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藏记集


  大十二门经序第九

    释道安
  夫淫息在乎解色。不系防闲也。有绝存乎解形。不系念空也。色解则冶容不能转。形解则无色不能滞。不转者。虽天魔玉颜窈窕艳姿。莫足倾之之谓固也。不滞者。虽游空无识泊然永寿莫足碍之。之谓真也。何者。执古以御有。心妙以了色。虽群居犹刍灵。泥洹犹如幻。岂多制形而重无色哉。是故圣人以禅防淫。淫无遗焉。以四空灭有。有无现焉。淫之有息要在明乎万形之未始有。百化犹逆旅也。怨憾之兴兴于此彼。此彼既兴遂成仇敌。仇敌适成勃然赫怒。赫怒已发无所不至。至不可[晉-(一/日)+土]神幽想狱。乃毒乃辛欣之甘之。是以如来训之以等。等所难等何往不等。等心既富怨本息矣。岂非为之乎未有图难于其易者乎。夫然则三事凶耽废然息矣。十二重关廓然阙矣。根立而道生。觉立而道成。莫不由十二门立乎定根以逆道休也。大人挥变荣光四塞。弹撇安明吹沫千刃默动异刹必先正受。明夫匪禅无以统乎。无方而不留。匪定无以周乎。万形而不碍。禅定不愆于神变乎何有也。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此经世高所出也。辞旨雅密正而不艳。比诸禅经最为精悉。案经后记云。嘉禾七年在建邺周司隶舍写。缄在箧匮。向二百年矣。冥然不行。无闻名者。比丘竺道护于东垣界贤者经中得。送诣濩泽乃得流布。得经之后。俄而其家遇火。护若不睹为灰炭矣。自然将丧斯禅也。后死者不得与闻此经也。此经也。八音所诲四道作训约无。之文重无简矣精义。入禅何以上乎前世又为悬解一家之传。故全而次之。然世高出经。贵本不饰天竺古文。文通尚质。仓卒寻之。时有不达。今为略注继前人之末。非敢乱朱。冀有以寤焉。

  法镜经序第十

    康僧会
  夫心者。众法之原。臧否之根。同出异名祸福分流。以身为车以家为国。周游十方禀无惓息。家欲难足。由海吞流火之获薪。六邪之残已甚于蒺藜网之贼鱼矣。女人佞等三[魅-未+勿]其善伪而促寡家之为祸也。尊邪[病-丙+歲]贱清真。连丛琐谤圣贤。兴狱讼丧九亲。斯家之所由矣。是以上士耻其[病-丙+歲]惧其厉。为之慑慑如也。默思遁迈。由明哲之避无道矣。剔发毁容法服为珍。靖处庙堂练情攘[病-丙+歲]。怀道宣德闿导聋瞽。或有隐处山泽枕石嗽流。专心涤垢神与道俱。志寂齐乎无名。明化同乎群生。贤圣竞乎清靖。称斯道曰大明。故曰法镜。骑都尉安玄临淮严浮调。斯二贤者。年在束龀弘志圣业。钩深致远穷神达幽。愍世蒙惑不睹大雅。竭思译传斯经景摸。都尉口陈严调笔受。言既稽古义又微妙。然时干戈未戢志士。莫敢或遑。大道凌迟内学者寡闻。睹其景化可以拯涂炭之尤险。然义壅而不达。因闲竭愚为之注义。丧师历载莫由重质。心愤口悱停笔怆如。追远慕圣涕泗并流。今记识阙疑俟后明哲。庶有畅成以显三宝矣。

