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本缘部
- 杂譬喻经-道略
杂譬喻经-道略
(一三)
外国有住处。众中有一道人。当众僧净地大行。更有一道人性多嗔恚。便以舌舐之用示众人。虽欲彰人之罪。不知自恶其口。此明人好言他恶其喻若是。唯知彰人之罪不知自毁其行也。
(一四)
外国小人。事贵人欲得其意。见贵人唾地。竞来以足踏去之。有一人不大健剿。虽欲踏之初不能得。后见贵人欲唾。始聚口时便以足踏其口。贵人问言。汝欲反耶。何故踏吾口。小人答言。我是好意不欲反也。贵人问言。汝若不反何以至是。小人答言。贵人唾时我常欲踏唾。唾才出口众人恒夺。我前初不能得。是故就口中蹋之也。此喻论议时。要须义出口然后难也。若义在口理未宣明便兴难者。喻若就口中蹋之也。
(一五)
昔佛与诸弟子。入舍卫城欲乞食。道边见有一坑举城污露。诸不净物悉在其中。见一老母猪将诸肫子。共卧不净坑中。时佛微笑现四十齿并出四牙。从四牙中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周及十方。其光明还绕佛身三匝从胸上入。诸佛之法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欲说畜生事光从膊入。欲说饿鬼事光从髀入。欲说人事光从脐入。欲说诸天事光从胸入。欲说声闻事光从口入。欲说缘觉事光从眉间相入。欲说诸佛菩萨事光从顶入。阿难见光从胸入。知佛欲说诸天事。即时长跪白佛请问其意。佛语阿难过去无数劫有一长者。乏无儿息唯有一女。端正殊妙聪明辩慧。其女父母甚爱重之。女年既大便说一偈问父母言。一切驶水流世间苦乐事。本从何处出何时当休息。父母闻之庆其奇雅。不知何言以答此偈。其女欲解此义而不蒙答。便大愁忧不复饮食。父母见女愁忧便大恐懅。即时为设大会。请诸婆罗门及多智长老。众人云集供设既毕。于众会中施一小床。女坐其上还说前偈以问众人。众人默然无能答者。长者即以七宝盛满一盘而宣令曰。其有能答者以此与之。时有一婆罗门。形体端正而智慧鲜少。贪其珍宝便言我能答也。其女闻之即说偈以问婆罗门。亦不解此偈义之所归。直言。此事都无所有也。女即思惟。即得无所有定。便自唱言。此真大师益我不少。女后命终上生无所有处。过四十劫尽彼天寿来生此间。尔时长者女者此老母猪身是也。天福已尽宿命罪至。于此世受猪形也。此女本说偈问时。若遇明师即可得道。此女虽行禅定无有智慧。定报既终还堕恶道也。
(一六)
昔有一大国王。身得重病十二年不差。一切大医无能治者。时边方小国统属大王。有一医师善能治病。王即召来令治己病。未久之间即蒙除降。王便念欲报此师恩。屡遣使者宣令彼国。此师治王病差。应有大功宜应赏赐。象马车乘牛羊田宅青衣直人严饰之具。皆给与之。彼小国王奉宣上命。为设舍宅高堂重阁。给其师妇衣裳饮食珠环严具。及象马牛羊一切备足。师在王边无有语者。师便思惟我治王病大有功夫。未知王当报我与不。复经数日王转平复。其师请辞欲还本国。王便听之给一羸马乘具亦弊。师大叹恨我治王病大有功夫。而王不识恩分不相料理令我空去。循道愁叹以为永恨。适至本国见有群象。问象子曰此谁家象。象子答曰。此是某甲师象。复问象子曰。某甲师何从得此象。象子答曰。某甲师治大王病差功报所得也。