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德光太子经

  佛语赖吒和罗:“时,王頞真无与八万小王俱,往诣德光太子所,悲泣泪出,愁忧不乐,感绝躄地。侍者即共扶持,王令起住,为太子说偈言:
  “‘愿子且观我诸宝,  子初生时自然出,
  谁娆汝者今语我,  吾当重罪诛罚之。
  今且观是如天上,  我从子意之所欲,
  今者太子有何乏,  我能随意令子得。
  视是诸欲净好目,  诸辨女俱鼓乐声,
  与共娱乐除其忧,  悉工鼓音常喜笑。
  汝当听是好音声,  所鼓伎乐相和悲,
  今正是意娱乐时,  其池水中有莲华。
  园观中有华叶实,  种种妙好无乱秽,
  观是第一自在智,  可以喜乐一哀我。
  入池中洒自恣乐,  中有莲华青黄白,
  种种红花光觉人,  今子观是何不乐。
  鸬鹚鹦鹉拘耆鹤,  拘那耆匐哀鸾声,
  诸香白花譬如雪,  孰闻是音不欢悦。
  明月讲堂平等力,  黄金琉璃为栏楯,
  诸所珍宝最妙好,  诸树音声出那术。
  栏楯边施用汝故,  众千辨女鼓吹音,
  亦闻玉女歌乐声,  子意何念而不悦。
  今太子等美姝好,  可以娱乐听我言,
  父母住此目泪出,  子岂无哀愍我等。’

  “尔时德光太子,以偈答王言:
  “‘彼持功德者,  离诸恶见言,
  我以厌苦乐,  不贪无利欲。
  皆见于五道,  生死诸人民,
  今当说解脱,  父王听我言。
  无有触娆我,  今吾当何说,
  我不贪于欲,  云何乐歌舞?
  一切诸爱欲,  我视如怨家。
  尘劳诸贪爱,  随人著五道,
  是诸辨女辈,  无觉痴乐之,
  为是诸魔事,  随人大系缚。
  诸圣贤道士,  常不赞叹是,
  习此爱欲者,  为种因缘根;
  是辨女身体,  皮革如裹连,
  筋骨相搘拄,  如幻无正利。
  譬若如画瓶,  中盛满不净,
  譬如在冢间,  云何当乐此?
  所鼓音乐声,  无有亦无受,
  一切乐无谛,  了此为不惑。
  若习于想念,  便即失一心,
  随尘劳音者,  譬如痴老人。
  一切诸有树,  或有炽盛时,
  亦不可常得,  或有无乐时。
  其果无有常,  亦不常著树,
  我以了如是,  岂当戏短命。
  父母不可保,  及兄弟妻妇,
  亲里亦如是,  临终不自在。
  一切诸所有,  如草上之露,
  不当纵其心,  自恣为放逸。
  是意不可满,  譬若如大海,
  恩爱甚广大,  已得复重索。
  众人贪欲故,  各各而懈废,
  无能缺减者,  譬如须弥山。
  人以意为本,  身命过去疾,
  譬如河水流,  适合便复别。
  尽坏不久立,  譬若如电现,
  贪著三界欲,  则为无智黠。
  诸天来语我,  无得为放逸,
  为菩萨行者,  不贪诸所有。
  愿欲得佛道,  哀念众人民,
  非以淫欲行,  可以致佛道。
  其有受贪欲,  为心意作奴,
  便为自坏败,  不得立功德。
  我终不受欲,  亦无起嗔恚,
  如鸟堕罗网,  云何得自在?
  现于恶思想,  为还自缚身,
  意不得自在,  为无利空聚,
  贪是恐惧身,  譬如毒树花。
  何所是人尊,  谓度駃水者;
  观视诸人民,  流堕恶道者。
  为诤空无句,  兴起诸邪见,
  王当知我意,  欲度脱此辈。
  不贪积慢法,  疾得度无极,
  觉诸睡卧者,  疗治于疾疫。
  为除去忧患,  令立欢悦迹,
  欲脱三千世,  缚著音响者。
  为说善经义,  饱满久贫穷,
  调诸不成者,  拔出于恶道。
  施盲得眼目,  令聋者得听,
  为造解脱灯,  立智慧神通。
  令诸三界人,  得三忍平等,
  为作慈哀雨,  度诸云雾岸。
  为一切众人,  现其光明焰,
  便持善觉意,  令脱得荫凉。
  为雨诸医药,  皆令得安隐,
  念是已父王,  即便坐一心。
  吾于一切欲,  无复志愿求,
  但欲索佛道,  用哀众人故;
  于诸有贪欲,  无复有志愿,
  孰有智黠人,  乐在于是中。
  云何犯禁忌?  令人意迷乱,
  若因贪爱色,  为堕大恶道。
  孰行佛道者,  当复为放逸,
  人皆随水流,  我当今逆流。
  不可以言说,  而致得佛道,
  当放慈哀光,  照于一切人。
  我不贪爱欲,  不缚著财物,
  我今愿父王,  不如与众还。
  我欲弃众会,  及一切郡国,
  人多求可意,  从是致疾病。
  制意不放逸,  胜得亿郡国,
  不可在爱欲,  而致得佛道。
  若欲得无上,  安隐快乐句,
  当诣大山中,  在树下而坐,
  习在于闲居,  可得尊觉道。’”

