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涅槃部
-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
复次善男子。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实非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善男子。譬如贫人家有宝藏是人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舍宅中有金宝藏。何故如是贫穷困苦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即以方便令彼得见以得见故是人即得常乐我净。佛性亦尔。众生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诸佛菩萨。以方便力种种教告令彼得见。以得见故众生即得常乐我净。
复次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如是观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为佛性。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善男子。譬如胡瓜名为热病。何以故。能为热病作因缘故。十二因缘亦复如是。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无变。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无有虑知和合而。有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无有终始。十住菩萨惟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毬。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众生何用修道。佛言。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善男子。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已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是义故。我于此经而说是偈。
本有今无 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有。三过去有。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诸结。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苏耶。答言。我有酪实非苏。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苏。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究竟毕竟。一者世间毕竟。二者出世毕竟。庄严毕竟者。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善男子。如郁单越三十三天。果报覆故此间众生不能得见。佛性亦尔。诸结覆故众生不见。复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善男子。如一三昧得种种名。如禅名四禅。根名定根。力名定力。觉名定觉。正名正定。八大人觉名为定觉。首楞严定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具足三定。谓上中下。上者谓佛性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习。若无因缘则不能修。因缘二种。一谓火灾。二谓破欲界结。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中定。下定者十大地中心数定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下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十住菩萨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首楞者。名一切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尼连禅河告阿难言。我今欲洗汝可取衣及以澡豆。我既入水一切飞鸟水陆之属悉来观我。尔时复有五百梵志来在河边。因到我所各相谓言。云何而得金刚之身。若使瞿昙不说断见。我当从其启受齐法。善男子。我于尔时以他心智。知是梵志心之所念。告梵志言。云何谓我说于断见。彼梵志言。瞿昙。先于处处经中说诸众生悉无有我。既言无我。云何而言非断见耶。若无我者持戒者谁。破戒者谁。佛言。我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无有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以是义故。我不说断见。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则名说断见也。时诸梵志闻说佛性即是我故。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寻时出家修菩提道。一切飞鸟水陆之属亦发无上菩提之心。既发心已寻得舍身。善男子。是佛性者实非我也。为众生故说名为我。
善男子。如来有因缘故说无我为我。真实无我虽作是说无有虚妄。善男子。有因缘故说我为无我。而实有我为世界故。虽说无我而无虚妄。佛性无我如来说我以其常故。如来是我而说无我得自在故。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金刚力士者。以何义故。一切众生不能得见。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虽有青黄赤白之异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见。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虽不见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善男子。譬如瞎者见色不了。有善良医而为治目。以药力故得了了见。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善男子。若有人见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见非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之人不见佛性。一切者名为生死。非一切者名为三宝。声闻缘觉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亦见无常无我无乐无净。以是义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分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十分之中得见一分。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于佛性如观掌中阿摩勒果。以是义故。首楞严定名为毕竟。善男子。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