小复前行见有群马。问马子曰。此谁家马。马子答曰。某甲师马。小复前行见有群牛羊。问群牛羊子曰。此谁家牛羊。羊子答曰。某甲师牛羊。小复前行见其本舍高堂重阁殊异本宅。问门人曰。此是谁舍。门人答曰。此是某甲师舍。便入其合内。见其妇形色丰悦身服宝衣。怪而问曰。此谁夫人。直人答言。此是某甲师夫人。从见象马及入舍内。皆知是治王病功报所得。便自追恨。本治王病功夫少也。喻福德也。福德留难如王病也。医师喻修福人也。治王病者。喻如行人能修福事也。王病差者。如福德已成也。王宣令赏赐象马室宅者。言福积于此报成于彼也。夫望速者。常患应迟也。如人少信有时作福便望朝夕报也。老病死至便谓自然无善报也。得天中阴善应具至。如彼医师见象马也。乘此中阴既到天宫。受彼生阴。目见天堂种种严饰。乃知追恨往昔不多作也。如彼医师既见赏赐。恨其治病功夫少也。
(一七)
外国时有恶雨。若堕江湖河井城池水中。人食此水令人狂醉七日乃解。时有国王多智善相。恶雨云起王以知之。便盖一井令雨不入。时百官群臣食恶雨水。举朝皆狂脱衣赤裸。泥土涂头而坐王厅上。唯王一人独不狂也。服常所著衣天冠璎珞坐于本床。一切群臣不自知狂。反谓王为大狂何故所著独尔。众人皆相谓言。此非小事思共宜之。王恐诸臣欲反。便自怖懅语诸臣言。我有良药能愈此病。诸人小停待我服药须臾当出。王便入宫脱所著服。以泥涂面须臾还出。一切群臣见皆大喜谓法应尔。不自知狂。七日之后群臣醒悟大自惭愧。各著衣冠而来朝会。王故如前赤裸而坐。诸臣皆惊怪而问言。王常多智。何故若是。王答臣言。我心常定无变易也。以汝狂故反谓我狂。以故若是非实心也。如来亦如是。以众生服无明水一切常狂。若闻大圣常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无相者。必谓大圣为狂言也。是故如来随顺众生。现说诸法是善是恶是有为是无为也。
(一八)
阿修罗前世时曾为贫人。居近河边常渡河担薪。时河水深流复驶疾。此人数数为水所漂。既亡所持身又没溺。随流宛转急而得出。时有辟支佛作沙门形诣舍乞食。贫人欢喜即施。饭食讫已行澡水毕。置钵虚中飞行而去。贫人见之因以发愿。愿我后生身形长大。一切深水无过膝者。以是因缘得极大身。四大海水不能过膝。立大海中身过须弥。手据山顶下观忉利天。况佛无央数劫积大誓愿。法身满虚何足怪乎。
(一九)
昔有一国王子年始七岁。便入深山求学仙道。未曾知朝廷百官之任。后国王寿终便无堪任为国王者。群臣共议。山中仙人本是王子。兼修道德。以此为王万国有赖也。率土臣民皆出诣山。拜此仙以为国王。乘以王舆迎还本国。宣敕食官妙馔盛味以飨大王。王以食味可口故。其余诸物事事从厨士索之。群臣具皆笑故谓王曰。百官之任各有所主。厨官自主食衣官自主衣。兵事宝藏各有所司。不可以食美故责备一人也。此喻明众经各自有所明。不可责备于一经也。彼若自明诸法实相。阿毗昙明诸法有。各各相异勒相无相而说也。
(二○)
