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敕往昆仑诸国采取异药。既至南海诸王归敬为别立寺度人授法。弘化之广又倍于前。以昔被 敕往理须返命慈恩寺梵本拟重寻研。龙朔三年还返旧寺。所赍诸经并为奘将出。意欲翻度莫有依凭。惟译八曼茶罗等经三部。要约精最可常行学。禅林寺沙门惠泽译语。丰德寺沙门道宣缀文并制序。其年南海真腊国为那提素所化者奉敬无已。思见其人互相牵率假途远请。乃云。国有好药唯提识之。请自采取。下敕听往返亦未曾有。博访大夏行人云。那提三藏乃龙树之门人也。所解无相与奘硕。反西梵僧云。大师隐后斯人第一。深解实相善达方便。小乘五部毗尼。外道四违陀论。莫不洞达源底通明言义。词出珠联理畅霞举。所著大乘集义论可有四十余卷。将事译之被遣遂阙。夫以抱麟之叹代有斯踪。知人难哉。千龄罕遇那提挟道远至。投俾北冥既无所待。乃三被毒再充南役。崎岖数万频历瘴氛。委命遭命斯在斯人。呜呼惜哉。
  ·大般涅槃经后译茶毗分二卷(亦云阇维分亦云后分沙门惠立制序见大周录)
  右一部二卷其本见在。
  沙门若那跋陀罗。唐云智贤。南海波凌(亦曰诃凌)国人也。善三藏学。往者麟德年中益府成都沙门会宁。故游天竺观礼圣。迹泛舶西逝路经波凌国。遂共智贤译涅槃后分二卷。寄经达于交州。会宁方之天竺。后至仪凤年初交州都督梁难敌遣使附经入京。三年戊寅大慈恩寺沙门灵会。于东宫启请施行。
  ·大乘显识经二卷(第二出与宝积贤护长者会同本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东都太原寺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一卷(或无续字续旧华严经阙文见大周录垂拱元年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方广大庄严经十二卷(一名神通游戏第四出与竺法护普曜经等同本见大周录永淳二年九月十五日毕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沙门复礼笔受)
  ·证契大乘经二卷(亦名入一切佛境界智陪卢遮那藏第二出与大乘同性经同本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太原寺译)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一卷(第三出与元魏菩提留支所出无字宝箧经等同本见大周录永淳二年于太原寺归宁院译)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一卷(第四出即与次前离文经同本日照重出)
  ·大方广师子吼经一卷(第二出与如来师子吼经同本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东太原寺译)
  ·大乘百福相经一卷(初出见大周录永淳二年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大乘百福庄严相经一卷(第二出即与次前百福相经同本日照重出)
  ·大乘四法经一卷(初出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东太原寺译)
  ·菩萨修行四法经一卷(永隆二年正月于京弘福寺译沙门彦琮制序第二出与前大乘四法同本于京再出)
  ·七俱胝佛大心准提陀罗尼经一卷(初出与金刚智出者同本见大周录垂拱元年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杜顗等出者同本永淳元年五月二十日于京弘福寺共沙门彦琮译兼制序见经前序)
  ·最胜佛顶陀罗尼除业障经一卷(第四出即与前经同本日照后欲归国于大东都共沙门惠智再译前缘后法二文并广)
  ·大乘密严经三卷(见大周录)
  ·造塔功德经一卷(见大周录永隆元年于东太原寺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二卷(功德救菩萨造亦云功德施论见大周录永淳二年九月十五日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安惠菩萨造无广字见大周录垂拱元年六月十五日于西太原寺归宁院译)
  右一十八部三十四卷其本并在。
  沙门地婆诃罗。唐言日照。中印度人洞明三藏。博晓四含。戒行清高学业优赡。尤工咒术兼洞五明。志在利生来游此国。以天皇仪凤初至。天后垂拱末于两京东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即今西崇福寺是也东太原寺即今太福先寺是也)。
  及西京弘福寺。译大乘显识经等一十八部。沙门单陀般若提婆译语。沙门惠智证梵语 敕召名德十人助其法化。沙门道成薄尘嘉尚圆测灵辩明恂怀度证义。沙门思玄复礼等缀文笔受。
  天后亲敷睿藻制序标首。光饰像教传之不朽也。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初出与日照等出者同本仪凤四年正月五日译出)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清信士杜行顗京兆人。仪凤中任朝散郎行鸿胪寺典客署令。顗明诸蕃语兼有文藻天竺语书亦穷其妙。于时有罽宾国僧佛驮波利。赍梵经一夹诣阙奉献。
  天皇有诏命顗翻出。名为佛顶尊胜陀罗尼。宁远将军度婆及中印度三藏法师地婆诃罗证译。是时仪凤四年正月也。此杜译者有庙讳国讳皆隐而避之。即世尊为圣尊。世界为生界。大势为大趣。救治为救除。译讫奉进。