善男子。佛性者。所谓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一切众生悉有三种破烦恼故。然后得见一阐提等。破一阐提然后能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亦内亦外。何等十二。过去烦恼名为无明。过去业者则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为识。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未别苦乐是名为触。染习一爱是名为受。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在名色六入触受名未来世老病死也。是名十二因缘。善男子。一切众生虽有如是十二因缘。或有未具。如歌罗逻时死则无十二。从生乃至老死得具十二。色界众生无三种受三种触三种爱。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无色众生无色乃至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以定得故故名众生平等具有十二因缘。善男子。佛性亦尔。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更有异草。牛若食者则无醍醐。虽无醍醐不可说言雪山之中无忍辱草。佛性亦尔。雪山者名为如来。忍辱草者名大涅槃。异草者十二部经。众生若能听受咨启大般涅槃则见佛性。十二部中虽不闻有。不可说言无佛性也。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断非非常非非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尽非尽非尽非非尽。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义非义非义非非义。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云何为色。金刚身故。云何非色。十八不共非色法故。云何非色非非色。色非色无定相故云何为相三十二相故。云何非相。一切众生相不现故。云何非相非非相。相非相不决定故。云何为一。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说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无数法故。云何非常。从缘见故。云何非断。离断见故。云何非非常非非断。无终始故。云何为有。一切众生悉皆有故。云何为无。从善方便而得见故。云何非有非无。虚空性故。云何名尽。得首楞严三昧故。云何非尽。以其常故。云何非尽非非尽。一切尽相断故。云何为因。以了因故云何为果。果决定故。云何非因非果。以其常故。云何为义。悉能摄取义无碍故。云何非义。不可说故。云何非义非非义。毕竟空故。云何为字。有名称故。云何非字。名无名故。云何非字非非字。断一切字故。云何非苦非乐。断一切受故。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云何非非我。以其常故。云何非我非非我。不作不受故。云何为空。第一义空故。云何非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为善法作种子故。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经如是之义。当知。是人则见佛性。佛性者不可思议。乃是诸佛如来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譬如黑铁入火则赤出冷还黑。而是黑色非内非外因缘故有。佛性亦尔。一切众生烦恼火灭则得闻见。善男子。如种灭已芽则得生。而是芽性非内非外。乃至花果亦复如是。从缘故有。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佛性亦尔。悉是无量无边功德之所成就。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菩萨具足成就几法。得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世尊成就几法。得了了见。善男子。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云何为十。一者少欲。二者知足。三者寂静。四者精进。五者正念。六者正定。七者正慧。八者解脱。九者赞叹解脱。十者以大涅槃教化众生。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别。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为法事心不愁恼。善男子。欲者有三。一者恶欲。二者大欲。三者欲欲。恶欲者。若有比丘心生贪欲。欲为一切大众上首。令一切僧随逐我后。令诸四部悉皆供养恭敬赞叹尊重于我。令我先为四众说法。皆令一切信受我语。亦令国王大臣长者皆恭敬我。令我大得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上妙屋宅。为生死欲。是名恶欲。云何大欲。若有比丘生于欲心。云何当令四部之众。悉皆知我得初住地乃至十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罗汉果乃至须陀洹果。我得四禅乃至四无阂智。为于利养。是名大欲。欲欲者。若有比丘。欲生梵天魔天自在天转轮圣王若刹利居士若婆罗门皆得自在。为利养故。是名欲欲。若不为是三种恶欲之所害者。是名少欲。欲者名为二十五爱。无有如是二十五爱。是名少欲。不求未来所欲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著是名知足。不求恭敬。是名少欲。得不积聚。是名知足。善男子。亦有少欲不名知足。有知足不名少欲。有亦少欲亦知足。有不知足不少欲。少欲者。谓须陀洹。知足者。谓辟支佛。少欲知足者。谓阿罗汉。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谓菩萨。善男子。少欲知足复有二种。一者善。二者不善。不善者。所谓凡夫善者。圣人菩萨。一切圣人虽得道果不自称说。不称说故心不恼恨。是名知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大乘大涅槃经欲见佛性。是故修习少欲知足。云何寂静。寂静有二。一者心静。二者身静。身寂静者。终不造作身三种恶。心寂静者。亦不造作意三种恶。是则名为身心寂静。身寂静者。终不亲近四众。不预四众所有事业。心寂静者。终不修习贪欲嗔恚愚痴。是则名为身心寂静。或有比丘身虽寂静心不寂静。有心寂静身不寂静。有身心寂静。又有身心俱不寂静。身寂静心不寂静者。或有比丘坐禅静处远离四众。心常积集贪欲嗔痴。是名身寂静心不寂静。心寂静身不寂静者。或有比丘亲近四众国王大臣断贪恚痴。是名心寂静身不寂静。身心寂静者。谓佛菩萨。身心不寂静者。谓诸凡夫。何以故。凡夫之人。身心虽静。不能深观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以是义故。凡夫之人不能寂静身口意业。一阐提辈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如是之人亦不得名身心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