  出三藏记集序卷第六


  出三藏记集序卷第七

    释僧祐撰  ·道行经序第一 释道安作
  ·道行经后记第二 未详作者
  ·放光经记第三 未详作者
  ·合放光光赞略解第四 道安法师
  ·须真天子经记第五 未详作者
  ·普曜经记第六 未详作者
  ·贤劫经记第七 未详作者
  ·般舟三昧经记第八 未详作者
  ·首楞严三昧经注序第九 未详作者
  ·合首楞严经记第十 支敏度作
  ·首楞严经后记第十一 未详作者
  ·新出首楞严经序第十二 弘充法师
  ·法句经序第十三 未详作者
  ·阿维越致遮经记第十四 出经后记
  ·魔逆经记第十五 出经后记
·慧印三昧及济方等学二经序赞第十六 王僧孺撰  ·圣法印经记第十七 出经后记
  ·文殊师利净律经记第十八 出经后记
·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序第十九 佛念法师
·合微密持陀以尼总持三本第二十 支恭明作

  道行经序第一

    释道安作
  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也。地含日照无法不周。不恃不处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病无形。两忘玄漠块然无主。此智之纪也。夫永寿莫美乎上干。而齐之殇子。神伟莫美於陵虚。而同之[仁-二+肙]滞。至德莫大乎真人。而比之朽种。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喻之幻梦。由此论之。亮为众圣宗矣。何者。执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为之域耳。非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也。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奥室也。名教远想者。智度之蘧庐也。然存乎证者。莫不契其无生而惶眩。存乎迹者。莫不忿其荡冥而诞诽。道动必反优劣致殊眩诽。不其宜乎。不其宜乎要斯法也。与进度齐轸。逍遥俱游。千行万宜莫不以成众行。得字而智进令名诸法参相成者。求之此列也。且其经也。进咨第一义以为语端。追述权便以为谈首行无细而不历。数无微而不极。言似烦而各有宗。义似重而各有主。琐见者庆其迩教而悦寤。宏哲者望其远标而绝息。陟者弥高而不能阶。涉者弥深而不能测。谋者虑不能规。寻者度不能暨。窈冥矣。真可谓大业渊薮。妙矣者哉。然凡谕之者。考文以征其理者。昏其趣者也。察句以验其义者。迷其旨者也。何则。考文则异同每为辞。寻句则触类每为旨。为辞则丧其平成之致。为旨则忽其始拟之义矣。若率初以要其终。或忘文以全其质者。则大智玄通居可知也。从始发意逮一切智。曲成决著八地无深。谓之智也。故曰。远离也。三脱照空四非明有。统鉴诸法因后成用。药病双亡。谓之观也。明此二行。于三十万言。其如视诸掌乎。颠沛造次无起无此也。佛泥曰后。外国高士抄九十章为道行品。桓灵之世朔佛赍诣京师。译为汉文。因本顺旨。转音如已敬顺圣言了不加饰也。然经既抄撮合成章指。音殊俗异。译人口传。自非三达胡能一一得本缘故乎。由是道行颇有首尾隐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仕行耻此。寻求其本。到于阗乃得。送诣仓垣。出为放光品。斥重省删务令婉便。若其悉文将过三倍。善出无生论空特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二家所出足令大智焕尔阐幽。支谶全本其亦应然。何者。抄经删削。所害必多。委本从圣。乃佛之至戒也。安不量未学。庶几斯心载咏载玩。未坠于地。捡其所出事本终始。犹令析伤玷缺厌然无际。假无放光何由解斯经乎。永谢先哲所蒙多矣。今集所见为解句下。始况现首终隐现尾。出经见异。铨其得否。举本证抄敢增损也。幸我同好饰其瑕谪也。

  道行经后记第二

    未详作者
  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阳孟元士口授。天竺菩萨竺朔佛时传言者译。月支菩萨支谶时侍者南阳张少安南海子碧。劝助者孙和周提立。正光二年九月十五日洛阳城西菩萨寺中沙门佛大写之。

  放光经记第三(二十卷者)