  佛告赖吒和罗:“尔时,德光太子于讲堂上,与诸放逸者俱,其心秽厌之。时,太子作三品行,何等为三?一者、住立;二者、经行;三者、坐禅;弃捐睡卧,具足上行,已得八住。
  “时,太子夜半闻虚空中声,净居诸天嗟叹佛功德广普具足,及叹法众。德光太子闻已,衣毛为竖,即而堕泪,愁忧不乐,叉手以偈问诸天言:
  “‘我在厄难中,  诸天愿哀我,
  今且住听言,  我欲有所问。
  行在虚空中,  为叹谁功德?
  我闻其音声,  其心为悲喜。’”

  佛告赖吒和罗:“尔时,诸天为王太子德光说偈言:
  “‘今世间有佛,  太子不闻耶!
  佛号曰吉义,  救济兼拥护。
  奉行诸善本,  开化尊功德。
  众僧以学问,  有亿那术千。’

  “德光太子,以偈问诸天言:
  “‘我傥见世尊,  云何知是佛?
  愿说慈功德,  欲知于正觉。
  假使往见佛,  当问道如何,
  菩萨行何法,  得为一切护?’

  “于是诸天为德光太子,说偈言:
  “‘颠发软妙好,  英殊如右旋,
  其顶相威神,  好譬如山巅;
  眉间相光明,  威曜若日出,
  生妙如右旋,  色好白如雪。
  觉意为清净,  目为绀青色,
  人中尊天子,  颜色端正好。
  面目常和悦,  放亿无量光,
  普遍三千国,  消灭诸恶道。
  佛口中牙齿,  悉平等清净,
  鲜洁如拘文,  明如好树光。
  无乱两二十,  合为是四十,
  口中舌妙好,  还自覆其面。
  口所说妙言,  令人意欢悦,
  常无诸谀谄,  梵音甚清净;
  佛之所讲说,  胜百千音乐,
  除寂诸狐疑,  令人得利悦。
  种种德无乏,  善权决道义,
  已解黠法花,  为百千璎珞。
  其地之音声,  为出天伎乐,
  譬如天音响,  佛语亦如是。
  真陀罗鹖鹎,  拘耆及鸳鸯,
  雁鹤及鸬鹚,  鸠那罗问言。
  其音为如梵,  柔软甚和悦,
  无谄无有短,  觉了一切义。
  英儒而悬绝,  可诸智者意,
  清净离诽谤,  无有诸想愿。
  善施行德义,  不闻作瑕秽,
  彼法行正觉,  言功德如是。
  世尊之身体,  皆有种种色,
  手臂长出膝,  七合皆为满;
  其指纤长好,  有若干妙绝,
  紫磨金色体,  心如明月珠。
  著身毛软好,  上向如右旋,
  齐圆如隆起,  马藏寂不现。
  足下安平趾,  其下有相轮,
  佛膝中政好,  平等种种色。
  经行如龙王,  为如师子步,
  行时默低头,  诸根悉清净。
  若人散花者,  变成为花盖,
  有增无减时,  是为佛正法。
  若得利无利,  勤苦与安乐,
  嗟叹及诽谤,  其心无增减。
  譬若如莲花,  不著于泥水,
  正师子如是,  无有与等者。’”

