如风飘火猛焰可制,如海涛波亦可息之,唯有妄心甚难调伏。何以故?无始无明迷心性故。譬如世间多思觉者,妄起寻求而伺察之。如是妄想设入定门心犹取著,无智慧故经百千劫,终不能得三昧现前。亦如愚人妄执诸见,或执我常、或执我断,见不清净,云何能得三昧现前?有智慧人观察二事:一者见其自身多有疾病苦乐等事,皆由先世妄想颠倒,造作诸业而今受之。若无痴爱,何有病耶?身本自空,因缘幻有,无造无作,谁受苦耶?二者复应重更观察,虽无我相,所作福业皆不唐捐。当愿法界一切有情,无尽福德涤令清净,悉得成就六波罗蜜,戒、定、智慧以为庄严。以是故知,一切万行皆以般若波罗蜜而为其母。犹如大地皆依虚空而得安立,而彼虚空无有所依。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以是故知,禅波罗蜜,智慧为母。非唯五度从智慧生,一切世间福德名闻人天果报,乃至出世无漏善根,皆以智慧而为生处,犹如大地皆依虚空而得安立。一切众生执我取相,有五怖畏:一不活畏,常积资财恐不活故。二恶趣畏,造不善业恐堕三涂恒怖畏故。三者死畏,爱惜身命恐丧失故。四者恶名畏,恒作诸恶以自覆藏,恐人闻知常怖畏故。五者大众威德畏,于大众中所发言词怀怖畏故。菩萨摩诃萨智慧观察具证二空,能益自他,无不活畏。除断邪行具净尸罗,必至涅槃,无恶趣畏。深入缘起了本无生,则无死畏。住无相理身心寂静,无自他相,离恶名畏。成就微妙四无碍辩,处众无畏犹师子王,是故名为无大众畏。
  “复次,慈氏!一切众生根性差别,悭贪者令惠施,嗔恚者令慈忍,我慢者令谦下,愚痴者得智慧,开示涅槃显真实相无量功德,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天龙八部咸皆赞叹,尊重恭敬犹如父母。譬如慈母唯有一子,鞠育诲示渐渐成长令得尊贵。菩萨亦尔,怜爱有情等如一子,般若甘露而为法食,五波罗蜜为大资粮,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诸妙功德庄严法身,成就无上法王之位。
  “复次,慈氏!有十种事能障智灯,掩蔽光明不能显了,增长痴闇无所觉知。一者懒惰,于世事业皆不成就,岂能修行出世妙善。二者近恶知识,造诸恶业增长无明。三者耽著睡眠身心昏昧,不能修习无上菩提。四者听闻大乘寻复忘失。五者乐习世间一切技艺,不知如幻而生执著。六者我慢覆藏,虽遇善友不能咨问无上正法。七者于大乘教微妙深理不能解悟,我慢自高便生退屈。八者耻己愚昧,不能亲近有智之人。九者攻乎异端诈谓知见,有所论难皆涉邪徒。十者于最上乘不生信乐,设有所闻师心邪解。由是十事障碍大乘,正法不闻,沦溺生死。离此十事有十胜法,便能悟入无上菩提。一者精勤乐习禅定。二者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三者损减睡眠恒自觉悟。四者于大乘法所闻不忘。五者顺世事业,常观如幻无所著故。六者无所藏隐,决众疑故。七者不轻己身,勤修行故。八者常乐法施,兴大会故。九者恒自谦下,不诳众生故。十者不自师心,深入佛慧故。菩萨摩诃萨以此十事具足圆满六波罗蜜,成就法身清净解脱。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此般若波罗蜜多,不与十六种法而为相应。一者不与十二因缘相应,所谓无明乃至老死。二者不与无明灭乃至老死灭而为相应,菩萨摩诃萨离分别心、无二相故。三者不与身见、边见乃至六十二见而为相应。四者不与世间八风相应,所谓利、养、称赞、讥毁、苦、乐、衰、损等事而为相应。五者不与随烦恼等忿恨相应。六者不与我慢、增上慢等相应。七者不与根本贪、嗔、痴等而为相应。八者不与烦恼魔、死魔等而为相应。九者不与我相、人相、作者、受者、养育、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业障、报障、烦恼等障而为相应。十者不与妄念分别、见闻觉知而为相应。十一者不与四颠倒法而为相应——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无乐计乐、乐计无乐,无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不净。如是妄计名颠倒法,有情心行乃至诸尘劳门而为相应。十二者不与悭吝、犯戒、嗔恚、懈怠、散乱、愚痴而为相应,亦不与有相行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相应。十三者不与不善等法——性罪遮罪、有漏有为——而为相应,亦不分别世出世善法——有漏无漏——而为相应。十四者不与二十二根相应,所谓眼、耳、鼻、舌、身根相应,亦不与苦、乐、忧、喜、舍受相应,亦不与男女等根、意根、命根、信等五根、三无漏根而为相应。十五者不与三界五趣种种有情而为相应,亦不分别大乘小乘佛法僧宝差别之相而为相应。十六者不分别真谛俗谛、有为无为、有智无智、有识无识、作意无作意、有体性无体性、有相无相心意差别而为相应。慈氏、当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无染无著,离诸分别,平等清净,一相一味,不与如是差别等法而为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