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大藏经
- 经藏
- 本缘部
- 大庄严论经
大庄严论经
汝今怜一羊 犹尚不欲杀
后若为国王 牛羊与猪豕
鸡犬及野兽 杀害无有量
汝在御座上 厨宰供汝食
汝若嗔恚时 当言斩彼头
或言截手足 又时教挑目
汝今怜一羊 方欲多杀害
若实有悲心 宜舍求王意
如人临刑戮 畏苦多饮酒
华林极敷荣 猛火将欲焚
又如著金锁 虽好能系缚
王位亦如是 恒有恐惧心
威力诸侍从 庄严以珍宝
不见后过患 凡夫贪愿求
既得造诸恶 坠堕三恶道
如蛾贪火色 投中自燋灭
虽有五欲乐 名称普闻知
恒多怀恐惧 忧苦患极深
犹如捉毒蛇 逆风持炬火
不舍危害至 亦如临死苦
王者游出时 顶上戴天冠
众宝自璎珞 上妙庄严服
名马众宝车 乘之出游巡
道从数百千 威势极炽盛
若有寇敌时 宝铠自严身
胜则多杀害 负则失身命
妙香以涂身 上服以香熏
所食诸肴膳 百味恣其口
所须皆随意 无有违逆者
行来若坐卧 举动悉疑畏
亲友亦不信 虽复为亲友
恒有危惧心 云何名为乐
如鱼吞钩饵 如蜜涂利刀
亦如网罗襁 鱼兽贪其味
不见后苦患 贵富亦如是
终受地狱苦 地狱垣墙壁
屋地皆炽然 罪人在其中
火出自烧身 受苦无有量
汝当自思惟 所为乐既少
众苦患甚多 是故应念苦
莫求贵自在 舍汝愿求心
唯有求解脱 众苦悉消除
婆罗门闻是偈已默然不答。合掌向比丘白言。尊者。善有辩才开悟我心。设使得彼三十二天王者亦不甘乐。即说偈言。
善意巧方便 明智能观察
为我除邪愿 示导正真路
善友当如是 世间所称赞
常应近是友 无有诤恼患
善导我心意 回邪入正道
示我善恶相 令得于解脱
(七)
复次依邪道者得众苦患。修正道者增长信心及以名称。有智之人应观邪正。我昔曾闻。有一人于行路侧作小苦行。若有人时卧棘刺上。若无人时别居余处。有人见已而语之言。汝今亦可徐卧刺上。何必纵体伤毁甚多。此人闻已深生嗔忿。放身纵体投棘刺上转剧于前。时有一优婆塞在其傍立。是苦行者见已自摆转复增剧。优婆塞即语之言。汝于前者但以小刺。今复乃用嗔恚之棘而以自刺。先所刺者伤毁甚浅。贪嗔之刺乃为深利。卧棘刺者苦止一世。贪嗔刺苦及无量身。以刺刺身此疮易灭。贪嗔刺疮历劫不差。是故宜速除深毒刺。即说偈言。
汝今应勤拔 心中深毒刺
宜以利智刀 割断贪嗔棘
贪嗔深著人 世世不可袪
愚小诸邪见 不识正真道
苦身卧棘刺 以苦欲离苦
人见卧棘刺 无不远逃避
唯汝于斯苦 抱持不放舍
我见如此事 乃知有邪正
是故重自归 十力之世尊
大悲拔众苦 开示正道者
涉彼邪径众 导以八正道
外道邪见等 为苦所欺诳
极为信著苦 流转无穷已
诸有智慧者 见此倍增信
外道甚愚惑 苦尽得解脱
出世大仙说 众具悉备足
得修八正道 修道故解脱
以是故当知 安乐获解脱
非如汝外道 受苦得涅槃
依心故造作 善恶等诸业
汝当伏心意 何故横苦身
身为众结使 妄修种种苦
是苦修道者 地狱应是道
然此地狱中 斩截及粪屎
炽然烧炙等 具受众苦毒
彼虽受诸苦 不得名苦行
智慧袪三业 垢秽皆消除
释迦文佛教 教诸一切人
应求天甘露 又宣说止观
亦庄饰智慧 是名真苦行
何用徒劳身 造作无益苦
此苦甚长远 深广无崖限
譬如有恶子 不得其孝养
但作诸罪累 由彼受众苦
是时彼外道 而作如是言
诸仙修苦行 亦复得生天
优婆塞说偈 而答于彼言
诸仙生天上 非因卧棘刺
由施戒实语 而得生天上
汝虽作苦行 都无有利益
犹如春农夫 不下于种子
至秋无果实 而可得收获
汝等亦如是 不种善根子
但修诸苦行 毕竟无所获
夫欲修道者 当资于此身