  惟昔大魏颖川朱士行。以甘露五年出家学道为沙门。出塞西至于阗国。写得正品梵书。胡本九十章。六十万余言。以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晋字法饶送经胡本至洛阳。住三年。复至许昌二年。后至陈留界仓垣水南寺。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众贤者皆集议。晋书正写。时执胡本者于阗沙门无叉罗优婆塞竺叔兰口传。祝太玄周玄明共笔受。正书九十章。凡二十万七千六百二十一言。时仓垣诸贤者等。大小皆劝助供养。至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写都讫。经义深奥。又前后写者。参挍不能善悉。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沙门竺法寂来至仓垣水北寺。求经本写时捡取现品五部并胡本。与竺叔兰更共考挍书写。永安元年四月二日讫。于前后所写捡最为差定。其前所写可更取挍。晋胡音训畅义难通。诸开士大学文生书写供养讽诵读者。愿留三思。恕其不逮也。

  合放光光赞略解序第四

    释道安作
  放光光赞。同本异译耳。其本俱出于阗国持来。其年相去无几。光赞于阗沙门只多罗以泰康七年赍来。护公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之。放光分如檀以泰康三年于阗为师送至洛阳。到元康元年五月。乃得出耳。先光赞来四年后光赞出九年也。放光于阗沙门无叉罗执胡竺。叔兰为译言。少事约[利-禾+(口/又)]削复重事。事显炳焕然易观也而从约必有所遗。于天竺辞及腾每本兰焉。光赞护公执胡本。聂承远笔受。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悉则悉矣。而辞质胜文也。每至事首辄多不使。诸反覆相明又不显灼。考其所出。事事周密耳。互相补益所悟实多。恨其寝逸凉。土九十一年。几至泯灭。乃达此邦也。斯经既残不具。并放光寻出。大行华京。息心居士翕然传。焉中山支和上遣人于仓垣。断绢写之。持还中山。中山王及众僧。城南四十里幢幡迎经。其行世如是。是故光赞人无知者。昔在赵魏迸得其第一品。知有兹经而求之不得。至此会慧常进行慧辩等持如天竺。路经凉州。写而困焉。展转秦雍。以晋泰元元年五月二十四日乃达襄阳。寻之玩之。欣有所益。辄记其所长为略解如左。般若波罗蜜者。无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也。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知也。真际也。故其为经也。以如为始。以法身为宗也。如者尔也。本末等尔。无能令不尔也。佛之兴灭。绵绵常存。悠然无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常净也。有无均净未始有名。故于戒则无戒无犯。在定则无定无乱。处智则无智无愚。泯尔都忘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常道也。真际者。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曰。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由是其经万行两废。触章辄无也。何者。痴则无往而非徼。终日言尽物也。故为八万四千尘垢门也。慧则无往而非妙。终日言尽道也。故为八万四千度无极也。所谓执大净而万行正。正而不害妙乎大也。凡论般若推诸病之疆服者。理彻者也。寻众药之封域者。断迹者也。高谈其彻迹者。失其所以指南也。其所以指南者。若假号章之不住。五通品之不贡高。是其涉百辟而不失午者也。宜精理其彻迹。又思存其所指。则始可与言智已矣。何者。诸五阴至萨云若。则是菩萨来往所现法慧可道之道也。诸一相无相。则是菩萨来往所现真慧明乎常道也。可道故后章或曰世俗。或曰说己也。常道则或曰无为。或曰复说也。此两者同谓之智。而不可相无也。斯乃转法轮之目要。般若波罗蜜之常例也。

  须真天子经记第五

    未详作者
  须真天子经。太始二年十一月八日。于长安青门内白马寺中。天竺菩萨昙摩罗察口授出之。时传言者。安文惠帛元信。手受者。聂承远张玄泊孙休。达十二月三十日未时讫。

  普曜经记第六

    未详作者
  普曜经。永嘉二年太岁在戊辰五月。本斋菩萨沙门法护。在天水寺。手执胡本口宣晋言。时笔受者。沙门康殊帛法巨。

  出贤劫经记第七

    未详作者
  贤劫经。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月支菩萨竺法护。从罽宾沙门得是贤劫三昧。手执口宣。时竺法友从洛寄来。笔者赵文龙。使其功德福流十方普遂蒙恩离于罪盖。其是经者。次见千佛。稽受道化受菩萨决。致无生忍至一切法。十方亦尔。

