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藏记集

  勇伏定记曰。元康元年四月九日。炖煌菩萨支法护。手执胡经口出首楞严三昧。聂承远笔受。愿令四辈揽综奉宣观异同意。

  首楞严后记第十一

    未详作者
  咸和三年岁在癸酉。凉州刺史张天锡。在州出此首楞严经。于时有月支优婆塞支施仑。手执胡本。支博综众经。于方等三昧特善。其志业大乘学也。出首楞严须赖上金光首如幻三昧。时在凉州。州内正听堂湛露轩下集。时译者归慈王世子帛延善晋胡音。延博解群籍内外兼综。受者常侍。西海赵潚会水令马奕内侍来恭政。此三人皆是俊德。有心道德时在坐沙门释慧常释进行。凉州自属辞。辞旨如本不加文饰。饰近俗质近道。文质兼唯圣有之耳。

  新出首楞严经序第十二

    释弘充作
  首楞严三昧者。盖神道之龙津。圣德之渊府也。妙物希微。非器像所表。幽玄冥湛。岂情言所议。冠九位以虚升。果万行而圆就。量种智以穷贤。绝殆庶而静统。用能灵台十地扃鐍法云。罔象环中神图自外。然心虽澄一应无不周。定必凝泊在感斯至。故明宗本则三达同寂。论善救则六度弥纶。辩威效则强魔慑缚。语众变则百亿星繁。至乃微号龙上晦迹尘光。像告诸乘有尽无灭。斯皆参定之冥功。成能之显事。权济之枢纲。勇伏之宏要矣。罗什法师。弱龄言道思通法门。昔纡步关右译出此经。自云布以来竞辰而衍。中兴启运世道载昌。宣转之盛日月弥懋。太宰江夏王。该综群籍讨论渊敏。每览兹卷特深远情。充以管昧尝厕玄肆。预遭先匠启训音轨。参听儒纬仿佛文意。以皇宋大明二年岁次奄茂。于法言精舍略为注解。庶勉不习之传。敢慕我闻之义。如必纰缪以俟君子。

  法句经序第十三

    未详作者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众经。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有四部阿鋡。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颇使其浑漫。惟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弗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始者维只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只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达。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咨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挍往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益共广闻焉。

  阿维越遮致经记第十四(晋言不退转法轮经四卷)

    出经后记
  太康五年十月十四日。菩萨沙门法护。于炖煌从龟兹副使美子侯。得此梵书不退转法轮经。口敷晋言。授沙门法乘使流布。一切咸悉闻知。

  魔逆经记第十五

    出经后记
  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月支菩萨法护。手执梵书口宣晋言。聂道真笔受。于洛阳城西白马寺中始出。折显元写使功德流布。一切蒙福度脱。