以美味饮食 充足于躯命
气力既充溢 能修戒定慧
断食甚饥渴 身心俱扰恼
不令心专定 云何获圣果
虽复食肴膳 不贪著美味
但为戒实语 施忍及禅定
斯等为种子 能获善果报
身虽受饥渴 而心望美味
因时尚不甘 况当获美果
若有残害心 使他生畏怖
若除残害心 能施无畏者
是则名行法 若复生残害
称之为非法 美味充足者
终无害他意 以无害心故
无有损于彼 设起大慈心
然得大善果 汝虽行自饿
饥渴而睡眠 亦复无益事
外道作是言 如汝起慈心
不必能利益 而得大果报
自饿而睡眠 其事亦如是
虽无益于彼 亦得善果报
优婆塞答言 慈心除嗔害
以除嗔害故 能获善果报
汝法作苦行 增长于嗔故
便起身口恶 云何得善果
慈心则不尔 若起慈心时
能除灭嗔害 以无嗔害故
则起身口善 无益而苦行
云何同慈善 譬如师子吼
诸兽无在前 如来无碍辩
其事亦如是 一切诸外道
无敢抗对者 说法摧外道
默然无酬答
(八)
复次夫身口业不能自在要由于意。我昔曾闻。有比丘尼至赊伽罗国。于彼国中。有婆罗门。五热炙身额上流水。胸腋怀中悉皆流汗。咽喉干燥唇舌燋然。无有涎唾。四面置火。犹如融金。亦如黄发。红赤炽然。夏日盛热以炙其上。展转反侧无可避处。身体燋烂如饼在鏊。此婆罗门常著缕褐五热炙身。时人因名号缕褐炙。时比丘尼见是事已。而语之言。汝可炙者而不炙之。不可炙者而便炙之。尔时缕褐闻是语已。极生嗔恚而作是言。恶剃发者何者可炙。比丘尼言。汝若欲知可炙处者。汝但炙汝嗔忿之心。若能炙心是名真炙。如牛驾车。车若不行乃须策牛不须打车。身犹如车。心如彼牛。以是义故汝应炙心云何暴身。又复身者如林如墙。虽复烧炙将何所补。即说偈言。
心如城主 城主嗔恚 乃欲求城
无所增益 譬如师子 有人或以
弓箭瓦石 而打射之 而彼师子
逐逐彼人 譬如痴犬 有人打掷
便逐瓦石 不知寻本 言师子者
喻智慧人 能求其本 而灭烦恼
言痴犬者 即是外道 五热炙身
不识心本 婆罗门言 何名炙心
比丘尼言 四谛之智 如四火聚
修道如日 夫智慧者 以四谛火
修道净日 以此五法 而炙其心
而此身者 不得自在 何故苦身
若欲苦者 当苦于彼 能苦身本
行来坐卧 非身所为 但为心使
若非身作 过在于心 何故苦身
心若离身 身如木石 是以智者
宜责其心 不应苦身 又汝以此
五热炙身 以为苦行 而得道者
地狱众生 受苦无量 种种楚毒
亦应得道 婆罗门曰 为此苦行
发心造作 得名修道 地狱众生
逼迫受苦 是故不应 说言修道
比丘尼曰 若自发心 而得福者
小儿把火 亦应得福 然实不得
以是推之 汝之所作 五热炙身
亦无有福 婆罗门曰 婴孩小儿
无有智慧 是以无福 我有智慧
造作如此 五热炙身 是故有福
比丘尼言 若以有智 修于苦行
便有福者 采真珠人 刺身出血
珠乃可得 亦应有福 婆罗门曰
以贪心故 虽复出血 不名为福
比丘尼言 汝为苦行 贪天上乐
亦应无福 若以贪求 无果报者
游猎之人 不应得报 若使鱼猎
不得报者 汝今为此 苦行之事
亦不应得 天上乐报 汝今何故
身心回转 欲以苦行 得于天乐
我佛法中 无有如斯 五热炙身
受苦行法 得彼天乐 欲得天乐
修实语等 诸善功德 虽复贪怖
得生天乐 譬如服药 或贪或怖
既服之已 药力必行 若住实语
诸功德者 或贪或怖 必得天乐
时婆罗门 辞穷理屈 不能加报
默然而住 时左右人 于佛法中
生清净信 深乐正法 各相谓言
善哉佛法 有大智力 甚深难测
外道之智 极为浅薄 譬如爆火
若触人身 人无不畏 佛法爆火
亦复如是 触婆罗门 能令其怖
我等今者 得闻佛法 善胜之论
咸应归向 佛涅槃处 恭敬礼拜