  般舟三昧经记第八

    未详作者
  般舟三昧经。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萨竺朔佛。于洛阳出。菩萨法护。时传言者。月支菩萨支谶授与。河南洛阳孟福字元士。随侍菩萨。张莲字少安笔受。令后普著在。建安十三年。于佛寺中挍定悉具足。后有写者。皆得南无佛。又言。建安三年岁在戊子八月八日于许昌寺挍定。

  首楞严三昧经注序第九

    未详作者
  首楞严三昧者。晋曰勇猛伏定意也。谓十住之人忘当而功显。不为而务成。盖勇伏之名生于希尚者耳。虽功高天下。岂系其名哉。直以忘宗而称立遗称。故名贵训三千数典诰群生瞻之而弗及。钻之而莫喻。自非奇致超玄胡可以应乎。圣录所谓勇猛者。诚哉难阶也。定意者。谓迹绝仁智有无兼忘。虽复寂以应感。惠泽仓生何尝不通。以仁智照以玄宗。所以寂者。未可得而分也。故其篇云。悉遍诸国亦无所分。而于法身不坏也。谓虽从感若流身充宇宙。岂有为之者哉。谓化者以不化为宗。作者以不作为主。为主其自忘焉。像可分哉。若至理之可分。斯非至极也。可分则有亏。斯成则有散。所谓为法身者。绝成亏遗合散。灵鉴与玄风齐踪。员神与太阳俱畅。其明不分万类殊观。法身全济非亦宜乎。故曰不分无所坏也。首楞严者。冲风冠乎知丧。洪绪在于忘言。微旨尽于七位。外迹显乎三权。洞重玄之极奥。耀八特之化谷。插高木之玄标。建十准以伺能。玩妙旨以调习。既习释而知玄。遗慈故慈洽。弃照而照弘也。故有陶化育物绍以经纶。自非领略玄宗深致奇趣。岂云究之哉。沙门支道林者。道心冥乎上世。神悟发于天然。俊朗明澈玄映色空。启于往数位叙三乘。余时复畴咨豫闻其一。敢以不敏系于句末。想望来贤助删定焉(安公经录云中平二年十二月八日支谶所出其经首略如是我闻唯称佛在王舍城灵鸟顶山中)。

  合首楞严经记第十(胡文同晋音勇伏定意)

    支慜度(三经谢敷合注共四卷)
  此经本有记云。支谶所译出。谶月支人也。汉桓灵之世。来在中国。其博学渊妙才思测微。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今之小品阿阇贳屯真般舟。悉谶所出也。又有支越字恭明。亦月支人也。其父亦汉灵帝之世。来献中国。越在汉生。似不及见谶也。又支亮字纪明。资学于谶。故越得受业于亮焉。越才学深彻内外备通。以季世尚文时好简略。故其出经颇从文丽。然其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以汉末沸乱南度奔吴。从黄武至建兴中。所出诸经凡数十卷。自有别传记录。亦云。出此经。今不见。复有异本也。然此首楞严自有小不同。辞有丰约。文有晋胡。较而寻之。要不足以为异人别出也。恐是越嫌谶所译者辞质多胡音。异者删而定之。其所同者述而不改。二家各有记录耳。此一本于诸本中辞最省便。又少胡音。偏行于世。即越所定者也。至大晋之初。有沙门支法护白衣竺叔兰。并更译此经。求之于义互相发明。拔寻三部劳而难兼。欲令学者即得其对。今以越所定者。为母护所出。为子兰所译者系之。其所无者辄于其位记而别之或有文义皆同。或有义同而文有小小增减。不足重书者。亦混以为同。虽无益于大趣。分部章句差见可耳。