  慧印三昧及济方等学二经序赞第十六

    王僧孺撰
  夫六画相因。悬日月而无改。二字一吐。更天地而靡渝。虽书不尽言。言非书不阐。言不尽意。意非言不称。是以谛听善思承兹利喜。俯首屈足恭此受持。若读若诵。已说今说。一音一偈莫匪舟梁。一赞一称动成轮轨。况夫五力方圆四摄无怠。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流方等之妙说。得菩提之至因。沐此宝池照兹法炬。香云靡靡慧露傍流。出伽耶之妙城。发娑罗之宝树。建安殿下含章。基性育德成体。憓声溢于秋水。义美光于冬日。事高祖丘兔圃。名出前意后苍。损己利人忘我济物。傍通兼善无碍无私。若空谷之必应如洪钟之虚受。匡法弘道以善为乐。重以植显因于永劫。袭妙果于兹生。托意绍隆用心依止。妙达空有深辩权实。而玉体不安有亏凉暑。行仁莫显楚君日见其瘳。施德靡言。汉相方飨其乐。桂叶龟脑。固风寒之易销。荔葩鸾骨。更腾飞之可孱。况复慧身方渐善根宿树。无劳湔肠浣胃。不待望色察声。有广州南海郡民何规。以岁次协洽月旅黄钟天监之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采药于豫章胡翼山。幸非放子逐臣。乃类寻仙招隐。登峰十所里。屑若有来。将循曲陌先限清涧。或如止水乍有洁流。方从揭厉且就褰揽。未济之间忽不自觉。见涧之西隅有一长者。语规勿渡。规于时即留。其人面色正青。徒跣舍屦。年可八九十。面已皱敛。须长五六寸。髭半于须。耳过于眉。眉皆下被。眉之长毛。长二三寸。随风相靡。唇色甚赤。语响而清。手爪正黄。指毛亦长二三寸。著赭布帔。下有赭布泥洹僧。手捉书一卷。遥投与规。规即捧持望礼三拜。语规可以此经与建安王。兼言王之姓字。此经若至。宜作三七日病斋。若不晓斋法。可问下林寺副公。副法师者。戒行精苦恬憺无为。遗嗜欲等豪贱。蔬藿自充禅寂无怠。此长者言毕便去。行十余步间。忽不复睹规开卷敬视。名为慧印三昧经。经旨以至极法身无相为体。理出百非义喻名相。寂同法相妙等真如。言其慧冥此理有若恒印心照凝寂。故以三昧为名。后又有济诸方等学经。此下又题云。天竺萨和鞞曰僧迦与海虎王。经旨以流通至教。轨法有体。所以诫示大土化物方法言若济诸苍民。宜弘方等之教。方等者大乘之通名。究竟之弘旨。其轴题云。炖煌菩萨沙门支法护所出。竺法首笔受。共为一卷。写以流通。轴用淳漆。书甚紧洁。点制可观。究寻义趣。或微或显。称在罗阅山箸陀邻尼行。无来无去非住非止。斯盖鹫岳鹤林之别记。宝殿孤园之后述。不殊玉捡靡异宝函。理出希微辞深钩致。是惟正说曾匪异端。虽王遵之得四十二章。安清之出百六十品。无以惑异。
  大王沐浴持奉擎跪钻习。多写广述阐扬玄旨。孰匪医王即斯药树。不待眠眴无劳苦口。舍兹六术屏此十巫。昔或授编书于圯上。受揣术于谷里。乍有寓言。且或假梦未有因应。炳发若此其至焉。受命下才式旍上道。敢因滓贱率此颛蒙。其辞曰。
  雷音震响。录简青编。匪言曷教。非迹靡传。是资妙象。实寄幽筌。照之慧烛。济以宝船。恳哉至矣。在应斯圆。覆其叆叇。浸此熙涟。救焚拯溺。去盖销缠。灼灼应韩。英英河楚。松孤桂郁。鸾栖鹏举。照野光朝。润山枯渚。滥源兹永。覆匮已多。郁为蕃干。擢此天柯。寄诚梵表。托好禅阿。接足能仁。心直妙觉。用遗滞染。是祛尘浊。靡向非真。何背非俗。一忘受想。将损味触。无德不酬。有感必召。吐彼神决。示我玄要。既蠲既已。留华及少。等以北恒。均之东耀。
  祐少寻经律。窃窥诸部之奥。但一切变易万事迁讹。所以古今同异触类皆有。故鱼谬为鲁陶误成阴。案晋末以来。关中诸贤经录云。慧印三昧经。支谦所出。济方等大乘学经。法护所出。圣法印经。后记云。晋元康四年。菩萨沙门支法护。于酒泉出此经。弟子竺法首笔受。而何规所得经本二经同卷题方等。于法护乱三昧。于支谦实由编写成。然非为诬滥。而一往观览。容生疑惑。聊记所忆。存之末尘。故出别记。

  圣法印经记第十七(天竺名阿遮昙摩文图)

    出经后记
  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菩萨沙门昙法护。于酒泉演出此经。弟子竺法首笔受。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乘常住。

  文殊师利净律经记第十八

  经后记云。沙门昙法护。于京师遇西国寂志从出此经。经后尚有数品。其人忘失。辄宣现者转之为晋。更得其本补令具足。太康十年四月八日。白马寺中。聂道真对笔受。劝助刘元谋傅公信侯彦长等。