南无世尊 音声善柔 敷演说法
女人智浅 饮佛甘露 能大众中
说法无畏 谁于佛语 而不恭敬
斯比丘尼 智慧微浅 能用灭结
牟尼尊语 犹故能令 此婆罗门
不能加报 默然而住
(九)
复次欲如肉抟众鸟竞逐。有智之人深知财患而不贪著。我昔曾闻。修婆多国时有比丘。于坏垣壁见有伏藏。有大铜瓮满中金钱。将一贫优婆塞而示之处。即语之言。可取是宝以为资生。时优婆塞问比丘言。何时见此。比丘答言。今日始见。优婆塞言。我见是宝非适今日。久来见之。然我不用。尔今善听。我当说宝所有过患。若取是宝为王所闻。或至于死。或被谪罚。或复系闭。如斯等苦不可称数。即说偈言。
我见是宝来 历年甚久远
此宝毒螫害 剧彼黑毒蛇
是故于此宝 都无有贪心
观之如毒蛇 不生财宝想
系闭被谪罚 或时至死亡
一切诸灾害 皆由是宝生
能招种种苦 为害甚可怖
故我于宝所 不生贪近想
群生迷著宝 谓之为珍玩
宝是危害物 妄生安善想
有如斯过患 何用是宝为
如是脓污身 趣自支躯命
会当舍败灭 何用珍宝为
譬如火投薪 无有厌足时
人心亦如是 希求无厌足
汝若怜愍我 教我少欲法
云何以财宝 而以见示语
夫少欲知足 能生大利乐
若其多欲者 诸根恒散乱
贪求无厌足 希望增苦恼
然此多欲人 常生于欲想
贪利无有极 如摩竭鱼口
而彼少欲人 无贪求苦故
心恒怀悦豫 欢庆同节会
时优婆塞赞叹少欲知足之法。彼比丘生希有想而赞之言。善哉善哉。真是丈夫。虽无法服心已出家。能顺佛语知少欲法。而此少欲诸佛所赞。比丘言。汝之所说总而言之。深见讥呵令我愧踖。汝今处家妻子眷属僮仆使人。正应贪求以用自营。能随佛语赞叹少欲。假使有人以铁为舌。无有能呵少欲知足。我今虽复剃除须发身服法衣相同沙门。然实不知沙门之法。而方教汝多欲之事。不能称述法王所赞少欲之法。是诸善源。如佛修多罗中亦说少欲为沙门本。如来昔日乞食讫。若有余食。或时施与诸比丘等。或复置于水中用与诸虫。尔时有二比丘乞食不足。而有饥色从外来入。佛既见已而语之言。今有余食汝能食不。一比丘言。如来世尊说于少欲有大功德。我今云何贪于此食而啖之耶。一比丘言。如来世尊所有余食难可值遇。梵释天王等皆悉顶戴而恭敬之。我今若食当益色力安乐辩才。如是之食甚难值遇。云何不食。于时世尊赞不食者。善哉比丘。能修佛教行少欲法。此一比丘虽顺佛语。食佛余食佛不赞叹。是故当知。少欲之法。佛所印可教戒之本。即说偈言。
欲得法利者 应当解小欲
如此少欲法 圣庄严璎珞
今世除重担 无忧而快乐
乃是大涅槃 宅室之初门
关制魔军众 要防之隘路
度于魔境界 无上之印封
持戒如巨海 少欲如海潮
能为众功德 密致之覆盖
贪求疲劳者 憩驾止息处
亲近少欲者 如似[(殼-一)/牛]牛乳
酪酥醍醐等 因之而得出
少欲亦如是 出生诸功德
能展手施者 此手名严胜
受者能缩手 严胜复过彼
若人言施与 是语价难量
受者言我足 难量复过彼
若欲得法者 应亲近少欲
十力说少欲 即是圣种法
少欲无财物 增长戒闻慧
如此少欲法 出家之法食
虽有渴爱等 终不能扰恼
且置后世乐 现在获安隐
(一○)
复次夫知足者虽贫名富。不知足者虽富是贫。若圣智满乃名大富。我昔曾闻。有优婆塞有人讥呵云最贫穷。而优婆塞乐佛所赞知足之法即顺法相。而说偈言。
无病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亲 涅槃第一乐
时优婆塞说偈已语彼人言。如佛所说知足则富。汝今何故称我贫穷。复说偈言。
虽有诸珍宝 丰饶资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