  皇上读讫顾谓顗曰。既是圣言不须避讳。杜时奉 诏以正属故而有寝焉。荏苒之间杜君长逝。未遑改正其经遂行。后日照三藏奉诏再译。名佛顶最胜陀罗尼。大周录云。佛顶尊胜陀罗尼日照三藏译者误也。
  ·十门辩惑论二卷(答太子文学权无二释典稽疑或三卷)
  右一部二卷本在。
  沙门释复礼京兆人。俗姓皇甫氏。少出家住兴善寺。性灵静寡嗜欲。游心内典兼博玄儒。尤工赋咏善于著述。俗流名士皆慕仰之。三藏地婆诃罗实叉难陀等译大庄严华严等经。皆敕召礼令同翻译。缀文裁义实属斯人。天皇永隆二年辛巳。因太子文学权无二述释典稽疑十条用以问礼请令释滞。遂答之撰成二卷。名曰十门辩惑蒙。宾主酬答剖折稽疑。文出于智府。义在于心外。如斯答对非此而谁。可谓龙猛更生马鸣再出。权文学睹斯轮已众疑顿遣顶戴遵行。此虽一时之酬答。寔为万代之龟镜也。法师兼有文集行于代。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
  右一部十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惠立。本名字立。天皇改为惠立。俗姓赵氏。天水人也。远祖因宦徙寓新平。故为豳(今改为邠)人焉。爰祖及父俱驰高誉。立节隋秘书郎毅之第三子也。生而嶷有弃俗之志。年十五贞观三年出家住豳州照仁寺。此寺破薛举之战场也。立识敏才俊神清道远。习林远之高风。迈肇融之识量。声誉闻彻。
  敕召充大慈恩寺翻经大德。次补西明寺都维那。后授太原寺主。皆降纶旨令维寺住。
  天皇之代频召入内。与黄冠对论皆惬。
  帝旨。事在别传。立以玄奘法师求经印度经无纪述季代罕闻。遂撰慈恩三藏行传。未成而卒。后弘福寺沙门彦琮续而成之。总成十卷。故初题云沙门惠立本释彦琮笺。
  ·四分比丘戒本一卷(题云四分戒本并序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
  ·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题加尼字余同前)
  ·四分僧羯磨三卷(题云羯磨卷上并序出四分西太原寺沙门怀素集)
  ·四分尼羯磨三卷(题加尼字余同前)
  右四部八卷其本并在。
  沙门怀素。俗姓范氏。京兆人。世袭冠冕。贞观十九年出家师奘法师为弟子。而立性聪敏专寻经论。进具之后偏隶毗尼。依道成律师学四分律。不淹时序而为上首。先居弘济后住太原。学侣云奔教授无辍。以先德所集多不依文率己私见妄生增减。遂乃捡寻律藏抄出戒心羯磨。但取成文非妄穿凿。可谓嗣徽迦叶继轨波离而已焉。又别撰四分记抄兼经论疏记等五十余卷行于代。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佛陀跋多罗。唐云觉救。北印度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此近出不委何年。且弘道为怀务甄诈妄。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耶。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第三出与杜顗等出者同本见大周录及经前序)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佛陀波利。唐言觉护。北印度罽宾国人。忘身徇道遍观灵迹。闻文殊师利在清凉山。远涉流沙躬来礼谒。以。
  天皇仪凤元年景子杖锡五台虔诚礼拜。悲泣雨泪望睹圣容。倏焉见一老翁从山中出来。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师精诚恳恻何所求耶。波利答曰。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从印度来欲求瞻礼。翁曰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不。此土众生多造诸罪。出家之辈亦多所犯。佛顶神咒除罪秘方。若不将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何必能识。师可还西国取彼经来流传此土。即是遍奉众圣。广利群生拯济幽冥。报诸。
  佛恩也。师取经来至此弟子当示师文殊师利菩萨所在。波利闻此语已不胜喜跃。遂裁抑悲泪向山更礼。举头之顷忽不见老人。波利惊愕倍增虔敬。遂返归本国取得经来。既达。
  帝城便求进见。有司具状。
  闻奏。
  天皇赏其精诚崇斯秘典。遂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及日照三藏于内共译。译讫嚫绢三十匹。经留在内。波利因乃垂泣奏曰。委弃身命志在利人。请布流行是所诚望。
  帝愍其专至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任将流布。波利得经不胜喜跃。将向西明寺访得善梵语僧顺贞奏共翻译。
  帝允其请。遂对翻经大德圆测共贞翻出。名佛顶尊胜陀罗尼。与前杜令所翻之者。咒韵经文大同小异。波利所愿已毕持经梵本入于五台于今不出。莫知所之。比诸众译此最弘布。
  (准经前序乃云永淳二年回至西京具状闻奏。其年即共顺贞再译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今寻此说年月稍乖。其杜令译者乃仪凤四年正月五日也日照再译乃永淳元年五月十三日也。既云永淳二年方达唐境。前之二本从何而得。又永淳二年天皇已幸东都。如何乃云在京译出。其序复是永昌已后有人迷记却叙前事。致有参差。此波利译者不可依序定其年月也)。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二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第十三