鹿林昔有五百群鹿。在此林中有鹿王。一是菩萨。一是真鹿王。时有国王出城猎。见此群鹿引兵围之。彼二鹿王共设方计。俱诣人王长跪白人王言。今在王界分受屠割。若王一时并杀诸鹿。啖不时尽或臭烂。意欲日送二鹿以供王食。余者次第当日日奉送不敢有阙也。愿王见听小得延命。此岂是非大王之恩耶。于是人王听如所白开围放之。从此以后。彼二鹿王。自相料简遂为次第。日送二鹿诣王厨下。更数日后有一妊身鹿次应就死。彼鹿诣其王所求待产竟。彼王报言。余鹿次第未至。谁代汝者。彼鹿便诣菩萨王所。白菩萨言。我王不仁不以理恕。今来归命愿为理之。菩萨鹿王愍其如此。遂便自诣人王厨下。厨士白王言。鹿王自来诣厨求代彼妊身之鹿。王乃怪之希有语厨士言。将彼鹿王来。于是鹿王诣人王所。遂向王广说其意。于是人王信心遂生。禽兽犹尚修德。何况人乎。令一国之内永不射猎。以此林野长施群鹿。从是以来遂以鹿林为名也。
(二一)
昔有一居士。其妇妊身。请佛到舍供养毕。欲令如来占其妻后生子欲知男女。佛言。后当生男端正殊好。及至长大当于人中受天上乐。后当得罗汉道。居士闻之心疑不信。后复请六师供养毕。复令占之。居士语六师言。前使瞿昙沙门占之。言后当生男。不知实为男不。六师言。当生女。彼六师等憎疾佛法。苟欲相反还自思惟。若彼生男者。彼居士便当弃我奉事瞿昙。便作诡语。居士。君妇当生男。生男之后方大凶祸。家室亲属七世绝灭。以不吉故我前诡言是女也。居士闻之心用惶怖不知所如。彼六师等便语居士。欲得吉利惟当除去之耳。六师便为居士妇按腹。按腹欲令落之。按腹不止居士妇遂命终。而儿不死。宿命福德故也。居士便弃其妇著死人处。大积薪烧之。火焰既盛。佛便将诸弟子就往观之。居士妇身破坏。便见其儿在莲花上坐。端正殊好颜貌如雪。佛命耆域。取此儿来。耆域即取来出还本居士。居士遂便长育之。至年十六才美过人。便广设多美饮食请彼六师。六师既坐未久之间便失笑。其人问何故笑也。六师便答。吾见五万里有山。山下有水。有一猕猴落水。是故笑耳。此儿知其虚妄。便钵中盛种种好羹以饭覆上。使人擎与之。余人钵中下著饭上著羹。诸人皆食。唯六师独嗔不食。主人问何故不食。六师答言。无羹云何食。主人言。君眼乃见五万里猕猴落水。何不见饭下羹耶。于是六师大嗔。竟不食而还。径向尸利求多广说。其人姊与求多作妇。尸利求多闻之亦嗔。告六师言。瞿昙是彼师。我为大师。请来毁辱之也。是以作火坑毒饭也。此喻极广。不能一一出。故略举其要也。
(二二)
昔有一道士造婆罗门家乞食。婆罗门使妇擎食食之。妇在前立其妇端正。道士观之心便生变。语婆罗门言。欲味过患出。婆罗门不解便问言。何等欲味过患出。道士便抱其妇咽共呜呜已。语婆罗门言。此是欲味。婆罗门大嗔。以杖打此道人一下。道人复语。此过是患。复欲重打。道人走到门外。复回头语婆罗门。此是出也。喻人不能玄解义味。要须指事然后悟之也。
(二三)
昔有田舍人暂至都下。见被鞭持热马屎涂背。问言。何故若是。其人答。令疮易愈而不作瘢。田舍人密著心中。后归家语其家人言。我至都下大得智慧。后家人问言。得何等智慧。便呼奴言。持鞭来痛与我二百鞭。奴畏大家不敢违命。即痛与二百鞭流血被背。语奴言。取热马屎来为我涂之。可令易愈而不作瘢。语家人言。汝知之不。此是智慧。此喻下戒道人。本遇明师受戒。即得见他受戒便捐弃本戒。更作白衣以坏法身。喻受二百鞭流血被背也。方求更受如马屎涂也。
(二四)
外国有咒龙师。军迟盛水诣龙池边一心诵咒。此龙即时便见大火从池底起举池皆然。龙见火怖出头望山。复见大火烧诸山泽。仰视山顶空无住处。一切皆热逃身无地。唯见军迟中水。可以避难便灭其火。身作微小形入军迟中。彼龙池者喻欲界也。所望山泽喻色界也。视山顶者喻无色界也。咒龙师者喻菩萨也。军迟水者喻涅槃也。彼咒术者喻方便也。大火然者喻现无常。龙大身者喻憍慢也。作小形者喻谦卑也。言菩萨示现劫烧欲色洞然。无常大火恐怖众生。令除憍慢谦卑下下。然后乃悉入涅槃也。