  佛告赖吒和罗:“尔时,国王太子德光,闻嗟叹佛功德及法、比丘僧,踊跃欢喜;譬如贫穷饥冻之人,得伏匿宝藏其人欢喜;譬如盲人得眼目;若如牢狱系囚得解脱,其人欢喜。王太子德光,闻嗟叹佛功德及法、比丘僧,欣喜如是。
  “于是,国王太子德光念言:‘如今闻佛威神,证明经法,众僧具足,尊行无缺,在于生死,为反邪行;凡夫之士,多无反复,贪身自见,非是正行;为居家多瑕秽,习著欲者当堕苦痛。放逸行者,智士所离,愚痴为闇瞑,当于其中,为作平等灯明。人意难调,名色甚深,六入无厌,不断诸习;当遇苦毒痛痒不安,恩爱为根档杻械,诸受难舍。与有共合长为怨会,生死难断,为人多众事愦闹。疾迷乱身不坚固,会当归死乐少忧多,佛法为第一安。不可以尘劳之行,贪欲放逸之心,而得立功德行。今我在愚痴之中,不得一心定意。不可以乐生死意,与恶人会,严治善道,何况乃欲得无上正真道?我宁可从高楼上东向自投,莫使我诸家眷属,于门中作挂碍,使吾不得出也。’”
  佛告赖吒和罗:“尔时,国王太子德光向彼吉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自投,口说是言:‘假使世尊有一切智能悉普见者,今天中天,当念救我。’于是吉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申右臂,放手光明照德光太子。其光明中,有自然百千叶莲花大如车轮,其莲花出亿百千光明皆普彻照。于是德光太子即住此莲花上,欲往诣吉义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所,遥叉手作礼三反自归。尔时,吉义如来回光还照,于是太子寻光去至佛所,稽首佛足,见世尊诸根寂定。尔时,德光太子以偈赞吉义如来,而说颂曰:
  “‘吾不久睹医王名,  今者辄得见于佛,
  云何立在瑕秽行,  皆能致得一切法。
  我向者夜中半时,  从诸天闻佛无想,
  适闻愁忧无复乐,  何所是人无放逸。
  其失道者示正路,  诸无眼目得等视,
  今愿为我现大道,  慈哀疗疾使信净。
  令众贫穷得富乐,  拘闭牢狱得解脱,
  断吾狐疑除诸结,  唯愿解说其道行。
  为吾现正离外道,  于闇瞑中作灯明,
  为诸伤害除垢秽,  愿大医王断吾疑。
  愿度脱我生死道,  断绝去吾诸所爱,
  令得超度愁忧海,  及以八道入大乘。
  今寿命短法命尽,  多有妨废功德行,
  无福之人不如愿,  今吾适开愿解疑。
  今闻导师唯决要,  云何菩萨为放逸?
  能奉行佛尊妙道,  度脱人民生死恼。’”

  佛告赖吒和罗:“尔时,吉义如来知德光太子心所念方广,为解说诸菩萨行。德光太子闻彼佛所说,即得无尽总持门,逮五神通,即踊在虚空化作妙花,以散吉义如来上。
  “尔时,頞真无王明旦闻太子宫中婇女啼泣声,面即为变,便往到太子宫中,问:‘何故啼泣?’诸辨女答言:‘德光太子不现,不知所在。’于是王頞真无闻太子不现,即便躄地,与数千众俱,而举声啼泣。尔时,城神来到其舍,告王頞真无言:‘大王!无得啼泣愁忧。太子东去,往见吉义如来,稽首作礼,跪拜承事。’王頞真无闻神语声,与诸眷属、大臣及太子后宫婇女,及八十四亿那术百千人,东出往诣吉义如来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佛语赖吒和罗:“尔时,吉义如来知国王頞真无意,即为如应说法,令一切众皆得不退转无上正真道。于是,王太子德光白吉义佛:‘愿佛受我清净饭食请施。’佛即默然受之。德光太子语父母及诸眷属:‘今愿仁者,劝助城郭庄饰璎珞以奉如来,不当有贪心有所惜也;应时皆同心劝助,放心布施。’于是,王太子德光及眷属,共奉吉义如来庄饰璎珞、宫殿城郭,心无遗惜。日作五百种味以供养佛及比丘僧;为一切比丘以赤旃檀香,及七宝为房室;以摩尼为经行处,于上作珍宝交露帐幔,南北各有花树行列,边有浴池,中生优钵花。其边际清净无垢,其花有百千叶设百千座,一一比丘各有是具。尔时,德光太子令诸比丘不忧衣服,亦不想他比丘独得衣被。
  “彼于是亿岁中未曾睡卧;不念所爱,不贪其身,供养于佛,所念无异。尔时,未曾有想念于欲,亦无诤乱,心无所害,不贪于国;一切无所爱惜,不贪身命内外无所著。于是闻佛所说法,皆悉受持,不重问如来。初不沐浴、亦不洗足、亦不以香涂身、不起疲厌之意、亦未曾坐,除其饮食左右。
  “吉义如来般泥曰已后,即为造起赤旃檀塔寺,于百千岁供养。所可阇维如来处,以一切天下诸花、诸香、捣香、杂香、伎乐以为供养。起九十四亿塔,皆用七宝珍琦之物,以为帐幔覆盖其上,各以五百七宝盖供养诸塔,及百千伎乐一切阎浮利诸花、宝树用供养塔。各然百千灯,一一所然油其价百千,及散一切香花。如是之比,具足供养亿岁中。然后德光太子弃家学道作沙门,著三法衣,常行分卫,初不豫世事,亦不睡卧,了无衣食之心。具足四亿岁中,常惠法施,未曾计有我。亦不疑他人,何况求供养?亦无生死语,为众说法不劝令生天上,学是行以教授一切人及中宫眷属,使为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