    西京西明寺沙门圆照撰

  总集群经录上之十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或二卷十二纸永昌元年于魏国东寺译见大周录初出与后实叉难陀译不思议境界经同)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一卷(天授二年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大乘造像功德经二卷(或一卷天授二年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智炬陀罗尼经一卷(天授二年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诸佛集会陀罗尼经一卷(天授二年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天授二年月十四日于大周东寺译见大周录)
  右六部七卷其本并在。
  沙门提云般若。或云提云陀若那。唐云天智。于阗国人。学通大小智兼真俗。咒术禅门悉皆谙晓。以天后永昌元年来届于此。即以其年谒。
  帝于洛。
  敕于魏国东寺(后改为大周东寺)翻经。以永昌元年己丑至天授二年辛卯。总出经六部。沙门威陀惠智等译语。沙门处一等笔受。沙门复礼等缀文。沙门德威慧俨法明弘景等证义。
  ·赞观世音菩萨颂一卷(见大周录)
  右一部一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慧智。父中印度人也。婆罗门种。因使游此而生于智。少而精勤有出俗之志。
  天皇时因长年婆罗门僧。奉敕度为弟子。本既梵人。善闲天竺书语。又生唐国。复练此土言音。三藏地婆诃罗提云。若那宝思惟等所有翻译。皆召智为证义令度语。智以。
  天后长寿二年癸巳。于东都佛授记寺。自译赞观世音菩萨颂一部。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
  右一部十五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明佺。东都佛授记寺僧也。尤精律学兼闲经论。
  天后天册万岁元年乙未。
  敕刊定经目。佺首末条录编此次序。与翻经大德二十余人同共参定。虽云刊定繁秽尤多。虽见流行实难凭准。中有乖舛如别所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第二出东晋觉贤译者同本证圣元年三月十四日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译天后亲受笔削至圣历二年十月八日于佛授记寺功毕)
  ·文殊师利授记经三卷(于清禅寺译第三出与文殊佛土严净经等同本今编入宝积当第十五会)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可思议经一卷(于东都佛授记寺译第四出与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等同本)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一卷(第三出与提云般若所出境界分同本)
  ·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第四出与宋功德贤等出者同本久视元年五月五日于东都三阳宫内初出至长安四年正月五日缮写毕)
  ·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观世音菩萨秘密藏神咒经一卷(初出与宝思惟等出者同本)
  ·妙臂印幢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胜幢印陀罗尼经同本)
  ·百千印陀罗尼经一卷
  ·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一卷
  ·右绕佛塔功德经一卷(亦云绕塔功德经)
  ·大乘四法经一卷(与前日照三藏出名字虽同经体全异)
  ·十善业道经一卷
  ·大乘起信论二卷(第二出与真谛译者同本)
  ·摩诃般若随心经一卷
  ·大方广不生不灭经一卷
  ·大方广如来难思议境界经一卷
  ·离垢净光陀罗尼经一卷(初出与弥陀出译者同本)
  ·菩萨出生四法经一卷
  右一十九部一百七卷(起信论上一十四部一百二卷见在摩诃般若随心经下五部五卷阙本)。
  沙门实叉难陀。唐云喜学。于阗国人。智度弘旷利物为心。善大小乘兼异学论。
  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求访。并请译人。实叉与经同臻帝阙。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译华严经。
  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自运仙毫首题名品。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本。后附沙门复礼法藏等于佛授记寺译。至圣历二年己亥功毕。又至久视元年庚子于三阳宫内译大乘入楞伽经。及于西京清禅寺东都授记寺译文殊授记等经。前后总译一十九部。沙门波仑玄范等笔受。沙门复礼等缀文。沙门法宝弘景等证义。太子中舍人贾膺福监护。至长安四年实叉缘母年老请归觐省。表书再上方蒙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