(二五)
昔者外国从来久远。曾有一石当人路侧。时为车马践蹈小小损减。彼世有人嫌其妨道。务欲除之时即打坏。见有毒蛇从石中出得风转大。须臾之间身满阎浮提。阎浮提中众生人物。一日之中悉皆啖尽然后乃死。此是恶报尚速疾如是。况之菩萨本为凡人。积功累德动经尘数之劫。适从发意便成佛道。说法度人而取泥洹。此之利疾岂足怪乎。
昔有一蛇头尾自相与诤。头语尾曰。我应为大。尾语头曰。我亦应大。头曰。我有耳能听有目能视。有口能食。行时最在前。是故可为大。汝无此术。不应为大。尾曰。我令汝去。故得去耳。若我以身绕木三匝三日而不已。头遂不得去求食饥饿垂死。头语尾曰。汝可放之听汝为大。尾闻其言即时放之。复语尾曰。汝既为大。听汝在前行。尾在前行。未经数步堕火坑而死。此喻僧中或有聪明大德上座能断法律。下有小者不肯顺从。上座力不能制。便语之言欲尔随意。事不成济俱堕非法。喻若彼蛇坠火坑也。
(二六)
昔有捕鸟师张罗网于泽上。以鸟所食物著其中。众鸟命侣竞来食之。鸟师引其网。众鸟尽堕网中。时有一鸟大而多力。身举此网与众鸟俱飞而去。鸟师视影随而逐之。有人谓鸟师曰。鸟飞虚空而汝步逐。何其愚哉。鸟师答曰。不如是告。彼鸟日暮要求迁宿。进趣不同如是当堕。其人故逐不止。日以转暮。仰观众鸟翻飞争竞。或欲趣东或欲趣西。或望长林或欲赴渊。如是不已须臾便堕。鸟师遂得次而杀之。捕鸟师者如波旬也。张罗网者如结使也。负网而飞如人未离结使欲求出要也。日暮而止如人懈怠心生不复进也。求迁不同者如起六十二见恒相反也。鸟堕地者如人受邪报落地狱也。此明结使尘垢是魔罗网也。
(二七)
昔佛在世时。有五百力士俱为沙门。共在一处坐禅诵经。有不善贼尽夺诸沙门衣钵荡尽。唯有泥洹僧在。是贼去后诸沙门轻著泥洹僧。俱诣佛所具白此意。佛语诸沙门言。汝何不大唤。诸沙门答言。佛未听是故不敢唤。佛语诸比丘。汝若不敢唤者。贼当日剥汝衣。谁当能常给者。从今日后听汝见贼来时大唤。捉杖砖石恐怖令去。但莫至诚伤害之耳。人之所重者身也命也财也。此三事皆不足惜不可轻也。不足惜者以其非常败坏无有坚固。愚惑惜之以为我物。贪爱吝惜起不善因缘后堕恶道。故不足惜也。不可轻者以有身故遇值贤圣。擎跪曲拳承迎礼拜。后得金刚宝身不可毁坏。故曰不可轻也。命不足惜者。人为命故杀生强盗淫侄。口犯四过。心生贪恚邪见后堕地狱。故曰不足惜也。而亦不可轻者。以有命故值遇圣贤。得闻法言精义入神尽寿修行。后得宝命无量无穷。故曰亦不可轻也。财不足惜者以财是五家之分。盗贼水火县官恶子。五家忽至一旦便尽。故曰不足惜也。不可轻者遇良福田持用布施。种种供养无所遗惜。后得宝财四大藏。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故曰不可轻也。夫修福德皆当拟心求成佛道。不应但索人天果报也。所以者何。譬如种谷但求其实。实虽未熟茎节枝叶自然已得。布施作福亦复如是。发意拟仪但求成佛泥洹之道。道虽未成人天中乐。金轮圣主帝释梵王自然并至。亦如种谷不期茎节枝叶自然而得也。所以不应但求人天果报之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