  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序第十九

    竺佛念造
  原夫善恶之运契。犹形影之相顾。受对明验凡三差焉。现世中世后世。播九色之深恩。以悦天妃之耳目。孤禽投王而全命。形受五兀之切酷。斯现报也。群徒潜沦于幽壑。神陟沦漂而不改。身酸历世之殃衅。不晓王子之丧目。斯中报也。阿兰从祸于无相。婴佩永惑于始终。为著翅之暴狸。飞沈受困而难计。斯后报也。故圣人降灵必有所由。非务不豫。清白明矣。玄鉴三世弱丧之流。深记来世坯形之累。趣承入百练之室。自如来逝后阿育登位。纲维阎浮光被六合。图形神寺八万四千。罗汉御世汜济亿数。国主师宗玄化滂沛。万民仰戴而不已。神祇钦赖而愈深。然王子法益宿殖洪业。生在王宫容貌殊特。复受斯对靡知缘趣。会秦尚书令辅国将军宗正卿领城门挍尉使者司隶挍尉姚旻者。南安郡人也。亲姚韶之次兄。字景嶷。文为儒表。则烈勋于千载。武为邈群。则皎然而独标。凡音通实。则辩机而旷远。执素纵情。则翱翔而无伦。德也纯懿。范也难摸。赫逸干于群才。振龙威于昆锋。然愍永惑之叵救。伤愚党之不寤。欲绍先胜之遗迹。竖玄宗于末俗。故请天竺沙门昙摩难提。出斯缘本。秦建初六年岁在辛卯。于安定城。二月十八日出。至二十五日乃讫。胡本三百四十三首卢也。传为汉文。一万八千言。佛念译音。情义实难。或离文而就义。或正滞而傍通。或取解于诵人。或事略而曲备。冀将来之学士令。鉴罪福之不朽设。有毫牦润色者。尽铭之于萌兆故序之焉。

  合微密持经记第二十

    支恭明作  ·合微密持陀以尼总持三本(上本是地以尼下本是总持微密持也)
  ·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佛说阿难陀目佉尼阿离陀邻尼经)
·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二本后皆有此名并不列出耳)
  又别剡西台昙斐记云。
  此经。凡有四本。三本并各二名。一本三名。备如后列。其中文句参差。或胡或汉音殊。或随义制语。各有左右。依义顺文。皆可符同。所为异处。后列得法利三乘阶级人数及动地雨华诸天伎乐供养。多不悉备。意所未详。
  一本。一名无量门微密之持。二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此一本名行于世为常旧本。
  一本。一名阿难陀目佉尼呵离陀罗尼。二名疾使人民得一切智。
  一本。一名无端底门总持之行。二名菩萨降却诸魔坚固于一切智。
  一本。一名出生无量门持。二名一生补处道行。三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此本备明法利及动地伎乐事。
  四本皆各标前一名于经首。第二第三名不以题经也。后舍利弗请名佛说名皆备如前列。

  出三藏记集序卷第七


  出三藏记集序卷第八

    释僧祐撰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第一 道安法师
  ·大品经序第二 长安睿法师
  ·大品注经序第三 大梁皇帝
  ·小品经序第四 长安睿法师
  ·大小品对比要抄序第五 支道林作
  ·正法华记第六 出经后记
  ·正法华后记第七 未详作者
  ·法华宗要序第八 慧观法师
  ·法华经后序第九 长安睿法师
  ·持心经后记第十 出经后记
  ·思益经序第十一 长安睿法师
  ·维摩诘经序第十二 僧肇法师
  ·合维摩诘经序第十三 敏度法师
·毗摩罗诘堤经义疏序第十四 长安睿法师  ·自在王经后序第十五 长安睿法师
  ·大涅槃经序第十六 凉州朗法师
  ·大涅槃经记序第十七 未详作者
  ·六卷泥洹经记第十八 出经后记
  ·二十卷泥洹经记第十九 出智猛传


  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第一

    道安法师
  昔在汉阴十有五载。讲放光经岁常再遍。及至京师渐四年矣。亦恒岁二。未敢堕息。然每至滞句首尾隐没。释卷深思。恨不见护公叉罗等。会建元十八年正车师前部王。名弥第。来朝。其国师。字鸠摩罗跋提。献胡大品一部四百二牒言二十千失卢。失卢三十二字。胡人数经法也。即审数之。凡十七千二百六十首卢。残二十七字都并五十五万二千四百七十五字。
  天竺沙门昙摩蜱执本。佛护为译。对而捡之。慧进笔受。与放光光赞同者。无所更出也。其二经译人所漏者。随其失处称而正焉。其义异不知孰是者。辄并而两存之。往往为训其下。凡四卷。其一经五卷也。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正当以不开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大匠之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前人出经。支谶世高。审得胡本难系者也。叉罗支越。斫凿之巧者也。巧则巧矣。惧窍成而混沌终矣。若夫以诗为烦重。以尚为质朴。而删令合今。则马郑所深恨者也。近出此撮欲使不杂推经言旨。唯惧失实也。其有方言古辞。自为解其下也。于常首尾相违句不通者。则冥如合符。厌如复折。乃见前人之深谬。欣通外域之嘉会也。于九十章荡然无措疑处。毫芒之间泯然无微疹。已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